朱元璋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朱元璋后代,第1张

估计不是, 跟现在许多家族一样,每一代取名字时都要带上相应辈分的字。

大明王朝天子们的名字也一样有这个辈分的字,不过这个辈分是他们的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就定好的。

以下是我从网上搜索的一些说法,大家可以看看,也可以补充。

“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详见下面),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里面又规定,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严格的起名字的规则,有些字就有些怪异,不过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于把避讳的影响缩到最小,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

朱元璋的26个儿子子孙起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以此推断,一些媒体上说我们共和国的前任总理“朱镕基”是上述岷王的后代,

真假我可也不敢下结论。但正如他们所说,朱总理的为政作风颇有当年太祖皇帝的行头。

呵呵,如果是真的,大明皇室朱姓家族还真是了不起啊。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说起明朝那些事儿,除了那些个性十足的皇帝以外,明朝的太监乱政可以说也是一大特色。虽说明朝太监乱政不及唐朝太监那般可以废立甚至废杀皇帝,但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不只是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还特意留下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意在防微杜渐。并且强调太监的作用只是供洒扫侍奉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留下太监不得干政,还有不得读书识字的祖制,但很明显后代皇帝并没有遵守。

自明成祖朱棣开始,不只是太监郑和被派往下西洋,更是设立东厂由司礼监太监负责。还派太监监军、分镇、专征等等,甚至培养一些太监读书识字。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孙子,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更是明目张胆的违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不只是起用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的披红权,可以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披红。还正式设立“内书堂”来教太监读书识字,“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宫人,选年十岁上小者二三百人,拔内书堂读书”。

至此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就这样一步步被无视被违背,太监不仅可以干政,更是有着专门的机构教太监读书识字。

那么这些后世子孙为什么要违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呢?

一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本就是通过篡位而来的,历时四年靖难之役将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来坐。

虽说朱棣成为皇帝以后极力表现出尊重父亲朱元璋之意,但篡位之事本身就是极大的不尊重朱元璋。一旦有了开头,往后自然是一步步开始不尊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所以最后做下违背祖制之事也属正常。

二是明朝的太监势力,是皇帝在众多势力之中寻找得抑制内阁的平衡工具。

明朝的内阁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时期。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选解缙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备顾问参机要,意味着内阁正式成立。

就事论事来说,在太祖、成祖两位皇帝在位时期,秘书班子就是秘书班子。这父子二人不只是权力欲望有之,更是精力充沛,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内阁这种秘书性质的机构,根本发挥不了什么大作用。

所以殿阁大学士,终永乐之世,官仅五品而已。说白了就是明成祖朱棣在有意识的抑制内阁的权力,使阁臣没有太大的权力,更多是起到顾问的作用。

但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以后,皇帝虽说进一步独裁,但更意味着之前丞相的工作量加于皇帝身上,皇帝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不是每个皇帝,都如同太祖、成祖那般精力充沛。

  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从出生要经历取名,从成长要经历繁衍,那么国家的更替会给后代人带来什么?

  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皇室血脉,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生存在社会中间的呢?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朱元璋在册后裔有157万人,这是我们现在能掌握的明朝官方最晚的一次皇室人口统计资料。到1644年明朝灭亡,总人数只会多不会少。

  明朝276年,共封了87个亲王,近千个郡王。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前,明朝在全国有34个亲王,还有被废的齐王、宁王、辽王、伊王、徽王等亲王家族后裔。这些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分布较广,人数众多。

  而朱棣登位之后,给后世子孙留下一道圣旨,“天子守国门”当然崇祯帝也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点。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时,崇祯帝不愿意投降选择上吊向祖宗谢罪。而为了避免后宫遭受李自成的欺辱,因此嫔妃、公主甚至是皇子都被处死。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生活在宫廷中高贵的皇族已经彻底在当时消失殆尽。

而在《鹿鼎记》中曾经出现出一个公主的角色,自称是崇祯帝遗留的公主。是否是真,这不得而知。但是也从这方面得知,当时崇祯帝确实是亲手屠杀了整个皇宫中人。从皇帝嫡系一脉上来说,朱元璋已经没有了后人。

  他们这一支朱氏后裔曝光后,很多人不信服。但是他们有证据。

第一件证据是族谱,里面人的取名方式和朱元璋当年规定的一样,都是最后一字用五行偏旁。

第二件证据就更有力了,是一副朱元璋的自画像,并且已经鉴定为真迹。

现在已经被收到国家博物馆中。有了这两样东西,这群居民可以确定是朱氏后裔。

是这样描述朱元璋的:“其貌英姿,其骨卓然,其志之广,无人能测。”从这几句话不难看出,朱元璋的相貌非同一般。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骨子里的坚硬、凶残、凶狠,是很多皇帝望尘莫及的。他的残酷、冷眼、冷静、敏锐、自信的态度,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冷酷的皇帝。他对人民,对大臣,对老朋友,对妻子都很残忍。

但就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皇帝,在他的子孙面前,却充满了无以复加的善良和温柔。为了保证子孙生活幸福,山河永不变色,他绞尽了脑汁。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过度照顾,他的王孙们失去了他的大保护伞,然后慢慢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明朝末年,朱的子孙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万。他们是当时社会上“最幸福”的群体。

他们利用自己的皇室身份与商人勾结,垄断行业;抢占良田、土地、森林、矿产等稀缺资源;挥霍财富,挥霍无度;妾妓,奸苦少女

为什么朱元璋的王孙最后都被杀,跟朱元璋本人有非常大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享有特权。

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让所有的儿子都做了太子。他规定王室后裔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受地方政府控制。所有国王的住宅、服饰、军骑对皇帝都是一等一的,所有大臣、大臣见到都会“跪拜”。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孙们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工资标准: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不从事任何职业,所有的消费、供给和需求都由国家专门提供:从10岁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他们结婚时,国家支付住房、冠服和婚礼费用,去世时,还有厚厚的丧葬费。

另外,当地最赚钱的行业都被皇室垄断了。明朝中期以后,全国人均土地在下降,而皇室占有的土地却在迅速扩大。就河南省而言,全省一半的土地实际上归所有的宫殿所有。皇族的奢靡和皇族人口的增长,使得有权有势的人在国家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迅速膨胀,而底层人民的生存空间却不断被压缩。几亿人生存的真正意义是为朱氏家族提供血脉。

是不是因为我已经穷疯了,痛苦到了极点,所以我再也不想看到我的儿孙们受一点苦了?朱元璋自己也曾经是一个穷苦百姓,完全把百姓的疾苦抛到了九霄云外。仅此一点就足以激起民愤。

皇室不断要求,但还是有些不足。

国家的规定已经这么优厚了,但是朱家的孙子还是有一些不足。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所有有油水的领域,无所不用其极,就像吸血鬼一样。

君主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小饰品。通过各种勒索,皇室积累了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垄断集团暴利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日益艰难。那些负担沉重的人让事情变得更糟,一些农民甚至为了王国的财富而“捐妻”

皇室成了黑势力的保护伞。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王室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但很多王室参与地方事务,一旦不能满足,就凭借王室身份欺负地方官员。很多宫殿成了当地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己也成了黑社会头目。

抢民族的女儿等经典桥段比比皆是。皇族在特权的保护下,成为社会道德水平最低的群体。

直到最后,经过明末“七十二地煞”的反叛,如李自成和张,这些诸侯、君王和将领都姓朱,名贝

李自成虽然以“不嗜杀”著称,但他手下的士兵太过分了,那些姓朱的诸侯才勉强活下来。仅山西一地,就有一万多名朱的后代被杀。当时,这些农民起义军屠杀了明朝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管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被俘,不管是跪着还是挣扎求生,不管是拒绝说出藏宝地点还是无偿献出全部财富,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要被杀。

综上所述,因为明皇室200多年来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民愤,所以这些朱皇室

我要用我自己的血来偿还!朱元璋自己就是为子孙掘墓的人。

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

1、朱元璋称帝后,把朱氏家族所有潜在的生育能力发挥到了极限。朱元璋本人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2、朱元璋又鼓励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担任何工作,只需按人头领俸禄。于是,明弘治五年(1492),史书中见到山西巡抚杨澄筹上报的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记录,到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

3、据王世贞估算,每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据徐光启推算,明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万多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简介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2、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3、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4、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是《皇明祖训》,这是一条告诫后世子孙的规定,如果有臣子乱政,亲王有权力拨乱反正。正是因为朱元璋留下的这条训诫,给了朱棣机会,间接的帮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王,自从建立了明朝以后,朱元璋实行了封藩制度,本来朱元璋的想法是,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出去,让他们对朝廷呈现出一个众星拱月的局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他的朱氏王朝可以长长远远的,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给了藩王们太大的权力,虽然对于藩王们的势利是有标配的,但其实真正的配置远远的高于标配。而在这些藩王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雄厚的,再加上朱棣智勇双全,能力出众,封地被他管理的很不错,但是随着实力的强大,朱棣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朱标去世了以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在蠢蠢欲动,后来朱元璋把皇位留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了削藩制度,并且按照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始,先后废掉了很多藩王。眼看着就要轮到了燕王朱棣,最后朱棣奋起反击,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而朱棣之所以会以这样的借口发动政变其实也是有理可依的,因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曾经留下了一条训诫,那就是《皇明祖训》。

本来这条训诫是为了给后世的子孙们有一个警告,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大明王朝,但是最后却被朱棣非常巧妙的给利用了,最终让自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王者。虽是造反的行为,但是却打着匡扶正义的口号。这也正体现出了朱棣的高明,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说是针对朱允炆,而是针对那些奸臣。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也正验证了三国演义开篇所说的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当到王朝末期的时候,便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元末明初之时,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剿灭了南方割据势力,并且赶走了蒙元军队,最后在应天府继承大统,建立了大明王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起步特别低,因而创业也是最为艰难的,他是世代贫农出身,家里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最后活活饿死。

为了活命,他不得已到皇觉寺当起和尚来,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居然成为了皇帝,深感饥饿之痛的朱元璋给予了后世子孙极为优厚的条件,不用工作便可终生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在中国河南郑州附近有一个村庄,里面的人都声称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世子孙,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由于朱元璋给予后代子孙的条件十分优厚,许多藩王都生了很多儿女,据史料记载,从大明王朝建立,到崇祯帝于煤山自缢,这整整的两百多年时间里,朱氏皇族从最初的49人发展到100多万人,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这些皇族都去哪里了?其中有些惨遭清军和李自成军的杀戮,有些从此杳无音讯,应该是避祸去了。其中在河南郑州有一个村子,全村人都姓王,但是都号称自己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孙,为了证明身份,他们拿出了祖传的家谱,甚至还拿出了一个传世珍宝,令在场的专家都极为震惊。

这个村子一共大概有200多人,族长告诉专家,全村人都是朱元璋的后代,并且拿出了祖传家谱,上面果然是从朱元璋开始记录的,这位老族长告诉专家门,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后,曾大肆屠杀朱氏皇族,后来他被关外的清军打败,清军为了震慑南明政权,也屠杀了许多剩余的朱氏皇族,为了躲避李自成和清军的屠杀,他们只得南逃,最后改名换姓,世代定居于此村子。而且这个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姓王,据族长介绍,这主要是朱元璋在位期间,大封藩王,因此朱家皇族个个都是藩王,因而以王为姓。

而且,这个村子里所有人的名字真的是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辈分循环的。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当时定下的辈分表“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现在,这个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严格按照辈分表取名字。这位族长紧接着还拿出了明朝时期专供皇室所用的生活用品,就是一口小锅,在场的专家严格验证过,发现它果然是明朝的产物。

这个村子保留的明朝小锅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位族长还拿出了一个稀世珍宝,这便是距今已经600多年前的朱元璋画像,虽然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但是画像保存的完好如初,经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的确是明朝的画像,并且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将此稀世珍宝放到了国家博物馆中,而这个村子里的河南人也都被专家们确定为朱元璋直系后代,研究他们,对于研究明末皇族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中的朱元璋传世画像

笔者认为,古代王朝更替不断发生,每当王朝末年的时候,当政皇族总是会惨遭屠戮,极为悲惨,也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吧。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人才敢于向社会揭露自己是朱元璋的子孙吧。另外,河南地处古代中国中原地带,人杰地灵,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俊杰,相信这里以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朱元璋后代

估计不是, 跟现在许多家族一样,每一代取名字时都要带上相应辈分的字。大明王朝天子们的名字也一样有这个辈分的字,不过这个辈分是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