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祭祖的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春节祭祖的顺序,第1张

一、春节上坟祭祖必带的七种物品和摆放顺序

  (一)、七种物品

1、香烛

香烛是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墓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

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焚烧干净。

3、素酒

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春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所谓素酒即未经“蒸馏”工艺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均属素酒。

4、水果点心

水果以时令水果为宜,如:苹果四个,代表平安;脐橙四个,代表“泽承”后代;而香蕉则代表“代代香(相)传”;点心一般用圆蛋糕四块,代表圆满;圆桃酥四块,代表“往生”;还可以根据逝者生前饮食习惯而定。

5、饭菜、水饺

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因为春节讲究“初一早晨的饺子和中午的熬菜”要全家共享,为此,春节上坟是要带上饭菜和水饺的。

6、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春节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或**尤为对景。

7、“包袱”

“包袱”,即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

(二)、祭品摆放顺序

上述供品摆放顺序也很有讲究。一般是三排和五排两种摆法:

1、三排摆法。香炉在前中央占一排;第二排是一盅素酒;第三排是水饺、点心、水果等四碟。

2、五排摆法。香炉在前方中央,占第一排;接着是素酒杯三盅为第二排;第三排是饭菜、水饺、点心共四碟(碗);第四排是水果四碟;第五排是蜡烛一支。

二、祭祖礼仪的一般流程

1、上坟(纪念堂或公墓)祭祖的流程。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焚祝文、烧钱纸、辞神叩拜等。主祭人要在灵位前献上一杯酒,献酒时用双手将装满酒的酒杯高高举过头,然后,缓缓下来,将酒画弧形洒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这叫做“望空奠酒”。然后,倒满一杯献给先人。将钱、纸点燃后,把部分祭品用手掰成块儿扔到火里,就认为给先人送去了。祭礼结束后,将祭品分给参祭人员,将部分品质优良的祭品带回去给另一位在世的老人食用。

2、家庭祭祖流程。不少家庭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在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供品有猪头、鸡、羊头、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陕西延安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河北邯郸娲皇宫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为中国神话传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地。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娲皇宫现今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如今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共6部,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女娲诞辰,女娲祭典之日。是时全国多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族人文先始,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为全国祭祖圣地之一。

河北涿鹿黄帝城

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

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现存城墙高3至5米,南、西、北城墙尚在,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黄帝城遗址内,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夹砂泥质粗红陶外,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和黑陶。器物残件和陶鼎腿、乳状鬲足、粗柄豆枥等,到处都可拣到,有时还可拣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石环等。

涿鹿之野的黄帝城,这座残破的5000年前的古城堡,中华民族这个东方伟大的民族就从这里起步,最初的文明就从这里开始创立。

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福建湄洲妈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宫下村东北面。湄洲妈祖祖庙的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是祖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这位神奇女子降生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妈祖是福建望族林氏后裔。

北宋雍熙四年(987午)农历九月初几,年仅28岁的妈祖羽化升天。

从此以后,妈祖多次显灵救助苦难,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求声“妈祖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人们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历代皇帝对妈祖进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从“夫人”、“妃”直至“天妃”、“天后”,并被人们尊称为“天上圣母”。

同时,皇帝还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宋雍熙四年(987),妈祖升天后,人们怀念她、纪念她,就在湄洲岛建庙祭祀。这庙宇就是最早的妈祖庙。

据统计,如今世界上有妈祖信众近2亿,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港、澳、台地区,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台湾岛有占总入口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妈祖。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界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湄洲妈祖祖庙建筑雄伟、规模庞大,妈祖灵验,护佑四方。

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四面八方的妈祖信众纷纷赶赴圣地湄洲寻根谒祖、割火过炉、祈祷平安。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

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

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

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

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

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

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潘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古潘国旧址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毕国之附庸。

(2)出自芈姓。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是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miu]矣[yi]。(3)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依据:陈水扁?) 。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的***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陈氏顺宾公系下发通房家谱》

览国之鉴史,

明历朝治乱;

阅地方修志,

知古今变迁;

观宗族谱牒,

考百代本源。

吾陈氏先祖,

上溯舜后胡公满始

周武王封满于陈

遂以国为氏

其后子孙代渐繁衍

春秋时散居列国

秦汉后瓜绵天下 ,

然史册列载,

不乏圣贤。

将相学士,

文达武显,

簪缨辈辈,

功绩篇篇。

后世引为荣耀,

外族传为美谈。

承蒙祖德荫庇,

子孙繁衍,

陈姓遍布神州,

瓜瓞绵绵。

苦于老谱已历百载动难,

早已成断简残篇。

多少本宗不知所出,

四下投书,

寻根溯源。

以便后世长幼有序,

遵守有则,

查阅有卷,

世代不忘本源。

本应五零年七修续谱,

因新中国刚刚解放,

所有宗祠

收归国有改做学校。

后因极左横行,

运动不断,

族谱当作四旧横扫,

宗族观念亦遭批判。

纵有续谱凌云志,

无人敢言。

更何况百年繁衍,

已达千支万户;

百年变迁,

族人分布于

各个省市州县及大洋彼岸。

续谱工程之浩繁,

令人望洋兴叹。

九四年,

吾发通房精英:

奉吾 景康等先生,

适改革开放之机遇,

顺合族修谱之夙愿。

奔走呼号倡续谱,

不计名利兼主编。

为访千支万户,

不辞辛劳;

栉风沐雨,

饱受饥寒。

滴滴汗水洒千页,

合房心血汇一篇。

新谱续就,

上可慰列祖列宗,

下可交世代相传。

一代族尊,

名垂史册,

承上启下,功德圆满。

续谱撰之非易,

嘱托陈氏后贤:

无论江山代谢,

无论世事变迁,

姓不得改,族不能散,

谱不得失,宗不能乱。

定期续谱,切忌拖延。

可视社会发展,族人迁徙频繁之现状,将续谱定期缩短,以免年代久远,族人分散,编撰困难。谨记,谨记!常念,常念!即令秦始皇再世焚书,亦不致失传。愿陈氏宗族兴盛永年。               

1、建祖庙。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物都叫祖庙,皇帝、王 室、诸侯的祖庙称为太庙或宗庙,臣民的称为家庙或宗祠,南宋以后称作祠堂。

2、修祠堂。特指臣民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活动的 公共场所。又叫家庙。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和统宗祠。 宗祠 是人们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场所;支祠 是同族族人供奉和祭祀各 支祠祖先的场所;家祠 也称家堂,是同族族人中各家各户供奉和祭祀各自直系 祖先的场所;统宗祠 是几个县、十几个县甚至几十县个及世系先祖同宗族人, 共同集资修建的供奉和祭祀本族鼻祖及世系先祖的场所。

3、祭祖。在固定的时间,以特有的仪式,供奉拜祭祖先。通常都由族长或 家长主持,祭祖的清明节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就是海外游子,也要朝自己祖先所 在方位朝拜,以示不忘祖宗。各种各样的祭祖活动成为流行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特 殊节日。

4、修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法等内容。家谱名称繁多,还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金谱、支谱、房谱等叫法。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宗,励后人,以达到团结友善之目的,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坚强的凝聚力。

周执羔 (1094一1170),字表卿,江西弋阳人。南宋天文学家。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二。累官至礼部尚书、侍读学士。奉命厘正统元历,推日月交食,考五纬盈缩,以纪气朔寒暑之候。撰《历仪》、《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

《宋史·周执羔传》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廷试,徽宗擢为第二。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自京师奔诣扬州,不及,遂从隆祐太后于江西,还觐会稽。寻以继母刘疾,乞归就养,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既又amp;#91;其党,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绍兴五年,改秩,通判湖州。丁母忧,服阕,通判平江府。召为将作监丞。明年春,迁太常丞。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诏奉常习肄之,访辑旧闻,庀阅工器,制作始备。累迁右司员外郎。

八月,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使还,兼权吏部侍郎。请赐新进士闻喜宴于礼部,从之。军兴废此礼,至是乃复。同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又四试礼部下,始特奏名推恩。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又六年,起知眉州,徙阆州,又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三十年,知饶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乾道初,守婺州,召还,提举佑神观兼侍讲。首进二说,以为王道在正心诚意,立国在节用爱人。二年四月,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升侍读,固辞,不许。

方士刘孝荣言《统元历》差,命执羔厘正之。执羔用刘义叟法,推日月交食,考五纬赢缩,以纪气朔寒温之候,撰《历议》、《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上之。

上尝问丰财之术,执羔以为:“蠹民之本,莫甚于兵。古者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今尺籍之数,十倍于此,罢癃老弱者几半,不汰之其弊益深。”论:“和籴本以给军兴,豫凶灾。盖国家一切之政,不得已而为之。若边境无事,妨于民食而务为聚敛,可乎?旧籴有常数,比年每郡增至一二十万石。今诸路枯旱之余,虫螟大起,无以供常税,况数外取之乎?宜视一路一郡一县丰凶之数,轻重行之,灾甚者蠲之可也。”上矍然曰:“灾异如此,乃无一人为朕言者!”即诏从之。

充安恭皇后菆宫按行使,日与阉人接,卒事未尝交一谈,阉亦服其长者,不怨也。拜疏求去,上谓辅臣曰:“朕惜其老成,宜以经筵留之。”除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上曰:“遂除龙图可也。”经筵二年,每劝上以辨忠邪、纳谏争,上深知其忠。

明年三月,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闰月,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诏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公卿祖帐都门外,搢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春节祭祖的顺序

一、春节上坟祭祖必带的七种物品和摆放顺序  (一)、七种物品1、香烛香烛是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墓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