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土司们的烦恼:明清易代之际,该选择明朝,还是选择清朝呢?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由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演变而来,特点是“世官、世土、世民”,拥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
土司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他们臣服于中央王朝,定期朝贡,接受朝廷的任命,遇有战事,土司有出兵的义务。
另一方面,土司们保持高度自主,一切地方事务均由他们自己管理,职位世袭,有自己的军队,相当于自己领地里的土皇帝。
在王朝强盛时,土司平衡着朝廷和当地民族的利益,土司兵为国出力,是官军的重要力量,广西的狼兵,四川的白杆兵,都是明朝著名的土司兵。
在王朝衰弱时,土司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中央对他们掌控能力不足,土司们的独立性和割据性立刻表现出来。
在西南地区,湘西、鄂西和川东曾是清朝与南明长期拉锯交战的地方,两军曾在这一线相持十年以上之久,局势未明朗之际,这些地方土司们如何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
湘西土司
湘西诸土司最早归附清朝,在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湘西实力最强的永顺、保靖、桑植三大宣慰司就先后投效。
归附后,湘西土司忠于清朝,立即与南明督师何腾蛟麾下的明军王进才、马进忠部交战。永顺土司彭宏澎派子侄带千余名弩手从后方突袭明军大营,放火焚烧,逼退明军。
在清军与明军此后在湖南长达十几年的拉锯与相持中,湘西土司始终站在了清朝一方。与明军联合的忠贞营首领——李自成的妻弟高一功就是在顺治十一年途径保靖时,遭到保靖土司彭朝柱袭击,中毒箭而死。
鄂西土司
鄂西比湘西要远离前线,在顺治三年清军就已全面占领湖北,与湘西土司相比,鄂西土司却没那么支持清朝。
最早归附清朝的是容美土司,时间是顺治十二年。其他土司多半到顺治末期-康熙初期才宣布投效,接受清朝官印。
即使最早投清的容美土司,也无法有效号令自己统辖的小土司,反而不断有小土司寻找机会反攻荣美,上演一场场以小攻大的好戏。
川东土司
川东土司的选择又与湘西、鄂西土司不同,他们大多都是据险自守,与明和清都保持距离但偏向明朝。
顺治十六年,清军三路进攻云南的时候,眼看永历军队节节败退,川东土司还是响应大学士文安之的号令,联合夔东十三家反攻重庆,试图牵制吴三桂,减轻云南的压力。
直到永历逃亡缅甸,形势已难以挽回后,川东土司才归附清朝。
各地土司的不同政治选择,取决于两个方面:家族利益和文化认同。
家族利益
南明督师何腾蛟驻节长沙,占领湖广大部,兵力主要集中在湖南,手下楚军最多时号称八十万,就算水分不少,几十万人也是有的。
不久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两路人马又进入湖广,此后被隆武帝收编为忠贞营,湖广又增加二十多万军队。
湖广已久经战乱,以一省之力哪里供养得起这么多军队,南明朝廷又一个个被接连消灭,自保尚且不暇,哪还有多余的钱粮来拨款。
在乱世中,通用的办法是劫掠,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大顺军余部又有“流贼”基因,在土司中名声不是太好,更受抵制,永顺土司彭宏澎进攻的王进才、马进忠就是原来的大顺军将领。
明军劫掠地方维持生计,众土司也不能幸免,一度明军兵力最多的湖广深受其害,清军一到,湘西土司立即归附,并掉转枪口与明军作战,多半是出于受害者心理。
鄂西土司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受到多方力量影响。
湖北被清朝控制早于湖南,没有成建制的明军存在。鄂西归附时间较晚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它也同样被劫掠,不是被明军,而是被清军。
顺治初期,清朝要派出多路大军在南北作战,又要接收安置投降的明军,粮饷同样困难,纵兵劫掠也是筹措粮饷的办法,这与明军并无二致。
但清朝的优势是打了胜仗,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和稳定,后方逐渐能供应上粮饷。
同时清朝朝廷认识到自己本来不受民心支持,再纵兵劫掠相当于自掘坟墓,只有稳定民心、恢复生产才是王道。
所以很快调整了做法,约束将领,以“通融支用”的办法东拼西凑,先保证军队的粮饷供应,并且在湖广恢复秩序、发展经济。
清朝还有个优势是政令统一,执行力强,这点比军阀拥兵自重,内斗频繁的南明各朝廷要强太多,这是制度的优势,就算南明想抄作业,也是做不到的。
即使如此,最早归附的容美土司也要到顺治十二年才归附,这里面还有军事上的影响——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就是忠贞营,遭到排挤后退往四川湖广交界地带联合抗清,以茅麓山为基地活跃于川鄂边区。
夔东十三家虽然坚决抗清,却有个尴尬的事实:他们军纪不强。
进入夔东后,既没有永历的官员约束,也没有原来李自成这样强有力的首领约束,十三家的军纪确实是个问题,劫掠地方以供给部队也并不少见。
今日要说的是土司轨制,很多人一定还不知道。土司是中国内地的官职,元代始置,是为了“以夷制夷”,也是地方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办理统治的羁縻轨制。
土司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其位置世代相袭以坚持独家统治特权。他们掌握着军、政、经济、文明及诉讼、科罚等。政治上依托封建王朝,封爵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施土兵轨制,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法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在土司轨制下的苍生皆为农奴,他们没有土地,除去为土司供给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还要向土司交纳或纳贡各类什物。这类封建农奴制,就是土司轨制的经济基础。土司对地点辖地享用高度的自治权,可是土司是由朝廷颁布印信,每一年需向朝廷纳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任务。
土司以明朝为最盛期间,明末清初土司轨制走向式微,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官轨制方宣布完毕。土司轨制是一种封建领主轨制,虽比封建轨制落伍,但又是在一定的史书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别轨制,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加强、社会经济的开展,对增强民族间的交换和交融、保卫多民族国度的统一同到了主动影响。
2015年7月4日音讯,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天下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胜利列入天下文明遗产名录。中国土司遗产”包含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土司遗址不只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愈加理解事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情况、生产力水安然平静办理体系,从而理解中国国度和民族的史书开展头绪。别的,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当选天下遗产可以让天下愈加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明。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B总好
应聘到一家新的公司上班,今天第一天,很早就来到公司先去老总办公室打扫卫生,正打扫着,老总进来了,我:“老总好!”老总:“难道人事部门没告诉你,我姓什么吗?”我:“不好意思,我第一天上班,我不知道。”老总:“提示一下,上下两个口,你说姓什么?”我:“日总好!”
成为土司王朝的开国土司需要具备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与当地人民和环境紧密相连的关系。一般来说,开国土司必须得到当地人民的极高的尊重和信任,并且必须有能力领导和管理他们的领土。在一些特殊的时期,一些具有特殊能力和品质的人可能会被选为开国土司。例如,在清朝时期,一些土司王朝的开国土司可能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任命的,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以便有效地管理他们的领土并维护当地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土司王朝的开国土司的选拔标准和过程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要了解具体的标准,需要研究特定土司王朝的历史和文化。
清代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的政策一出,全国2000多个土司政权末日来临。永顺土司王成为流官,繁华的老司城也渐渐废弃。历经200年沧桑之后的老司城,如今已成为永顺县麻岔乡的一个小村,村中尚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城内的宫殿木楼、城墙和祠庙等建筑虽然萧条,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古城昔日的雄浑气势。
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约30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文物遍布。土司内宫、寝宫、乐宫、地宫、御街和城墙、城门、烽火台、摆手堂、演兵场、土王祠、祖师殿等,建筑格局完整。祖师殿、摆手堂等至今仍然是土家族的纪念碑性建筑,与老司城一起构筑了土家族群的集体记忆。
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堪称奇迹。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长175米,宽13米,高20米,全木材结构,永34根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曡圆鼓式,殿脊殿檐是图案精致的陶砖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龛一座,上供祖师神象。殿宇斗拱雄伟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司城依山傍水,后有四面山脊为屏障,前有灵溪河为湟濠。城内沿河而下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居民区、教育区、墓葬区和宗教祭祀区,这些区域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街巷、道路和河流彼此串联、随形就势,构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色宜人的山地城市。城址中的彭氏宗祠、玉皇阁、文昌阁、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古城墙、古街道、排水沟渠、土司墓葬群等仍然可见,是中国西南山水城市的优秀范例。
老司城围遗址共23处,主要有休闲遗址、军事遗址、宗教建筑和宗教遗址,以及连接着些遗址的古道路。休闲遗址有碧花山庄、钓鱼石台、石刻题记等;军事遗址有钦监湾遗址、查老院遗址、谢圃公署等;宗教建筑有祖师殿和玉皇阁,宗教遗址有观音阁和八大神庙等。这些外围遗址连同山水环境,烘托着中心城址,体现了政治与军事、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最早知道老司城这个地方, 是2015年之前,游山玩水群在恩施唐崖土司城游玩时,当地人说恩施的唐崖土司城和湘西老司城一起打包,将申请世界遗产。会游玩角落旮旯的江海拾贝老师,多次去过老司城,说老司城这个地方不错!多年前我就想去老司城这个地方,想知道申遗成功的老司城,为什么会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老司城申遗成功的原因和看点有哪些。因此这次湘西之行,首站我就去了永顺老司城。只要想去一个地方,无论时间相隔多久,都会去!
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以东的灵溪镇司城村灵溪河畔,老司城城址兴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彭氏第十一世首领彭石宠统治时期,废弃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是永顺彭氏政治统治古溪州地区近600年的治所和古溪州地区的行政,生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老司城遗址作为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住民的重要承载地,至今保存有完整的格局,大型的规模,丰富的遗存,是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老司城重要遗存溪州铜柱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第39届遗产大会上,老司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湖南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老司城,见证了世界独有的中国土司制度的兴衰存亡,铸造了一个家族历经五代梁、唐、晋、汉、周及宋、元、明、清九朝司治,时间长达八百多年的世界奇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遗址。
老司城是土家族文化的发源地,八百年土司文化在这里传承至今。非物质遗产古老的毛古斯、打溜子、摆手舞、梯玛神歌等原生态歌舞,曾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作为民族特色节目进行展演。
老司城汇聚着原始淳朴的土家村落,一叶扁舟,小桥流水,掩映着归隐千年的清奇秀丽,霞光万道,万马归朝,述说着土司王朝八百年的辉煌。
烈日炎炎下,我们汗流浃背登上两个绣屏拱座观景台,登高看了老司城申遗成功的遗址和喻家堡土家族古村落,参观了老司城遗址博物馆,看了全国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溪州铜柱和土司印章,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古斯歌舞的服装场景造型,蓝天白云下在“万马归朝”观景台拍绿意盎然,连绵起伏的叠嶂山峦,拍“万马归朝”对面美不胜收的石林,赏心悦目。
这次去老司城,我才知道和老司城,唐崖土司城一起打包申遗成功的还有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以后去贵州有机会再去看看播州海龙屯遗址,扩大了旅行的外延。
论元明清时期所实行的土司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宽泛,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无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那就是下文我将要论述的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我们也称为“土官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为羁縻州制度,是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民族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承元制,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究其本质,我认为土司制实质上就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他们掌握着军、政、财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元朝在总结了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的基础上,将土司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元代土司制度的统治方式,在尚未统一中原前就开始了。忽必烈在进入云南后,面对西南地区众多而复杂的各民族,如何稳定在西南各民族中的统治便成为能否最后消灭南宋政权统一全国的关键问题。因此忽必烈总结了历代对西南民族羁縻统治的经验,决定采取招抚政策。元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南方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统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员达鲁花赤进驻各级地方政府,实现对多民族汉族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也有达鲁花赤与土官共治。其中在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其中四川行省宣慰司1、安抚司2、蛮夷路3、蛮夷州6、长官司2、土军1、蛮夷千户所1、蛮夷洞15、蛮夷处6、蛮夷寨4;云南行省宣慰司4、宣慰司都元帅府1、宣抚司3、军民总管府25、蛮夷路19、蛮夷州39;湖广行省宣慰司3、宣慰司都元帅府1、安抚司13、长官司5、军民总管府5、蛮夷路19、蛮夷州38、土军2、蛮夷洞16、蛮夷处31、蛮夷寨33。这些土司机构前后有所变化,元朝对土司的设置、任用、承袭、贡赋、义务、征调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土司统治制度已经基本创立。元朝土司制度统治的具体方法我归纳下来有如下几项内容:第一,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元朝土司官职大者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诸职。而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蛮夷长官司以下还设有蛮夷千户所、洞、处、寨等许多官职,均系专门设在民族地区的土官职名。另外还在民族地区或接近内地的地区设路、府、州、县,同样设置各级土司,路为总管府总管、府为知府、州为知州、县为知县。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为各级土司土官。元朝比较广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为土司土官,从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到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担任。元朝还任用土酋担任行中书省的官职,有的土酋被任用担任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左丞、右丞、平章等官职。中书省的官职为加衔的虚职,多不参与行中书省的管理。第三,明确了土司的义务。元朝对所任用的土司都规定必须向中央王朝尽一定的义务,贡赋包括朝贡和纳赋两项内容。第四,规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袭、升迁、惩罚的制度。元朝对土司的管理,从土司的任命、承袭、升迁到对土司的惩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元朝土官一经授职皆为世袭,即土官子孙世代承袭。为了防止世袭中的冒袭、错袭,元朝规定了承袭顺序是先子后侄、兄弟,无子侄兄弟者则妻亦可承袭,但必须是土人。元朝对所授土司,有功者可以升迁,有罪者予以惩罚。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只不过处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阶段而已。
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
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清澈的灵溪河自北而来,如同一条飘逸的玉带。碧绿如丝般的灵溪河畔,有“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老司城。据《永顺县志》载,老司城简称“司城”,也称福石城,是历代湘西土家族政治文化中心。从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到清雍正四年(1727年),老司城为永顺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湘西土家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历经23代土司们的不断精心营造,有过近800年辉煌鼎盛的历史。
老司城建在地势极峻峭的山地之上,依山傍水,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是灵溪河上的木桥,易守难攻,实现了自然地形与军事防御的完美融合。在长达800年的岁月里,老司城一直是一个孤独而逍遥的城池。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封少数民族地方世袭首领、统治当地百姓。土司王除了承担贡赋和征徭,一切军政事务皆由其自治。土司王朝执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土司王由家族世袭,父子或嫡兄弟相传。无论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换日,老司城中的土司王始终过着华美日子。正如清代文人彭施铎《竹枝词》所描述的:“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分内罗城和外罗城,拥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城内鹅卵石嵌砌路面,八街九巷纵横交错。不仅有金銮殿、紫金山陵园等诸多建筑,还建立有土司享乐的凉洞、热洞和遍布地下的密室甬道。鼎盛时期,老司城人户稠密,故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记载。随着“改土归流”的巨变,岁月的流逝,司城虽然失去了昔日辉煌壮观的风貌,但祖师殿、玉皇阁、雄狮报钟、德政石碑、翼南牌坊等建筑依然风韵犹存。
西南土司们的烦恼:明清易代之际,该选择明朝,还是选择清朝呢?
本文2023-10-18 19:58: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