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为什么陷害郭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张汤为什么陷害郭舍人,第1张

张汤为什么陷害郭舍人:因为他与淮南王之女刘陵有私情,曾利用不知情的郭舍人传递消息。杀他是为了灭口。《大汉天子》剧中张固的原型是酷吏张汤,是皇帝的忠实爪牙。《大汉天子》是宝石影业投资公司在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由梁本熙、高翊浚执导,黄晓明,陈道明,贾静雯,王灵,陈紫函等人领衔主演。

该电视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依靠东方朔和“”们排除窦太后等后宫势力,并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的故事。该剧于2001年首播。

剧情简介:讲述汉武帝刘彻为时,结交了布衣之交张汤(张固)、灌夫(关夫)、李陵 (李勇)、郭舍人(郭德仁)等。一群年青人自视为“”,怀着建功立业的共同梦想。而刘彻祖母太后窦漪却因维护窦氏外戚家族既得利益,千方百计欲废掉刘彻,让小儿子梁王刘武取而代之。黑幕重重,罗网向刘彻一伙撒来。刘彻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沉湎在青春的爱情追求中。而刘彻偶尔相识的奇人东方朔,几次指点迷津,使他们屡屡有惊无险、逢凶化吉。最后使刘彻棋先一着,登上皇帝宝座。汉武帝少年登基,依靠东方朔(东方慧)和“”们排除了窦太后等后宫势力。汉武帝奋发图强,又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

面对中国庞大的电视剧观众市场,针对受众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接受角度,一些电视剧导演尝试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诠释同一时期历史、同一个人物及同一个故事;《大汉天子》采用了纯属娱乐性质的戏说手法来演绎了一部大型的青春古装剧,使得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有了商业性这一方向。

第一讲:帝王脸谱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我们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但对于同一位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部史学著作《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勾勒出三张大不相同的汉武帝面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正如人们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二讲:整饬诸侯

秦始皇虽然初步统一了中国,但并没有使郡县制落地生根。秦末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本质上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再次较量。这两种体制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代,酿造了很多腥风血雨。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铲除、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都是这种斗争的体现。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多种手段,继续打击诸侯势力,才使得统一皇权的根基逐渐牢固。为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汉武帝甚至不惜制造冤假错案。

第三讲:淮南冤案

一桩积极筹划了十四年、主谋协从多达万余人的谋反案,最终却没有调过一兵一卒,动过一刀一枪。这听上去像天方夜谭,却不是天方夜谭。它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谋反案的真实写照。淮南案,是汉武帝时期处理过的影响最大的诸侯王谋反案,也是中央政府和诸侯王势力的斗争接近尾声的标志性事件。但细查这个案件种种细节,却让人感到阴云密布,疑窦丛生。这幕后有多少动人心魄的隐情?

第四讲:大侠之死

以文笔简练著称的《资治通鉴》,却意外地用长篇文字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小人物:民间游侠郭解。郭解是当时民间社团领袖,在地方上有很大影响力。但这样的人物,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却又显得很不起眼。文笔简练到连屈原都不提一字的《资治通鉴》,为什么要长篇累牍讲述、评论这样一个小人物?他和汉武帝之间又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

第五讲: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今天几乎是被当作常识写进教科书的。然而我们仔细梳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会发现支持这一说法,其实只有《汉书》。《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从不同侧面持有异议。那么所谓的“独尊儒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第六讲:真假儒学

汉代早期,丞相一职都由贵族垄断。但汉武帝却起用出生贫寒的公孙弘为丞相,打破了贵族把持丞相职位的格局。公孙弘一介寒儒,在当时情况下能做到丞相,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更大的奇迹是,公孙弘七十岁才出仕,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做到了丞相。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公孙弘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的命运、际遇,折射出那个时代什么样的问题?

第七讲:丞相命运

公孙弘之后,汉武帝又任命过七位丞相。把这七位丞相的命运梳理一遍,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其中居然有五位死于非命,还有一位也差点自杀。于是在很多人眼里,丞相成了高位职业。这才有了“公孙贺拒相”这一幕。丞相为什么会成为高位职业?是什么把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逼到死亡的角落?

第八讲:张汤沉浮

元鼎年间,汉文帝陵园被盗。汉武帝下令彻查此事。但出人意外的是,对这件盗窃案的侦查,最后竟演变成当时的两大高官——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之间的生死搏斗。最终窃贼没纠出来,庄青翟和张汤却都因此案双双毙命。这还不是汉武帝时期最离奇的案子。更离奇的是,一位高官因为动了下嘴唇,就被判了死刑。这些听着荒诞的故事,却真实地折射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生态。

第九讲:酷吏当道

传统史家通常把生性刻薄、施行惨烈的官员称为“酷吏”,而把温良恭俭、善于抚恤百姓的官员称为“循吏”。《史记》是最早为这两类官吏设传的作品。但奇怪的是,《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人物,没有一个生活在汉代,而《史记·酷吏列传》中的人物,全都生活在汉代,尤其集中在汉武帝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司马迁想通过这两份传记表达什么?

第十讲:四面出击

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的时代,奠定了此后中国版图的基本走向。但为达到这个目的,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史记·平准书》对汉初社会形态的描写,突出了两点:一,物质富裕;二,精神健康。而这个局面在汉武帝即位以后,急转直下,出现了财政窘迫、社会动荡的局面。强国与富民,似乎历来都是很难协调的一对矛盾,不同政治倾向的史学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第十一讲:马邑失谋

汉朝相对于匈奴,很长时间内处于战略劣势。汉朝中央靠和亲等手段和匈奴勉强维持和平关系。这种脆弱的和平,最终被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打破。汉武帝意欲扭转乾坤,痛击匈奴。在主战派的建议下,汉武帝组织了著名的“马邑伏击”。这次行动,因计划泄露而失败。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么重要的一次行动,《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它的主帅是谁,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十二讲:卫霍功业

汉武帝长期以征伐为国策,涌现出了一批耀眼的将星。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双子星。这两个人身上,都有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少年时代的卫青,是个连亲生父亲都不疼爱的放羊娃,他能成为汉武帝最宠信的大将军,纯属巧合。而纵观霍去病一生,他的诞生,似乎专为帮助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而来。

第十三讲:甥舅异趣

卫青和霍去病在性格与处世上,有很大差别。比较这两人的同异,很有意思。卫青为人谦和,注重人际关系。霍去病个性强烈,自我中心。但即便具有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别,这二人有一点却惊人相似,那就是都很能摆正自己和汉武帝的关系。司马迁将他们列入《佞幸列传》,并暗示他们和汉武帝之间有“基情”。于是,卫霍二人能建功立业,靠的是和汉武帝之间的特殊关系,还是自己的能力,引发了历史学家们的争论。

第十四讲: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里有句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半句讲的就是汉武帝时代名将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却始终未能封侯。很多史学家都为李广的命运打抱不平,认为李广不能封侯是受佞幸排挤。在这一点上也体现出汉武帝用人不公。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却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认为李广的命运该由他自己负责。我们怎么理解这些观点呢?

第十五讲:通使西域

出玉门关、阳光往西,到达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一代,就是中国古人称谓中的“西域”。西域进入汉人的视野,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的。汉武帝派人通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想结交盟友,共同对付匈奴。这个目的始终没有达到。而汉人的视野,却意外地得到扩宽。华夏文明也和西域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沟通。人类文明史就在这些种种意外的推动下,不断前进。

第十六讲:汗血宝马

在遥远的大宛国,生活着一种宝马,出汗如血,因此被称为“汗血宝马”。传说这种马是天马的儿子,具有形体高大、威猛彪悍等特征。汉武帝对这种宝马心生羡慕,派遣李广利两次率领军队攻伐大宛,最终成功取得宝马。关于汉武帝此举的动机,历来史家众说纷纭。有说这是汉武帝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占有欲;有说汉武帝是想乘坐“天马”升天。但也有人说,这些都是误会,需要宝马的不是汉武帝,而是大汉帝国。

第十七讲:财政告急

从汉代初年到文景之治,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民生得到舒缓。刘邦时代,连天子都找不齐四匹毛色一致的马来拉车。经历文景之治,普通老百姓不仅乘得起马,还要挑挑是公马还是母马。可见社会经济的繁荣。但在汉武帝即位以后,由于长年征伐,这个繁荣局面被打破了。而且还拉开了很大的财政缺口。为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

第十八讲:卜式作“托”

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途径。此举遭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对。为此,汉武帝不得不颁布“告缗令”,通过鼓励告发来确保财政增收。但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位人物,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人叫卜式,他不仅不反对汉武帝的敛财政策,反而主动将财产捐献给政府。卜式因此受到汉武帝的赏识,走上仕途。在这一“非常”事件背后,有何“非常”玄机呢?

第十九讲:史公受刑

对于汉武帝时代,司马迁亲历者的身份,内涵是比较全面的,他不仅参与了这个时代进程,还在这个时代环境中遭受了身心迫害。李陵事件让司马迁变成不完整的人。这引起后人的思考,这些事件对司马迁撰写《史记》、评价汉武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而李陵事件本身,的确就是象司马迁描写得那样吗?

第二十讲:聚人用人

无可置疑,汉武帝一朝,的确聚集了很多优秀人才。比如文臣公孙弘、董仲舒;武将卫青、霍去病;文章高手司马迁、司马相如;法律专家赵禹、张汤,外交人才张骞、苏武,等等。可谓人数众多,类型齐全。能聚人,是不是也意味着汉武帝能用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史学家们却有着不同的评判尺度。

第二十一讲:向道求仙

在汉武帝身边聚集的各类人物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方士。这些方士向汉武帝兜售长生不老秘方,引导汉武帝追慕神仙。汉武帝在这些方士的引诱下,屡屡作出荒唐的举动。为招致神仙,四处巡幸,建造宫观,耗费大量钱财。众多方士,没有一个真能为汉武帝招来神仙。汉武帝却痴迷不悟,“冀遇其真”。

第二十二讲:封禅前奏

汉武帝和上天、神灵的沟通似乎很有成绩,不断出现天地馈赠的“祥瑞”。天降麒麟,地出宝鼎。这一切像是在宣告汉武帝在沟通天人方面的成功,也是在肯定汉武帝的统治成绩。由于祥瑞的频繁出现,汉武帝在大臣的建议下,以这些祥瑞事件来纪年,形成了二千多年的帝王“年号”传统。方士和一些臣僚,以祥瑞为依据,引导汉武帝走向更高级别的天人沟通仪式:封禅。

第二十三讲:封禅大典

传说黄帝在泰山封禅之后,乘龙而去,到达了成仙、不死的境界。公元前110年,在做了长期准备之后,汉武帝也开始登上封禅的路程。试图模仿黄帝,化仙而去。但在这个过程中,帝王意志和学者立场发生了严重冲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为在封禅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未被汉武帝允许参与这项重大活动。司马谈最终愤懑而死。这对司马迁描绘汉武帝形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十四讲:祸起巫蛊

由于汉武帝的迷信,长安城里除了聚集着大批方士之外,还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巫”。这些巫师装神弄鬼,祈福驱病,藉此结交权贵。但这些巫师后来却频频介入宫廷斗争和政治纠纷。首先出现在皇后废立案中,又出现在卫青两名老部下的案例中。经过披沙拣金般梳理,我们发现,这些巫蛊案,无一例外都与卫氏家族有着密切联系。只是恰合,还是背后隐藏着惊天阴谋?

第二十五讲:父子之间

汉武帝二十九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刘据,所以对刘据宠爱有加。但随着汉武帝子嗣的增多,宫廷斗争渐趋复杂,汉武帝和刘据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再加上这对父子在性格上存在巨大差别,一个雄武拓张,一个敦厚安静。这种差别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政治理念,双方各有支持者。父子间的隔阂被觊觎者利用,一场血腥冲突即将拉开序幕。

第二十六讲:兵戎相见

公元前91年,汉帝国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平日仁慈宽厚的太子举兵造反了,血洗长安城!从表面上看,是江充等一伙宵小之徒利用巫蛊栽赃太子与皇后,逼得太子起兵造反。但这么大一局棋是江充这样的人能够操纵的吗?细查其中各种蛛丝马迹,怎么看都觉得汉武帝和刘据,这对父子双双堕落了别人的圈套。

第二十七讲:史公绝笔

《史记》这部书充满了各种谜。其中之一,就是它的绝笔之处在哪里?有一种观点,公元前90年李广利降匈奴,是《史记》的最后一笔。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司马迁写《史记》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打住,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种种迹象来看,司马迁的这一笔很可能是对巫蛊事件的回应。而这个做法,又跟司马迁的政治立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二十八讲:罪己诏书

汉武帝晚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关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很多地方还出现武装反抗政府的力量。而此前长期执行的对外拓张国策,因财力匮乏,国内社会不稳定,很难再持续下去。公元前89年,当桑弘羊建议汉武帝继续经营西域时,汉武帝拒绝了,并藉此机会检讨了以往的国策。与此同时,汉武帝为冤死的刘据平反,把国策调整到刘据生前主张的宽和文治的道路上去。

第二十九讲:临终托孤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汉武帝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原太子刘据去世之后,选谁做接班人,一直是个问题。出人意料的是,汉武帝最终选择了儿子中年龄最小的刘弗陵。为了防止母权干政,汉武帝杀了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此后,汉武帝又选择了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刘弗陵登基。汉武帝的这些安排,能让汉帝国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时代吗?

第三十讲:是非功过

古语云“盖棺定论”。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盖了棺却未必能定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各自描绘出不同面孔的汉武帝,其实就是“盖棺不定论”的例证。史学家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汉武帝的为人和他的时代,各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历史解释的合理现象,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著名酷吏:宁成

  西汉酷吏。南阳穰人。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都尉、中尉。因贪暴残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在家乡放高利贷,购陂田千余顷,役使贫民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再起为关都尉,出入关者云:“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

  著名酷吏:义纵

  个人简介

  (?—前116)西汉酷吏。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纵少为盗,其姊义姁以民术幸于王太后,经太后推荐,得任中郎、补上党郡中县令,治政严酷,县中无逃亡事。迁长陵及长安令、河内都尉和南阳、定襄太守,依法办事,不避权贵,霞于杀戮。至定襄,一次就报杀400余人,郡中吏民皆不寒而傈。后徙左内史。元鼎元年(前116)因破坏告缗法被杀。 义纵,西汉河东郡(今山西省晋南地区)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是西汉中期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地主的著名“酷吏”。

  著名酷吏:张汤

  个人简介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幼时喜法律,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后补侍御史。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二王谋反之事,得到武帝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缉,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构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生平经历

  张汤是杜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者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不久,赵禹迁升为中尉,调任为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廷尉,两人关系密切,张汤象对兄长一样对待赵禹。赵禹为人廉洁孤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收到法律判决文书都予以通过,也不复查,以便掌握官属们过错。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皇上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皇上拜谢,他还揣摸皇上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所断决的罪犯,若是豪强,定要运用法令予以诋毁治罪。若是贫弱的下等平民,则当即向皇上口头报告。虽然仍用法令条文治罪,皇上的裁决,却往往如张汤所说。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深刻不公正,却由于他的这种作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而那些严酷的官吏象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正巧匈奴浑邪王等人降汉,汉朝廷调动大军讨伐匈奴,崤山以东干旱,贫苦百姓流浪迁徙,都依靠官府供给食物,官府库存空虚。张汤从而禀承武帝的旨意,请求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垄断盐铁的生产和买卖,排挤富商大贾。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丞相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全国被搞得民不聊生,都骚动起来,官府所兴起的各项生产,也无法获利。官吏们从中侵夺渔利,从而又被严厉地依法治罪。因此,使得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指斥张汤。张汤患病时,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皇上就是这样尊宠他。 匈奴人前来请求和亲,群臣在皇帝面前讨论此事。博士狄山说:“和亲对我们有利。”武帝询问有什么好处,狄山说:“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孝惠帝、高皇后时,天下因此而得以安乐。及至孝文帝,要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孝景帝往返于两宫之间,胆战心寒了几个月。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一朝始终不谈军事,国家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开始发兵攻击匈奴,使得我们国家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穷困乏。由此看来,不如和亲。”武帝问张汤,张汤说:“他是个愚蠢的儒生,没有知识。”狄山说:“臣下的确是愚忠,但象御史大夫张汤那样,却是诈忠。如张汤审理淮南、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以恶毒的文辞肆意诋毁诸侯王,离间宗室的骨肉之亲,使蕃臣内心不安。臣因此知道张汤为诈忠。”于是武帝面带不快对狄山说:“我让你担任一个郡的长官,能不能不使匈奴人入境抢掠?”回答说:“不能”。再问“负责一个县呢?”回答说:“不能。”又问:“负责一个烽障呢?”狄山知道再说不能,便会被治罪,只好说“能”。于是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烽障。一个多月之后,匈奴人砍了狄山的头以后离去。从此以后,群臣震慑,不敢再谈和亲。 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张汤在担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时候。终于被免官治罪。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奸邪之事,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假装吃惊的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鲁谒居患病住在里巷的一户人家,张汤亲自去探望,并为鲁谒居按摩双足。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鲁谒居曾审理赵王的讼案,赵王对他心怀怨恨,上书告发说:“张汤是朝廷大臣,掾史鲁谒居有病,张汤却亲自到他那里为其按摩双足,我怀疑他们可能有什么大阴谋。”此事下到延尉审理。鲁谒居因病而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被拘押在导官那里。张汤也到导官的官衙审理其他囚犯,见到了谒居的弟弟,欲暗中帮助他,表面却装作不认识。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他的用意,因此怨恨张汤,指使人上书告发张汤与鲁谒居的阴谋,共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告发李文之事。武帝将此案交给减宣处理。减宣曾与张汤不和,接手此事后,穷追狠治,并且不向武帝进奏。正巧有人盗走了孝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至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国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欲图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因此准备打击张汤,以罪名陷害他。 长史朱买臣,是会稽人,研读《春秋》。庄助派人游说朱买臣,朱买臣因为深通《楚辞》,与庄助一起受到皇帝的宠幸,授任为侍中、太中大夫,深受信用;张汤当时任小吏,要跪拜者请朱买臣等上前。不久,张汤任廷尉,审理淮南王谋反的案件,排挤庄助,朱买臣对此心怀不满。及至张汤升任御史大夫,朱买臣以会稽太守升任主爵都尉,处于九卿之位,数年之后,因为触犯法令被免官,降职为守长史。他曾去拜见张汤,张汤高傲地坐在床上,他的府丞和掾史对朱买臣也没有礼貌。朱买臣是楚地的士人;对此深为怨恨,常欲罩张汤于死地。王朝,是齐地人,因为懂得方术,官至右内史。边通,学战国纵横家的说人之术,是个性情刚烈强悍的人,两次任官至济南王国相。他们的地位都曾比张汤高,不久失去官位,任守丞相长史,只好在张汤面前委曲求全、张汤多次代行丞相职权,知道这三位长史一向尊贵,所以常故意凌辱他们。因此三个长史合伙谋划说:“当初张汤与丞相相约向武帝谢罪,不久却出卖了丞相一;如今又欲以宗庙之事弹劾丞相,这是欲留取代丞相的地位。我们知道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屯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减宣又上奏了鲁谒居之事。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阁下怎么不懂分寸,您审讯处死了多少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很重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妥善处置,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张汤于是上疏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被迫自杀。释放了田信。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著名酷吏:王温舒

  个人简介

  西汉酷吏。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年轻时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抢夺路人财物,他常常在月黑风高之夜以锤杀人而埋之。这种杀人越货的强盗行径,养成了他后来好杀行威的暴虐性格。后来,地方上让他试作亭长,这是一个乡村基层的官,管理一亭(汉制,十里为一亭)的治安警卫,兼理民事。但试了好几次,他都干不好本职工作,因而罢去。此后,他又在县衙门里充当小吏,逐渐升为廷尉史。不久,王温舒投靠张汤。张汤也以严酷著称,用其为御史,负责督察盗贼。他到任后,杀伤甚多。其暴虐性格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生平经历

  当时汉武帝主张全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严厉打击危害专制统治的行为,在这种形势下,乐以刑杀为威的人往往提拔较快。故王温舒很快就升迁为广平郡(今河北曲周县北)都尉,辅佐郡守负责全郡的军事和治安,是一郡的主要长官之一。为了治理广平的治安,他从郡中仔细挑选了十几个果敢能任事、一往无所顾的人充当郡吏,作为自己的爪牙,去督捕郡内“盗贼”。王温舒之所以重用这批人,自有他的想法。王温舒了解到这批人以往都犯有重罪,只不过没有暴露,仍然逍遥法外而已。王温舒将此作为控制他们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督捕“盗贼”有功,颇得王温舒满意者,无论你以前犯有多么严重的罪行,他都不加处罚;而如果你督捕“盗贼”不力,甚至有意回避或加以庇护的话,那就不但诛杀其身,还要灭其全族。这样一来,这批人没有不竭尽全力的。至于是否滥杀无辜,王温舒是不管的。这种严酷的手段颇为见效,广平周围,齐、赵之效的“盗贼”乃不敢接近广平。广平以此号为“道不拾遗”。 应该指出,封建统治者所指的“盗贼”,首先包括甚至主要是指那些走投无路、被迫起来进行反抗斗争的农民群众。他们的斗争威胁了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封建统治者必须用最严酷的手段将他们镇压下去。王温舒正是起到了刽子手的作用。 广平郡内道不拾遗,使王温舒声望大著。汉武帝知道后极为赞赏,立刻提拔他为河内郡(今河南武陵县西南)的太守。他成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 广平、河内两郡相隔不远,王温舒在广平时就知道河内的一些豪强之家。这些豪强不守法庭,称霸地方。他们不仅宗族势力强大,而且往往连成一体,沆瀣一气,官府对他们毫无办法。这当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汉武帝这次把王温舒派到这样的地方。正是要他以严厉的手段惩治这批豪强。 这年九月,王温舒到河内走马上任。他立刻做了一系列的部署。鉴于当时官府的驿站传送文书速度太慢,他另外命令准备私马五十匹,部署在河内至京师的沿途上,作为另一套驿站。他要求凡有河内、京师的往返文书,一定要以最快速度传送。同时,他又仿照在广平的办法,挑选若干名曾犯有重罪而又果敢任事的人充当郡吏,让他们到第一线去逮捕郡中豪强。短短时间里,就以各种理由将郡中豪强大族基本上全部捕获。然后三温舒穷加审问,转相株连达千余家,当然其中有不少无辜平民百姓也被牵连进去。首战告捷后,王温舒立刻上书武帝,提出对这批人的惩处方案;大者诛全族,小者杀其身,无论大小其家产统统没入官府。过去,此种文书若通过官府驿马递送,往返费时很长。这次王温舒使用率先设置的私人驿马传递,书奏不过两日,汉武帝的允准诏书就已到达,河内官民对其如此神速莫不感到惊讶。诏书一到,一场大规模的杀就开始了。上万人成了刀下之鬼,“流血十余里”。真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这对那些横行乡里的豪强地主来说,是咎由自取,但对大多数无辜被牵连的平民百姓而言,真是血海奇冤。 经过这番刑杀,也收到了在广平那样的效果。从九月上任到十二月底,短短三个多月,郡中安宁,无犬吠之盗。人们侧目而视,重足而立。全郡都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当时尚有个别人闻风逃到旁郡,王温舒派人前往追捕,待捕获回郡,已是第二年春天了、按汉朝法律规定,秋冬行刑,春夏不准杀戮。眼看透到的人非要等到秋后处决,王温舒顿足叹道:“哎呀!假使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就可以彻底完成这个任务了。”杀人,对王温舒来说,已成为一种嗜好;人命,全被他视为草芥。 无辜平民和豪强地主的白骨为王温舒垒就了向上爬的阶梯。他在河内的“治绩”,很快传到朝廷,汉武帝把他视为十分能干的人,准备予以重用。 当时京师治安很成问题。汉初以来,由于政府、私人铸钱并行,从而使币制十分紊乱。武帝决定由国家收回铸币权,并以严刑竣法禁止民间自由铸钱。但利之所在,人不畏死。民间私铸钱币者仍不乏其人,京师一地尤盛。为了严惩私铸钱币者,武帝乃起用酷吏治理京师。先是任义纵为内史,作为京师一地最高行政长官,这次又将王温舒拔到京师为中尉,让他专管京师的治安。这对王温舒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飞跃。过去他一直是地方官,如今却一跃成为京官了。在京师,王温舒仍故伎重演,像在河内一样,以酷杀行威。他专门选用那些专好猜疑、心狠手毒、敢于祸及别人的好毒之徒,作为自己的鹰犬。当时又纵早以酷暴著称,它位又在王温舒之上。王温舒想干的一些事情如果事先没有请示义纵,义纵就对他加以凌辱。并从中掣肘,败坏其功。因此,在京师王温舒并不能像在河内那样恣行无忌,快其意而行事。不久,义纵因反对杨可告缗而以“废格诅事”被杀,王温舒辄被提为廷尉,成了掌管刑狱的全国最高司法官,为中央九卿之一。但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显然这种人是不适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而这正符合王温舒的心意。上次任中尉时因有义纵掣肘,因而不能不有所顾忌。、现在义纵已死,没有谁敢和他刁难,王温舒又可以肆无忌惮了。他对京师风俗人情十分熟悉,对一些豪强恶克也很了解,他就重用这些豪恶之吏。这些人善于深文周纳,巧低人罪,他们要想惩治谁,就千方百计地给你罗织罪名,谁也休想逃脱。而且一旦落入他们手中,无不惨遭严刑拷打,到头来,“大抵尽糜烂狱中”,极少能够生还。他们常常对下户中的好猾之人采取这样暴虐的方法,使其身死、家亡、族破,意在警告那些豪强大户,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刑杀,在短时间里收到了成效。京师,似乎安宁了。 

  著名酷吏:周纭。

  周纭。东汉人。上任伊始,他就先了解洛阳城里有哪些豪强大姓,平日里是否作威作福,结果下属报上来的并非豪强大族。他一怒之下,严厉训斥,限期上报,所以很快他就摸清了全城豪强与他们的胡作非为,一经审理查实后毫不留情予以镇压。他奉公执法,不畏豪强皇亲国戚。外戚窦笃权倾朝野,其家族中人所为不法之事,都受到周纭的追究查办。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周纭的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使得京师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就为之一清,治安明显好转。遗憾的是周纭秉公执法将既得利益集团得罪了,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挤下,周纭丢官家居。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官员不为污浊官场所容,吏治也就江河日下,豺狼当道了。周纭丢官,窦氏家族立即对与他们有旧仇宿怨的人,寻衅打击报复。周 纭自忖难过此关,干脆在家坐等窦家前来问罪。谁想,这窦笃良心未泯,还懂点事理,认为周纭虽法办了窦家不少人,却是公正无私的,并不来找他麻烦。周纭于是得以善终。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并非所有酷吏都能落个好下场。 周纭为官清廉,家给不足,自己带了妻儿做砖坯卖以贴补家用。但他“奉法疾奸,不事贵戚”。如果他贪赃枉法,同流合污,完全可以过着衣食不愁,甚至花天酒地的生活。比较起来,两汉时期的酷吏大多廉洁奉公,贪赃枉法的远少于唐代。唐代的酷吏几乎是无一不贪。贪污受贿的手法往往是赤裸裸的,收了被告的,再收原告的。凡被卷进案子中的人,最后几乎无一不是倾家荡产,性命还是不保。而这些酷吏一个案件办下来,就可以一夜暴富。事后还有皇帝的赏赐。从酷吏身上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认识:低薪不一定贪,高薪不一定不贪。 

  著名酷吏:来俊臣

  个人简介 来俊臣。天资残忍。按诏狱。前后夷千余族。作罗织经。后诏斩于市。人皆相庆曰。今得背着眠矣。争抉目。摘肝。醢其肉。须臾尽。以马践其骨。无孑余。家属籍没。(酷吏传) 来俊臣唐朝万年(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人,官任御史中丞。

  生平经历

  武后临朝执政时,疑忌天下人图谋叛变,便设置铜匦,令人检举告密,并宠用来俊臣等,按问推审告密事宜。来俊臣天性残忍酷虐,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审一人,必定逼诱板引出数十百人,辗转牵连,造成冤狱,以逞其能,邀取功赏。又私自养无赖数百人,专令告密,撰写罗织经,网罗无辜,织成谋反罪状,心想陷害一人,便教其党徒,以相同事状,在数处告密,于是立即拘捕,用严刑拷讯,逼他诬服,以报私怨。所用酷法有:定百,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 当他审讯囚犯时,常用烧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铁圈梏犯人头,外加木楔,致使脑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进入,不死不得出,种种酷刑,惨不忍睹。犯人见那刑具,便已魂飞魄散,惊骇战栗,因此往往随口诬供。由他所经办告密案件,前后诛杀多达一千多族,天下人心惶惶。 后来俊臣蓄意谋反,想将满朝权贵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揭发,被拘系狱中,备受严刑拷讯,终被处斩于市。当时的人都互相庆贺说:“从今以后,可以安眠无忧了”众人争相抉出其目,摘取其肝,剖心割肉,以马践踏其骨,顷刻之间,了无剩余,全家籍没。 来俊臣只知迎合意旨,以邀功赏,张其权势,不惜泯灭天良,杀害无辜,残忍酷烈,结果落得悲惨下场。 噫!自古以来,小人得到功赏、权势,只有促速其死,结下无穷怨业而已。

  汉朝十大酷吏

  1 侯封 2 郅都 3 张汤 4 赵禹 5 宁成 6 义纵 7 减宣 8 杜周 9 周阳由 10 王温舒

张固又叫张汤 张汤,汉武帝时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早年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和茂陵尉,后由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因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穷治根本,受到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张汤是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与赵禹共同编定法律,制订《越宫律》、《朝律》(见汉律)和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又迎合武帝所好,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凡是武帝所欲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则交给执法宽缓的属吏去审理;又把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他还协助武帝改革币制,实施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兼并之家。当时,“天下事皆决汤”,张汤权势隆贵远在丞相之上,因此受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由于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以及赵王等人告发和诬陷张汤与属吏鲁谒居关系暧昧,疑有大奸,又与富商大贾互相勾结牟利等,张汤被迫自杀。他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皆得自俸赐。武帝知道张汤被陷害,又尽诛朱买臣等丞相三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因咎自杀。 汉武帝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张汤也是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成绩主要在法律方面,他和赵禹一起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 但是,张汤在执行法律的时候过于严酷,而且他喜欢投武帝所好,用《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办案,同时以皇帝的意志为准,不惜破坏既有法律条文。武帝想严办的案件,他交给严厉的的属官去审理,武帝想宽容的案件,他就让执法较宽的属下去办。 f http://wwwartxcn/ 为了更好地揣摩武帝的意志,他还专门将武帝原来对疑难案件的批示定为律、令、程、式,以此作为将来办案的最高法律。除了执法方面,他还参与了武帝的币制改革,以及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活动,用法律来加强对富商的打击,所以,当时有了“天下事皆决汤”即天下大事都由张汤来决断的说法,可见其权势之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丞相。 由于权势威震朝野,所以张汤也受到众人排挤,在公元前115年,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赵王共同诬告张汤和属吏鲁谒居关系可疑,似有奸邪阴谋,还诬告他和大商人暗地来往,谋取暴利,最后,张汤被迫自杀。但他死后,抄没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都是来自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武帝知道张汤被诬陷的真相后,异常恼怒,将朱买臣等人诛杀。

众所周知,武帝好战,在他执政期间手下出现了一大批名将,除此之外武帝还是冷酷无情的帝王,故而他的手下出现了一批执法严酷的官吏,史称“酷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汤,他冷血无情,尤其是在刑讯逼供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最终官拜三公之一御史大夫的高官(全国最高司法长官),成为汉武帝最信任的官吏之一,因为他执法严酷无情被称为西汉第一酷吏,位居酷吏之首。

张汤虽然执法严酷但是他一身清廉,最后被众多同僚合谋陷害自杀,汉武帝抄他家,家里只有五百金,那么张汤动了谁的奶酪,为什么他的同僚都要置他于死地呢?

张汤简介

张汤今天陕西西安人,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曾担任长安县丞(管理司法的一个小官),张汤年幼时,常常留在家里看家,一次张父回来后,发现家里的肉没有了,张父认为是儿子偷吃,狠狠地教训了张汤一顿,张汤觉得自己很无辜,趁父亲外出后,挖开老鼠洞,鼠赃俱获,张汤便开始拷打审问老鼠,罪名确定以后,叛老鼠磔刑。

张家父亲回来以后,把张汤审问老鼠的文辞拿过来看了一看,感叹儿子办案太老道了,这是天生做狱吏的料,于是乎张汤父亲开始培养张汤,只让他看判案的书籍。

张汤父亲去世以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开始步入仕途,张汤后来逢迎王太后的弟弟田胜做上了御史的职位,又因办案严酷,不留情面受到汉武帝赏识,官拜御史大夫。

得罪丞相庄青翟

有一次,不知道是谁胆子忒大,盗走了武帝祖父汉文帝陵园里的陪葬钱,跑到文帝陵园里去偷盗东西胆子可不小,这件事情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副丞相)张汤可要负监管不当的责任,于是乎他们两个在一起商量怎么跟汉武帝解释这件事情,他们意见达成一致后准备下次上朝时一起向汉武帝谢罪。

到了上朝的这一天,丞相庄青翟老老实实的向汉武帝认错,没有想到张汤临时变卦,他说丞相每个季度都要到陵园拜祭,这应该是丞相职责范围类的事情,他不负责陵园事宜,张汤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丞相。

武帝随即派御史审理此案,御史的顶头上司就是张汤,突然间一个邪恶的念头闪过张汤脑海,本来他先前只想把责任推给丞相庄青翟,现在他可以借盗钱之事打击庄青翟,所以他想好了给丞相安插一个知情不报,包庇罪犯的罪名,目的是为了让丞相失业,自己好接替他的丞相职务,这下可把丞相大人给惹恼了。

在丞相手下工作的有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本来这三位长史以前都是高官,后来因为触犯汉代律法被朝廷降级使用。尤其是朱买臣,张汤还是小官吏时,还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张汤飞黄腾达以后,不把朱买臣放在眼里也就罢了,他还害死了朱买臣的好朋友严助,朱买臣一直想报复张汤。

除此之外,张汤晋升御史大夫后,在执行办理丞相事务时,多次羞辱三长史,让三长史非常恼火。

所以他们三人结成帮派想替丞相出口恶气。

李文之死,让张汤深陷绝境

张汤跟他的下属御史中丞李文不合,李文多次翻阅上奏的文书,想深挖张汤的过失,上报给朝廷,结果没有得逞。这件事情被张汤的亲信鲁谒居知道了后,他便指使他人上书汉武帝诬告李文图谋不轨,汉武帝把这件案子交给张汤审判,张汤借此机会杀了李文。

其实张汤心里清楚是鲁谒居帮了他的大忙,一次鲁谒居生病了,张汤去探望鲁谒居时,还亲自给鲁谒居按摩脚。这件事情被张汤的死对头赵王刘彭祖知道了,张汤又是怎么得罪刘彭祖的。

汉武帝时期经常打仗,打仗要钱啊,所以汉武帝为了增加税收,不让地方诸侯炼铁、卖盐,这些以后都由政府经营,赵国主要靠炼铁营利,这下一颗摇钱树没了,赵王非常窝火,于是乎赵王多次指控中央政府派过来的铁官,而御使大夫张汤每次都袒护中央官员,批斗赵王,让赵王怀恨在心。

汉武帝把这个案件交给延尉减宣来审理,而此时鲁谒居在节骨眼上病死了,此案就牵连到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因此被捕入狱。张汤到监狱里提审其他犯人时,鲁谒居的弟弟请张汤帮忙,在这节骨眼上,张汤其实是打算救鲁谒居的弟弟,但是又怕引来闲言碎语,于是表面上就没有搭理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却并不知道张汤的用意,对张汤心存怨恨,于是乎写了一封信揭露张汤勾结鲁谒居阴谋害死李文一事。

汉武帝把这桩案件交给廷尉减宣来审理,减宣向来跟张汤是死对头,他在审理此案时,深挖张汤的过失。

张汤之死

公元前116年,三位长史(秘书长)联名上书诬告张汤以权谋私,泄露国家商业机密,汉武帝知道后开始也不太相信,他想听听张汤怎么解释。

张汤告诉武帝,每次他要颁布一道经济政策之前,有些商人总能猜到我的意图,好像他们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政策发布前囤货,政策发布后抛货,我也纳闷,估计是有人泄露机密。

汉武帝听后也是半信半疑,他想再观察观察。

不久赵王刘彭祖告发张汤与鲁谒居之间有阴谋,汉武帝开始犹豫了。

紧接着汉武帝收到了鲁谒居弟弟的揭发信,汉武帝开始怀疑张汤。

酷吏减宣觉得证据确凿,是扳倒张汤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他上书汉武帝说张汤一案水落石出了,确实是张汤与下属官员鲁谒居阴谋害死了御史中丞李文,这下汉武帝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张汤先前都是伪装忠诚,武帝派人拿着张汤的罪状到他家里审讯,武帝前后派了八批人质问张汤,张汤都是矢口否认。

由于张汤先前判案非常严酷,不留一点情面,朝中文武大臣都非常惧怕他,致使他被人诬陷时,无人愿意为他说话。

此后,武帝没有办法就派张汤的死对头减宣去审张汤,减宣见到张汤后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分寸呢?现在已是证据确凿,皇帝如此兴师动众调查此案,难道你心里还不清楚吗?皇帝念及旧情,不好意思自己下手,他是想让你自尽。

张汤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说,我出身卑微,是皇上给了我机会,让我做到司法长官,我不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要先走一步了,害死我的人是三长史。张汤说完就自杀了。

张汤死后,武帝下令抄他家,发现张汤的家产不足五百金,这些都是他的工资和平时皇帝给的赏赐,武帝这下蒙了,张汤没有干官商勾结之事。

武帝随即下令调查张汤之死一案,很快水落石出,查出是三长史诬告,武帝一怒之下斩杀三长史和他们的顶头上司丞相庄青翟。

张汤虽死,汉武帝最终也给他平反昭雪,还他一生清白。

张汤为什么陷害郭舍人

张汤为什么陷害郭舍人:因为他与淮南王之女刘陵有私情,曾利用不知情的郭舍人传递消息。杀他是为了灭口。《大汉天子》剧中张固的原型是酷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