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范氏家谱及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合肥范氏家谱及字辈,第1张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谭姓起源来源详解,谭姓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位为第六十六位。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我相信还有很多的朋友们不知道谭姓起源,谭姓的来源!大家不要着急,为你排除一切烦恼!

01 谭姓起源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1]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六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七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谭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范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谭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的家谱

山东: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湘乡上湘塘湾谭氏六修支谱[4] 七卷九册。

湖南常宁蓬塘谭氏家谱:元真辉祖德孝义重仁伦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四川:成都郫县谭氏族谱十三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谭姓的家谱目录

14479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3)雷堂刻本四册美国

14480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敬爱堂木活字本美国

14481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抄本四册日本美国注:封面作《狷石家乘》

14482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梁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慎远义庄刻本六册北图天津图辽宁图吉林大学上海图,浙江嘉兴图日本美国

注:谭计仁首修於明代。

14483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14484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十四册美国

14485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福荫堂活字本十四册

14486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

民国六年(1917)宏农堂活字本二十册湖南图

14487湖南长沙朱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思亲堂活字本十六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六年谭秉彝始修。

14488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

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宁乡双桂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2)

注:扉页作《谭氏家乘》。

14489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敦伦堂刻本二十四册湖北图(缺卷25)

14490湖南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清)谭祖陶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源本堂活字本二十四册历史所

注:扉页题《泽田谭氏族谱》,谭缙始修於明嘉靖十五年,此为七修。

14491湖南需县白沙谭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步熹谭怀堂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湖南需县档

14492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

14493湖南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升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明末谭秉胜始修。

14494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首)

14495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十八年谭汉疏、谭嵩礼首修。

14496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焕荣堂活字本六册北图

14497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刻本十六册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湘潭锦石谭氏家谱》,版心作《锦石谭氏续修家谱》。

14498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活字本十六册历史所注:清乾隆四十二年谭启蕊始修。

14499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济美堂活字本七册北图历史所广东中山图

14500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本三十册湖南图

14501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一册湖南图(存首1-4)

14502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壹本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1、2)

注:版心作《七星谭氏族谱》。

14503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清同治元年(1862)敦睦堂刻本二册

湖南图(存卷2、3)

14504湖南湘乡塘湾谭氏续修宗谱八卷(清)谭声立谭安念修

清宏农堂刻本八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光绪十一年。

14505湖南湘乡上湘横塘谭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谭玉明修谭显铭纂

清宣统元年(1909)馀庆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7,11-16,又一部存卷首)

14506湖南衡阳谭氏宗谱不分卷(清)谭绥之谭元吉等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序)木活字本七册日本美国

14507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08湖南临湘中湘谭氏支谱六产(清)谭嘉骏纂修主修谭福绪

清光绪间念本堂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初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墨谱。

14509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湖南江永县档

14510湖南安化谭氏族谱□□卷(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首)

14511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

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清康熙间初修。

14512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不分卷(民国)谭鹤坡编

民国四年(1915)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3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缺卷1-9、11)注:封签《高明三玉谭氏族谱》。

14514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广州文元堂木活字本

广东台山图注: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九年。附录《广东乡试墨卷》。

14515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

清光绪二十天年(1897)抄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注:卷端作《谭氏源流考》。

14516广东新会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谭兴祖编

民国六年(1917)抄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7广东新会新会凌冲谭氏族谱不分(民国)谭飞九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一册美国

14518广东阳江雅韶谭氏族谱十卷(清)谭伯钧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广东阳江县雅韶乡(存卷2、3)

注:谭可溪、谭雅棠首修於明万历间。

14519广西灵山东岸谭氏族谱一卷稿本广西灵山县档

14520四川涪陵涪州谭氏族谱八卷(清)谭孔铭谭泗箴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河清村注:此谱首修於明天顺二年。

14521四川仪陇谭氏宗谱一卷(民国)谭志儒谭经略撰

民国间木刻本四川仪陇县档

14522陕西宝鸡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

清光绪十五年(1889)手抄本三册哈尔滨师大注:明弘历五年谭铠初修。

14523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抄本一册美国

14524望仙谭氏宗谱□□卷明万历间刻本北图(存二卷)

14525谭氏族谱不分卷(清)罗孔志等纂修

清乾隆间刻本北京大学

14526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清)谭福保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活字本四册人民大学

14527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清)谭兆连清抄本美国

14528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民国)谭永就

民国二十年(1931)写本一册美国

14529郫县安德(2013)现代人谭光著最新谭氏家谱

谭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谭边疆 谭家钦 谭立新 谭保强 谭奕曦 谭永达 谭奕竹 谭峻彦

谭健良 谭济平 谭湘云 谭晓渝 谭钰露 谭康誉 谭永忠 谭彦斌

谭刚峰 谭兴亚 谭汶童 谭沂桐 谭才高 谭欣甜 谭网俊 谭平成

 

谭德勋 谭璐黛 谭承国 谭帛鑫 谭凡宇 谭如意 谭佑勃 谭帆洋

谭润桐 谭扬杨 谭明珠 谭锡繁 谭学智 谭竣溢 谭申书 谭生灵

谭荣军 谭欣恬 谭佳硕 谭少秋 谭碧珞 谭毓博 谭国勇 谭俨峰

谭丽灵 谭玉琛 谭林敏 谭玉立 谭逸雯 谭浩云 谭醍杳 谭德清

 

谭文轩 谭肇临 谭思睫 谭博铧 谭家乐 谭雨廷 谭府生 谭役杰

谭荣华 谭敬午 谭徐懿 谭家成 谭灵术 谭小蝶 谭逦逦 谭弋善

谭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谭新燕 谭琪艳 谭琦艳 谭棋艳 谭淇艳 谭健婷 谭海莹 谭婉莹

谭萤娜 谭洁娟 谭玉娜 谭宜娟 谭宜娜 谭丹娜 谭绮娜 谭秀娜

谭韵琳 谭敏婷 谭梓琳 谭婷瑛 谭琦娟 谭丹颖 谭伦颖 谭俏颖

谭少颖 谭凤瑛 谭丽瑛 谭昭瑛 谭美琳 谭丹琳 谭舒琳 谭学梅

谭娟燕 谭琪妍 谭涓娟 谭笑妍 谭蕊芬 谭林倩 谭金倩 谭琴耀

谭淅文 谭兴娅 谭源丽 谭燕波 谭嘉莹 谭冬怡 谭咏梅 谭莹芬

谭启芬 谭瑶尧 谭长文 谭欧文 谭燕林 谭辉琳 谭莉菲 谭琴瑶

谭琴琳 谭琴玉 谭琴稼 谭琴珈 谭宝娜 谭忻倩 谭忻芬 谭崇梅

谭崇茹 谭人琼 谭怡佳 谭咏怡 谭梦雪 谭楚萍 谭雯霞 谭雨萍

谭熙婵 谭兮婵 谭楚文 谭诗瑛 谭莉娜 谭要文 谭红玲 谭宛茹

谭炽文 谭建琴 谭倩咏 谭咏倩 谭玉玲 谭漪悦 谭翠琴 谭槿梅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合肥范氏家谱及字辈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