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是关羽的后裔并且有家谱为证的村名究竟是不是真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声称是关羽的后裔并且有家谱为证的村名究竟是不是真的?,第1张

自古以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直让人感慨不已,忠义两全的关公,更是令人钦佩,他从与刘备结识以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与刘备走失之后,面对曹操的厚待和百般招揽,明言:“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曹公乃去”,在斩杀颜良之后,拜书告辞,继续追随尚且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的刘备而去。只可惜如此英雄人物,在蜀汉灭国之后,被手下冤魂的后人尽灭三族。

关羽被灭族一事,还要从襄樊之战说起,这一战可以算得上他一生的巅峰之战,水淹七军之后,生擒位列曹魏五子良将的于禁,并斩杀了庞德。庞德虽勇,武艺不在魏延之下,但是一生中,死于关公刀下的名将并不少,名声远在庞德之上的颜良后人,也没人冒头不是?但是庞德的后人不一样,庞德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庞会的,格外不一般。公元263年,司马昭让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昏庸无能的刘禅直接投降,被押去了洛阳。他自己没事,但是因为魏军随行之人中,正有庞会,关公的后人就遭殃了,《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冤冤相报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另外还有很多人为关公鸣不平,毕竟关羽和庞德各为其主,但是在当时看来,能报家仇,是非常值得世人敬佩的事情。不过,无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都已经发生,也就是说,关羽已经被灭族,不会再有后人了。可是最近几年,却有人声称自己整个村子是关羽后人,而且不是无凭无据的炒作,他们真的有家谱传世。

难道在蜀国灭亡,后主刘禅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有关氏后人能够逃出生天吗?专家抱着还原历史的心态,仔细研究了这份家谱,看到其中出现的一个名字时,开始怀疑这部家谱的真实性,这个关键的名字就是关索。根据明代前后出现的演义故事描述,关索是关羽的私生子,是他杀人逃亡,到跟随刘备起事之间,与一名女性发生关系,并生育的,之后父子二人在荆州相认。而且关于关索的传说和演义并不少,据后世描绘,关索在关公和关平战死之后,还曾与妻子鲍三娘一起镇守云南,而且跟庞会真刀真枪的拼杀过,只不过后来,夫妻两人双双战败,以身殉国。

但是他也只是在明代的演义故事中才开始出现,之前的正史也好,传说也罢,都没有他的身影,另外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一生只有两个儿子,即关平和关兴。所以这份赫然写着关索大名的家谱有失真实。

不得不说,如今正史与演义的混淆真的非常严重,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都创作了以“病关索”为绰号的人物,四川昭化也存留有“关索之妻鲍三娘之墓”,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将演义信以为真,历史都不会改变。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修谱人必知的知识点!

一、姓氏源流

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考证起来十分困难,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

二、居住地地情

家谱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发祥地、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

三、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张,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

四、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的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表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

关于世系图表,族谱在线编修平台“族谱王”中有大量的范例,可供编修人在线编修。

五、大事记

现代新家谱中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

六、字辈谱

字辈谱是将家族中不同辈的人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反映家族长幼辈分、血缘关系的文字。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家谱作为一种信息成为社会共享的信息,在信息网站上随时都可以查阅家谱,字辈谱也就成为人们识别家族成员的标志,所以,字辈谱仍是家谱必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家训族规

家训族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伦理道德,法律意识,反映了中华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和法律制度的传统,除其内容需要扬弃外,其形式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八、祠堂、坟墓

祠堂几经风雨,年久失修。在编修家谱时,有的家族由族人自愿捐资重新修建,包括祖墓也同时修建。对于始祖或始迁祖,以及重要人物的坟墓,新家谱中应以记载。对相关的祠匾、祠联、词赋有价值的可以收录,先祖墓碑的墓志,有重要史料价值,应录入新谱。

九、文献资料

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沧桑,先祖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比如家族先辈的著作、诗词歌赋、联名、书画、墓志、契约文书应有选择地录人新谱。

十、图表

图,指世系图、示意图、人物照片等。表,指各种统计表。图像直观、形象、悦目、易于接受,尤其照片一类可保留历史的真迹,借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种统计表,形式简单,条目清楚,文省事明,节约篇幅。统计表与谱书内容相互补充,便于查阅和利用。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

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其实古代很多家庭都有家谱的因为古代人讲究尊重祖先取名字时会有避讳同一辈分的一般名字里也都会有两个字相同。至于现代有些家庭为什么没家谱那多半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就不讲究这一套,而且很多的家谱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部分遗失。我们家不是大户人家但也有家谱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了。你看最近有一个节目不是易中天去寻根的时候不是也没家谱吗?按他的说法就是在抗日战争时一个家庭都被打散了就不去记了。至于区别那就是有家谱的保存的好而且多半一个大家庭都生活在一起,没有家谱不代表以前没有,可能是中断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记过。

一般有族谱的人家都是祖上出过牛人或者家族当家人比较重视的人家。因为族谱是中国传统家庭宗法制的产物,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物质基础。如果家道中落,或者本身不具备相应物质文化条件就没人有能力、精力来写族谱。你们家可能是其中一种情况吧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任何一支势力都想代表汉室正统,后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虽然言不顺,但名正,有汉献帝的授权。不仅如此连卖草鞋的小人物刘备也加入匡复汉室伟业之中,而且刘备打的旗号更响亮,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这可是汉室宗亲诶,可名正但言无力。那刘备是何许人也呢?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因关羽被东吴所害,不听群臣劝阻,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那么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来具体分析分析:

首先看过正史,即《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确实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的后人,他的祖父刘雄还当过县令,到了他父亲刘弘这一代才家道中落。《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早年在蜀汉为官,能接触到相关史料。陈寿作为史官,最大的优点便是像司马迁一样不畏强权,如实记载自己的所闻所见。因此,《三国志》作为正史,明确记录刘备是中山靖王胜之后是可信的。

其次,在刘备被引荐给汉献帝时,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而汉献帝也去查了家谱,查完以后说刘备确实是中山靖南王的子孙,相当于和皇帝都有血缘关系!

再来看看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中平六年(189年),他即位为帝;建安元年(196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他被迫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以二女嫁于曹丕。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对于刘备是否是汉室宗亲,个人认为刘备应该并未撒谎,他应该的确是汉献帝的叔叔。而且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中也讲述了刘备与汉献帝刘协的关系,结论是“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这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刘备确实为汉献帝的叔叔的这一身份的正确性。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汉献帝当时是傀儡皇帝,并且汉献帝主动查家谱,主动宣扬认可了刘备的身份,主动认刘备为皇叔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助手,能有一个依靠。况且从刘胜到刘备,汉书说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加上时间间隔久远,家谱到底怎么回事?汉献帝能那么详细查出来?鬼知道。另外献帝心里话也暴露了,心说:“曹操弄权,朝政大权在他,而不我,现如今得刘皇叔,我有助力了。”因此,刘备应该是汉朝的宗室后裔,但是皇叔应该是小说演义出来的,不可信。刘备的江山是自己打出来。

总的来说,刘备到底是不是汉室宗亲,到底是不是汉献帝的皇叔?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准确的说法证明这个答案,毕竟众说纷纭嘛而且我们到底现在不能完全了解历史史实,就算是《三国演义》、《史记》这些书我们也不能知道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确的。真真假假总是在一念之间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姓的起源。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很多姓的背后都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这方面的书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篆》为基础,其它大多雷同。

氏族世系表。这个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对这些内容要分析、鉴别,抛弃其过时的糟粕,依据现实的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使每部家谱都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材。

名人介绍。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这部分,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方便阅读尽量语言通俗,并加注解。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不妄加评论。所列名人介绍按年代排列。

声称是关羽的后裔并且有家谱为证的村名究竟是不是真的?

自古以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直让人感慨不已,忠义两全的关公,更是令人钦佩,他从与刘备结识以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