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姓原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乔姓原考,第1张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乔姓 1说来源于黄帝 黄帝崩 而葬桥山 有守陵人以山为姓 桥 后去木成乔

还有种说法就是记录于我们家谱的 我们是突厥后代 游牧 后进关 秦始皇统一6国修长城后定居于现陕西延安一带 被同化 改姓乔 但是现在家谱已经不全 我想知道 在改姓前也就是在突厥游牧的时候姓什么

解析:

一、 姓氏源流 乔姓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所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6世孙桥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姓的由来。史称乔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贵姓。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 出自鲜卑之后。据有关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乔姓的鲜卑人出现,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着这个姓。 二、 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直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另外,新加坡等国也有乔氏华侨。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梁国:汉高帝五年设梁国,治所在睢阳。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民权等地。宋朝改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复了以前的治所。 2冯丘:出处不详。 堂号: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四 家乘谱牒 山西:介休乔氏家传九篇 河南:孟津续传乔氏族谱二十二卷 湖北:孝感乔氏族谱 四川:新都乔氏家乘 北京:乔氏载记二卷、乔氏支谱续修、乔氏家谱三卷 五、历代名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乔光烈,清朝官吏。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在任知县时,他亲自教农民种桑养蚕,被人称为乔公桑。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秦汉及以后,上海先后属会稽郡、吴郡。

公元751年,唐玄宗时,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公元991年,宋太宗时,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

公元1218年,南宋嘉定年间,在上海设立嘉定县。

公元1267年,南宋宋度宗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公元1292年,元帝忽必烈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长江入海口,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现在就古代上海的十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崇明高氏: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其一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文公姜赤的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其二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其三出自朝鲜半岛高句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其四出自鲜卑族、满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今高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等省,其中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

高氏的主要郡望为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高氏的主要堂号有广陵堂、辽东堂、渤海堂、厚余堂等。上海崇明崇邑高氏仍有家谱传世。

金山黄氏: 黄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一源于官为,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和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其二源于黄国,黄国灭亡后其子民以国为氏,称黄氏。其三源于回族、满族等汉化改姓。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黄氏的主要郡望为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南安郡、西郡、江陵郡、松阳郡、固始郡。黄氏的主要堂号有山谷堂、江夏堂、宽和堂、紫云堂、孝友堂、四士堂、千顷堂、聚斯堂、双江堂、三略堂、五桂堂、源远堂、炽昌堂等。上海金山黄氏、上海嘉定黄氏、上海崇明黄氏均仍有家谱传世。

松江吴氏: 吴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源自古吴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其二源自祝融氏吴回,其后裔子孙有以吴为姓。其三源自姚姓,夏启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建立虞国,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其四源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与仲雍,其在南方建立了吴国,吴国为越国所灭后,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其五源自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地区。

吴氏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氏的主要堂号有延陵堂、至德堂、三让堂、渤海堂、让德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至德堂、秀聚堂、忠义堂等。今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仍有家谱传世。

崇明施氏: 施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二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施氏国灭亡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属于以国名为氏,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其三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其四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其五源于蒙古族、白族、赫哲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代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等省。施氏的主要郡望为吴兴郡。施氏的主要堂号为吴兴堂。上海崇明施氏、上海奉贤施氏均有族谱传世。

松江刘氏: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刘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三省,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其中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

刘氏的主要郡望为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东平郡、高密国、竟陵郡、河南郡、尉氏县、广平郡、丹阳郡、广陵郡、长沙郡、临淮郡。刘氏的主要堂号有彭城堂、藜照堂、中山堂、五忠堂、墨庄堂等。上海松江刘氏仍有族存世。

崇明倪氏: 倪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建立郳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再后又改为倪姓。其二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出自商诸侯儿伯,子孙为倪姓。其四源于鲜卑族,北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五源于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倪氏的主要郡望为千乘郡。倪氏的主要堂号有千乘堂、经锄堂、敬业堂等。上海崇明倪氏、上海南汇倪氏均仍有家谱传世。

嘉定金氏: 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少昊金天氏。其二出自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其三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金城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四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执金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五源于官位,出自三国后期曹魏时期官吏金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六源于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如今金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其次分布于山东、辽宁、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六省,其中浙江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东南皖苏沪浙、中原豫鄂、东北三省三块金姓聚集区。

金氏的主要郡望为彭城郡、京兆郡。金氏的主要堂号为京兆堂、丽泽堂等。上海嘉定金氏和上海宝山罗溪金氏均仍有族谱传世。

上海乔氏: 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为黄帝守灵之后裔,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属于以地名为氏,桥氏改为乔氏。其二源于匈奴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乔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三省,其中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晋冀、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乔氏的主要郡望为梁国、顿丘郡。乔氏的主要堂号有梁国堂、顿丘堂、文惠堂、纯洁堂、在中堂、三友堂、善益堂、金陵堂、南有堂、枣临堂、爱竹堂、问心堂、飞鸣堂、积庆堂、世胄堂等。上海梁国乔氏仍有族谱传世。。

崇明宋氏: 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国被齐国灭后,宋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其二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其三出自土家族、党项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代宋氏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八省,其中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

宋氏的主要郡望为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江夏郡、乐陵郡、京兆郡。 宋氏的主要堂号有拱微堂、京兆堂、西河堂、广平堂、敦煌堂、河南堂、弘农堂、扶风堂、江夏堂、乐陵堂、玉德堂等。上海崇明宋氏仍有族谱传世。

南汇李氏: 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出嬴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其二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其三源于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今李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其中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氏的主要郡望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李氏的主要堂号为陇西堂、青莲堂、太白堂、延平堂、西平堂、赵郡堂、平棘堂、玉树堂、树伦堂、忠愍堂等。上海南汇竹冈李氏、上海松江陇西李氏、上海溪法华李氏均仍有族谱传世。

上海在古代一直籍籍无名,古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上海如今会成为超越都城的存在。古代上海的默默无闻,反过来为世家大族的繁衍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反而让他们传承的更为久远。

据僧梦英<十八体书>记载,早在周代,鲁国秋胡的妻子就以书法著名。据说这秋胡"随牒远仕",外出三年,他妻子在家浴蚕采桑,闲中居然被她创出一种名叫"雕虫篆",也叫"战笔书"的字体。由于"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十八体书>),因此唐代的韦续在 <五十六种>书中也把它唤作"虫书"。这是我国先秦女书法家的事迹,为数虽然不多,但亦聊备一格。

此后,直至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又出了个能诗善书的才女蔡文姬。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在那时,蔡邕早已是个文学,书法兼擅的知名人物了。据说这蔡邕的书法得之于神人传授,其实想来只是他的颖悟自创而已。后来,他把笔法传给女儿文姬,文姬又传魏大臣锺繇。这文姬虽说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是个知书识礼的才女,但她的身世,却是很悲凉的。由于"兴平中乱,没于南匈",最后还是曹操把她赎了回来。其后曹操曾经问她说:"闻夫人家多坟藉,犹能忆说之否?"文姬回答说:昔亡父赐书四许卷,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曹操听后随即便说:"偏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接口道:"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后来文姬写好送去,竟然连一点遗误也没发现,可见记忆之佳和书写的认真了。<淳化阁贴>曾刻有她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初祚衰 "书迹两句,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曾这样说道:"蔡琰(蔡文姬原名)<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俗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耶?"无论对她的身世还是书法,都表示出了无限的怜惜。

汉代另外可以一提的女书法家是大司农皇甫规的妻子扶风马夫人。<后汉书。列女传。说她"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还说她"工隶书",可惜这样一位草,隶兼工的女才人,后来却因为守寡拒绝董卓的聘娶,而惨遭杀害。

魏晋时期,尤其是晋朝,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其时女子书法,亦多高手。尽人皆知的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代汝阴太守李矩的妻子。在书法上她擅长隶,正,行书。据<古今传授笔法人名>记载,她的书法由锺繇一脉传来,然后她又传给王羲之。上面我们曾经说过,这锺繇的笔法又是从蔡文姬那里传来的。可见,在我国书法史上,如果没有蔡文姬和卫夫人这两位女书法家起桥梁作过渡的话,对于笔法的流传,是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影响的。关于卫夫人的书风,唐人曾经对她作过"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舞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波浮霞"的评论,自然是属于秀美一路的。可贵的是,卫夫人不但工于书法,就是对于书法理论,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笔阵图>一篇,就是她对于书法实践的总结。此外,在书法史上,卫夫人的轶事流传也较多。如王羲之十二岁时曾经窃读他父亲藏在枕头里的<笔说>,后来"不期盈月,书便大进"。当卫夫人重新看到王羲之的书迹后,便对太常王策说:"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并因此而流泪道:"此子必蔽吾名。"令人钦佩的是,这卫夫人并没有因此而诋毁自已的学生,相反,当王羲之结婚生养王献之后,她还在王献之五岁那年写了<大雅吟>赠予献之,对于书法新苗的成长,倾注了无限的厚爱。

卫夫人之外,晋代女书法家如王羲之之妻郗夫人,王凝之妻谢道韫,郗音之妻傅夫人,王洽之妻荀夫人,王珉之妻汪夫人,庾亮之妻荀夫人,王献之保母李意如等多人,她们或善行草,或善正隶,或善隶篆,史迹斑斑,充分显示了我国女子的聪明才智。

继晋代的高峰之后,唐代女子更多善书。山西并州文水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除了具有

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之外,对于书法一道,也极留意。在我国女子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者家,其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后来则天皇后不令欲夺人之好,于是就在王方庆所献的原帖上"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因为武则天这件事干得漂亮,以致于"人到于今称之"(<述书赋>)。其书迹除<历代名画记>所记载"荐福寺天后飞白题额,崇福寺武后题额 ",及<宣和书谱>所载"其行书侵侵稍能有丈夫气,今御府所藏行书<一夜诗>外当首推传世行草书,周升仙太子碑>为最享盛名。此碑书撰于圣历二年(699),其字体笔致清婉,气势宽展,具有章草遗意,是历来所称道的著名唐碑之一。

宫廷中女书家,武后而外,据说杨贵妃也能书法。<贵耳集。说:"宋张端义云:真定大历寺有藏殿经皆极可观。有涂金匣藏<心经>一卷,字体尤婉丽,其后题云;"善女人杨氏为大唐皇帝李三郎书,"说得有根有据,看来是可信的。

唐代女子善书者于民间也不少,这大概和时代风气影响有关。我们试举几例:如<法书苑>所说的"刘秦妹,善临<兰亭>及<西安贴>夺真",<学林新编>所说的房璘妻高氏,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安公美政碑>,俱参军房璘妻高氏书。以及<书史会要>所说的"杨夫人,柳州柳宗元室,善翰墨,""白氏金鸾,居易女。十岁,忽书<北山移文>示家人,居易以终南紫石刊之"等比皆是,而其中我气较大的要数西川乐伎薛涛。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声律之外,善于做诗,有林下风致。在书法上,薛涛的字写得劲朗而有姿致,并且内容多为自做诗。宋徽宗时御府多收藏书画名迹,她的行书<萱草诗>墨迹也赫然在册。据记载,此件后来又流入贾似道之手。关于她在书法上成就,<宣和书谱>曾对她作了这样的评价:"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卫夫人曾经做过王羲之的老师,是我国历史上声名极隆的女书法家。书中把她归入"卫夫人之流",可见推崇之极。

此外,在唐朝女书法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吴彩鸾。这吴彩鸾向被称为女仙,可能是受到裴铏传奇的影响。<宣和书谱>说:"(文)萧(吴彩鸾夫)拙于为生,彩鸾为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十钱,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也。钱襄羞涩,复一日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唐韵>世多得之。历十年,萧与彩鸾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韵>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所说"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这自然是夸大的话,但她爱书<唐韵>,落笔如飞,却是右能的事。"历十年,各乘一虎仙去,"则又显然是死的讳称了。又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说:"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亦异物也。"而<研究杂志。却说:导江迎祥寺有彩鸾书佛本行经六十卷,或者以为唐经生书。"则又对佛经的书者提出了异议。其实,吴彩鸾书宋以后记载如<玫愧集 >,<志雅堂杂钞><道园学古录><庚子消夏录><清河书画舫>等极多,自然是必有的事。原因是前人所述,给她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因此也就使后来的读者疑信参半了。

五代时书法衰微,女子善书者寥寥无几,而值得一提的是南唐宫人乔氏。据宋代王铚<默记>说:"李后主手书<心经>一卷,赐其宫人乔氏。后入太宗禁中,闻国主薨,自内庭出其经,舍在相国寺西塔院资荐,且自书于后曰:'故李氏中主宫人乔氏,伏遇国主百日,谨舍昔时赐妾所书<般若心经>一卷,在相国寺西塔院。伏愿弥勒尊者

持一花见佛'云云。"并又在文末引<徐谐集>且辊按语说:"'南唐制诰, 有宫人乔氏出这诰,'岂斯人也耶?"可知乔氏在南唐宫中,因为善书,是很得到后主器重的。

宋代书法承唐而来,以尚意为主,不比唐人之法度森严。其间女书法家所作,亦多意气潇散,颇多可观。宪圣吴皇后是宋高宗的皇后,她的字学宋高宗及<兰亭>。<兰亭博议>说她:"喜亲翰墨,尤爱<兰亭>,尝作小楷一本,全是王体,流传内外。"其实,她对于高宗的字,则学得更象,<书史会要>曾载:"帝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稍倦即命后续书,人莫能辨"。可见其逼肖程度。<群玉堂法贴 >十卷,第一卷中就刻有宪圣慈烈皇后的御书<千字文>和<归田赋>。

杨妹子是宋时宫中的另一位知名女书家。对于她的书事,<韵石斋笔谈>记述的较为详细:"杨妹子乃宋宁宗恭圣皇后妹,其书类宁宗。凡御府马远画多命题咏。余曾见马远<松院鸣王琴。小幅,杨娃题其左方云:

闲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

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

松院静,竹楼深,夜沉沉。

清风拂影,明月当轩,谁会幽心?

词寄<诉衷情>。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缥缃。"可见她的字是属于秀美一路的。杨妹子不但用"杨娃"印章题署自书,并且还时常代替宋宁宗作书。<庚子消夏录>说:"余又有<女戒>一卷,为马麟画,相传为宁宗书,实杨妹子用'御书之印'耳"。

此外,有关宋时宫中女子善书的如"建炎间掌内翰文字及写宸翰字"的刘贵妃(<书史会要>),"太清宫宁宗时建,杨皇后书<道德经>石幢"的杨皇后(<武林旧事>)等尚多,难以尽述。

使人感兴趣的是,宋代的二位著名女诗人,词人李清照及朱淑真也都善书。李清照虽说长于填词,但对于金石书画,却也是爱之入骨的。她丈夫赵明诚著<金石录>三十卷,李清照在赵序之后,为写<金石录后序>一篇。文中前一部分述说他们夫妇典衣缩食购买金石碑版的乐趣,和后半部分所记金兵南下逃难时文物散失的厄运形成对照, 有欢乐,也有眼泪,是篇研究金石文字者必得一读的宏文。李清照对金石书画不但酷爱,精于赏鉴,并且也能动手写字作画。<才妇录>说她"能书能画,"明陈继儒<太平清话>曾说有人买到过李易安的<墨竹>一幅,<书画舫>则更载有她所书的<一剪梅 >"红藉香残"词贴一通,并录词后别人的跋文说:"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濑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 '者"可惜的是,跋文作者的名字已佚,"仅存'点定'两字耳"。

朱淑真是海宁人,<古今女史>说她:"文章幽艳,才色清丽,实闺门之罕有。因匹配非伦,勿遂素志,赋<断肠集>以自解。"清代的王士慎曾在<池北偶谈>中谈到,她在"辛亥冬于京师见宋朱真女郎手书"璇玑图"一卷认为"字法妍妩。"文后又说这卷图卷前尚有朱淑真的手书" 璇玑变幻"四个小篆。则又可知她尚能书写篆字。遗憾的是<池北偶谈>的作者并没有说明他所看到的朱淑真这件作品的正文是用什么书体写的。

在众多的宋代女书法家中,沦落风尘,身为妓女的也不少,这不能不说是宋代女书法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悲剧。王英英是楚州有名的官妓,她书法学颜鲁公,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曾经教过她笔法。据称她的大字写得极好,梅晓臣有诗称赞她说:

山阳女子大字书,不学常流事梳洗。

亲传笔法中郎孙,妙画蚕头鲁公体。

又有<观王氏书>道:

先观雍姬舞六么,妍葩发艳春风摇。

舞罢英英书大字,玉指操管浓云飘。

风驰雨骤起变怪,文鳐昼飞明珠跳。

诗中叙述王英英书大字的过程,我们由此可知,她的书法用墨较浓,行笔迅捷,字体变态多端。这一切,对于一个女子来说,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宋代徐州营妓马盼也很有些书名。当时苏轼守徐州时,很喜爱她的慧丽。马盼因为这个缘故,得以常时接触苏轼因此也就学起苏轼的字体来,并且居然被她学得很象。一天,苏轼写<黄鹤楼赋>未毕,马盼就仿照他的字体续写了"山川开合"四个字。其后苏轼"见之大笑,略为润色,不复易之。

又有一个失却姓氏的彭泽倡女楚珍,她八分,草篆都能,是个豪放不群的江南女子。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吾尝见其<过湖诗>,清劲简远,有丈夫气,故知其人不凡。"观字如观人,女中却也有丈夫的。

谢天香也是一个以书法垂名的妓女,因为她字写得好,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却还因此而从良嫁了人,堪称奇缘。事情是这样的:"钜野有秾芳亭,邑人秋成报祭所也。一日,耆卿谋立石其中,延士人王维翰书之。维翰未至,有妓谢天香问者云:"祀事既毕,何为迟留不饮?"众曰:"俟维翰书石耳。"谢遂以袖代笔, 书'秾芳'二字,会维至,书'亭'字完之。父老遂命刻之石。王,谢遂成夫妇。后维翰登进士,与天香偕老。"(见<青泥莲花记>)故事情节委婉,而天香以袖代笔而书,这在我国书法史上,简直可与唐代以袖揭墨而书的裴休先后相辉并传了。

其他如温琬,陈相,严蕊,赵总怜,苏翠,杨韵等,也都是以妓女而擅书名的。其中"湖妓杨韵手写<法华经>,

每举笔,必先斋素,浴沐,更衣",原因自然是笃信佛教,敬修来世,其用心是很苦的。

此外,宋代其他女子善书的尚多,如<安阳集>说:"安国夫人崔氏(韩琦妻)善书札,体法甚老,无妇人气>"

<书史会要>说:"章煎,友直女。工篆书,传其家学,友直执笔,自高壁直落至地如引绳,而煎亦能如其父。"又有曹学佺<蜀是诗话>中所提到的"唐氏能书"并引梅晓臣<泗州观唐氏书>一诗说:

唐氏能书十载闻,谁教精绝到红裙。

百金买尽蒲葵扇,不必要求王右军。

可惜这样一位书法被人推崇的女子,竟会没有留下名字来,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不公平,于此可见一斑。其他如王朝云,徐韫,张秾,陈述古女等多人,亦皆能书,只是影响不大,也就一笔带过了。

有元一代,书画大家首推赵孟俯,而其妻管夫人亦能画善书。《松雪斋集》说:“管夫人道升,字仲姬。延祜四年封魏国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又命孟俯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且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这段文字是赵孟俯所记,基本是可信的。在书风上管夫人的书牍行楷,与赵孟俯极为相似。董其昌在《容台集》中称其书法为“卫夫人后无俦‘。因为管道升给我们留下的书法墨迹较多,我们如果目睹其迹,便知董其昌所说的话,对于她来说是不为过誉的。由于元代享国较短,又系异族统治,因此女书家甚为寥落,就不多举了。

有明一代,女子善书者人才辈出,其迹多有可观。高妙莹字叔琬,她是解缙的母亲。解缙除纂《永乐大典》为其不朽业绩外,在书法上曾著<春雨杂述 >一篇,而妙莹的“善小楷,晓律、算术,女工极其敏妙”(《名山藏》),作为一个良母来说,从小对于解缙的熏陶,也就自然是意料的中事了。

邢慈静是明代最擅盛名的女书法家,她是少卿邢侗的妹妹,贵州左布政马拯的妻子。后来马拯死在任上,邢慈静扶柩携幼从二千里地以外的贵州返山东故里,并写成《黔涂略》一书,追记途中坎坷困顿的苦状,“文笔高古,存班惠姬之风”。可见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在书法上她宗李北海、卫夫人、管道升以及她哥哥邢侗,妙丽而有姿致,并刻有《之室集帖》。《式古堂书画考》载其纸本乌丝阑《自述诗帖》,苏州博物馆今藏有署款为“天启甲子(1624)花朝日书于兰雪斋中,蒲团主人马邢慈静”的。

她的晚年书迹《自书杂诗》一册,计三十五页,诗四十一首,情真词雅,笔势蹁翻,无疑是她的诗、书代表作品了

与宋代相似的是,明代名妓亦多擅书。马湘兰虽说以画兰出名,且善作诗,但字也写得很好。她画兰花常有题诗,字迹秀媚,风韵别具。

明代另一以“驰马挟弹”绝技著称的名妓薛素素,于书画一道亦很通晓。《甲乙剩言》说她“姿度妍雅。能书,作《黄庭》小楷,尤工兰竹,下笔如扫,各具意态”,真个是“青楼中少双”的奇女子。

后为女道士,自号玉京道人的卞赛,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板桥杂记》说她“工小楷,善画兰鼓琴。”明亡后游吴中,吴梅村曾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一首送她。卞赛后来侨居虎丘山塘,所居“湘帘非几,严净无纤尘。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晚依良医保御氏,刺舌血为书《法华》。既成,自为文序之” (《梅村集》)。竟然刺出舌血写成《法华经》一部,这在我国书法史上,也是罕见的。

又有金陵名妓杨宛字宛叔的,“也能诗,有丽句,善草书”(《列朝诗集》)。十六岁时嫁给了苕上茅止生,因为有才华好,所以丈夫待她很好。在书法上,她能“回腕出锋,绝无媚骨”,汪历贤曾有《题杨宛叔〈兰亭〉临本诗一首赞美她说:

独就规模出新意,更留粉本与〈兰亭〉。

双钩响拓谁能事?直唤昭陵片夹醒。

名妓之外,与元代的管夫人以学她丈夫赵孟俯书法著称一样,明末的蔡夫人也是以学她丈夫黄道周的书法而得名。〈居易录〉说她“书法学石斋,造次不能辨。尤精绘事。“可钦的是,蔡夫人不但擅长书法,并且很懂大节。据说黄道周在被难以前,蔡夫人曾经写信给他说:”到此地位,只有致命遂志一著,更无转念。 “气挟风霜,很有些生祭的味道,真”闺阁中铁汉。

在明末女书法家中还有一位嘉兴人徐范。据说她十三岁上便能摹诸家体,并且能够以卖字来养活自已。

《珊瑚网》曾记载她”为沈伯姬凤华所书《古诗十九首》入石。徐媛跋有云:‘彩笔生芳,墨香含素。欧率更允拜下风,卫夫人终当北面。‘“虽有过誉之处,但也不完全是空中楼阁。不然,《恬致堂集》也不会说她缩临《圣教序》”无一笔不肖,无一毫闺帏涩态“了。关于她的书法活动,《东村随笔》似乎记载得更详细些:”徐贞木白榆长于临古,颇得形肖。其姐范,行书甚有《圣教序》笔意,名胜白榆。吾禾射圃西

《关夫子庙碑记》,乃其笔也。病瘫痪,自署’蹇媛‘云“。一个残废女子,在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竟然能够以书法自立,则其奋斗精神和艺术造诣,就不难令人想见了。

此外,明代的女书法家如"日临子敬<洛神赋>或<藏真帖>一遍"(<列朝诗集>)的叶小鸾,十三能诗,书法遒劲有晋风"的叶纨纨等为数极多,这也是难以遍述的。

有清一代,女子书法家的阵容也甚可观。著名的有嘉兴才女黄媛介,字皆令。她不但诗好,画好,并且对于书法,也很精擅。<无声诗史>说她:"苕龄即娴翰墨,好吟咏,工书画。楷书仿<黄庭经>。"看来,很有些林下风味。有趣的是,她的女儿也象母亲一样,"发方覆额,遂能以咏诗写帖,楚楚可人",这当然和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有人裁诗,还曾对这位小女儿的书法作过"蝇头小楷逼锺王"的赞美呢。

嘉兴人项鼎铉的妻子沈无非,其书法在女子中亦有令名。后来,据项鼎铉回忆他的亡妻说:"先室沈无非氏,酷情笔砚,朝夕读书不倦,尤喜临池,绝肖禇河南, <九成宫>。有手书所撰朝鲜许士女集小序一首,先为其兄沈景倩临摹上木,今记之,以为儿辈存手泽"。怀恋之外,是透露了沈氏在书法上的成就的。

刘墉是清代的大书法家,由于日常接近,所以他的妻妾亦多善书。历史上曾有刘墉教夫人写字,并改"柳"字结构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刘墉家有三姬,皆能代笔, 并且象得可以乱真,使人很难分辨出来,尤其是刘墉晚年的小楷,代笔更多。后人根据线索,才从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上,确认为其家姬代笔书。古人说,酷肖别人书迹的只能称之为“奴书”,但要酷肖得人们难以分辨,却也是不容易而下了大功夫的

姜淑斋是清代女子书法家中较有造就的一位,号广平内史,嫁山东胶州宋氏。王士祯曾经看到过她写的绢素团扇,极为称赏,认为"笔力矫劲,不类女子。" 朱彝尊在题她诗卷时也曾写下了这样的词:"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王右军?"就是称美她书法的。今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她临王右军尺牍,末署 "已酉孟春,淑斋临。"字画挺朗,确实是"不类女子"的。

道光,咸丰年间,阳湖出现了女书法家名叫张婉钏。她的字写得很有些象李北海,由于笔力挺健,到了七十多岁,还能够为人家做书。后来会稽人赵之谦'常师事之",人们把这比之为"王羲之之于卫夫人,"也是书林中的一段佳话。

到了清朝末叶,桐城女子吴芝瑛工书法。她父亲曾经做个山左县令,只生了这个女儿,所以很是喜爱。据说这吴芝瑛的字曾经被孝钦皇后所称赏,声价很高,因此也就"颇自矜重"现在我们看到她的书法,除行书尺牍外,其楷书当以<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为代表代,所书清劲飘洒,颖秀之气扑人眉宇,是很值得一看的。

隆裕皇后是承恩公桂祥的女儿,桂祥父子虽说学问根基差,但隆裕后却因为侍奉孝钦后日子较长,受到影响,所以喜学草书。宣统初年,她曾经用草法书写擘窠大字匾额及联语。那宫廷中的"延春阁"三个大字,就是她写自已的斋名。

此外,清代女子如王玉映、缪素筠、秋瑾之女秋灿芝等尚多,因为时代较近,读者还是不难接触到的。

综观我国古代女书法家,代不乏人。但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笼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才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闺阁中的诗书墨迹,一般也多秘不外传。故而我国历代有才华的女书法家,被埋没而无闻的一定很多,而那些侥幸留下名字和作品的,也势难和男子书法分庭抗[礼,这个问题的症结应该说不在女子本身,而在社会。

在很多时候一个姓氏的取名往往是最难的,过去同姓的家族都群居在一起,所以为了区别名字都会按照辈分排名,这样才不会重名,而现在这种族谱已经大多不复存在,那么如果是乔氏男孩起名字应该怎么取呢?为大家介绍乔姓男孩有诗意最好听的名字大全,可供有需要的人参考。

乔氏男孩名字怎么取?

1乔氏男孩取名引用典故

如果说想要取一个与众不同且内涵深远的名字,那么借用典故中的深刻道理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毕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要用心钻研总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毛泽东的字就是出自孟子中的"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他的表字就是“润之。

2乔氏男孩取名寓意美好

从古至今男孩对于一个家族的延续意义重大,父母对于男孩子也是报以更多的期望,哪怕他还是抱在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望子成龙,所以在取名字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种殷切的希望饱含在其中,让孩子带着你的愿望茁长成长。

3乔氏男孩取名响亮宏大

男孩与女孩本质的不同就是在性格上的差异,所以差别于女孩名字的缠绵缱倦柔情似水,男孩的名字应该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阳刚蓬勃的感觉,所以在取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开口音的。

4 乔氏男孩取名用家谱辈分

其实如果说家族遗传下来的族谱中有辈分的划分,那么使用辈分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这样同姓的家族兄弟姊妹在一起一看名字就能够知道大家是同气连枝,而在河南现如今的乔氏字辈中有“万世泽方正茂德传家保同文庆国强”等,可以自由选择。

乔姓男孩名字最好听诗意的

乔永嘉乔星河乔兴修乔晨濡乔智明

乔一浩乔星河乔兴修乔晨濡乔昂杰

乔承基乔兴为乔飞翰乔浩博乔君昊

乔峻逸乔轩标乔峻兴乔轩兴乔书贤

乔晋毅乔健清乔浩云乔章凯乔韵润

乔浩顺乔彬闲乔柏龙乔冠璋乔风瑾

乔健捷乔国胜乔苑智乔健超乔风桦

乔智宇乔永思乔鸿志乔同甫乔铭晨

乔星睿乔锐精乔修洁乔心思乔信鸿

乔思聪乔健柏乔天翰乔鸿禧乔学真

乔志文乔和泽乔俊桦乔煜雯乔雅伦

乔泰伯乔星志乔冠朋乔冠君乔信秀

乔信杉乔南朋乔波杉乔泰延乔尚阳

乔尚谦乔明城乔尚刚乔宜泽乔雨泽

乔尚聪乔果烈乔雨凌乔承泽乔冠均

乔星辰乔信宏乔泰佑乔俊宏乔尚洪

乔果谦乔丰宏乔果泽乔彤轩乔柏志

乔建延乔星良乔建利乔炫谷乔信辰

乔春佑乔星宏乔信佑乔肖朋乔明远

乔昌隆乔明远乔昊洋乔东隆乔岩书

乔果远乔尚远乔明灿乔明刚乔昌鸿

乔果原乔依恒乔涛利乔雨轩乔金谦

乔氏起名两个字大全

乔凡乔立乔铭乔伟乔丹乔海乔树

乔旭乔坤乔志乔松乔东乔培乔享

乔达乔智乔景乔漪乔渲乔愉乔德

乔镜乔赢乔文乔春乔珍乔兴乔添

乔易乔渤乔瀚乔涵乔丹乔荣乔炜

乔万乔轩乔生乔春乔禹乔明乔相

乔金乔鑫乔缔乔宝乔憬乔兰乔灵

乔鲁乔云乔晗乔治乔晔乔芫乔韬

乔梓乔琳乔亦乔立乔银乔紫乔瑛

汉代大司农皇甫规的妻子扶风马夫人为一代女书法家。《后汉书。列女传。说她"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还说她"工隶书",可惜这样一位草,隶兼工的女才人,后来却因为守寡拒绝董卓的聘娶,而惨遭杀害。

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其父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魏晋时期,尤其是晋朝,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其时女子书法,亦多高手。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学习三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除卫夫人之外,晋代女书法家如王羲之之妻郗夫人,王凝之妻谢道韫,郗音之妻傅夫人,王洽之妻荀夫人,王珉之妻汪夫人,庾亮之妻荀夫人,王献之保母李意如等多人,她们或善行草,或善正隶,或善隶篆,史迹斑斑,充分显示了我国女子的聪明才智。

唐代,武则天,杨贵妃亦能书法。民间的名气较大的要数西川乐伎薛涛。薛涛字洪度,长安人。薛涛的字写得劲朗而有姿致,并且内容多为自做诗。在唐朝女书法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吴彩鸾。据说她爱书《唐韵》,落笔如飞。

五代时南唐宫人乔氏也算书。并因为善书,得到后主器重的。

宋代的二位著名女诗人,词人李清照及朱淑真也都善书。这一时期有不少风尘女子的书法不错,如官妓王英英是楚州有名的,她书法学颜鲁公,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曾经教过她笔法。她的书法用墨较浓,行笔迅捷,字体变态多端。徐州营妓马盼也很有些书名。当时苏轼守徐州时,很喜爱她的慧丽,因学苏轼字。谢天香也是一个以书法垂名的妓女,并因书遇得良缘从良嫁人。其他如温琬,陈相,严蕊,赵总怜,苏翠,杨韵等,也都是以妓女而擅书名的。

元代,书画大家首推赵孟頫,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而其妻管道升,字仲姬,亦能画善书,是元代女书法家。

明代,高妙莹字叔琬,她是解缙的母亲,善书小楷。邢慈静是明代最擅盛名的女书法家,她是少卿邢侗的妹妹,贵州左布政马拯的妻子,法上她宗李北海、卫夫人、管道升以及她哥哥邢侗,妙丽而有姿致,并刻有《之室集帖》,她的晚年书迹《自书杂诗》是她的诗、书作品代表。

明末黄道周的夫人蔡玉卿,字润石,书法似黄道周,以学其夫黄道周的书法而得名。小楷孝经为其代表作。

明代名妓亦多擅书,马湘兰虽说以画兰出名,且善作诗,但字也写得很好。她画兰花常有题诗,字迹秀媚,风韵别具。明代另一以“驰马挟弹”绝技著称的名妓薛素素,于书画一道亦很通晓。金陵名妓杨宛字宛叔的,“也能诗,有丽句,善草书”(《列朝诗集》)。

自号玉京道人的女道士卞赛,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工小楷。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寻根》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分享。

《寻根》作文素材1

日复一日,又至新年, 20xx年的除夕钟声已经响起。按照惯例,该去岱山爷爷的坟头拜岁了。走在山上,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激动,也不知是什么感觉。

先是来到爷爷的坟前,在我还没出生时,爷爷就离开了我。听爸爸说,爷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能写一手大气的毛笔字。我站在坟前,点燃了三支香,恭敬地拜了拜,插在地上,又捧起一束鲜花,送给了爷爷。爸爸又把几支香烟递给爷爷“抽”。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四周静静的,我们都沉思着,都在默默地祝福爷爷,愿他在天堂开开心心的、笑脸灿烂永远。

爷爷,安息!

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人们都要在今天拜岁吗?”我摇摇头。爸爸又说:“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两个是有血缘关系的,但如果没有爷爷,就没有我,也就没有你……”我仔细的想着爸爸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来寻根的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是啊,寻根,我,爸爸,爷爷……都有血缘关系,我们的祖先生下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再次生儿育女,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拜岁,寻根,这是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却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做起来,是多么的神圣啊!

爸爸又问我:“你知道我们血脉的源头在哪儿吗?对,这是找不到的,但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源头在宁波蟹浦的曲洄唐陈家,那是一个大家族,有十三个兄弟,共有东七房、西八房。” 我不禁感叹陈氏家族的庞大,而我属于陈氏家族。我不禁骄傲起来。

寻根,20xx年,我还要来寻根,我还要把陈家的血脉继续传承下去……

《寻根》作文素材2

每每回老家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到了“根”的事儿。于是乎,“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知根知底”“树大根深”的词汇就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脑际。还有“树根”“屋根”“墙根”“山根”“草根”等富有形象化的词汇,也有很深的印记。而我想,最具说服力的“根”当属“树根”,我便想以“树根”说事。

“树高百丈连着根,水流千里终有源。”这是对“根”的最好诠释;“树高百丈,叶落归根。”这是叶与根的归属。说到这里,我不免又想起了老家那棵500多年的古槐,这棵古槐几十米高,虬枝直指蓝天,树冠直径经测算为:21。6米。儿时曾听家乡老人讲:“树枝长到哪里,树根就长到哪里。”也有人说:“这棵古槐的树根长到了东河沿。”我那时当笑话听,现在我信了。

支撑起500多年的古槐的,是根;维持它葳蕤生长的,是根。根深叶茂的道理人们都懂,有树根才有树干,有树干才有树枝,有树枝才有树叶,有了树叶才能开花,有了花才有果,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最终还是归因于根。

前几天还曾跟妻讨论起“人与树”的问题。我说:“都说‘人挪活,树挪死。’现在树也挪不死了。”妻接着说:“那是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保住了较完整的根系,紧紧护住根系的还有原来的土。”我想妻子说得极是,在经常漫步的公园、植物园里,在小区外、路旁边,常常所见移栽的粗壮的参天大树,正葳蕤生长。我还听一位朋友说起过,他从几千里外的西北地区运回古树栽种的经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把根和原土保住了,树的存活没有问题。”由此,我又想到了根的重要。

前些年,赴红色圣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时,在大井伟人毛爷爷旧居有两株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它们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几十年后奇迹般发了新芽,开出了银色的小花,女导游便借题发挥,又渲染了一番,我当时也感到了惊奇,现在想来,树虽烧枯了枝干,但根没死,仍有重生的希望,这就是根的力量。

我写过一篇《人生如树》的散文,曾有一样一段话:“树也是这样,枝枝叶叶都不忘根的培育,到了落叶的时候,化为泥土、肥料,滋养着根,这就是“叶落归根”的规律,也是叶对根的回报,人生归宿与树是多么地相似。”这其实也阐明了树的“根”和人的“根”的关系。

有了“根”的意识,就必然会有寻“根”的行动,寻“根”追寻的是姓氏家族的“根”,“血浓于水”表明了自古以来人们的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于是,近年来续修家谱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越来越多,寻“根”意识越来越强烈。前些年,我和几位长辈一起续修了老家的《乔氏家谱》。

从家谱图一代一代的谱系中,我看到的是逐步延伸、一一相连的“根”系,一代一代,一如枝枝叶叶,多么像盘根错节的树的根系啊!于是我就想到了,我们的祖宗、长辈就是树的根,我们及一代代后人都是葳蕤的枝,或散落的叶,还有渐渐成熟的果。人一旦有了这层层关系,便知道了“根”在哪里,油然而生出对“根”深深的寄托和思念。尤其是上了年岁的游子,都会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些远方游子,年轻时远离家乡,到了人生暮年,思念故乡心切,就会携带家眷搬迁到故乡直到终生,有的人已在外地扎根,也会抽时间回老家常住,“寻根问祖”,人在外,心在思念故土啊!

说起“根”来,有的游子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是一片叶子,一片远离家乡的叶子,一片带着根的寄托和冀盼的叶子。想起每年过年长辈们不顾劳累的蒸着大包子,忙活着一大桌家的味道,谁不知道那包子里包着是对儿女多子多福的期盼,那一大桌家的味道是对儿女最浓厚的温情和关怀。”这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发自内心对“根”的情怀。也有人说:“我是一片叶,一片漂泊在外的叶,一片寄托着诸多情感的叶,一片不曾忘却也不敢忘却根的叶,一片在想念和缅怀中继续向前漂泊的叶。”这是“叶”对“根”的述说,可见,“根”是何等的重要。

相比有人发出对“根”的无限感慨,有的人就付诸了寻“根”行动,千里迢迢奔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寻根祭祖,追根溯源,有诗为证:“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这是清末刘大观写的一首诗,是人们到大槐树下寻根祭祖的真实写照。

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无论“三九”的冬天,还是“三夏”酷暑,远方寻根的游子络绎不绝,有的寻根问祖,有的虔诚祭拜,有的留下标记,有的捐款捐物。惜别的时候,就像当年离别时的祖先一样,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天长日久,山西洪洞县自然而然就成了人们寻“根”的发源地,形成了独特的寻根文化。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一株雕刻着历史沧桑的古槐,成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源,寻觅之根。

“根祖文化”有其特殊性,是其它文化所不可替代的,数百年来,大槐树被有些人当做“家”,被有些人称为“祖”,被有些人看做“根”,已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根”有不同的说法,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趋于大众化的“根”情结,出了村子,村就是我们的“根”,出了县乡,县

乡就是我们的“根”,出了省市,省市就是我们的“根”,到了国外,中国就是我们共同的“根”,这也是大中国的寻“根”理念。

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到民间更加盛行,家家都有谱,层出不穷。每一次都成为同姓同族人之间的盛事,每一次都成为宗族交流的盛事。

族谱中记载的祖先对众人的教诲,是我们祖先的教诲,是我们文化的结晶,是我们家族的光荣和原则。比如,诸葛亮给全家人立的规矩。君子之行,静以修德,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诸葛世家子孙的行为准则。

家谱是一种民俗文化,家谱,就是家信,就是家史。家谱越老,意义越大。孔家的家谱绝不仅限于孔家,而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影响的历史。山西乔氏家谱反映了山西发展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山西乃至中国商业史的一部分。历朝历代的官员和鸿儒的家谱,是哪个时代的官史记载的参考史。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和家族来说,其作用没有那么大,那么重要。但它也是反映当地情况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反映家庭内部的传统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家谱是必要的。这不是政府的事。乡镇和县城的档案,甚至局级以上单位的大事,以及国家大事,都是各级政府的事。家谱是老百姓的事。如今,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族重视修家谱、建新谱。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

乔姓原考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乔姓 1说来源于黄帝 黄帝崩 而葬桥山 有守陵人以山为姓 桥 后去木成乔 还有种说法就是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