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以下名词的解释:帖氏体、 亚氏提灯,再生培养基
(1)帖氏体:棘皮动物的一种腺体,在水管系统的环水管上有,在间辐区的环管上有4~5对褶皱形成的囊状结构,可能产生体腔细胞。
(2)亚氏提灯: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是海胆类的咀嚼器。
(3)再生培养基:用于外植体再生的培养基。
苏轼,宋朝伟大文学家,与之盛名的还有他的旷世神品、千年国宝《寒食帖》。《寒食帖》诗词与书法造诣惊艳世人千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同时引起各方觊觎并对珍宝休争夺不休。当年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被贬黄州的第3年作了2首五言诗。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小。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右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这两首诗堪称苍凉多情,恰到好处表达了苏轼内心无比惆怅的真情实感。而以此诗为内容的《寒食帖》书法作品正是苏轼心情和境况的有感而发,因此通篇书法跌宕起伏、气势磅礴。
《寒食帖》一出便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可谓是一幅“千古名字”。然而《寒食帖》的命运似乎也与苏轼一样经历坎坷、颠沛流离。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些葬身火海,后来《寒食帖》流落民间,被冯展云获得。冯展云死后,《寒食帖》被盛伯羲偷走藏起,盛死后又被完颜朴孙高价购买。
1917年,《寒食帖》现身北京书画展览会,如此一出现,吸引了收藏界的目光。1918年传到颜韵伯手里,但仍然没有结束坎坷流转的命运。1922年颜将《寒食帖》高价卖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的大多书画被毁,但他不顾危险将《寒食帖》从屋里抢救了出来。后来将《寒食帖》藏友人内藤虎家中多年,即便东京后来被美多次轰炸,《寒食帖》都未受到波及。
《寒食帖》在海外流转的消息一经传出,便让华夏儿女们日夜难安。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便暗里让自己的朋友查询《寒食帖》下落,获得消息后便花重金将其买回。
如此,这件千年国宝终在王世杰努力之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寒食帖》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说,宋代是一个被低估的朝代,宋代灿烂的文明与珍藏远非我们的想象,那《寒食帖》究竟有何艺术价值呢?
《寒食帖》纵长34厘米,横长1195厘米,排列行书17行,共计129字。《寒食帖》讲述的是苏轼到黄州之后3年的生活经历,黄州凄苦,内心孤苦,如此情绪伴随着寒食、清明的凄风苦雨,苏轼满腔的萧瑟抑郁便油然而生。
《寒食帖》是苏轼的内在心境使然,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又满纸悲情,字体雄浑、力透纸背,诗词与书法相得益彰,更显得此诗字字沧桑,句句涕泪。全帖洒脱奔放,似滔滔江河泻于纸卷,堪称神来之笔。
苏轼笔下字最突出特征是结构变换不一,抑或上密下疏、上疏下密,抑或左轻右重、左重右轻。有专家点评:“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里面又包含天真自然流露”。这的确“很苏轼”,文如其人大抵如此吧。
因此,《寒食帖》被世人称为书法和诗文相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寒食帖》诗苍凉忧伤,书法自然在这种心境下自然而生,跌宕起伏,酣畅淋漓,又迅疾稳健,一气呵成。苏轼把诗词与书法融合得非常完美。
《寒食帖》不愧为一幅“天下第三行书”书法圣品。历代以来,很多收藏家、鉴赏家都对《寒食帖》很是尊崇,很多人都想一睹其风采,并不吝赞美《寒食帖》为旷世神品,关于它的故事也有不少千古佳话。
南宋初年,张浩侄孙张演曾得到《寒食帖》诗稿,并在其后题跋,自此《黄州寒食二首》便被称为《寒食帖》。
清代,内务府收回并列进《三希堂法帖》,乾隆还亲自在帖后写道:“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俗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作”。
因为倍受诸家赞誉,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合一起称作“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在世人眼里,王羲之《兰亭序》为雅士之风,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之风,而苏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之风。
说得真好,这三幅作品相互媲美又各领风骚,堪称中国书法界三块辉煌的里程碑。
宋朝,一个被世人低估的朝代……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求以下名词的解释:帖氏体、 亚氏提灯,再生培养基
本文2023-10-18 13:41: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