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人姓宋,金的很多很多
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像,但大部分和中国的血缘没有关系,仅仅为借用。
韩国姓氏2000年排行
1、金姓9,925,949(人口数)
2、李姓6,794,637
3、朴姓3,895,121
4、崔姓2,169,704
5、郑姓2,010,117
6、姜姓1,044,386
7、赵姓984,913
8、尹姓948,600
9、张姓919,339
10、林姓762,767
11、吴姓706,908
12、韩姓704,365
13、申姓698,171
14、徐姓693,954
15、权姓652,495
16、黄姓644,294
17、安姓637,786
18、宋姓634,345
19、柳姓603,084
20、洪姓518,635
扩展资料
1、韩国金姓明星——金希澈
1983年7月10日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横城郡。韩国歌手、演员、节目主持人、电台DJ、歌曲作词家,韩国男子组合Super Junior及其子组合Super Junior-T成员之一。
2、韩国宋姓明星——宋慧乔
1981年11月22日出生于韩国大邱广域市,韩国影视女演员。1996年,宋慧乔通过模特大赛出道。1997年,出演长篇喜剧《顺风妇产科》。2000年,宋慧乔出演了《蓝色生死恋》,并获得了KBS的最上镜头奖和人气奖。
——韩国姓氏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湖广填四川”这个说道,它是指发生在清朝时期以湖广行省为主的老百姓大规模向四川移民以填补该地区人口极度凋敝的群体迁徙行为。虽说除了“湖广”以外,还有江西、福建、两广等十多个其他省份,但是湖广人最多,所以 历史 上仍习惯叫作“湖广填四川”。
“湖广”最早是元朝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老百姓嫌麻烦,就简称“湖广行中书省”、“湖广行省”、“湖广省”或干脆叫“湖广”,这些简称在清朝仍在沿用,不过清朝设湖广总督(又称两湖总督),把元朝、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湖广行省”以洞庭湖为界划分为湖南、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但是统一由湖广总督管辖,驻节武昌府。
很多人一看见“湖广”两字,马上联想到“两广”,其实到了明、清两朝,“湖广”与广东、广西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 历史 上的“湖广行省”这个称呼人们还习惯沿用,所以最高长官自然而然就叫“湖广总督”。
那么,为什么要组织湖广行省为主的十多个省份的老百姓大规模地去“填充”四川省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元、明、清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阶段,四川出现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以及后来的瘟疫、疾病等灾害让四川人口极度减少,需要补缺和“填充”。
“湖广填四川”人口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什么原因呢?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在古代的条件下,麻城是进入四川盆地的最佳路线。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
早在元朝末年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将领——湖北随州人明玉珍率领十几万湖北籍农民军及大量失去土地的湖北籍农民进入四川。明玉珍属于红巾军南方徐寿辉这一支系的重要将领。后来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他建立的“大夏”政权经过两世9年后被朱元璋所灭,他带入四川的人中就有很多是麻城人。
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个先天优势: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 历史 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县(今属重庆南川区)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 。
详情见拙作:
“湖广填四川”之浴血重生
https://wwwtoutiaocom/i6478045151863243277/
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
这里所说的孝感指的不是孝感市,而是古代麻城辖制的孝感乡。明清时期,湖广之地大量移民迁至四川地区,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麻城的孝感乡,久而久之,麻城孝感就成为了国内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元末明初与清朝初期,由于当时的大规模战乱等缘故,四川地区人丁锐减土地荒芜,典籍记载当时的四川:“有可耕之田,无耕田之民”。为了填补川渝地区的人口空白,由官房组织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移民,将湖广地区的人口大量移到四川地区。
不过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四川地区的外来移民之中,有很多都在家谱之中标注自己的祖籍位于麻城孝感,最终让人形成了一种感觉,就是有很多的移民都是麻城孝感出身。然而实际上,麻城孝感不过区区之地,如何能有如此之多的移民。
麻城孝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明朝时期麻城县之下分成四个乡区,分别是仙居、太平、亭川与孝感。
说明白点,麻城孝感乡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到成化年间被裁撤并入了仙居乡。然而,当年的孝感乡并不算大,人丁也没那么多,即便是单独置县都不可能,又遑论以一乡的人丁填补大半个四川 。
那么,为何川渝之地的外来移民之中,有那么多自称出自麻城孝感呢?
第一,假称祖籍,托郡望叙乡里,求保自重元末明初时期,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的红巾军攻克重庆,后称帝建元,国号大夏,而当时明玉珍之部几乎都是湖广人,其中黄州麻城县人最多。明朝初期,从麻城孝感迁居到四川的移民之中,不乏后来成为名人望族者,比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武宗时期内阁首辅杨廷和、清初遂宁相国张鹏翮等等。
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在川渝之地,“麻城孝感”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成为了一方的名门。明玉珍旧部大多麻城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百姓尊仰,官府重之,新移民假称自己是麻城孝感人,也有“攀亲戚”的意思 。
第二,麻城孝感本身就是个移民中转站明清时期,共有五个移民转运集散地,除了麻城孝感,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与苏州阎门,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湖广麻城孝感乡分别是北方与南方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两个移民转运集散地。
北方很多人都声称先祖来自大槐树,但从不考虑一个村子怎么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人口能够让子孙遍布各地,事实上,麻城孝感乡与大槐树都一样,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个中转站。明清时外省移居四川的民众,大多都在孝感乡聚集登记造册,再集中前往四川 。
麻城孝感终究不算很大,为何成为湖广填川移民的重要中转枢纽?
一,处于人丁过剩的地方麻城一带从宋元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人丁兴旺之地,“常为乡之患害”,麻城与周边地区的自身条件非常便利,不仅自身人丁充足,更重要的是,这里在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吸引了大量的江西与其他地方的人口。
元末之时,红巾军等攻克中原与江右,使得大量河南与江西人口进入麻城,一时之间麻城一带人口骤增,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土地供养不足,这就有必要将过多的人口迁出去,而麻城孝感一带刚好有事当时江西与两湖地区人口流动的重心所在。
二,明朝为稳固江山做出的决定大多数四川的麻城籍移民,他们的先祖入蜀之时虽是楚籍,但也有大量非湖广之民,比如徽州、江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较早纳入明王朝版图的地方。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同乡们与他们的亲属成为明廷的精英,而当时作为明朝立足湖广前沿阵地的麻城,自然成为了明朝最为看重的要冲之地。
明朝将大量率先归顺自己的民众,大量移居到明玉珍曾掌握的四川之地,除了开发当地的资源经济之外,也有权衡势力方面的考虑。从自己经营多年的黄麻地区庶出人口,可以更有效分化瓦解消化四川明氏旧部势力的残余,以防不测 。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年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之中,定居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人的确有,但真正的麻城原籍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区区一个孝感乡能够填充四川重庆大半人丁,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之所以造成后来,大量的川渝之地外来移民称先祖来自麻城,主要原因无非三个:一是假称是麻城孝感人,希望凭借这块招牌靠拢当地的宗社力量,尽快站稳;二是压根不知道自己籍贯到底何处,因自称麻城者众多,所以也有了从众之心;三是的确有大量的移民经过麻城孝感移居到四川,但很显然他们混淆了祖籍与中转站的区别。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一些我个人的见解。
湖广填四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也有 历史 依据可查。明末农民军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屠城,导致四川人口锐减,于是从湖广移民过去。
湖广是哪里?明朝以前,湖广的范围很大,明清两朝,是湖北和湖南两省。这两省处于全国的最中心,历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
但是移民四川所说的麻城占一半,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现在说有官方记载,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包括有很多四川人说祖籍是麻城孝感乡,还来麻城寻祖。麻城现在没有孝感乡这一地名,至于以前有没有,这个还真不确定,所以不敢乱言。
麻城建有一个很大的移民公园,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还有寻根文化。邓小平的胞弟邓垦曾说他的祖籍是湖北麻城,还有李鹏的祖籍也是湖北麻城,这都是他们亲口所说。
按说这么多真凭实据,我没有理由置疑,但我仍然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麻城是一个县级市,现在为黄冈代管,在 历史 上从未做过州府之地,而且它处于大别山,今天的人口也不过120多万,我不知道明末是多少人,但也不至于将麻城的那么多人口移民到四川去。有人说并不是麻城人移民,麻城只是移民的一个集中地。
麻城是黄冈诸县中离长江较远的一个山城,移民四川应该是溯江而上,那么不在江边上集合移民,跑到麻城这个山城来集合移民是为什么呢?
另外我的一个置疑是,黄冈地区历来做为州府之地的只有黄州和蕲州,这两个地方文化名人辈出,而麻城呢,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建国后出了开国将军之外,还真未出过什么 历史 文化名人,而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炒作文化,而麻城又无文化可炒,那么移民和寻根文化就被迫不及待地抓住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进行讨论。
题主说的“麻城孝感”应当是麻城孝感乡。 对于麻城孝感乡是否存在其实存在一定争议 ,但早在1997年,著名学者葛剑雄就考证证实了麻城孝感乡的存在, 即今天黄安县城关镇一带 ,随后四川学者陈世松、麻城地方学者凌礼潮等都对地名进行了细致考证,证实了葛剑雄先生的观点。
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的数据, 据民国《简阳县志· 氏族志》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该县349族两湖籍移民中,自称来自麻城者有239族,占685%, 其中自称来自孝感乡者, 有228族,占麻城籍的954% 。但正如题主所问的一样, 麻城孝感乡只是一个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迁往外地,那么至于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
首先,因为元朝末年麻城等地是农民起义的中心之一 ,麻城人邹普胜辅助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政权,麻城与罗田在明清时期均属黄州府,所以天完政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麻城即罗田附近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以后, 随州人明玉珍正率领湖广籍士兵在四川作战, 可能其中麻城籍较多,或者较有影响,遂以麻城孝感乡为祖籍地。
其次,是麻城孝感乡是一个移民中转站。 如四川庐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
王氏先祖在麻城孝感乡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类似的事例应当不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祖籍地,只有麻城孝感乡这一地名,遂称麻城孝感 乡。类似的情况还有“江西瓦屑坝”,恰好是在麻城及所属的黄州府,众多家族都称元末明初来自“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而据清代以及现代学者考证,瓦屑坝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地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迁出,所以其同孝感乡类似,也是作为一个移民中转站。
最后,就是冒籍现象的存在。 不仅是本县其他乡的人冒籍(也有可能孝感乡裁撤以后,原属居民仍然自称孝感乡人),还有麻城县以外,其他湖广籍的人冒籍,如曹树基考证,民国《云阳县志》称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入”,曹认为“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 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也就是其他湖广籍冒称麻城孝感乡。
其实,麻城孝感乡像 历史 上的江西瓦屑坝、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南雄珠矶、江苏苏州间门、南京柳树湾石门坎一样,分别为湖广人、华北人、客家人、华南人、苏北人、云南汉族的根一样, 不过是一个移民来源地的象征意义的祖地 。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取得入住权,所以会有附会等,意图以同乡之谊建议一种联盟,甚至续及联宗。
参考文献
葛剑雄:《中国 历史 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陈世松:《“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
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考》
湖北麻城是我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而“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麻城在明末清初设置有“湖广填四川”移民机构,很多移民都在此报道,认祖归宗也就从这里可以考察。
最近,我看到不少“湖广填四川”的问题,所以也回答了一些。毕竟自己就是四川人啊!从族谱上得知,自己也是湖北移民,而且还是麻城的。当时自己才十几岁,还不懂事,爷爷让我抄字辈,当时翻了两下,然后就把字辈抄了下来,到现在不知道去了哪里。我们80后这一代人,家族观念已经没有爷爷那一辈的家族观念强了。说实在的在四川很难看到宗祠,我们哪里根本没有什么宗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移民的缘故,导致没有宗祠。直到我去了广州,才知道宗祠这一说。我的一个湖南同事,说他们哪里也有。我说我们哪里没有看到,他还不相信。当然,我一个人不能代表四川所有人,反正我们那个地方,是没有看到什么宗祠,是不是被毁掉了也不知道,长这么大也没有听长辈说起这件事情。
现在祖辈那一代,知道 历史 过往的,基本相继去世。我们年轻人对祖籍也不太重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 历史 的,对 历史 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忍不住来回答,毕竟自己的祖辈也是移民大军的一员。我们的祖籍就在湖北麻城,只是具体地址我没有细看。其实,我们年轻人这一代,家族观念已经不再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断掉啊!不知道现在族谱还在不在,如果有机会,真想去湖北麻城看看,说不定还能找到很多五百年前的亲兄弟。
很多四川人一被问到“湖广填川”时,祖籍来至哪里?就会说是来至湖北麻城孝感,其实这应该说都是一种误导!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那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是由官方政府组织的,可能当时的麻城孝感是一个积聚点,周边县市的民众都要到那里集合,然后再从孝感统一一起移民到四川才更加合理!据说当时很多人不愿意移民,官府就把大家的双手绑着,途中需要大小便,再解开,才有了四川人说上厕所方便说成“解手”一说。移民到四川的人那么多,大多数都来至湖北麻城孝感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这部分人除去来至湖南,广东,广西的。
我也是四川人,我家祖普上记截来自于麻城的资料。出于好奇我也了解过其他人的祖普资料,大部份都来自于麻城,至于为什么这么多麻城人来川不得而知。我猜想古代的麻城应该是商业及手工业集散地吧?
麻城孝感的任姓多吗?
我是四川人,据说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我们的字辈这些和周边的任姓不一样,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是填过来的。
另外我们没有祠堂没有族谱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填过来就丢了还是怎么回事,只有长辈口中念叨的字辈,也就那么几个字,并不多,我这一代就没人用字辈来取名字了,下一代更不会,甚至连仅有的字辈信息都忘了。
另外,我们所在的村庄,祖坟不多,最多到四代以上,再往上也没有,感觉填过来就百多年 历史 !
老一辈早已故去, 历史 已经没人记得了,也没有留下来任何文字记载。
请读一下已找到的孝感乡都碑记就会明白为什么麻城人在四川那么多人。
那是因为古时不计划生育,麻城孝感乡地狭人多,只要人口过多,只能移民,每次成群结对出走很多,其中因孝感乡在麻城举水河冲积平原上,人口最多,所以孝感乡出去的人最多。
很多人只以为是湖广填四川中的麻城人那部分,却不知从元未到清朝后期几百年来,麻城民间自发移民不断。
古时麻城人相信是多子多福,一家生十个八个不是奇闻,三五个只是平常之家,这人一多,长大后地不够种了,所以几百年麻城民间有一种说法,挑着家谱往西走,就不会饿死。小时候我听老人说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往西走就能生存,现在知道了,西边有天府之国的四川,那里有同姓同宗的人。
有人说,那为什么别的地方没去四川?
我分析三个原因,一是民风民俗不同,像有的地方就不愿多养孩子,苏东坡流放黄州时,就被当地的溺婴恶俗吓的几天睡不好,当地人一般生两子一女,再生下来就放在水中溺死。
二是麻城人去四川早,元未麻城就有几万人参加红巾军入川,明未跟随张献忠入川已有几万,这些人中有部分后来在当地定居下来,发现四川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导致后来去四川的人越来越多。所谓人多势众,就不怕别人欺负了,能抱团生存,后来去四川的麻城人都说是孝感乡的,甚至有些不是麻城的,为了生存也冒认从麻城孝感乡来的。
三是麻城是山区,在农耕时代养不了多的人,而湖北大部分地方是江汉平原,在家乡就能生存,何必外出。
孝感乡在明中期被撤的原因就是人口出走太多,当时麻城县令姓陈,认为这么多人从这里出走,这个地名应保留下来,于是三次上书朝庭恢复孝感乡而未成,后在原乡都之旧地立一孝感乡都之碑,后有人作碑文,存于家谱之中,此文清楚记载孝感乡一事。
不管怎样,当年麻城孝感乡就是一张生存符,她护佑一代代移民在川生根发展。
不能说麻城 历史 文化少。明朝麻城科举在全国影响很大,出了一百位文进士和几百位举人。有“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出这么多的进士和举人,黄、蕲二州是没法比的,在全国是罕见的。还有十位麻城人上了明史列传。公安派和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也是麻城籍。
历史事件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民国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张献忠“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
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扩展资料:
"湖广填四川"历史原因:
南宋末年,四川军民长期参加抗金以及抗击蒙古的战争,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元末明初,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朝,带来了一部分湖广人。
随后,大量的湖广人迁徙到了四川、重庆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李自成的大规模屠杀,以及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再加上30年间经历长期的战争以及瘟疫等自然灾害,四川再次遭遇了人口锐减。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颁布了填川政策,于是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湖广人氏及其他地方的人迁入四川重庆地区。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更多的是来自其他省的混合居民,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
-湖广填四川
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莱州、日照不断有人来访或来信,寻找祖籍之地,其家谱都记载:“原籍成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四川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迁居山东”,据称 “烟台、招远、莱州、蓬莱、龙口、莱阳,大约80%的村庄的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四川迁过来的。”据此推断,当时有一定规模的迁徙活动,随军出征,或是避乱。
一、从史籍记载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寿辉将明玉珍据成都路。”(《明史》卷1)“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元史》)至此四川地域为明玉珍所据,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汤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据有巴蜀之地仅仅十余年。(按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明玉珍攻占成都应在至正十九年。)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明朝建立后,虽然是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辛亥,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著为令。”(《明史》卷二)正式制定了一套严格完善的户籍和流动的制度,但是在洪武二年(1369)朝廷已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参考》等资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据《洪洞县志·古迹》记载:明朝政府在洪洞县的广济寺“设局驻员”,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手续,发给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然后按照官方指定的地方,在兵士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明代对人口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老百姓一旦定居一个地方,就不允许随意流动,如果要到其他地区走亲访友或办事,须到官府开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会被关卡或巡逻的军队逮捕,这样一套制度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大量的随意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据此,洪武二年,四川尚被明氏所据,象上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众迁徙活动,跋涉数千里迁徙到明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是绝不可能的。
二、从地名考察来看
其家谱所记“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由于成都市在明末遭受大规模战乱的破坏,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因此古地名已难以查考。现仅从以上记述简析:
“东关铁碓臼”: 东关,即指东门一带;碓,《说文解字·石部》谓“碓,舂也。” 臼,《说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即二字为同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如此。但是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碓、臼二字在文献中都没有连用的。碓、臼,即过去用来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用铁制作用来舂米的碓、臼不多见,道家炼丹多用铁碓、臼捣矿石、药材。近现代以来,中医药铺中则多用小型的铁碓(臼)来捣药材。如果用作地名,其地当有一著名的铁碓、或铁臼。碓、臼,今川人多称“碓窝”,而成都市郫县则称“沙盔儿”。今日成都市东门一带没有这样的古遗迹。
“江右”,古代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由于古代的成都城一直是二江抱流的格局,故东关江右应在东门附郭一带。
“铁狮子口大树村”,今日东门一带没有铁狮子遗迹。
“大槐树”,清代光绪五年《成都城坊图》中,出东门,沿水井街而下为“古双槐树街”,是否即此,难以确考。
“成都府驸马县”,元明时期成都从未设置过此县。
“石狮子胡同”,胡同即小街巷,最早始于元代。但在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街制》中称胡同为“衖通”。明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衕集》、万历沈榜的《宛署杂记》里,“衖通”则写为“胡衕”。《宛署杂记》中的解释是:“胡衕本元人语”。后来逐渐被简化,写作胡同。故称街巷为胡同是在明代后期。因此其家谱非源于旧本,当为后世所修。
三、结语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山西移民留传的一首民谣。据史籍考察,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迁出者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太原及泽、潞、辽、汾、沁诸州的。然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提到大槐树这样一个标志如上面家谱所说“大槐树”也可能本于此。当时外迁移民涉及到山西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情况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部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哪怕是短时间的吃、住都是难以解决的,显然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的。由于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点签移民,大槐树下当是移民“聚集地”,影响所致,移民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因此,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从山西迁移的。那么上述家谱所提及的成都移民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成都迁往山西,再从山西迁往山东的。
那么成都移民是什么时候迁往山西的
元朝末年,明玉珍攻占重庆后,元右臣完者都“会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胜攻嘉定半年不下”(《明史》卷123),又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己亥(至正十九年(1359)),玉珍亲领兵至嘉定围之,令明三(即万胜)率锐兵直趋成都。时元省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亨为青城贼所执,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闻明兵至,皆惊溃。明三领兵入省中,虏朗革歹、赵资妻子,顺流而归。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时东路、西南路为明氏所阻,溃兵只能向北退走。因此,为了避乱,此次即可能有大批的成都民众随军迁徙。明玉珍攻占成都后,又“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龙州,今日绵阳江油一带;青州,历史上陕甘、四川从无青州之设置,疑为青川之误,当在今日平武一带;兴元,今日汉中一带;巩昌,今日陇西一带。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民众只能不断地向北迁徙,寻找一个安居之地。
此外明氏建国后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内乱。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明玉珍去世,子明升自立。其母彭氏临朝听政。时大将万胜与司空张文炳不和,万胜派人杀死张文炳。明玉珍养子明昭为张文炳复仇,假托彭氏旨缢杀了万胜,引起朝臣的不安。“胜有开国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录》”(《国初群雄事略》)驻守保宁的大将吴友仁上书,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声讨明昭之罪。“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保宁镇守平章吴友仁叛。······遣使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通。幼主数调兵诛,皆败而回。四月,命丞相戴寿讨吴友仁。明氏实录”(《国初群雄事略》)吴友仁又致书戴寿,“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明史》卷123) 戴寿乃上书诛杀了明昭,吴友仁才息兵入朝谢罪,内乱得以平息。因此,在这样的内乱中,双方的部下、百姓为避乱也可能外逃。
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伐蜀,汤和率军从夔门入,傅友德率兵由陕西出,此时蜀中民众再无北迁的可能。明升投降后,被迁往南京,封归义侯,后又迁高丽安置。明氏后裔,据资阳1928年重修《甘氏族谱》记载:“吾族肇自江南,继迁于楚。元末明初入蜀,有明珍公,抚有四川。传自明升公,封归义侯。侯公四子,曰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一公居渝城,庆二公居富顺,庆四公迁江西、湖广、广东、贵州、云南等处。庆三公居长邑、邻水、资阳、内江、荣昌、威远等处。明珍,楚随州人,元末据蜀称夏帝。”从此家谱看,明氏后裔已改姓甘,其迁徙源流十分明晰。此外,元末明氏入蜀,其部属多为湖广籍,据有巴蜀之地仅十余年,如果是明氏部属迁居山东,绝不会称籍成都府。
综上所述,明朝洪武二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由山西迁移的。成都民众向外迁徙的时间当在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六年。其所修家谱多为后世重修,或故老相传、口授所误,或在一些细节上略于记述,故致后世难于详解。
为什么韩国人姓宋,金的很多很多
本文2023-10-18 13:26: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