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怀念他?随我去香港探寻先生足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还在怀念他?随我去香港探寻先生足迹,第1张

/  香 港 ·  金 庸 的 一 路 书 香 /

金庸曾说自己是“用中国语言写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某种意

义上,很多人尤其是海外华人,是从金庸

的武侠小说入手,去了解中国文化。”

先生一辈子主要都在东方之珠香港生活

在先生去世后

我们可以去哪里寻找他生活过的足迹呢?

到将军澳电视城

造访武侠片拍摄场景

即便是5毛钱的特效,

但炫酷度依旧造就了大英雄萧峰难以超越降龙十八掌经典。

其实,布景等的粗制滥造

作为TVB剧的一大另类特色早已是众人皆知。

“拿塑料袋cos大瀑布”等操作

但这丝毫没影响到古天乐和李若彤成为永恒的神仙眷侣CP。

反而体现出了道具组工友飞出天际的奇思妙想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创作的能力。

物资是有限的,

思维却是可以无限发散的。

万物皆有灵,瑛姑怀中究竟是小灵狗还是小灵狐?

所谓“充分利用”就是要“物尽其用”。

一个山洞,

可以是见证了段誉因堕崖而练成凌波微步的传奇的琅琊福地;

挂几串绿色植物上去,

它就是当年令狐冲和小师妹吃饭的华山后山。

这样做情有可原,毕竟整个香港也没多大。

TVB外景,是在将军澳的电视广播城拍的。

说是“城”,

其实建筑面积也就大概有11万平米,

11万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5个它加起来大概有1个横店影视城这么大。

而里面用来拍古装戏的只有一条古装街。

众所周知,从1994年到1997年。

TVB用超英赶美的光速,

一年一部,拍出了脍炙人口的武侠剧: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笑傲江湖》《天龙八部》

90年代初,《明报》易主(由金庸一手创办),

但金庸武侠的侠义韵味没断过,为什么?还不是TVB拍的一系列武侠剧。

去年香港回归二十年,我看到一句话“TVB一家独大,香港回归二十年,我们也看了TVB不止二十年”。

地址:将军澳工业骏才街七十七号电视广播城

交通:从地铁将军澳站A1出口出,到将军澳公共运输交汇处,乘坐797M线至骏宏街站下,步行一分钟到。

到#杭州酒家#

吃一只金庸最爱的叫花鸡

金庸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

借郭靖之口说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武侠精神在香港备受推崇,有其心向中华文化的情感基础。

在这个国际美食之都,

品味舌尖上的武侠味,内中的感觉别有深意。

香港的武侠美食中,

“叫化鸡”这倒江浙菜相对较常见。

这是黄蓉给洪七公烹制的第一道菜,

香气四溢,洪七公风卷残云地吃得干干净净。

金庸笔尖下的武侠美食奇思妙想,

让人垂涎三尺。

出生于浙江的金庸,对杭州菜情有独钟

香港有名的杭州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地址:湾仔庄士敦道178-188号华懋庄士敦广场1楼

电话:+852-2591 1898

营业时间:11:30-14:30 17:00-23:00

到#香港文化博物馆#

金庸馆缅怀先生

2017年3月1日,

香港首个以作家金庸为主题的常设展馆,

“金庸馆”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金庸馆将展出约300件展品,

包括首展出的《笑傲江湖》手稿,

以及17个多媒体互动专区,

让金庸迷们再游览展馆时,

还能仿效郭靖出招,感受金庸的武侠世界。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10:00-18:00

周六日及公众假期:10:00-19:00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文林路1号(香港文化博物馆)

到柴湾的#明报公司总部#

买一份《明报》

金庸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写小说是他的副业

《明报》才是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1959年金庸离开工作了10多年的《大公报》

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

他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

《明报》就这么诞生了。

如今《明报》从一份只有3000份销量的小报

成长为占据了香港报纸“半壁江山”的大报。

地址:柴湾嘉业街18号

交通:地铁柴湾站,搭乘新巴82M到长安街下车,步行521米抵达目的地。

到#山顶道1号别墅金庸旧居#

体验顶级香港豪宅

1985年金庸以1250万港元从一位外国领事手中购入山顶道1号,

在这里住了11年,直到回归前一年,以19亿港元转手。

太平山海拔552米,为港岛最高,其房价更是冠绝全球。

的确,住在太平山顶有“大地在我脚下”之感。

从第6任港督麦当奴选在这兴建别墅开始,

渐渐地,移居太平山成为名流绅士与富豪显赫推崇的风尚。

20世纪初,太平山是所谓香港上流社会以及外国使节的禁脔,

无论多有钱的华人都不能在山顶居住。

直到何东爵士1927年迁入山顶道75号,才破了这个屈辱的禁忌。

一个世纪后,何东的府邸成了大陆富商张松桥名下的物业,这个“重庆李嘉诚”还是山顶道1号现在的主人。山顶道60号属于香港富豪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位置最好的山顶道82号大宅,业主是香港“纱厂大王”后人、慈善家梁王培芳,前港府高官陈方安生和她是姻亲。邻居84号是南丰集团名下的物业,由4座独立屋组成。每幢洋房实用面积500多平米,月租金达50万港元,李泽楷曾是租客。

与这些顶级富豪相比,金庸以一人一笔打出这片天下,成为老友倪匡口中“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6年5月,金庸在山顶道1号接待杭州《名人名家》摄制组和小记者团

地址:香港岛中环花园道33号

交通:乘坐15C线巴士至中环花园道山下缆车站下车;或在中环5号码头乘坐15号大巴、铜锣湾(天后站)15B号巴士、1号小巴中环往返山顶。

95版《神雕侠侣》

97版《天龙八部》

98版《鹿鼎记》

张纪中版《天龙八部》

94版《射雕英雄传》

93版《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有人说,我们纪念的不是金庸,而是当年那个读金庸的少年,那个曾经身在家门、心却远在江湖的少年。大家是否也想再次重温经典,回到如饥似渴捧读金庸的少年时代?我们一起走进香港,重温金庸与你的武侠世界。

侯立群,字佳宗,又字一鹤,号云鹤,别属沽水布衣,南侯,髯也,68年生于天津,工艺美术专业毕业。

师从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报执行社长何东先生,受业于美协秘书长郭凤祥,画家侯春林;彭连熙等先生,问业于梁崎、孙奇峰、萧朗、周野等先生。

现为天津印社社员、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中心常设展厅成员。

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书画家选集。

求采纳~

上海陕西北路地处上海市静安区境内,是一处汇聚了大量民国时期老上海历史建筑物的街区,诸多名人住宅和官邸在此处毅力百年不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的目光,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介绍。

1、宋家老宅

推荐理由:宋家老宅位于陕西北路、南阳路路口的西北角,是被竹篱笆围成的一座英式乡村风格的别墅,老宅建于1908年,原是外国人的别墅,英国古典主义风格,1918年宋氏家族移居于此,居住过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太夫人。

目前宋家老宅作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办公场所得到使用和保护,普通游客无法进入老宅内部参观。

地址:陕西北路369号

2、西摩会堂

推荐理由:这座建筑物全面展示了中国和犹太人的友情和交流,拥有非凡的意义和历史,西摩会堂又名拉希尔会堂,1921年举行盛大开堂仪式,为希腊神殿式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会堂曾是上海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中心,旁设的上海犹太学校还是上海犹太社区主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1948年随着旅沪赛法迪姆犹太人离开后,该堂关闭。会堂是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犹太教会堂,2001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这座西摩会堂座落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的大院内,目前普通游客平时只能在大门外远观,无法进入大院近距离观赏西摩会堂的建筑细节,每逢一些节日或重要日期则会对特定人员开放会堂内部大殿等设施。

地址:陕西北路500号

3、何东旧居

推荐理由:何东旧居又称何东公馆,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房子的原主人何东爵士,是香港太平绅士、著名慈善家、实业家。20世纪初,他先后担任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致力开拓上海建设。1958年,房子成为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

目前,这座何东旧居的使用率最高,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业务也比较繁忙,普通游客还是有机会到何东旧居的大院甚至建筑内部走一走的。

地址:陕西北路457号

4、太平花园

推荐理由:太平花园,20世纪初由中国近现代史上同为外交官,法学家的伍廷芳,伍朝枢父子所建,房屋为连体式别墅,富有浓郁的欧罗巴风情,这里曾是南欧人在上海的一个聚居点,弄内居民以侨民居多,早期入住者大都是中产之家,如医生、工程师、洋行经理等。

目前太平花园已经作为一个新式里弄小区供普通百姓居住生活,普通游客可以进入小区参观外部环境和建筑外观。如果没有熟人的话,还是没有办法进入楼房内部参观。

地址:陕西北路470弄

5、荣宗敬旧居

推荐理由:荣宗敬旧居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建成,独立式花园洋房,内部装饰无处不雕饰,原房东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回国后,由著名实业家荣宗敬先生斥资买下来。荣宗敬先生和他的弟弟荣德生是民国时期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先后共创办了21家企业,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资本家。解放后这里曾经长期作为民主党派的机关,改革开放后由久事集团经营。

荣宗敬旧居经过整修已经焕然一新,目前不定期地对公众开放参观,具体时间可以关注有关部门的公众号获悉,不过需要购买门票才能入内。平时的话,就只能隔着镂空的铁门远观这座豪华的洋房了。

地址:陕西北路186号

  “顺德这些年的发展让我觉得惊叹。不是夸张,如果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和顺德同样面积及人口的城市,恐怕没有一个发展能像顺德这样迅猛。”——何东

  2007年6月18日,著名小提琴家、祖籍顺德杏坛的何东先生携眷返乡。这是他第二次回到家乡,在亲自感受了顺德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之后,他对记者说出了上述感想。虽然记者是第一次见到何东先生,但彼此叙谈颇欢,在轻松的氛围中,记者有幸聆听何东先生讲述自己曲折坎坷、却又多姿多彩的音乐人生。

  师出名门 家仇国恨

  祖籍顺德杏坛上地村的何东先生出身于名门,他的父亲就是我国著名爱国音乐家、作曲家、小提琴家何安东。何安东先生一生历尽坎坷。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和教育事业,并先后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培正中学任音乐教师。一代名家冼星海、马思聪与何安东都是深交挚友。抗战爆发后,何安东以满腔爱国热情,创作了大批抗日救亡歌曲,《保卫中华》、《全国总动员》、《奋起救国》、《大众的歌手》等唱遍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1942年,正在香港的何安东被日军监禁一年多,险遭杀害。随后,灾难接连落在何家,何安东的父亲因用英语责骂日军而被活活烧死,怀有身孕的三姐抱着女儿被日军追到乐昌县城桥上跳河溺死。一天之内何安东家四口骨肉被害。这种国仇家恨铸就了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与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何东先生回忆说,他的父亲直到晚年的时候,只要听到说起日本,就会发火要掀桌子。尽管何安东在生活上遭到了重重灾难,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摧残,作为作曲家,他一直没有间断他的音乐创作,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音乐炽热的爱转为对儿子何东的培养上。何东日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与其父亲何安东的精心培养分不开的。

  何东幼年时便被赞为“岭南音乐神童”。他7岁随父亲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颇为扎实。10岁那年,马思聪来广州演出,何安东携儿子前去看望,并叫小何东拉了两首曲子,其中一首就是马思聪的《思乡曲》。马思聪听毕细心指点,还嘱咐何安东要好好培养这个不同凡响的孩子。1961年,何东进入广州音专附中,跟随叶雪庆教授开始了正规的小提琴学习。1962年,首届羊城音乐花会隆重举行,何东在广州乐团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他的这次惊艳亮相轰动了整个羊城以及全国的音乐界。

  命运多桀 天涯砺志

  然而,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被迫离开了钟爱的小提琴,父亲被错划为右派,文革的风浪更毫不留情地将他抛向了天涯海角。本名何超东的他,“超”字因犯忌被“革命”掉了,改为现在的名字——何东。

  1968年,何东作为知青被分配到位于五指深山中偏僻小镇海南琼中县,成为这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宣传队没有小提琴,何东便改拉二胡,经常下乡演出。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何东从布满蛛网和灰尘的仓库中寻到一把小提琴,欣喜若狂的他亲自动手将琴修好后,如痴如醉地连拉数首,让从未听过小提琴声的人们如闻天籁飘临。此后,何东和这把土洋拼凑的小提琴,就成了宣传队的压轴节目,那些黎苗乡民都成了他的忠实“粉丝”。当时县里特批专款,派人到广州买了一把价值五百多元的高级小提琴专供何东演奏。“玉不琢,不成器。”琼中的艰辛岁月,于何东而言,是上苍的磨练也是上苍的馈赠。他的音乐造诣在蕉风椰雨和山歌民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时,何东深感自己“非常富有”。

  1970年,广东民族歌舞团发现了当年的“音乐神童”何东,将他上调并委以重任。千锤万击出深山,厚积薄发的何东终于重返乐坛,进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而《黎家代表上北京》这首至今仍为音乐院校小提琴教材的保留曲目,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1977年,何东调入广州交响乐团担当小提琴首席和独奏。他是广州交响乐团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唯一的小提琴独奏家。1980年,何东与作曲家宗江创作了大型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在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领域脱颖而出,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零的突破”。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何东,在中国乐坛赢得了自己显赫的地位,被誉为“早年广州音乐的代言人”。

  赴美乐坛 绽放异彩

  就在何东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为了追求小提琴艺术的更高境界,他毅然决定负笈美国越洋深造。这个决定比较突然,也令人颇感意外,但细想一下,这个决定又完全符合他向着艺术高峰永攀不止的心态,因为沉溺于掌声和鲜花中,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所向往的。

  1985年何东来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音乐学院深造,音乐陪伴着他度过了留洋之初的艰辛与寂寥。毕业时,加州首府沙加缅度国家交响乐团征聘一名小提琴演奏员,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过百名应征者。为求考试公正,评委对应试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演奏者都在幕布后面拉琴,只报号码不报名字,女性应征者甚至不能穿高跟鞋登台,以免步履响动泄露了性别影响评判。最终何东技高一筹,获得了评审团的全票通过,成为了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荣膺交响乐团首位全职华人演奏家。谈起当时的情景,何东仍然十分激动。

  难料的是,接下来的日子平稳而没有波澜,交响乐团要求的规范与艺术家的个性抒发最终难以融合,而后乐团又因发生劳资纠纷而解散。何东重归自由身,他开始教授小提琴,并参与组织加州青年交响乐团,为培养青年俊彦不遗余力。他的学生,华裔、日裔、韩裔、美国白人都有,最小的学生年仅7岁,最大的学生已届56岁。每年,何东都有一批优秀学生被选拔到加州青年交响乐团。为表彰何东在小提琴艺术活动、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2001年,加州议会一致通过,并由州议会议长签署授予何东“杰出音乐成就奖”。他是加州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丹心可昭 情系故乡

  然而对何东而言,他魂牵梦萦的还是中国的乐坛。近年,他潜心研究马思聪大师的小提琴音乐杰作,把马思聪的一组小提琴精品与世界小提琴演奏及作曲大师克莱斯勒的作品摆在一起,录制了去国16年来首张个人独奏CD《弦上之诗I》。这张CD推出后好评如潮。之后何东再接再厉,又灌录CD《弦上之诗Ⅱ》、《蝶舞龙吟》,全部为中国曲目及他本人的作品。我国最具权威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何安东早年的学生林耀基听了何东的《弦上之诗I》,极为赞赏,特地撰文高度评价“声华行实”、“如逢故人之感”、“倍感亲切”。旅美华裔小提琴制作大师曹树垄还从他自己制作的众多名琴中,选出了仿古名琴“威尔顿勋爵”供何东演奏录音,令其如虎添翼。不少旅美侨胞听了这张CD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何东有一个心愿:要在今后若干年内,把中国作曲家的小提琴名作系统录音,灌制唱片,在世界范围内发行,以此告诉世人中国也有自己杰出的小提琴作品。

  我们衷心祝愿何东先生的音乐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弦上之诗感动五洲。

还在怀念他?随我去香港探寻先生足迹

/  香 港 ·  金 庸 的 一 路 书 香 / 金庸曾说自己是“用中国语言写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某种意 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