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刘氏家谱查询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本支刘氏堂号为"彭城堂",1998年创修族谱,并订立了从开基始祖第9代到第44代的32字派语:"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江苏吴县洞庭刘氏:
洞庭刘氏以洞庭山得名。洞庭山,一名包山,即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太湖中西洞庭山。
据江苏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刘世祺所编《洞庭刘氏族谱》记载,洞庭刘氏形成于南宋初,"世籍彭城,派延汴邑",来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以刘昹为开基始祖。
洞庭刘氏开基始祖刘昶,字仲明,号柏亭,原籍河南汴梁。靖康之难,金兵入侵,刘柏亭扈驾自汴梁南迁。
刘伯亭生3子:刘金、刘石、刘丝。刘丝考中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官任仆射。靖康二年(1127年),刘丝奉父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岱心湾立业,后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刘氏。刘金、刘石则仍居汴梁。
刘丝娶夫人周氏,生3子:刘巨丞、刘巨相、刘巨卿。其中,二子刘巨相生子刘昂,刘昂迁居常州县。刘巨卿生2子:刘吉、刘泰。刘吉生2子:刘谷、刘足。刘谷生2子:刘台、刘各。刘台生子刘承事,刘承事生子刘三九承事,刘三九承事生3子:刘十三员外、刘十四员外、刘十七员外。刘十四员外生的儿子叫刘四十一将仕。刘四十一将仕生2子:刘七四、刘七六。刘七四官任佥判,生2子:刘元子一、刘子三。刘元一生5子:刘贵一、刘贵三、刘贵四、刘贵五、刘贵七。刘贵一生子刘仁一,刘仁一生子刘谦一,刘谦一生子刘忠一秀。刘谦一的从兄弟刘敬一秀长子刘升,字伯昂,生子刘旭。刘旭生子刘瑶,刘瑶生子刘秉文,刘秉文生子刘禄。刘禄的儿子刘容,字汝思,号小楼,生子刘承烈。刘承烈生子刘士英,刘士英生子刘时伟,刘时伟生子刘昭德。刘昭德是清康熙时人,赠儒林郎,生子刘世祺。刘世祺,字鹤年,号榨斋,贡生,曾主持编修了洞庭刘氏第一部族谱。刘世祺生子刘绪本。刘绪本,字缵元,号载园,太学生,官任候选州同。刘绪生子刘宏(土+岑),此为刘氏第28世。时到今日,洞庭刘氏大概已传到第40代。
江苏徐州铜山刘氏:
据1996年刘继平主修的徐州利国熬严祠《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刘氏主要分布在徐州铜山县利国,现有人口1388人。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青藜堂",分祠是"熬严祠"。本族自第5代到第24代使用如下20字五言字派诗:"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江苏盐城新兴刘氏:
据刘守华、刘其海提供的江苏盐城新兴《刘氏族谱》(七修)记载,本支刘氏形成于元朝末年。开基始祖刘极,是汉高祖刘邦的第51世孙。刘极原籍江苏沛县,元朝末年因避兵乱,自沛县迁江苏盐城龙冈,后又迁盐城新兴场。
该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城区新兴、永丰以及建湖、射阳、阜宁等地,现有人口约5000人。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藜照堂",分祠是"新兴"。本族自开基始祖刘极的第20代开始,使用如下四言字派诗:"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时至今日,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极的第26代。现将刘极至刘其海的传递世系抄录如下:
1刘极→2刘肇基→3刘承业→4刘(山+由)→5刘光世→6刘文举→7刘富→8刘纪→9刘玠→10刘濡→11刘应震→12刘振所→13刘锐生→14刘恺成→15刘道怀→16刘芳→17刘以纯→18刘殿元→19刘学鸿→20刘世贵→21刘守定→22刘其海。
江苏响水六套刘氏:
响水六套唐庄刘氏形成于清初,来自淮东马罗乡,以(第十六世祖)刘悦为来响水开基始祖,以刘毅为本支一世始祖,以刘邦祖父刘仁为族谱第一世始祖,以汉初太上皇刘煓为第二世祖。
据刘兴华先生提供的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江苏响水县六套乡唐庄村《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响水刘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刘仁的第31代孙刘高廉,始隐居润东谏壁。65世孙刘无极,宋崇宁三年进士,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荆国公,因议事与秦桧不合,解组后隐居雩山。刘无极生9个儿子:长子刘敞,居雩山;次子刘政,居谏壁;三子刘敏,居大沙;四子刘效,居大缺;五子刘毅;六子刘枚,居刘巷;七子刘敓,居润城;八子刘敧,居丹阳;九子刘敌,居杨州。第66世刘毅,字玄一,开封祥符县大夫,自润东迁居开封马店村,为响水刘氏本支第一世始祖。刘毅的孙子翰林学士刘德夫、尚书左丞刘正夫,又因随宋高宗南渡,自开封迁居云阳滥泥泓。刘毅的第16世孙刘茗,又于公元1551年自滥泥泓迁居淮东马罗乡。再到清朝顺治二年,刘毅的第20世孙刘悦,又自马罗乡十里四团二甲迁居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乡唐庄村开基立业
新密刘氏家谱查询
本文2023-09-21 22:20: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