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阀西晋八王之乱指的是哪八个“八王”?谁是最后的赢家?
从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西晋王室争夺整个中央政权的最高权力,同姓王之间“同室操戈”引发的战争。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威、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姬、成都王司马英、河间王司马昱、东海王司马岳是西晋内斗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史书上称之为“八王之乱”。
八次叛乱
西晋初期,也就是公元2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武帝吸取了曹魏政权灭亡的教训,大肆封为同姓王,不断扩大帝王权力。在同姓王的封地,可以任命官员,自己收税。封地内也可以有自己的武装,但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晋武帝发自内心地相信,我给你这么多权利,你一定会安分守己,永远拥护帝国中心。但晋武帝的这种做法无疑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晋武帝死后,惠今的司马忠即位。在这个时候,所有王姓的势力都已经不可小觑。惠帝即位时还年轻。元康元年,梁武帝后裔杨与惠帝后裔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懿、司马亮在皇军中杀了邱,废黜了皇后杨,并由司马亮辅佐。随即,家后教昭先率司马懿攻杀了都城洛阳的司马亮,再以杀臣罪处死司马懿,从而独揽大权。永康元年,大将军司马伦出兵,杀了贾,弃而自立。至此,宫廷政变演变为王室的权力之争,成为“八王之乱”。
王霸
第二年,司马典、司马颖、司马昱联合反对司马伦,数十万联军攻打洛阳。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司马通专权。
永宁二年,上古将军司马懿、司马懿从内攻杀司马懿,司马懿在朝掌权。泰安二年,司马昱、司马颖不满司马懿专权,联军以“功过不公”为借口攻打洛阳。司马懿任都督,引七万大军东进;司马颖也派兵二十余万南下;司马懿麾下不下数万人。交战双方兵力三十余万,号称百万,是“八王之乱”以来集结兵力最多的一次。
八次叛乱
永安元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死司马懿,迎司马颖占领洛阳,控制朝政。
同年七月,司马越等人与惠帝一起攻打司马颖,司马越大败而逃。司马昱趁机发兵攻陷洛阳,迫使惠帝和司马颖迁至首都长安,独掌朝政。
永兴二年,司马越又起,西攻长安,司马懿大败。
公元306年6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至洛阳,不久司马昱、司马颖相继被杀。
同年11月,司马越毒死了惠帝,立怀瑾为皇帝。至此,这场历时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无数宗族和皇族在这场皇权之争中死亡,百姓流离失所,西晋经济遭到肆意破坏,从而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年代?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公元291年7月26日,中国西晋王朝发生内乱,八王之乱开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2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
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4人共管京城机要。由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并重用嬖人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恤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一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3天3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20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坏,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入张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为:
汝南王 司马亮
楚王 司马玮
赵王 司马伦
齐王 司马冏
河间王 司马颙
成都王 司马颖
长沙王 司马乂
东海王 司马越
西晋王朝司马一族的家谱树状图:
1、第一代: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2、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伦。
1)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原配张春华所生。在司马懿死后,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继续巩固司马家的权臣地位。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可惜英年早逝,因为没有留下子嗣,让弟弟做了继承人。
2)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原配张春华所生。在司马师英年早逝后,继承了军政大权,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而闻名。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蜀汉灭亡。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是晋朝的开国之君晋武帝。
3)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小妾柏夫人所生。司马懿老年专宠柏夫人,爱屋及乌,对司马伦的十分骄纵宠溺。司马伦从小顽劣,养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司马伦仗着是皇帝近亲,不学无术,信奉五斗米道,积极参与皇权的竞逐,每次作恶弄权都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司马伦是西晋“八王之乱”的关键人物。他先是奉迎皇后贾南风,帮她废除并杀掉太子。再翻脸杀了贾后,还杀了多位大臣,趁机执掌朝廷大权。司马伦带兵夺了侄孙晋惠帝的帝位,当上了皇帝。三位诸侯王不满,带兵杀进洛阳,把司马伦一党全部消灭。
3、第三代:司马炎。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 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4、第四代:
1)司马衷。晋惠帝司马衷,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生性鲁钝,却被立为皇位继承人。290年,正式即位,因痴呆不能任事,先由太傅杨骏辅政,后被皇后贾南风掌握实际大权。司马衷是有名的白痴皇帝,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笑话。
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马衷成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司马衷后来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306年,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307年1月8日,司马衷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2)司马睿。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290年,袭封琅邪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
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323年,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5、第五代:司马遹。司马遹是晋惠帝司马衷长子,母才人谢玖,被封为太子。他自幼聪慧,有其高祖父司马懿之风,但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他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
皇后贾南风认为他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且性情暴虐,害怕他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贾南风诬陷司马遹谋反,把他囚禁,后派人将其杀害,时年二十三岁。后追谥为愍怀太子,葬于显平陵。
-八王之乱
-西晋
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初建,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此时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元康元年,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旋即,贾后矫诏先使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永康元年(300年),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演成“八王之乱”。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联军数十万向洛阳进攻,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由司马同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联军进攻洛阳。司马颙任张方为都督,率精兵7万东进;司马颖也发兵20余万南下;司马乂麾下也不下数万人。交战各方兵力约在30万人以上,号称百万,为“八王之乱”以来军队集结最多的一次。双方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点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西晋八王之乱 西晋开国君主武帝(司马炎)承受先人遗业,灭蜀篡魏,继而平吴,统一中国。但武帝在位期间,非但未能奠定室强盛之基础,反而认为魏因孤立而亡,乃仿汉初局部施行封建之法,大封子弟二十余人,以屏藩王室,并付以兵权。其后又分遗诸王为方镇与都督予以指挥调发之兵权,分镇要津,种下日后诸王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祸根,始则酿成「八王之乱」终则导至「永嘉之祸」,使晋室衰亡。劳干在「魏晋南北朝史」中称「永嘉之乱」,由于「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导源于「贾后之乱政」,说明「八王之乱」与「西晋衰亡」之关系密切。 武帝在位期间祇顾享乐,于继嗣未加深思熟虑,竟立迹近 的司马衷为嗣,是为惠帝。惠帝凭闇,未能亲理政务,皇后贾氏,为人险诈,阴狠悍 ,心怀干政的野心。但武帝临终时以杨骏太傅,辅佐惠帝。杨骏为人刚复,多树党羽,统领禁兵,引起宗室诸王的不满。贾后乃谋利用诸王的力量以对抗杨骏,遂召勇猛的楚王玮入京师,不久诬告杨骏谋反,命楚王出兵讨伐,尽诛杨骏及其党羽。杨骏死后,贾后乃改以当时最具威望的汝南王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掌朝政。然不久,贾后又不满汝南王的专权,而楚王与汝南王亦有隙嫌,于是利用楚王诛杀汝南王,再以残暴嗜的罪名乘机诛除楚王,造成贾后弄权的局面,肆无忌惮,乃有废太子遹之举,复毒杀之,「八王之乱」由北而起。赵王伦乃借为太子遹复仇之名,联合齐王冏率兵入宫,杀贾后党羽,并赐死贾后。事后,赵王自为相国,阴谋篡位。于是由贾后之乱政进一步伸展到室诸王进一步的内争。 所谓「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自赵王伦自为相国后,不久逼惠帝让位,自称皇帝。引起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之不满,遂合兵攻赵王伦,赵王战败自杀,惠帝复位后,齐王冏入朝专政,成都王、河间王率兵返回本镇。齐王骄奢擅权,中外失望。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出兵讨冏,时长沙王乂在京师响应擒冏而杀之。于是,晋室政权表面上归长沙王执掌,实际则由成都王颖遥控,朝中事无大小都以颖意取决。但颖较冏更为骄恣,政事益加废弛,长沙王乂又夙集才略,大为颖所忌讳,阴谋除乂,乃联合河间王颙合兵进洛阳。时东海王越在京师擒乂,乂被杀。成都王颖乃逼惠帝立他为皇太弟,兼领丞相,却以河间王颙为太宰。 成都王恣意刑杀,僭侈日甚,引起各方之反感。永兴元年七月,平北将军与东海王越之弟腾攻颖,颖救依靠河间王颙。颙废点颖,继而逼惠帝西走长安,东海王越樧讨颙,河间王颙被杀。光熙元年,越弑惠帝,另立皇太子炽即位,是为怀帝。东海王越为最后胜利者,从此独专朝政,骄纵无比,然在外患日极下忧惧而终。 计「八王之乱」始自惠帝元康元年(2914D),终于光熙元年(306),前后达十六年之久,晋室统治基础遂为动摇,造成外族崛兴,乘势灭晋之机。两者关系至为密切,兹据史实论析之: (甲)八王之乱形成中央 解体,八王相继在中央执掌大政,事无大小皆决于己意,使朝纲解体,政治混乱,如赵王伦 庸愚,毫无远略,使政治日坏﹔齐王冏专政,又擅权骄奢﹔成都王颖恣意刑杀,政事益加废弛。中央辅弼无人,政治体系解 ,自然难有作为。加上诸王手足相残,视惠帝如傀儡,实有乖人伦之旨,遂使大臣、士大夫离心,如赵王伦篡位、东海王杀惠帝,如此行为实难使群臣心服。旦诸王各树势力,使群臣不能衷诚合作,胡人乘时崛起,终移晋祚。 (乙)八王相残造成地方无力平乱,在晋武帝即位之初,鉴于曹魏苛待宗室,以致权臣得势,遂分封诸王。最初诸王虽然都在京师,但给予他们兵权且又可自行选署其本国的文武官吏,政治力量自然雄厚。其后武帝遗王就国,并以其中诸王都督诸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诸军事、楚王玮督杨州诸军事、河间王颙镇守间中,同时在平吴之后武帝为杜绝州郡积垂之势,裁撤州郡武备,刺史祇掌察举,不再领兵,遂使地方武力完全以王国为重心,及八王之乱,骨肉相残,使控制地方之军事力量解体,遂无法控制崛兴之胡族,终成「永嘉之祸」。 (丙)诸王用胡族为兵,促成汉胡势力之消长。在诸王混戢相残的过程不但未能兼顾境内诸胡的酝酿起事,且利用若干胡族助战,例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东海王越之弟腾引为桓兵为助,即东海王的部众中就有鲜卑兵三万人。由于诸胡兵投入中原战场,势力加速壮盛,未几即从横大河南北。在八王之乱结束前两年,匈奴刘渊,氐人李雄叛晋,揭开胡族大叛乱的序幕。在胡族的同时,帝国境内连年旱、疫流行,民人饥馑,相聚求食,引发大规模的人民流徙与民变。遂使怀帝时,胡族叛乱与流民变起交织一起,天下形势是崩坏,晋室已因诸王之相残衰敝王堪,无力控制这新的变局,终有「永嘉之祸」。 总之,汉自武以来,不少胡人内徙中国,至武帝时对晋国中心形成半月形包围形势,江统郭钦光后虽曾作徙戎之论,皆不为晋室所接纳。而晋室又未能将之彻底汉化,管理官吏又常施以欺压手段,民族积怨早成。在西晋开国之初,尚有足够军事力量以为,及至八王一经相残,诸王便专力于内争,无暇外顾,且诸王相争,军力消耗极大,已难控制日益壮大之胡族,故在「八王之乱」的后期,除了匈奴刘氏据平阳,氐人李氏成都外,羯人石勒之军队乘虚流窜蹂躏遍于大河南北。晋怀帝永嘉五年,怀帝愤东海王越专横乃密诏将军苟晞讨之,东海王越忧愤而死,太尉王衍等奉东海王越丧还东海,石勒追击之,大破晋军,晋室中枢兵力全被摧毁,匈奴人刘聪乘机遣军追寇,晋兵屡败,终为刘曜、石勒等陷洛阳,俘怀帝,史称「永嘉之祸」。后晋人拥立愍帝于长安,刘曜又进逼,晋兵穷食尽,愍帝乃降晋亡。故「八王之乱」实导至晋室衰亡之主因也。
参考: geocities/joseph82dec/eightrebellion
公元277年,司马炎在统一了国家之后。为了留住司马氏的江山,他封自己的子侄兄弟成为王。西晋的八王都有亲属关系,在这八王有了权势地位之后,开始无休止的争夺,最后陷入了僵局。这八王争斗,比较的激烈,无论是明争还是暗斗,都是骨肉相残。
痴傻的司马衷登上皇位之后,他的军事权力被杨太后的父王杨骏夺走。杨骏得到权势之后,为了清除的障碍。这件事让当朝皇后很是不满,一些其他皇室对此事也比较有争议。皇后为了夺回杨骏手中的权势,她私底下联系其他的诸王对付杨骏。这个时候各王,早就对皇帝的位置虎视眈眈。
在皇宫与诸王里应外合,杨骏被杀。皇后为了扫除杨家的力量,她将南王司马亮召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皇帝,稳定当时的局势。司马亮私底下想要夺到司马玮的军事大权。此时皇后看出两人的端倪,想要除掉司马亮和司马玮。皇后先是命惠帝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一家,皇后又给司马玮扣上乱杀皇室的罪名。
司马玮就这样被利用处死,皇后因而得到了西晋的权力。其他诸王得知皇后的恶行,纷纷进攻谋反。司马冏毒死皇后之后,司马伦又残害了皇帝司马衷。司马伦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齐王司马冏知道司马伦登帝这件事,开始蓄意谋反。其他诸王开始对付司马伦,兄弟侄子相争不断的上演。在公元307年,司马炽登帝。
历史当中的八王之乱,在这场战斗当中,他们其中的8个王关系很是复杂,不仅是兄弟和叔侄关系,甚至还有爷孙的关系。小编相信很多喜欢看历史书籍的小伙伴都会知道“八王之乱”这一段历史。但是据小编了解到,八王之乱是一段很复杂的历史,一般读者都会很难去理解,屏幕前的小伙伴你是否读过,甚至被这段历史弄得头大呢?接下来小编就通过查阅相关的资讯给各位小伙伴来普及一下八王之乱之中的复杂关系。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到这八王之乱中的轴心是哪一个人物?对,八王之乱之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司马懿。既然八王之乱中的八王有那么多个司马,这当然是和最有名的司马懿有关。
现如今有兄弟姐妹之间争取父母财产的矛盾,在古代当然是少不了的,并且在古代战争是一个很频繁发生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们运用最普遍的战争方式来面对瓜分地位的一个行为。
他们身为8个王爷,他们都想为自己的江山打下更广一片天地,所以他们不管是什么关系,他们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争夺。他们其中的关系很是复杂,如果小伙伴们想详细了解他们的关系,不妨去去了解相关的资讯,去仔细阅读关于他们的书籍,画出思维导图更是容易理解呢。所以在古代争夺土地这件事情,还有争夺财产,也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八王之乱这一个历史事件就是有一个很好的参考。这场内乱,相聚持续了16年,刚刚建立的晋朝给破坏的不剩下什么,这也是说明的问题就是要团结一心,和谐友爱,才是中国的优秀传统。
好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就在下方的评论区评论吧!
首先先介绍一下“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发生在古代的西晋,和以往的动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皇位,为了皇权,虽然称作是“八王之乱”,但是作乱的可不只是这八个王爷,但他们是参加动乱的主要人物,这八个王爷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还有东海王司马越。
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王爷都与晋武帝司马炎有关,在西晋初年,司马炎采取了和以往一样的分封制,一共分封了27位同姓的王爷,司马炎的本意是为了让诸侯能够保护中央,一旦中央发生什么不测,各路诸侯能够群起来维护中央,但是分封的越多,却越难以管束,分封后,各个王爷所在封地内的权利不断扩大,中央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削弱。
但是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还能管控这些诸侯国,但是在司马炎去世之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司马炎犯了一个错误,选择了太子继承了他的皇位,虽然他知道太子司马衷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太子是皇后的嫡子,加上皇后给太子娶了一个特别聪明的老婆,最后司马衷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历史上昏庸的晋惠帝,晋惠帝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皇帝,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皇后没有野心,他的皇后对权利十分渴望,于是皇后联系他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但是汝南王却没有胆量,于是联系了楚王司马玮,司马玮早就看不惯晋惠帝,认为他昏庸无能,就联系另一个诸侯打算灭掉朝堂上的杨骏,后来,楚王司马玮攻进洛阳,八王之乱从此拉开序幕,而后越来越多的诸侯王加入,也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
黑阀西晋八王之乱指的是哪八个“八王”?谁是最后的赢家?
本文2023-10-18 09:29: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