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辈分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吕姓辈分排列,第1张

吕氏家族记事

家族记事:吕氏家族的来源,根据本家族世代相传:明代洪武年间由山东莱州移

入此地定居。由于家族突旺,曾有五大院之称。故而各院名讳(hui)差异不同,

原有家谱约在清末已失,后人无法考证,后代为了今后有序当事后人,将所知前

辈名称拜举入书简谱唯恐今后轶事。

诜(shen)> 希> 宝> 臣 峰> 启>泽> 永>康

> 长> 绍> 堂>志>兴>润

桂 > 占> 金> 清 绪> 世>再> 延>香

这个谱上金和长中间隔了一个

所以不确定是不是你的那系家族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

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

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

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

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

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 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

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

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

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

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两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

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

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玉昔贴木儿,阿鲁剌惕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

在元朝初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名曰“吕鲁”。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吕鲁官拜御史大夫。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吕鲁奉命统军征讨叛王孛尔只斤·乃颜,三战三捷,抓捕孛尔只斤·乃颜送至大都斩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复收孛尔只斤·乃颜余党哈丹图鲁干,官职再加为太傅。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吕鲁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

在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的后羿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满语为Logiya Hala。

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当年带领着一支吕姓发祥于文登。其实,姜子牙(吕氏,也称吕牙)周初时就已封于齐地了。清朝初期,吕姓从文登县葛家西南隅吕家集迁来此处安了一个庄子,随东面邻村于家埠之称而以姓氏命名吕家埠。约在1770年左右,姜姓从乳山县桐兰迁来,因支脉旺盛,遂改名为姜家埠。----文登葛家镇姜家埠(注:文登市吕家集、庄、埠都有。)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隋时,属青州东莱郡。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北方吕氏家谱:新安(今属河南)《》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个姓氏的辈字都有差别。吕姓也是如此。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了。比如:某支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山东吕氏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湖北三相堂吕氏旧派: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新派: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湖北寅清堂吕氏派语: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浙江余姚吕氏字辈: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注:吕姓是大姓,古今名人很多。

        吕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以炎帝后裔南阳吕氏为主脉,吕尚为吕氏正宗,自公元前21世纪迄今已有四千余年,从一个部族发展到现在约七百多万人口,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经历者。本谱将清末以前那些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吕姓历史人物按年代顺序连贯地集中在一起,记录其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活动和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吕姓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和贡献以及吕氏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一、夏朝

公元前21世纪

        伯夷姜姓,因佐禹治水有功,为“心吕”之臣,被封到霍邑(今山西霍州)为吕侯,从而得吕氏,后裔遂为吕姓。

二、殷(商)朝

公元前1139年  武乙  八年

        齐太公吕尚八月初三生,又名望,字子牙。因先祖伯夷被封为吕侯后已改姓吕,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以下记载从司马迁吕姓之说。

公元前1112—前1102年   文丁(太丁)   元年——十一年

         公元前1102年,文丁十一年。吕尚37岁。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文丁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子姬昌继立为西伯侯。

公元前1101—前1076年   帝乙 元年 ——二十六 年

         公元前1089年,帝乙十三年。《韩诗外传》载: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今河南孟津)。年七十,居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期间因出身贫寒,致仕不达,沦为马氏赘婿,尝尽了世态炎凉。

公元前1075—前1046年  帝(纣)辛   元年——三十年

        公元前1067年,帝辛九年。吕尚72岁,“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遂隐于渭水之阳,垂钓于磻溪(今宝鸡市)。西伯侯被纣辛从羑里(殷监狱,今河南汤阴县)释归周后在出猎时遇到渭水边垂钓的吕尚,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师。又是先君太公期望的圣人,称太公望。《韩诗外传四》载: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文王。吕尚归周后其事多兵权与奇计佐西伯侯,以断虞、芮之讼,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而得到诸侯的拥戴,使天下三分之二归周。

        公元前1056年,帝辛二十年。吕尚83岁,西伯侯姬昌卒,葬于毕(今西安市南)。世子姬发立,以太公望为太师,尊称“师尚父”。谥姬昌为文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公元前1055年,帝辛二十一年。吕尚之女邑姜(古代女子称姓不称氏,男子称氏不称姓,战国后期始姓氏合一,按父姓应为吕邑,下同)为西伯侯姬发生子诵,后立为周成王。邑姜贤,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公元前1046年,帝(纣)辛三十年。吕尚93岁,冬一月癸巳(殷商以建丑之月即十二月为岁首)佐西伯侯姬发大会诸侯于孟津誓师伐殷。一月二十日,陈师于殷郊。甲子会战于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北朝歌镇),纣师败,纣辛登鹿台自焚,殷亡。

三、西周朝

公元前1046—前1043年 周武王姬发   元年——四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元年。四月,诸侯尊姬发为天子,为周武王,始改正朔,以建子之月(十一月)为岁首,迁都于镐京。夏,武王大封诸侯于天下,师尚父为首,封于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曰齐。《说苑·尊贤篇》载:太公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周人同盟吕国首领吕他因打败了殷商的同盟军越戏方有功也续封为侯。

        公元前1045年,齐太公二年。太公吕尚东就国,击溃莱人,至国修政,首诛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次诛司寇营荡。

公元前1042—前1021年 周成王姬诵  元年——二十二年

        公元前1042年,齐太公五年。周武王卒,世子诵年十三继位为成王。夏,葬武王于毕。成王年少,周公旦摄政,三监(管叔、蔡叔、霍叔)联合武庚(纣辛子)及奄、蒲姑作乱。周王使召康公命太公吕尚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公元前1041年,齐太公六年。太公吕尚98岁,《竹书纪年》载: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太公吕尚及子吕伋率王师平管、蔡,诛武庚,迁殷民于卫。平定淮夷、徐戎、奄,灭蒲姑,东方安定。以平叛有功,将蒲姑益封太公,遂有全齐,成东方大国。

       公元前1035年,齐太公十二年。冬十月,成王命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丁公吕伋率王师伐曲沃,胜之,迁其民于杜。

        公元前1030年,齐太公十七年。吕尚109岁,周王复诏任太师后为周“立九府圆法”(九府:大附、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圆法,钱也)。钱圆函方,轻重以铢(二十四分两之一),通九府之用。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公元前1021年,齐太公二十六年。周成王二十二年卒,吕伋为成王舅职掌虎贲氏率仲桓和南宫毛及虎贲百人在南门外迎太子钊继位。

公元前1020—前996年  周康王姬钊  元年——二十五年

        公元前1015年,康王六年。齐太公三十二年卒,寿124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盖太公之卒百年有余。太公著有《六韬》传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公元前1014年,齐丁公元年。吕伋继齐侯爵位为齐丁公。丁公留其子吕衡、吕季在镐京辅佐周康王。吕季官至太傅,位列三公。

公元前981年  周 昭王姬瑕  十五年

       周昭王居宗周,命吕白旅为右师,邦冢君,徒驭、职人组成中师,吴白旅为左师随毛公遣东征繁、蜀、巢诸戎,毛公子班率族人从征。

公元前976—前922年  周穆王姬满  元年——五十五年

        公元前976年,齐丁公执掌齐国三十九年后感觉老了,让位给子吕得继位为乙公,自己去崔邑生活,后有百姓以“崔”为姓。五月,周王赐封地聂北(今山东茌平县贾寨镇)予吕衡并派为卫国大司马,位列上公。子吕高为少司马,位列九卿。

        公元前936年,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国首领吕侯为司寇。

        公元前932年。齐乙公即位四十四年去世,子吕慈母继位为齐癸公。齐癸公在位五十二年传位于子吕不辰为齐哀公。

         公元前925年,周穆王五十一年。吕侯受穆王命作《吕刑》,为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前892年  周 懿 王姬 囏  八年

         周懿王委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六师将服。

公元前877 — 前841 年  周厉王姬胡  元年——三十七年

         公元前868年,齐哀公十二年因纪侯谗言被周王烹杀。又据《竹书纪年》载: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他的异母弟吕静继位为齐胡公。

        公元前866年,齐胡公二年。为防纪国暗算,齐胡公从营丘迁都簿姑(临淄西北五十里)。此举对齐人震动很大,有怨言。

        公元前860年,齐胡公八年。齐哀公同母少弟吕山利用齐人对迁都的不满,与私党率营丘人奔袭薄姑杀胡公自立为齐献公,并将胡公诸子驱逐出国,复都并加固、扩建营丘城,因东靠淄水改名为临淄。

        公元前851年。齐献公即位九年去世,子吕寿继位为齐武公。齐武公在位二十六年卒,子吕无忌立为齐厉公。

公元前827—782年  周宣王姬静  元年——四十六年

        公元前821年,周宣王七年。吕侯被周宣王从霍邑改封到今河南南阳宛县董吕村新置吕国,镇守南方,建立了吕城,史称南阳吕国。

        公元前816年。齐厉公即位九年因昏愦暴虐被愤怒的齐人与归齐的胡公之子攻杀,胡公之子皆战死。厉公子吕赤被立为齐文公后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在位十二年卒,子吕脱登位为齐成公。

        公元前795年。齐成公在位九年去世,子吕购即位为齐庄公。庄公在位六十四年结束了齐国长达七十多年的内乱,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为齐僖公主盟诸侯、齐襄公灭纪报哀公被烹之仇、齐桓公九合诸侯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是齐国霸业奠基者和中兴之主。

        公元前约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齐庄公之女姜后因周宣王中年后疏于朝政,乃以脱簪请罪的方式进行规劝。《列女传》载有周宣王晚起,姜后即脱簪请罪,曰:吾之过,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礼晚起。宣王曰:吾之过,非卿之过也。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氏南迁始于汉朝,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吕氏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氏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

公元1895年日寇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氏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公元十九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吕氏随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氏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氏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门眉上的“耕读传家”既是吕氏的家训,又是农耕文明社会里的文化理想。在当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吕家大院以经商起家,但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其中以“大天及第”“进士”“笃志诗书”等牌匾和“报喜三元图”即可窥其一斑。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吕家有多人步入仕途而一举成名。北院建筑年代较早,照壁上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福”字。据说这是当年靠经营油坊发家的吕宝的老宅,希望发财致富,福星高照。

东院的“三元图”,雕刻的是三位潜心苦读的学子盼望金榜题名的情形,上面题有“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以兆三元”的诗句,充分表达出宅院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经查,这是主人于光绪六年(1881)题写的。

西院的一幅照壁上刻有“荆树开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对联。作为大院主人教育子孙,读书做官的座右铭。

南院的一幅照壁上题诗:“桃杏花开日正长,红莲不觉依池苍,黄花别我无多久,一树寒梅又放香。”借用桃、莲、菊、梅,寓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教导子孙把握四时节令,不违农时,珍惜时光。吕氏家族真正的兴起,应该从乾隆末年的吕庆说起,此君勤劳吃苦,精明能干,又精通诗书。他有三个儿子,取名维仁、维礼、维信,吕氏家业到了这一代人手里有了相当的发展。弟兄仨共生了七个男孩。除老六吕瑭步入政界,其余六人都涉猎商业,其中吕宝是吕家崛起的关键人物。

吕家子嗣除了“耕读传家”外,还有走另一条路的--经商。这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兴起,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已经不完全满足于传统的农耕生活,开始有了市场意识,有了经商观念。吕宝便是雁门关外偏僻农村中开化较早的一位。他虽然从父辈手里继承了不少土地,却没有被土地束缚住手脚。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经营油坊上,由于管理得法,经营有方,吕家油坊很快就发展成为大同地区食用油的名牌产品。据说吕家油坊门前常年车水马龙,购货者络绎不绝。随着财力的增加,吕家在几十年内先后买下了晋蒙两地的许多油坊,几乎垄断了北方的食用油市场。后来家人还将生意扩展到了天津,在天津的商号叫“庆云祥”。与吕宝同一辈份的吕瑭,饱读诗书,一举成名。于道光二十四(1844)年授刑部主事,历任云南孔阳州知州、盐大使、云南总督等职,特任河南大府诰授三品,封忠义大夫 。

吕瑭之子吕生春咸丰十一(1861)年辛酉科拔贡,曾担任戊子、乙丑江西省同考官,直隶天津县知县加同知衔。后中进士,他还精通医术,曾经为朝廷中的达官显贵诊脉看病,享有“官中御医”之美誉。

吕家大院的西口建有一座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阁楼,阁楼的低层有3丈6尺高,和大同市的城墙一般高。阁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有两丈多高。镶嵌在西阁楼内外楼洞上方有两块石匾,上书“有欲按律”和“防欲力善”。

“有欲按律”是吕天平总结的四个字。相传吕瑭的先人吕天平喜爱读书,很有见地;在跟随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后,目睹李自成放纵享乐,失去人心而兵败的教训,总结了自己人生哲理。其意为:“有人欲如禾需肥,无则萎,纵则枯;人按律乃禾遵序,春种忧,秋获乐。纵欲如蛾扑灯,亡无疑。”

据传,起初这几句话被刻在从御河滩里拉回来的大滚石上,吕瑭回乡时说:做人要做棱角分明的中砥柱,不能是随波逐流的滚石。后来又移勤到西阁楼的石条上。“防欲力善”是吕瑭对明朝官员吕坤所赠的一副对联的概括,这也是对他本人一生的写照。吕天平攻占北京后,因为他热爱读书人和同姓吕的关系,保护了吕坤亲友在京城的私宅。吕坤让亲友送给吕天平一对条幅:“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可惜,这座昔日金碧辉煌的阁楼连同吕家祖坟巧夺天工的牌楼等建筑,在1965年破旧立新时,被驻村工作队强行拆掉了。

此外,吕家的吕清奇、吕瑷、吕玢、吕生直、吕生江、吕生渭等,都是不同年代出类拔萃的人才;据记载从吕家大院走出的人才历代辈出,科举考试中进士、贡士者就有十余人,以及若干的举人、秀才;解放后,考中大学、研究生者更是不胜枚举。

抗战时,从吕家大院走出去的热血青年吕明诰,解放初期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担任了陕西省军区副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还有《新星》《龙年档案》电视剧的原型、以改革闻名的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这些都是吕家大院的佼佼者。吕家族谱共有三本,已经编至第十二代孙。

吕姓辈分排列

吕氏家族记事家族记事:吕氏家族的来源,根据本家族世代相传:明代洪武年间由山东莱州移入此地定居。由于家族突旺,曾有五大院之称。故而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