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0年前的家谱出炉,科学家揭示史前大家庭的基本结构
来自英美等国的研究队伍,对英国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址进行了研究。通过古代DNA技术,竟然完整的呈现出了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家谱”,首次揭示出了史前家庭的基本结构,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亲属关系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自英美等国的研究队伍,对英国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址进行了研究。通过古代DNA技术,竟然完整的呈现出了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家谱”,首次揭示出了史前家庭的基本结构,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亲属关系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DNA技术是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的,由分子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及古生物学等学科产生的交叉研究领域。古代DNA研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直接分析古代生物遗存中的遗传信息。因此,应用古代DNA技术可以解决学术界许多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重大课题。包括重建过去的进化 历史 ;建立灭绝种和现存种的进化关系;验证物种的迁徙、代替以及物种灭绝的原因;重建古环境的主要组成等。而本次研究则利用古代DNA技术,恢复了新石器时代一处墓葬的详尽家谱。
Cotswolds-Severn地区的哈兹尔顿北区长穴是英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一。科学家们从该墓葬里35具遗体的骨骼和牙齿中提取了DNA,分析检测后发现35人中有27人是近亲关系。他们构成一个大家庭的五代成员。
一支由纽卡斯尔大学的考古学家以及巴斯克大学、维也纳大学、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家组成的研究队伍主导了这项研究。分析表明,该族群大约生活在5700年前,亦即公元前3700至3600年。这个时期,大不列颠岛才刚刚引入农业不过百年。而本次研究的墓葬坑里埋葬的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于一个男人与四个女人所生育的后代。
哈兹尔顿北区长穴包括两个 L 形的分室区域,这两个分室被整个墓室结构的横轴线分割,一个分室位于北侧,一个则对称分布在南侧。家族成员在死后被分别埋葬在两个分室中。男性通常与他们的父辈和弟兄一同埋葬,以彰显其父系的代际,而他们与初代亲属的关系也完全由男性相串连。
墓穴埋葬有两个幼年夭折的女童,但却全然没有出现任何成年女儿的尸骨。这极可能表明,她们的遗体要么被放置在了与其育有子女的男性伴侣家族中,要么就是另外专门有地方埋葬她们。虽然墓葬的使用权通过父系关系来实现,但埋葬于北室还是南室则仍要取决于他们的是哪位第一代女性的后代,这表明这些第一代女性在家族中具有重要 社会 意义。
研究人员表示,也有迹象表明,世系中存在收养“继子”的情况:女性埋葬在该家族的墓中,但她的子女却并非全都是与该男性所生,虽然她也与该男性育有子女。此外,研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另外8个人是家族的亲属,这可能进一步表明亲属并不是唯一的入葬资格考量。这8人中有3人是女性,她们可能在坟墓中有伴侣,但没有孩子,抑或是仅与伴侣育有女儿,但女儿在成年后离开家族。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兼首席考古学家、纽卡斯尔大学的 Chris Fowler博士说:“这项研究让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社区的亲属关系的了解大为进步。哈兹尔顿北区的坟墓有两个独立的墓室区域,一个通过北部通道进入,另一个入口则在南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是,墓葬最初的两半格局中,每一半各安顿了家族两个分支中的一支。这项发现具有更深广的重要性,因为这可能帮助人们了解其他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建筑布局、丧葬风俗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亲属关系是如何运作的。”
研究首席遗传学家、共同第一作者,巴斯克大学的Iñigo Olalde博士表示:“古墓中完美的DNA 保存情况以及古代DNA恢复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使我们能够发现这个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家谱并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得以了解有关这些古代族群的 社会 结构。”
哈佛大学的 David Reich博士补充道:“这项研究反映了我所认为的古代DNA技术的未来。考古学家能够以足够高的分辨率水平来应用古代DNA分析,从而解决对考古学家来说相当重要的问题。”
维也纳大学的Ron Pinhasi博士表示:“几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我们会有机会一窥新石器时代的亲属结构。但这项研究还只是一个发端,毫无疑问,还有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发现。英国、法国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发掘点都有研究价值。”
该项目是由纽卡斯尔大学、约克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中央兰开夏大学的考古学家与维也纳大学、巴斯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家携手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以《A high-resolution picture of kinship practices in an Early Neolithic tomb》为题发表于发表于Nature。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41-4
5700年前的家谱出炉,科学家揭示史前大家庭的基本结构
本文2023-09-22 04:41: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