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人姓孙?注明数据来源。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孙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 寻根溯源 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舜帝之妫姓后裔。 后被赐姓“孙”。②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后裔。文王第十二世孙武仲崇敬祖父惠孙,故 取“孙”字为姓。③据《世本》所载,出自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裔。孙叔敖本姓芈, 字孙叔,因其政绩深得楚人认可,后世子孙引以为荣,故取其字为姓,也有取单字“孙”者 。④据《汉书》所载,夏侯婴曾孙随外家姓孙,后人亦以“孙”为姓氏。⑤据《汉孙根碑》 所载,出自子姓人比干之后裔。商纣王杀害比干之后,其子孙为避难,改“子”姓为“孙” 姓。⑥据《汉书》所载,出自战国荀子后裔。荀子后人在汉宣帝时为避讳帝名“询”字,故 改姓“孙”。⑦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 姓“孙”。另有契丹族人、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别样 姓氏改为“孙”姓者。�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 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 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 (今山东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 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 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间繁 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 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冯翊(今属陕西)、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 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 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 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 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 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 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 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
郡望堂号 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孙姓形成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①汲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②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③太原 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④乐安郡,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西北 );⑤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⑥富春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⑦吴郡,治所 在今江苏省苏州。�
堂号:“平治”、“叙”、“积善”、“鹤衍”、“嘉会”、“乐安”、“富春”、“东莞”、“映雪”、“燕 翼”、“万石”、“垂裕”、“孝友”、“兵法”、“太原”等。�
宗族特征 ①族大人众,英才辈出。②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 北、华东一线。③字 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 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 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 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 ,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
一、姓氏源流
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间繁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省)、南阳(今属河南省)、冯翊(今属陕西省)、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 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 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汲 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
2、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2、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 北、华东一线。
3、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
〖孙姓宗祠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
循吏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
〖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
漱石枕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清·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
威振齐邦。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
冀北空群。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
兵书家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齐国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
作赋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
芳传虞坂。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
讲学却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
吴岭仙成。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
负土培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其战争思想具有丰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认为是“兵家之祖”。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
〖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
两赋名留神州。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
〖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
贤士高风冠北周。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代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
药方回春救苍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
武略运筹定东吴。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
根深实茂富春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孙坚,字文台,汉末曾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后任长沙太守,与袁术联合攻董卓,进军至洛阳,初平年间击刘表时战死。孙策,字伯符,少年时住寿春,结交江淮间士族。其父孙坚死后,他收残部千余人,依附袁术,兴平年间,渡江削平当持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自任会稽太守。后依靠周瑜、张昭等士族,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曹操封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
〖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
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舞雩”,古时求雨祭祀时的乐舞,也指舞雩之处,《论语·先进》曾皙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雪雩强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
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孙盛,字安国,历官佐著作郎、长沙太守、秘书监、给事中。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世称良史,当权的大司马桓温读后,大为发怒。孙盛的儿子们在他面前哭泣,要他为全家百口人考虑,改一改所写史书,但他坚决不从。“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人,居会稽,官至廷尉卿,领著作。博学而爱隐居,以文才著称,作诗宣扬玄学,是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又能写赋,曾作《游天台山赋》,给朋友范荣期看,说“先生请往地上扔一下,会有金石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
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年时因病而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广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提倡医德,重视妇女、儿章疾病;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对预防、养生、食疗、针灸、药物学及临床各科疾病诊疗有较大贡献。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是时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后来,齐国使者秘密把他带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先后在桂陵、马陵大败魏军。强调作战要具体分析敌对我双方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著有《孙膑兵法》。“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
附录:
〖减灶〗
“减灶”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孙子列传》。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宠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十万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示弱欺敌。唐代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里就用了这个典故:“沉沙无帮迹,减灶有残痕。”
-----------------------------------------------------------------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省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孙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中国有多少人姓孙?注明数据来源。
本文2023-10-18 08:20: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