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排辈定称呼
1、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2、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3、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4、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5、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6、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7、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8、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9、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10、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11、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12、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13、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4、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5、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6、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7、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8、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9、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0、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1、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22、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23、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24、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25、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26、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27、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28、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29、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30、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31、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32、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33、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34、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扩展资料:
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辈分”又为“辈份” ,《辞海》中解释为“家族、亲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别。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
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
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辈分
写袱头主要是写称呼。从高祖写起,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自己的父母。落自己的款:
第一,高祖父母辈的(高祖父母只要写直系)高祖考x公xx大人受用;高祖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曾孙xx 玄孙xx。
第二,曾祖父母辈的(曾祖父母除了写直系外还应该写旁系叔伯)曾祖考x公xx大人受用;曾祖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重孙xx 曾孙xx。叔(或:伯)曾祖考x公xx大人受用;叔(或:伯)曾祖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侄重孙xx 曾孙xx。
第三,祖父母辈的(祖父母除了写直系外还要写旁系叔伯)祖考x公xx大人受用;祖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孙xx 重孙xx。叔(或伯)祖考x公xx大人受用;叔(或伯)祖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侄孙xx 侄重孙xx。
第四,父母辈的(父母辈除了写父母亲外还要写叔伯)故先考x公xx大人受用;故先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孝男xx 孙xx。故叔(或:伯)考x公xx大人受用;故叔(或:伯)妣x母x老於人受用;落款:侄儿xx 孙xx。
问题一:族谱当中,嗣孙 是什么意思 嗣孙是承嗣的孙子
问题二:家谱里的继窒是什么意思 继室吧
指原配死后续娶的妻子
问题三:家谱中辈分称呼 七世嗣孙 六世祖
因为算几世嗣孙应从A算起到自己为止,包含自己,
算几世祖的时候是指自己的长辈不能把自己算进去。
问题四:嗣曾祖什么意思家谱中 复杂
问题五:家谱凡例,有耐心的给翻译吗 凡例1族谱的样式是先书总支后书分支,这是为了便于查看。
2凡是履职过诸如科第、贡生、监生和生员等等官职的一律要在族谱中记载下来,以流芳后世。
3没有亲生儿子但是有过继为后的,一定要在被过继人的生父和继父的名下详细记录实际情况。
4女子嫁给外姓的,外甥或女婿有……(看不清)的,都应该记载下来……
5但凡有子孙或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看不清),或者跟随母亲居住,倘若有远出而不知道具体地方的都应该记载下来,以便日后知道他们的具体由来。
6抱养外姓为子的,必须在抱养人名下注明,以便日后被抱养人归宗时知道自己的出处。
7凡是属于义子的,生不能书于族谱,死不能进入宗祠,这是因为要明晰正统。
8合葬的应该应该详细记载;无后人的也应该记述下来,这样才不会有所误。
9子孙有出家的,族中妇女有改嫁的,都不单独记载,而只是在生人名下只记载名字而不记载传纪,以昭示非族中子孙必除名的决心。
10兼祧者(一位子孙除了承继父亲外,还承继其他宗亲,即下面提到的大宗和小宗)如果生有几个儿子的,一定要将其中的一个儿子或者归到大宗或者归到小宗,其余儿子则归本支。倘若兼祧者只有一个儿子,则应该写明兼祧孙。此后的嗣孙亦照上面的方法,不能混淆,为一家人。
11凡是祭祀地产无论是近地还是远方只要有契券就必须载明具体土地名称,以便后世子孙能够守土。
12世系已经定下来,昭昭穆穆已经很清楚了。倘若中间有能够立传的应该列于谱牒的最后面一部分,以流芳后世。
码字不容易,请采用。
问题六:陈氏家谱是怎么安排的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 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
问题七:欧阳家谱的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和欧阳雅生。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没有写入历史记载的人和其配偶。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 欧阳幼咸(唐宰相通公季子、询公孙出继韶公为嗣)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盛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示攀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始咀樱┣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仕淖樱┳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v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
问题八:王氏家谱,忠义广,之后是什么 10分 鲜馥懋整理资料 电话:0871-6200743
鲜姓起源多端、愿共同发展、振兴中华。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诗歌《敕勒歌》,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出自 :宁夏新闻网 2004-11-18 19:27:54
中的鲜姓,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
鲜(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2)复姓鲜于氏,有的简为鲜氏。郡望:南安郡(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郡望堂号:南安郡,姓氏家谱:涪陵鲜氏全谱,历史名人:鲜以儒。(3)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渝黔川鲜氏家谱)
夏:禹、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浙江绍兴有大禹陵。
商:东夷旁系商部落,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后代建立宋国,孔子即出於此姓 。
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死。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有鲜氏也。
1:起源根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辞典》等文献记载:鲜姓起源有二:(1)以封地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2005年7月8日2005年7月8日m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2)出自鲜于氏。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称为鲜仲,其采食地在于(地名)。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成为“鲜于氏”。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鲜龙,原来姓名是鲜于龙。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
2:望族 据《姓氏考略》记载,为南安郡(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太原郡(战国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3:堂号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
辈分排列称呼:
1、祖辈:
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曾祖、曾祖母。
3、高祖辈:
高祖、高祖母。
4、父母:
父母、继母、出母、生母、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姨、义父、义母。
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辈分”又为“辈份” ,《辞海》中解释为“家族、亲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别。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
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怎样排辈定称呼
本文2023-10-18 08:0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