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氏家谱
靳姓源流
一、出自芈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春秋时楚国有大夫靳尚,食采于靳,以邑名为氏。靳姓起源于楚国上官大夫靳尚,这已为各种姓氏书所确认,系以地为氏。靳尚因功封于靳江,其地在今湖南长沙、宁乡一带,今此地还有靳江河、靳江村、靳家冲、靳家祠等地名,足可见我靳氏确发源于这一地带。
靳氏的三个来源:
1、东晋十六国时匈奴族有一部分改靳姓,其代表人物即十六国时前赵国大将军、汉天王靳准。 2、元末有一支朱姓因避兵乱改靳姓(见龙舒《靳氏宗谱》,北图藏)。 3、近代少数民族改靳姓。少数民族改靳姓,系少数民族改从汉俗,采用汉姓而来。据笔者了解,少树民族取靳姓的情况,在北方有满族、蒙古族、回族,在南方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等
靳姓发展
靳姓自得姓后,或许因为宫廷内的斗争,子孙没有在起源地发展起来,而是避难逃往它国寻求生存。这从汉初两位开国功臣靳歙、靳强二人的传记记录可以看出来(见《史记》)靳歙,发迹起于宛朐(今山东菏泽);靳强,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两地均在中国北方。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并于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后的一千年内,靳姓在中国大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或影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东晋汉族大规模南迁时,靳姓基本上没有人跟随,而仍滞留北方地区。这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有关历史记载无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证。 自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渐多起来。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时期是靳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发展的基础。如靳德进、靳荣、靳义、靳学彦、靳贵、靳辅等均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说明此时靳姓已从北方流至南方,时间估计在宋元时期。
靳氏家谱分部于三省山东、河南、江苏,十四县六十四个自然村
具体分部如下:
1 前项成大队、西李庄、赵庙
2 安财楼南园曹县东南四十五里
3 大张庄、前宋楼鄄城西十二里
4 姚万楼曹县东南二十五里
5 靳庄鄄城东南二十五里
6 袁固集定陶东北三十里
7 南靳庄定陶东六里定陶二街
8 荷择南华街
9 仿山刘庄定陶北十二里
10 大张庄濮阳东六十里户部寨乡
11 靳庄西辛庄项城西北十五里
12 孟庄商丘东二十五里张阁乡
13 北靳寨濮阳东南里四十五里八公桥镇北三里
14 南靳寨濮阳东南里四十五里八公桥镇南三里黄庄
15 睢县北六里田楼东明县西北二里柳寨
16 中辛庄滑县赵营乡西南五里
17 花园八公桥西北七里 贵州省
18 民权县花园乡郭窑村许河乡大队
19 宋集成武县西南二十五里九女婿乡
20 蒋庄宁陵县西北十里石桥乡西六里
21 郭庄民权县南五十里王桥乡
22 沙村侯庄铺大张观城西关王庄集乡
23 保安寺山东莘县西南九十里大张庄乡
24 三里庄观城东三里
25 靳楼山东荷择东北四十五里
26 靳张庄定陶东北五十里孟垓乡北五里
27 前李桥鄄南五里
28 冉固集定陶东南四十五里
29 靳营商丘市北二十五里
30 徐楼商丘县西五十里飞机场南三里
31 靳庄曹县东南三十里大集乡姚万楼
32 韩庄黄楼曹县东南三十里闫店楼乡
33 小付庄杨花庙曹县南六十里
34 刘口商丘市北三十五里
35 靳刘庄戚庄商丘县南五十里临河店乡
36 郭村集商丘市西南四十里
37 沟湘集宁陵县南四十里
38 小孔集宁陵县北大孔集乡北五里
39 后蕉固宁陵县北十里石桥乡东南三里
40 刘川宁陵县东十二里
41 中庄段庄商丘东二十五里张格乡北二里
42 江苏丰县东南四十五里大张口小辛庄
43 包庄丰县东南四十五里
44 徐镇集濮阳东南六十里
45 咸成于周屯濮阳东南五十里梁庄乡
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单县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单县羊肉汤的的特是:“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
四君子酒
四君子酒:因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高适、陶沔联袂登单县古迹半月台,被后人誉为“半月台四君子”。
蜜三刀
单县蜜三刀:始创于明朝末年,因色、香、味、型俱佳而久负盛名,深受鲁、豫、皖、苏四省群众的喜爱。它采用精细面粉、植物油、白糖、蜂蜜、桂花、芝麻仁等为原料,经和面、成型、油炸、过浆等一系列工序精制而成。该产品呈长方型,中间有两条刀痕,挂浆和粘附芝麻均匀,表面光亮晶莹,呈棕**。食之香甜可口,绵酥细腻。
油煎包
油煎包:是单县名吃之一,数县城刘隅首骆家的最好。它分荤素两种。荤馅包以羊肉泥为主馅,配以各种辅料,包成月牙形。素馅包用韭菜、鸡蛋、豆腐片调馅,包成椭圆形。荤素两种包子,都是用发酵的面做皮。包好馅后,摆在平底锅内,浇上水糊,用火烧开熬干后,加上香油煎成,外表油光发亮,入口焦香酥软。
吊炉烧饼单县徐家吊炉烧饼:因其用具、做工、造型。胃口与其它“面食”类不同,而被工商部门命名为“传统名吃”。
西红柿
单县种植西红柿历史悠久。其双季无籽西红柿,果大、肉多、早熟、无籽、高产、营养丰富,现已发展到一年五作五收,常年满足市场之需求。据营养学家鉴定,无籽西红柿色鲜味美,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大量维生素和钙、铁、硫、磷、钠、镁等多种矿物质,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即可生吃,又可熟食;即可作为水果,又可以加工成餐桌上的上品。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单县视察时,对“单县双季无籽西红柿”大加赞扬,称赞单县种植西红柿专家任忠宽为“西红柿大王”。《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导,1996年3月单县被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 鼓吹乐:单县鼓吹乐为鲁西南鼓吹乐的一个分支,朴实爽朗,优美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味和生活气息。它使用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吹管乐有唢呐、笛子、笙、闷子、把攥子。打击乐器有梆子、小镲、小锣、云锣、小鼓等。在鼓吹中,主要的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单县俗称喇叭”或响器”。分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和锡笛四种。笛子,分为梆笛、小尖笛和铜笛。笛子是唢呐的主要伴奏器。打击乐器主要用于伴奏中,起着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强色彩的作用。单县鼓吹乐演奏曲目丰富多彩,有唢呐曲牌、戏曲和曲艺牌及民间小调等。经常演奏的有《抬花轿》、《大笛搅》、《叫句子》、《山坡羊》、《锁南枝》、《双合凤》以及各种开门等。演奏的形式有:行进演奏,用于迎亲、送葬及节日喜庆等场合;坐场演奏,即乐手们围坐在桌子四边,边吹边打,常演奏些大曲牌或卡戏。单县素有唢呐之乡”的称谓。这里鼓吹艺术源远流长,是人民大众特别欢迎的民间器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代盛行不衰,鼓吹乐班遍及城乡。初步统计,当前全县约有响班”30多个,艺人达200余人。鼓吹乐是民间艺术形式,常用于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场合,这已成为一种风俗。
同时单县流行着多种地方戏剧和曲艺,而鼓吹乐是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艺人们以鼓吹乐为谋生职业。为了保住这种谋生手段在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刻苦学技艺,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从而推动了鼓吹艺术的发展。单县有许多的鼓吹艺人世家,他们代代相传技艺,有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些乐班中,有众多的演奏 能手,技艺高超,曲目丰富,颇具特色,有的扬名一方,有的在全省全国都有很大影响。
春节
春节,鲁西南人称为“过年”,是全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上午,人们多在堂屋家中当门挂起家谱,上有祖先姓名,以示纪念之意,然后张贴年画、春联。中午,摆供祭神,供奉祖先,同时燃放鞭炮。除夕之夜,人们在大门前横置一“挡门棍”,防止鬼怪进院。锅中要放馍头两个,俗叫“压锅”,以求全年有饭吃。人们穿新衣,给孩子“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青少年则秉烛守岁,通宵达旦。正月初一五更天,全村老幼皆早起,迎新年。初一五更天人们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之意。初一这一天,天刚亮年幼的给年老的人“拜年”,老人还要给小孩及新媳妇压岁钱,每家都是如此,先是自己家,在是本家姓,初一当天完成,人们尽情玩乐,初二,亲友互相串门,走亲访友,十五这天,落家谱,放鞭炮,表示结束。
元宵节
又叫“灯节”,因为正月十五古时叫上元,所以也叫上元节、元夕节。在历史上,元宵节热闹之盛,成为春节后的最高峰,甚至春节也为之逊色。在灯节的日子里,唐代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增加了猜灯谜,到了明代增添了戏曲。在历史上,灯节有时长达三至十天。到了民国,因国家百余年来受外侮内患所困扰,国困民贫,渐渐缩减成只有十五日一夜灯节。历代描写元宵节诗文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鲁西南这一天,家家燃放鞭炮,吃水饺,中午摆供祭神吃花糕。这天,晚间各种民间杂耍竞相演出,诸如高跷、旱船、狮子、龙灯、武术。户户挂彩灯,村村放焰火,男妇老幼观灯赏花,夜深方罢。有人曾作诗云: 年年灯闹上元春,曼衍鱼龙百戏陈。男女老少街上走,一轮皓月照行人。
清明与寒食
我国有些节日因日期接近,往往混为一体,寒食与清明即是。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气候上说,天已渐暖,天朗气清,有雨也是毛毛细雨,润物无声,草木嫩绿,万物萌发,人们度过严寒,正是农耕、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的季节。故曰:清明。清明在鲁西南又称鬼关门节,是说鬼的上司从此日起便把鬼管束起来,以免妨碍农事。因此,人们上坟祭祖,烧纸添坟,以示不忘祖宗之意。是日晨人们多吃小米饭、菠菜汤与鸡蛋。传说清明吃七个红皮鸡蛋治“痨伤”。1949年后,清明节又成了“扫墓”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寒食在古代是扫墓的节日,它在清明前一二日,又称“禁烟节”、“冷节”。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是纪念介子推的日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季三个月之半,故叫“中秋”。这天人们赏月饮酒。鲁西南民众在节前,亲朋之间互相馈赠月饼、苹果、烧鸡、酒肉等。外出人必须在此日赶回家,是为阖家团圆。这夜,月朗风清,人们于庭院之中把月饼、石榴等摆上桌案,是谓“圆月”。然后,家人分食月饼,饮酒闲谈,直到夜深方罢。诗曰:蟾宫桂殿净无尘,八月十五月满轮;阖家相聚喜团圆。
郑庄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遗址较多。商汤左相莱朱之墓位于郑庄乡政府东25公里潘白刘村。莱朱,名仲虺,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左相。其先人奚仲,居薛,为夏王车正。夏桀暴虐无道,天人共愤。商汤欲伐夏,用莱朱、伊尹为左、右相,率诸侯推翻夏朝,领有天下。商汤在亳东郊镳宫向天下诸侯宣示即位。三千诸侯来会,莱朱写了一篇重要文告—《仲虺之诰》诏告天下,商取代夏是上天让汤吊民伐罪,不是犯上作乱。自此,诸侯宾服,天下归心。莱朱死后,葬于都城亳北十里,世称宋天堌(今潘白刘村)。旧时莱朱墓区有古柏数百株,粗可盈抱,祠周有白杨数百株,墓前有明初曹县知县立“商相莱朱墓”碑。墓前建有莱朱祠,祠内各朝碑碣数十通。有高达五米的《莱朱祠记》碑,清光绪年间曹县知县、翰林院庶吉士毛澄撰文,翰林院编修、潞安府知府、邑人徐继孺书丹。碑上有双龙碑盖,下为赑屃底座。祠有守护人,有祭田。春秋二祭,曹县知县会同士绅,与商汤、伊尹(陵皆在曹县)墓祠同日祭祀。士民随同,常数千人。1979年,莱朱墓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庄乡政府东南5公里孔庄村是清朝“定国将军”王经故里。王经,字用九,康熙十年(1671年)授福建南台巡检。耿精忠反叛清廷时,王经单骑突围,受抚军嘉赏,上报朝廷,授予他中军守备。平叛中,王经身先士卒,连克七阵,升为都司。台湾郑经窜犯金门、厦门时,王经为前锋,授以中军副将,连复数座边城,受署理同安镇总兵。康熙十九年(1680年),受命出海作战,攻取崇武、金门,加封左都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收复台湾时,王经为前锋,率军攻下竿塘、烽火等台湾门户14处,迫使郑克爽奉表称臣。王经功勋卓著,奉旨管理两广军门大厅事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任湖州等处总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回原籍疗伤。卒后赠以“定国将军”,赐金安葬在家乡。王经事迹在清史稿、旧方志、王氏家谱中都有记载。1990年,王经墓志铭出土。 “父子五进士”出于郑庄乡王老林村。明初,原元朝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携家人回到曹州盘石镇南之盘庚都水涸村定居,自号东村老人。其后人王珣,明成化年间进士,曾任湖州府知府、宁夏巡抚,著有《备边奏稿十卷》。王珣7个儿子,其中有4个中了进士,故有“父子五进士”之美誉。长子王崇儒,授以江西婺源县令。次子王崇仁,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官居陕西按察副使。三子王崇文,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居山西参政、右副都御史。四子王崇献,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居左佥都御史,亦巡抚宁夏。七子王崇俭,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王茂、王珣墓在王老林村西南,后因族人分迁,此村则名王老林。王茂、王珣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箕子墓位于郑庄乡王胜普村南。周灭商,商太师箕子耻为周臣子,率5000殷人东去朝鲜,传去中土礼仪制度、耕作技术和习俗。周武王封箕子在朝鲜为侯。箕子既受封,曾朝周,为周武王讲述《洪范九畴》。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摄政。周朝监视商纣王儿子武庚的“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怀疑周公篡权自立,伙同武庚叛乱。周公奉命平叛,很多殷民又逃亡朝鲜。箕子为保住封地,只得再次朝周。回途过故殷墟亳都,谒先王汤陵、盘庚陵,见宫室毁坏,生禾黍,于是咏《麦秀之歌》:“麦苗青青兮,禾黍油油,彼狡獞兮,不与我好兮!”。殷民听了,都匍匐在地,为之流涕。箕子也因感伤过度,殇于中土,葬于亳都之西,与亳东的汤陵遥遥相望。箕氏家族统治朝鲜近千年,汉初被燕人卫满所破,其后人南迁,分布在韩国、日本。2000年,箕子墓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韩国箕氏后裔曾多次来此拜谒祖先。 郑庄乡徐楼村为清末著名文人徐继孺故里。徐继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十六年(18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副主考、河南省学政、潞安府知府等职。后居新乡苏门山,潜心著述。编纂《曹南文献录》,计82卷,附录6卷,约百万言,汇集了曹州府11州、县周代以来的文献,并附载了曹州府11州、县的沿革、山水、古迹、著作、进士、碑铭等资料。该书是研究鲁西南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另著有《曹南艺文志》10卷、《梓里见闻录》8卷、《新学辨惑》2卷、《西学溯源》8卷、《国朝文家绪论》6卷、《师友赠言录》8卷、《悔斋鉴往录》8卷、《悔斋日记》18卷、《悔斋文集》4卷和续集4卷、《悔斋文存》12卷、《悔斋诗存》38卷,总计撰著13种214卷,约三百万言。徐继孺还受定陶、东明、单县知事之邀,为其审定县志。徐氏归里之后,成立了曹南诗社,出诗集9卷,不乏悯民控贪之作。其中,徐氏《**谣》可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媲美。 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二十三日夜,砀山土匪袭城,徐继孺身为保安团顾问,闻变启呼,被砀山土匪击中遇害。
靳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04:41: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