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湖湘词人研究 是指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晚近湖湘词人研究 是指什么,第1张

  案:据所阅词集、丛书、藏书书目等辑出清以降湖南词人词集之目录,以便查找。新过眼者将及时添加。

  熊少牧(1795—1878)字书年,号雨农,又号雨胪,长沙人。有《读书延年诗馀》一卷,与诗文合刊,湖南图书馆(下称省图)藏道光至光绪年间版。

  张启鹏(1807—1883)字幼溟,一字蔗泉,自号丽江居士,长沙人。有《友石词》三卷,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春伯,号荇农,晚号自庵,长沙人。有《思益堂词钞》一卷,见《思益堂集》,光绪14年刻本;又《清名家词》本;光绪16年王先谦辑《诗钞偶钞》(又名《六家词钞》)选本。

  林 钧(1818?—1877后)字象鼎,别署岳麓樵隐,长沙人。有《余力吟草词》,见《余力吟草》卷三,光绪2年刻本。

  张祖同(1835?—1905)字雨珊,号词缘,长沙人。有《湘雨楼词》五卷,民10年刻本;又光绪16年王先谦辑《诗馀偶钞》(又名《六家词钞》)选本《湘雨楼词钞》一卷。省图皆有藏。(附:郑业本(生卒里居待查)张祖同婿,有《双枫书屋诗馀》一卷,与《常来集》一卷合刊,省图藏民10年刻本。)

  杨恩寿(1837—1891)字鹤俦,号蓬海、垣园,别号蓬道人,长沙人。有《垣园词录》六卷,与同名诗录合刊,光绪3年《垣园丛稿》本。

  张百宽(同光间人) 字文叔,长沙人。有《酒痕词》一卷,光绪24年刻《题襟集》本。

  黄彝凯(同光间人)字孟乐,长沙人。有《铁笛词》一卷,光绪24年刻《题襟集》本。

  陈启泰(1842—1909)字宝孚,一字伯平,号癯庵,长沙人。有《癯庵词》一卷,附于《癯庵遗稿》民初铅印本;《意园诗词钞》各四卷,未刊行,《湖南省志》著录;《癯庵未刊词》,见《青鹤》杂志第三卷第十五、十七期(1935年)。

  徐树钧(1844—1910)字叔鸿,长沙人。有《宝鸭斋词》二卷,见宣统间刻本《宝鸭斋集》。

  章 华(1872—1939)字缦仙,号啸苏,长沙人。有《淡月平芳馆词》一卷,光绪24年刻本;民19年刻本,与其《倚山阁诗》合刊,省图有藏。

  许崇熙(1873—1935)字季纯,号沧江,长沙人。有《沧江诗馀》二卷,与诗文合刊,省图藏民37年铅印本。

  洪汝冲(生卒年待考)字未丹,一作味聃,长沙人。有《候蛰词》五卷,民国元年铅印本;一卷,民6年重印本,省图藏。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长沙人。有《章士钊诗词集》,2009年湘湘文库本,与《程潜诗集》合刊。

  李 祁(1902— )女,字稚愚,长沙人。有《李祁诗词集》。

  唐仲冕(1753-1827),字云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善化(今长沙,大体上说浏阳河南岸至望城坡、麓山一线以南包括湘潭二乡为善化县,以北为长沙县,1913年裁撤善化,1933年8月划长沙县城区置市)人。有《露蝉吟词钞》,《续钞》,嘉庆16年刻本。

  易 棠(1792—1863)字念园,号怡芬,善化人。有《怡芬书屋词稿》一卷,与同名诗集试帖合刊,省图藏咸丰11年刻本。

  孙鼎臣(1819—1859)字子余,号芝房、苍筤,善化人。有《苍筤词钞》一卷,载《苍筤初集》,咸丰5年刻本;王先谦辑《诗钞偶钞》(又名六家词钞)选本。省图都有藏。

  何慧生(1819—1858) 女,字莲因,何香宇女,临桂龙启瑞继室,善化人。有《梅神吟馆词草》,附于其夫《经德堂集》,光绪4年刻本;又与其夫《汉南春柳词》合刊,光绪5年刻本;又岳麓书社《龙启瑞诗文校笺》附录本。

  曾传钧(1827—1881)字茶村,号文勘,善化人。有《万松堂词钞》一卷,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黄维申(1841—?)字复堂、笏堂,善化人。有《报晖草堂词》三卷,见《报晖堂集》三十卷,省图藏光绪18年刻本。

  黄潆之(1845—1890?)字杭荪,一字仲辛,号航西,一号楞伽,善化人。有《鬘华词》,见光绪17年刻本《贞复堂集》。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一字鹿云,善化人。有《师伏堂词》一卷,见光绪30年《师伏堂丛书》。

  何桂珍(同光间人)女,字梅因,上虞俞维藩室,善化人。有《枸橼轩诗词钞》二卷附一卷,省图藏民国铅印本。

  唐赞衮(1853—?)字韡之,善化人。有《鄂不斋诗词》二十卷,省图藏光绪27年刻本。

  姚肇椿(1865—?) 字寿慈,善化人。有《梧叶秋声馆词》,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宁乡人。有《荣木堂别集之诗馀》,见湖湘文库本《陶汝鼐集》。(注:因陶属明末清初人,亦有列作明人)

  黄湘南(生卒年待考)号石橹,宁乡人。《红雪词钞》四卷,见道光《三长物斋丛书》卷三十七、三十八。

  黄本骐 (约1821年前后在世) 字伯良,黄湘南子,宁乡人。有《红雪词钞附录一》一卷,见道光《三长物斋丛书》三十八《红雪词钞附录一》。

  黄婉璚(1803—1830)字葆仪,黄本骐女,浏阳欧阳道济继室,宁乡人。有《茶香阁词》,附于《茶香阁遗草》,又见道光《三长物斋丛书》三十八《红雪词钞附录二》。

  程霖寿(1830—1891)字小炳,号雨苍,晚号箕叟,宁乡人。有《湖天晓角词》二卷,民18年眉山夏忠道铅印本(《三程词钞》本),省图有藏。

  程颂万(1865—1932)字子大,号鹿川、定巢、石巢,晚号十发居士,宁乡人。有《十鞯词钞》,光绪17年刻本;《鹿川词》三卷,民18年眉山夏忠道铅印本(《三程词钞》本),省图有藏;《美人长寿庵词集》六卷,光绪26年自辑刻本;《定巢词集》,民12年刻本。

  程颂芬(生卒年待考)字彦清,号牧庄,宁乡人。有《牧庄词》三卷,民18年眉山夏忠道铅印本(《三程词钞》本),省图有藏。

  程千帆(1913—2000)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有《闲堂词存》,见河北教育社版《程千帆全集》第十四卷。

  廖基植(1858—1912)字璧耘,宁乡人。有《紫藤花馆词钞》一卷,与同名诗草合刊,省图藏民14年长沙刻本。

  胡熙寿(1888—1921)字谔臣,号荦斋,宁乡人。有《红豆相思馆词》一卷。

  周世钊(1898—1976)字蒙之,宁乡人。有《周世钊诗词稿》,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周世钊诗词选》。

  陈家庆(1903-1970) 女,字秀元,号碧湘,徐澄宇室,宁乡人。有《碧湘阁词》,见《碧湘阁集》,民22年初印。

  成应璆(1916-2000) 女,即成应求,字慕梅,宁乡人。有《琅玕室诗词存》,中华诗词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林从龙(1928— )宁乡人。有《林从龙诗文集》,又《林从龙诗词选评》本。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人。有《姜斋词集》(《鼓棹初集》、《鼓棹二集》、《潇湘怨词》),《船山全书》本;岳麓书社《王船山词编年笺注》本;中华书局《王船山诗文集》(包括《姜斋诗馀》、《愚鼓词》)本。另,《愚鼓词》,民4年石印本。

  夏绍笙(同光迄民初)字伏雏,号绮秋,衡阳人。有《绮秋阁词集》二十四卷,存八卷,民19年石印本。

  刘泽湘(1867—1924)字今希,晚号钓月老人,醴陵人。有《鞭影楼词》,长沙《湘君杂志》本。

  宁调元(1883—1913)字仙霞,号太一,醴陵人。有《明夷词钞》一卷,民4年排印本;更名《太一词钞》一卷,与诗钞合刊,1956年油印本,省图藏;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宁调元集》本。

  谭恩闿(1882—1910)字祖庚,号元爱,谭延闿四弟,茶陵人。有《灵鹊蒲桃镜馆词》一卷,民19年谭光铅印本。

  黎吉云(1794—1854)字云征,号黛方,湘潭人。有《黛方山庄诗馀》一卷,与同名诗集合刊,省图藏同治5年刻本。

  罗汝怀(1804—1880)字研生,一字念生,号研孙,别号根梅居士,湘潭人。有《研花馆词》三卷,省图藏光绪9年长沙刻本。《续四库》收。

  谭 溥(1810?—1860后)字仲牧,号荔仙,湘潭人。有《四照堂词集》一卷,与诗文合刊,省图藏咸丰8年武昌刻本。

  王 济(1820—1872后)字康甫,自号莲舟、扶荔生,湘潭人。有《扶荔生覆瓿词》一卷,见《扶荔生覆瓿集(十卷),省图藏同治12年刻本。

  罗 萱(1827—1869)字伯宜,号梦草,湘潭人。有《蓼花斋诗馀》一卷,与同名诗存试帖合刊,省图藏光绪3年刻本。

  周翼杶(道咸间人)字德媗,湘潭人。有《冷香斋诗馀》一卷,与同名诗草合刊,同治10年左宗棠刻《慈云阁诗钞》十一种本、《小檀栾汇刻闺秀词》第二集本。

  周诒蘩(咸同间人)字茹馨,元氏知县张声玠室,湘潭人。有《静一斋诗馀》一卷,与同名诗草合刊,同治10年左宗棠刻《慈云阁诗钞》十一种本、《小檀栾汇刻闺秀词》第二集本,后者省图有藏。

  王闿运(1833—1916)初名开运,字纫秋,改字壬秋,号湘绮,湘潭人。有《湘绮楼词钞》一卷,民国6年家刻本;《清名家词》本;王先谦辑《诗钞偶钞》(又名《六家词钞》)选本;岳麓书社版、湖湘文库版《湘绮楼诗文集》本(最全)。

  胡元仪(1848—1908)字子威,号兰茝,湘潭人。有《步姜词》二卷,省图藏光绪20年刻本。

  释敬安(1852—1912)俗姓黄,名读山,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湘潭人。有《八指头陀词》一卷,光绪刊本;又载于《八指头陀集》,民8年北京刻本。

  胡元直(1853—1893)字子正,号介堂,湘潭人。有《介堂诗词》一卷,省图藏光绪20年刻本。

  葛 远(1855—1921)字香根,别号惜芳痴人,葛利川女,湘潭人。有《评梅阁词》一卷,见《评梅阁集》,民7年活字印本。

  黎承礼(1868—?)字薇孙,号凫衣,湘潭人。有《涧松波馆词》。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蔡传奎(1872—?)字斗南,号文雨,一号缦庐,湘潭人。有《缦庐词》,见《缦庐遗集》四卷,民16年铅印本。

  刘肇隅(1875—?)字廉生,号淡园居士,湘潭人。有《瘀伽坛词》二卷,省图藏民22年铅印本。

  杨 庄(1878—1940)字叔姬,湘潭人。有《湘潭杨庄词录》一卷,与诗文合刊,省图藏民29年铅印本。

  袁思亮(1880—1940)字伯夔,号蘉庵,湘潭人。有《蘉庵词》。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袁思永(清末民国)字巽初,湘潭人。有《茧斋诗馀》,袁荣法编《湘潭袁氏家集》本,见《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一辑。

  袁思古(清末民国)湘潭人。有《学圃老人词稿》,袁荣法编《湘潭袁氏家集》本,见《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一辑。

  袁荣法(1907—1976)字帅南,号沧州,一号玄冰,一署晤歌庵主人,晚署玄冰老人,湘潭人。有《玄冰词》,《湘潭袁氏家集》本,见《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九辑。

  陈 瀚(1855—1896)字裕楣,号子峻,一号德轩,湘乡人。有《剑闲斋词》一卷,见《剑闲斋遗集》,省图藏民周逸抄本、民7年七卷石印本、民17六卷铅印本。

  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号觙庵,湘乡人。有《环天室词》。

  黄家骥(1880—?)字晓秋,湘乡人。有《唉乃馀曲》二卷,与《瓦缶雷鸣》合刊,省图藏光绪23年长沙刻本。

  杨延年(1880—1915)女,字玉晖,左念康室,湘乡人。有《椿荫庐词存》一卷,与同名诗存合刊,省图藏民7年铅印本。

  张默君(1883—1964)女,名昭汉,号白云巢主,湘乡人。有《红树白云馆词》,省图藏民23年刻本。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韶山人。有《毛泽东诗词》。

  魏 繇(?—1909后)字季词,号复初,别号文斤山民,邵阳人。有《金溪词》一卷,民21年影印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八辑本(P305—322页)。

  邓辅纶(1828—1893) 字弥之,号白香,武冈人。有《白香亭词》,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邓 绎(1833—1899)字保之,一字辛楣,辅纶弟,武冈人。有《晓寒词》一卷、《祓愁词》一卷;其门人付刻《邓云山先生词二种》,民19年石印本;又《都梁文钞》录其词九首。

  李冰若(1899—1939)原名锡炯,晚号栩庄,新宁人。有《绿梦庵词》一卷。

  刘永济(1887一1966) 字弘度、宏度,号诵帚,晚年号知秋翁,室名易简斋,晚年更名微睇室、诵帚庵,新宁人。有《诵帚庵词》二卷;又湖南人民出版社《刘永济词集》本;中华书局《刘永济诗词集》本。

  陈贻焮(1924— )字一新,新宁人。有《自吟集》、《登攀集》 ,《当代词综》选本。

  曾仲珊(1922— )洞口人。有《楼东吟稿》,《当代词综》选本。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自号柈湖渔叟,柈湖文派创始人,巴陵(今岳阳)人。有《鹤茗词钞》一卷,省图藏同治11年刻本。

  杜贵墀(1825—1901)字吉阶,一字仲丹,巴陵人。有《桐花阁词钞》二卷附一卷,光绪间桐花阁丛书本,王先谦辑《诗钞偶钞》(又名六家词钞)一卷选本。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湘阴人。有《芋香山馆词》,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李辅耀(1848—1916)字幼梅,号和定,晚更名吉心,号定叟,湘阴人。有《玩止水斋词》一卷,省图藏民10刻本《玩止水斋遗集》四卷。

  左又宜(1875—1912)女,字鹿孙,左宗棠孙女,夏敬观室,湘阴人。有《缀芬阁词》一卷,民2年巾箱刊本。

  胡 焯(1804—1852)原名杰,字光伯,号祯轩,武陵(今常德)人。有《楚颂斋诗馀》一卷,与同名诗集八卷合刊,省图藏光绪15年刻本。

  王以敏(1855—1896)字子捷,一字梦湘,号幼阶,一号檗坞,别号明湖第一词流过客,后又字古伤,武陵人。有《檗坞词存》一卷,省图藏光绪9年刻本。

  陈 锐(1859~1922) 字伯弢,号抱碧,武陵人。有《抱碧斋词》一卷,《清名家词》本;与同名诗一卷合刊,民国铅印本,省图有藏。

  易佩绅(1827—1906)字子笏,号笏山,一号健斋,晚号壶天遁叟,人称函楼先生,龙阳(今汉寿)人。有《函楼词钞》四卷,与同名诗文合刊,省图藏光绪20年刻本。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一字仲实,别号哭庵、一厂居士,佩绅子,龙阳人。有《鬘天影事谱》四卷,光绪3年铅印本,光绪22年哭庵丛书刻本;《楚颂亭词》一卷、《湘弦词》一卷,光绪5年刻本;《琴台梦语》二卷、《摩围阁词》二卷,光绪8年刻本。

  易顺豫(1865—?)字由甫,号叔由,又号伏庵,佩绅子,顺鼎弟,龙阳人。有《琴思楼词》一卷,省图藏民3年长沙石印本。

  易君左(1899—1972)字家铖,顺鼎子,汉寿人。有诗词集《君左诗选》,香港大公书局1953年初版。

  罗忠诰(同光间人) 字子猷,石门人。有《遂思堂诗馀》一卷,与同名诗存合刊,光绪34年刻本。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道州(今道县)人。有《东洲草堂诗馀》,见上海古籍社《东州草堂诗集》(下);又《东州草堂诗钞》附词一卷,省图藏同治6年刻本。

  何庆涵(1821—1892) 字伯源,道州人。有《眠琴阁遗诗》附词,光绪刻本。

  何维朴(1842—1922)字诗孙,晚号盘叟,道州人。有《何诗孙词稿》一卷,见《何诗孙手书诗稿》四卷,省图藏民14年影印本。

  何维棣(1856—1913)字益逊,号棠荪,一号潜颖,道州人。有《煮冰词》一卷,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著录。

  邹汉勋(1805—1853)字叔绩,号绩父,新化罗洪(今属隆回)人。有《敩艺斋诗馀》一卷,与文存八卷诗存二卷合刊,省图藏光绪8年刻本。

  邹汉池 (1817-1871) 字季深,号滨竹,汉勋六弟,新化罗洪(今属隆回)人。有《滨竹山房诗馀》一卷,与诗文合刊,省图藏光绪元年刻本。

  邹汉璠(道咸间人)汉勋弟,新化罗洪(今属隆回)人。有《萝谷词》,与同名诗合刊,光绪8年刊本。

  李 洽(道咸间人)字舜卿,道光丙午(1846)举人,新化人。有《捣尘集词钞》二卷,见王先谦辑《诗钞偶钞》(又名六家词钞)本,省图藏光绪16年长沙王氏刻本。

  苏 鹏(1880—1953)字凤初,周叔川之甥,新化人。有《海沤剩渖词剩》一卷,与诗剩一卷合刊,省图藏民37年铅印本。

  彭 靖(1923— )字岩石,又字立青,涟源人。有《岩石词》,《当代词综》选本。

  田兴恕(1837—1877)字忠普,凤凰人。有《更生诗草》附词一卷,同治12年刻本。

  有词传世者尚有:舒梦龄、欧阳兆熊、曾国藩、郭嵩焘、洪大全、何应祺、吴獬、吴光尧、王先谦、张百熙、瞿鸿禨 、何维栋、陈鼎、袁绪钦、王景峨、谭嗣同、邓国[王舆]、郑沅、徐桢立、谢觉哉、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李淑一、田翠竹等。

苍[苍,读音作cāng(ㄘ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

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十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分别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十七米,树围七米二五。冢上还有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仓颉氏、苍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裔仓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

昔高阳氏颛顼帝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阳氏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可是又有其他古书记载说他生在东方,或说他的后裔在南方,或说他的子孙在西方,也有说他是北方民族的祖先。

高辛氏有才子十六人,世谓之“八凯八元”。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良佐也。举八恺,无不时序,地平天成。”

高辛氏的才子八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另外还有才子八人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

苍舒,为“八恺”之首,为人沉稳大度,智慧绝伦,曾指挥颛顼部落联盟在伊河岸边彻底击败共工,还发明了象棋。

苍舒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苍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舒氏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仓库官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朝时期,有仓人、仓吏,为姬姓王族亲族所当,隶属地官所辖,掌管谷物入藏,职如禀人。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仓人,掌粟之入藏。”其实九谷尽藏,以粟为主。

在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执政时期设有仓部,以仓曹参军为首,掌管国家粮库,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仓储、租赋、财货、市场等事,隶属于六尚部(汉朝初期设尚书、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部”。汉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晋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自汉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设有仓曹史,负责掌管各郡之官家仓库

在仓曹参军、仓曹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别称仓氏、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隋朝时期开始,朝廷在各郡、县设有仓督一官,郡级仓库统领称“仓督”,县级仓库统领称“司仓”,专职负责掌管国库之县属仓库。其权责可越过郡、县之令而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因此,权力颇重。到唐朝时期,沿袭隋朝官制,不过改称“仓部侍郎”。

在仓督、司仓、仓部侍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金国时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县各设仓使官位,正使官秩为正八品,副使官秩为正九品,负责掌管仓禀积粮、受纳租税、支给俸禄等事宜,其下属吏员有攒典、仓子等。仓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国朝廷户部指派,各州、县之令不得干预其作业。

在仓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汉姓为仓氏、马氏、纪氏。

②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巴雅拉氏,属于觉罗氏的分支,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四平)、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后冠汉姓多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仓佳氏,满语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区。后冠汉姓为仓氏。

得姓始祖:仓舒。

仓氏起源湖南,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高阳才子仓舒,仓氏本于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以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仓氏是传自三千多年前颛顼帝的著名才子仓舒。“八恺”仓舒为八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称为仓氏。故仓氏皆奉仓舒为得姓始祖。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临沭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宿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均有仓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苍 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

苍 舒:又作仓舒,上古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 颓)敳(ái 挨)、梼戭(Yǎn 演)、大临、尨(Máng 忙)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仓舒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亦称仓氏。

苍 颉:又作“仓颉”,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颉”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颉”。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苍 英:汉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后其子孙遂为江夏人。

仓 慈:三国时期敦煌太守,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仓 振:元朝人,他因为“谕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称,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以便行者,为后人称颂。这样造福于民的好官,当然会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境内溆浦县南。

2、堂号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姓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苍(仓)姓的主要堂号有:“武陵堂”、等。

五字辈排行:

苍氏一支字辈:“显守监江敬怀奉天子国德灿涌涛文孟圣永南光生泉芳荣”。

六家乘谱牒:

山西夏县西蓝族苍氏谱书一卷,(民国)苍恩洪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制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档案馆。

============================================================

苍(仓)姓宗祠通用对联

〖苍(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帝裔;

望出武陵。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苍(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符分江夏;

字创轩辕。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苍英,曾任江夏太守。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兵调将用的凭证。下联典指传说中黄帝轩辕氏的史官苍颉(又作“仓颉”),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他生而神奇,有四只眼,观鸟兽之迹,而创制汉字。

符分江夏;

德被敦煌。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上联典指汉·苍英。下联典指三国敦煌太守仓慈。

-----------------------------------------------------------------

〖苍(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著千秋之后;

才推八恺之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高阳氏才子苍(仓)舒,为“八恺”之一。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良。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左史仓颉,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文字。下联典指元代仓振,知新州,一郡向化。又于驿路夹植榕松,以便行人,人皆歌颂之。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家。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此联为苍(仓)姓宗祠“创文堂”堂联。

-----------------------------------------------------------------

〖苍(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月达聪兆四体;

观天察地赞三才。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1),庙祀苍(仓)颉。白水苍王庙亦称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白水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然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18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存于庙内殿堂之上。白水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白水仓颉庙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苍(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太守仁恩,数年布德;

高阳才子,八恺居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仓慈官敦煌太守,临政数年,抑强扶弱,民怀其德。尧时有八个才德之士,称做“八恺”,都是高阳氏的后代,苍舒即为“八恺”之一。

夫子既圣矣,为人臣史载笔;

后世有述焉,今天下书同文。

——王寿田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寿田集句题仓颉庙联。

明四目,别六书,万世文字之祖;

运一心,赞两仪,千古士儒之题。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2)。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首韧生风,飞雾精华,光照日月;

宏开纬地,经天事业,勋满乾坤。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3)。

明四目而制六书,万世文字之祖;

运一心以赞两仪,千古士儒之师。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4),比(2)联仅多一字。

苍天写葬生躬于阳武,俾传六书字法;

黄帝赤葵仙骨于利乡,命享万代香坛。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5)。

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清·彭玉麟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为联清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市吴山仓(颉)圣庙联。

上古结绳,惟轩辕史官,察见帝迹,克继庖牺而圣;

新祠释奠,愿湖湘辟彦,搜罗钟鼎,勤研洨长之书。

——佚名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苍王庙联(6)。仓颉庙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仓颉庙里有48棵古柏树,树龄均已上了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年龄最大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鸣柏、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庙内石碑多座,皆是书法史上名贵宝物。今存碑16通,尤以《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擅长摹写。立石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现了象形文字的原貌,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好在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已经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广武将军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于1920年得见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挥毫大书《文化祖庙》四字并让刻成大匾,悬于庙中。

古文仰作家,论周孔神灵,也当瞻拜门墙,于此同来问字;

大笔惊雄鬼,除梵卢伯仲,可以别开径术,其他未敢抗衡。

——清·陈桐阶撰苍(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湖南省大庸县人陈桐阶题仓颉庙联。

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权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

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大启,振兴两浙人材。

——清·俞樾题浙江省杭州市吴山仓[颉]圣庙(31+31=62字)

仓颉庙在杭州吴山第一峰,是祭祀我国古代传说的汉字创造者仓颉的。该庙始建于隋唐以前,明清两代都曾重新修建。今已不存。上联“羲皇”,即伏羲,我国传说中的古皇帝。“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权舆”,起始。“缣素”,白绢,供作书画用。“六书”,汉代学者许慎分析小篆的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条例: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下联“江为襟”,江,指钱塘江,钱塘江如吴山的衣襟。“湖为带”,湖,指西湖。西湖如吴山的衣带。以“襟”、“带”作比,形象之极。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

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

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

——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

阿旧 原创

按:周仪作为邵州历史有载的第一个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因其早年苦读于扶夷江畔一石洞,生世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仪当年苦读之石室,一般认为在今邵阳县塘渡口书堂山,在清朝时当属武冈州塘田团内,故很多人以为周仪即今邵阳县塘田市镇人,实误。本文将从民间传说、周氏族谱、历史记载和遗迹、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证明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其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横空出世的进士周仪和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

肇庆七星岩石刻

周湛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性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因平武冈峒獠叛,以功擢武功大夫,德州刺史,后死于靖康之难。 紫阳周氏,由周仪起,三代三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之张九龄兄弟和宋之“三苏”相提并论:“殆与张曲江苏眉山颉颃矣。” 后又有周昉,族谱载为周仪第六代孙、周钦之曾孙,字晦叔(又字景玄、仲朗),生卒年不详。道光《宝庆府志·选举表》载其为“上舍第释褐”。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舍第释褐”,即上舍第出身直接授予官职。上舍第也等同于进士出身。周昉是证明其祖先周仪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的关键人物。周仪籍武冈紫阳乡对于周仪确切籍贯,光绪《湖南通志》云其为邵阳人,“周仪,邵阳人,读书于武冈紫阳石室,后徙武冈,以原籍田庐分赡宗族——姓谱”。《宝庆府志》说周仪为“武冈人”,又对旧志说周仪为邵阳人做了解释,“仪以雍熙登第,(武冈)其时尚属邵州,故旧志皆作邵阳,政可两存也”。同治《武冈州志》之《名臣传》只说其“所居有紫阳山,山有石室”,紫阳山在紫阳乡,那么周仪应该就是武冈紫阳乡人。南宋《舆地纪胜》之《荆湖南路·武冈军·人物》有载:“周仪,紫阳人,登雍熙甲科。”《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中期,和周仪时代较近,可信度高。紫阳,即紫阳乡,周仪为当时的武冈紫阳乡人,应当无误。 宋初武冈县属邵州,崇宁年间升武冈县,置武冈军,和邵州互不隶属。宋初武冈县直辖唯两乡,其西为儒林乡;其东即为紫阳乡,合龙管、龙江、永丰、长溪直至白仓而下,至塘渡口、白羊铺,北至今隆回三阁寺乡,绵延两百多里。今之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之塘渡口、白仓镇、黄亭市镇、蔡桥乡、塘田市镇、金称市镇与新宁县之丰田乡、马头桥镇当时都属于紫阳乡。马头桥镇其时当属紫阳乡长溪里

有关周仪的本地民间流传

新宁县马头桥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有关周仪的传说。说周仪的先祖在武冈县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实为山心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后又到离祖宅不远的扶夷江畔悬崖旁的一个石洞里潜心苦读,并在洞里遇仙翁点化,由此学业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周仪做官昌言无忌,刚正不阿,生活清廉,又好施舍,退休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桥命名。

周氏族房谱

周氏族谱诚公坟山

周氏族谱紫阳书院图

据《周氏总族》,隆回县高平周氏始祖为周朝,字祥光,所谓“尚书公”,原住武冈紫阳乡石洞桥。 又查《湖南周氏源流》:“邵阳周氏, 始迁祖诚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于唐末卜居武冈紫阳乡州尾头,孙仪公。” 武冈《周氏合修族谱》又云,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自入石孔即“翠岩”,读书其中,与一老翁讲古道今,自后文思大进,登宋梁灏进士。后致仕,回家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关于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的说法亦见于周仪后裔应森公支系房谱。

翠岩

因靖康之乱,陈与义“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来到武冈紫阳山,有《书堂山石室铭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周公谏议,“嘉祐名臣”当为周湛,因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而嘉祐元年为公元1056年,时间相差七十余年,设若周仪30岁中进士,而到嘉祐元年则已过百岁矣,又怎么可能为“嘉祐名臣”?周公谏议,周湛曾官迁“右谏议大夫”,可见在紫阳山石室读书的应是周湛。而周湛在紫阳山石室正是效仿其父周仪在马头桥坪山之翠岩石洞苦读的做法。

周敦颐与马头桥

周氏族谱载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这三座桥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在。马头桥在三桥的最下游,族谱说,桥上书有“周氏垂建马头桥”字样,桥头有濂溪先生周敦颐撰写的马头桥记事碑。有人误以为这桥是周敦颐所修建,实误。查同治《武冈州志·艺文志》记载:“马头桥记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说明周敦颐只是为桥撰记事碑罢了。“溪南里”,下辖“架冲团”、“城头团”、“三心团”(三心团实应为山心团,因境内有山心寺得名,盖同音误传,“三”、“山”本地同音)和“油头团”。而其实,马头桥就在“三心团”内,当然州志说在溪南里也对。“周氏垂建马头桥”里的周氏当指周仪及其宗族后代。

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

马头桥周氏宗祠大门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一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二

周仪致仕后在家乡建立石室书院,即紫阳书院的前身,后被其后周昉改为桂庄书院,桂庄书院遗址在今坪山小学内。

周敦颐一生致力于文教,每为官一地,首推兴教办学。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邵之学在牙城之中,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先生始至,伏谒先圣祠下,起而怵然,乃度高明之地,迁于城之东南,逾月而成。”建成后,周敦颐又自撰《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和《告颜子文》,以昭告先圣先师,“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周敦颐在邵州(今邵阳)兴教办学,将州学迁址重修,此亦即朱熹所说的周敦颐“迁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权发遣邵州事,新学校以教其人”。“新学校以教其人”,这是周敦颐在邵州的主要功绩。 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周敦颐生于1017年,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笔者以为,两人在现实中有过交往的可能性不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周敦颐来马头桥时,周仪应当已经过世了,不过石室书院还在。周仪和周敦颐同为周姓,又都是湖南人,周敦颐在知永州前的嘉祐六年通判虔州,而周仪子周湛亦曾知虔州,时间当在周敦颐任前,周仪作为前辈乡贤,周敦颐在未到邵州前即当有所耳闻。当周敦颐见到石室书院,见到周仪捐建的马头桥之桥头马头栩栩如生,心中之感慨和对前贤周仪的景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然后应周仪后人之请为马头桥记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又马头桥镇南50里的新宁县城犁头湾石崖有周敦颐书“万古堤防”四字,有莲潭菴,为纪念周敦颐泛莲于此。清代周诰编有《濂溪志》,中有《周子遗事》,记载:“周子尝过新宁邑,至莲潭,见水深千尺,因镌‘万古堤防’四字于石崖。”又道光《宝庆府志》之“艺文略·金石”:“宋莲潭石刻,今存。在新宁治北夫夷江岸,石壁斗立,相传周子权邵州军时书‘万古堤防’四字镌于上。字画遒劲,水涸时可见。旧志云:末有‘古舂陵周某某题并书’九字,今不能识矣。……其曰莲潭者,亦以周子得名也。”那么,周敦颐到马头桥和到新宁城北犁头湾,当在同一段时间行程前后。周昉与桂庄及桂庄书院同治《武冈州志·文苑》载:“周昉,字晦叔,仪之后也。嘉定间登上舍第,官内史,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为桂庄书院,自称桂庄主人。”这一段记载非常明确,嘉定年间,周昉回祖籍隐居,可知他的先祖周仪就是宋紫阳乡三峒陇人(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周氏合修族谱》有《昉公传》:“周昉字晦叔,望公之孙,道公之子。公天资不俗,禀性非凡。少时喜读书,好结友。慕朱熹之理学,绍仪公之高风。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辟室为桂庄书院,自称为桂庄主人。” 同治《武冈州志·疆域志》之“三心团”有:“有白石水,有山心寺社仓,有宋周昉故里,有故桂庄书院,有周昉墓:在燕山菴左,有群玉林、清风峡:上有张声远、史弥宁、张同器、郑域磨崖题刻,俱见金石卷……”

山心寺社仓,在山心寺旁边。社仓,即义仓,清刘大櫆:“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南宋朱熹首创。 查州志金石卷,有:“桂庄大字(今存)。在州溪南里石洞村山心寺。嘉定七年周昉刻石‘桂庄’二字,行书,大径一尺强,后书‘新除湖南提刑张声远书’、‘嘉定甲戌中秋桂庄主人刻于崖次’二十六字,楷书,凡一行。”

有“史弥宁桂庄石刻”:“史弥宁桂庄石刻(今存)。史弥宁撰,嘉定八年刻石,前书诗二绝,右题‘周晦叔桂庄嘉定乙亥中和节友林居士四明史弥宁清叔父’二十六字,俱行书,凡十四行,字数不齐。” 有“盱江张同器寄题晦叔上舍桂庄石刻,今存。” 有“武冈军判官郑域题桂庄诗刻(今存)。” 有“群玉林”、“清风峡”:“今存。二刻均在山心团。” 湖南提刑张声远除题行书“桂庄”二字外,还留题八景,分别是:诗壑、翼然、清风峡、小蓬莱、群玉林、隐真岩、葛梅洞,“为历来金石家所遗表”。

武冈州志艺文志金石

紫阳书院八景之二

史弥宁题赋桂庄二首为:“结屋山垣得许奇,岩犀环拥读书帷。阿姮定与君家厚,留下西风几万枝。”和“家有留馥紫阳乡,洗石疏泉著桂庄。看到花时秋更好,放开冷袖贮天香。”

史弥宁又有七绝,题为《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箇,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放多清。” 张国器题桂庄诗:“蟾窟移根不记年,英材杰出以储贤,树因地胜常常茂,花到秋来得得传。已把诗书供灌溉,定寻泉石伴丝弦,曾看攀折从君始,尚愿云仍与接联。” 从以上诗歌和题刻可知桂庄秀美奇崛之山水和清幽风景,而桂庄之建制规模,亦可模拟得之。 张声远时为湖南提刑,史弥宁为武冈知军,郑域为武冈军通判,这些人和周昉交游,张声远更是远道而来,题刻吟诗于桂庄,可见周昉身份非同一般。《武冈州志》载周昉“官内史”,宋并无“内史”官职,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行政部门,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叫内史令,唐以后改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周氏合修族谱》撰写有《昉公传》,说其曾“官兵部侍郎”。 桂庄书院在桂庄内,因依周仪读书之“翠岩”石洞,故原来又称石洞书院、石室书院(据族谱,周敦颐过马头桥,曾在石洞书院讲学,笔者以为,当时的石洞书院应该规模不大,可能称之为书舍或书堂更贴切些),周昉改为桂庄书院。周氏族谱云,周昉曾“讲学于斯”。族谱又云,“宝庆丙戌,史弥宁来知武冈,重建军学,补修紫阳书院,与昉公来往甚密,为倡研理学,常啸傲于庄,以养性灵,以娱天年。” 族谱载周昉倾心理学,仰慕朱熹,而在史籍中,也有迹可寻。周昉除了和朱熹,还与陈文蔚、魏了翁等大文人也有过来往。陈文蔚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是朱熹的学生,理学家,终身未出仕,一直从事教育。他有题赠周昉诗《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无渝盟。”表达淡泊名利,鄙薄恶俗,固守高节的情操,与周昉共勉。其时,周昉应在江西玉山一带为官。当时有一个上饶-玉山诗人群体,大多数过着隐居的生活,甘于贫困,又固守高节。周昉在此间自然会受影响,而他本人醉心理学,生性淡泊,族谱传里说他“素性好义”,因而也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致仕还乡,回“紫阳先世所居之地”,醉心于教育,醉心于山水之间了。 魏了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问家,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湖南靖州达七年之久,其间有《渠阳集》,中有答周昉的书信《答周晦叔应辰》,应辰应该是周昉按周氏辈分所取的名字。族谱载周昉为周仪孙周钦的曾孙,查周氏应森公世系和辈分“祥、梦、应、康、世”,周昉正是“应”字辈。魏了翁在信里和周昉讨论理学经典:“……《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 据武冈周氏族谱记载,朱熹曾讲学于桂庄书院,即紫阳书院。朱熹又自称紫阳朱熹,是因为其父朱松祖籍安徽婺源,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徽州也有一座紫阳山),有刻章“紫阳书堂”,朱熹为怀念父亲,亦表思乡之情,故自称为紫阳朱熹。因而,有人又尊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后来书院兴起,各地为尊朱熹,取名为紫阳书院的很多。而武冈之紫阳书院,应非纪念朱熹曾到此讲学,而因本乡地名即为“紫阳”,而且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早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一书中,记载武冈紫阳书院是在淳熙到绍熙年间创立的。

紫阳书院原为私立,在南宋中期被改为军学,宋转运判官盱江邓均有《重修武冈军学记》:“……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也,游也,息焉,莫不啧啧曰:‘懿乎此举也,’。” 后史弥宁知武冈军,又重修武冈军学,王之制有《武冈军修学记》,周氏族谱说法与此记文是一致的。 据族谱,桂庄后被周昉改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现马头桥镇清时名为“山心团”,即得名于此寺。明成化十九年留有会稽童煊碑记,上载:“……昉公素性好义,将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庄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延僧供佛,与乐予之,桂庄即成古建筑佛地……”山心寺现为坪山小学,其景物大部分已废,石刻尚有“松坡”、“云梯”、“翠石”( 翠岩之误),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双),刻有“南宋宝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远为记”字样。

宋文物紫阳书院水缸

较之祖辈“宋三周”,周昉名气似乎小得多,但他其实应该是紫阳周氏家族里官职最高,对朝廷政局影响也最大的一个人,但也可能是该家族在宋朝最后一位获取

晚近湖湘词人研究 是指什么

  案:据所阅词集、丛书、藏书书目等辑出清以降湖南词人词集之目录,以便查找。新过眼者将及时添加。  熊少牧(1795—1878)字书年,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