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建水紫陶的历史,第1张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你好,建水紫陶的历史悠久,自南宋末年间建水就有陶器了,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宋末虽有陶器但过去名气并不大,真正有名气是从建国后开始,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

1、制作工艺不同:宜兴紫砂多为打片成型,即先将泥块切成不同的泥料,再把这些泥料捶打成符合所制器型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然后用规车等工具划成适宜宽度的泥条旋出口、底及围片。建水紫陶多为手工拉坯成型(快轮拉坯法)。壶形多为圆器,壶身内壁会留下环形痕迹。

2、装饰风格不同:宜兴紫砂,干坯题刻、(半)干坯泥绘,多为阴、阳刻,金石味较重。建水紫陶则是先阴刻后填泥,填泥有单色填泥和多色填泥,也就是所谓的阴刻阳填的特殊装饰工艺,表达方式比较婉约,水墨味浓郁。

3、打磨工艺不同:宜兴紫砂一般不需打磨。建水紫陶则有无釉打磨、抛光工艺(现在也有因火皮美而不打磨火皮的)。

注意事项

养壶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泡茶时不只是一味的泡茶、淋壶即可,还需反复擦拭,让壶胎吸收茶汤,久而久之紫陶壶表面就会呈现晶莹如玉的色泽来。

紫陶壶用完后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水,以免泡茶水味重影响茶口感。

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搁置高台。

以上内容参考  -建水紫陶

以上内容参考  -紫砂

紫陶好

建水陶为粘土原料,收缩率百分之二十。泥料细腻,所以建水陶则多一份泥土的温柔。宜兴紫砂石质沙料属刚,建水紫陶黏土亦柔。需要将粘土捣成粉末,筛弃粗砂,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反复多次淘洗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南泥则是一种普通的泥料,它平时多会被人们用来冒充紫砂。南泥烧制成壶以后没有结晶体存在。南泥制成的壶则没有太明显的光泽,使用时间长了以后光泽也不能理想。南泥制成的壶表面却很光滑,用手摸时会感觉很顺滑。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云南省建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建水紫陶的历史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