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宗祠对联
董氏宗祠对联大全
董氏宗祠分布在“福建省石狮市、云南省大理市”,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董氏宗祠对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宗祠 (福建省石狮市)
董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较完整地保留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董氏宗祠中最令人神往的是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乃天然而生成。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一块“玉笋宗祠”匾额,字迹猷劲,有颜鲁公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孙立”。据族人介绍,金门古坑乡(古时称“许坑乡”)董氏与石狮沙堤乡董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抗战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谒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
综合《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和《董氏大成宗谱》等资料,亦考证出金门、石狮两地流传的“董氏一家亲”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据悉,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董思安乃王审知部将。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围建州,王氏部属大多叛降。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清代《泉州府志》卷五十七《忠义》为其立传褒扬。
宋代,董思安之子董兴以军功,封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永宁沙堤乡,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证实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也因为有这段经历,沙堤董氏保留下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泉州民间,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独沙堤董氏为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至今尚为永宁百姓传为奇闻轶事。
也正是基于石狮、金门两地董氏一家亲,因此郑成功的岳父董飏先在明末世乱之时,寓居于金门,为明木本水源之意,特地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写下《沙筑公私志手书世系》记载家族的相关信息,为后人破解一系列谜团,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抗清事业,在他的激励下,沙堤董惟哲以武举人的身份,率军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壮烈捐躯。董先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董先还多方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清代《广阳杂志》就记载他向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会见郑芝龙。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先去世,墓葬于金门古坑乡湖南。清代《金门志》视之为“寓贤”,为之立传。
沙堤村民认为董氏宗祠有“玉笋”奇观,地灵人杰,故沙堤董氏群英荟萃,文武双全。为了激励后人,多种《董氏族谱》中均专门增设记录历代名人的篇章。文博人员认为,经过与有关的史籍相印证,《董氏族谱》的记载基本可信,这些资料对泉州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明代,董灌,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董先,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广东按察副使,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之匾。武科则有董惟哲,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勤王死难于仙霞关。董惟卿,隆武丙戌科(1646年)武举人,追随郑成功驰骋沙场。清代,董晋轰,康熙庚辰科(1700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董衡,雍正庚戌科(1730年)文进士,任定陶知县。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文武兼备的现象也出现于金门古坑董氏家族中。据《董氏大成宗谱》记载,善应公开基金门古坑,传开六房:希贤、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万。派下子孙分居于金门、同安、厦门、漳州等地。明代,董文需,万历丁酉科(1597年)武举人。董文衡,万历戊午科(1618年)第八名文举人。“浯岛称无地不开花,董姓任居之地尤为特奇”。
董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千秋良史;
百代儒臣。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亦称史狐,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谋杀赵盾,赵盾被迫出走,未越晋境,其族弟赵穿攻杀灵公于桃园。当时他任职太史,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下联典指西汉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97-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枣强东北)人。专门研究《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被将为贤良。
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学说,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神学体系。又创立“三纲”、“五常”体系,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董子文集》等。
千秋良史;
一代儒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读书行路;
种杏成林。
——佚名撰董性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又先后学虞世南、王羲之、李邕,自称在率易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极大。擅长山水画,讲究笔致墨韵,以清润明秀为特色,主张作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后来画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字君异,住在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满”等词来称颂医家。
织缣偿债;
种杏成林。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历史神话故事,相传东汉董永卖身葬父,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妇,织锦偿债赎身。下联典指三国·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愈者种杏,数年得十万株。
天人三策;
兄弟五奇。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下联典指三国魏乐平侯、司徙董昭及其弟董访等兄弟的事迹。董昭,字公仁,定陶人。
双成笙韵;
小宛香奁。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历史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命其侍女董双成吹玉笙,驾鹤成仙。下联典指明末秦淮名姬董小宛,集古今闺帏韵事为《奁艳》一书。
陇西世泽;
良史家声。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晋史官董狐,孔子称其为“良史”。
光前裕后;
燕翼贻谋。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董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董氏宗祠五言通用联
春风先入户;
暇日偶窥园。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董仲舒事典。
竹送清溪月;
松摇古谷风。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并侍读学士董其昌自题联。
贤者亦乐此;
卓尔未由从。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杨涛著《纪晓岚外传》第15卷“董姓厅堂联”
董氏宗祠六言通用联
搏击咸称卧虎;
文章屡世占鳌。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海洛阳令董宣,字少平,圉人。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下联典指指明代修撰董嫾和董越的事黄。董越为成化进士。官南京工部尚书,有《圭峰文集》。
宗祧远承粤海;
祠堂永著龙城。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董氏宗祠联。
董氏宗祠七言通用联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董香光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名人董香光(其昌)撰书浙江省平阳县通福门培风阁联。
澄澄水映千江月;
淅淅风筛一岸蒲。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中联语。
苍松翠柏窥颜色;
秋水春山见性情。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董其昌(1555-1636)撰题联。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思翁、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进士。书法秀逸,自成一家。擅画山水。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
麝墨轻磨声韵玉;
免毫初点色翻鸦。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联语。
;董姓的家谱
山东文登岭上董家、靳家店、邢南庄系列董姓辈份派字:敦厚以崇礼,文章可义深,根枝百世远,万贵如常春。
岭上董家: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烝尝万古新。
董家庄、山北头系列董姓辈份派字:华仁以崇礼,文章可立深,本枝百世远,津常万古新。
文登董姓辈份派字:
1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心,本支百世远,征长万古新。
2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深,更知伯术远,旺时尽树荫
3 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心,本支百世远,征长万古新。
4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董姓起源
董 驯龙得董姓
董姓有诸多历史可考,其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董姓的起源,从惠连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帝。“董”初指能制绳索的草,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他们以草为图腾。据传,惠连的孙子董父擅长驯养龙(即鳄鱼)。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献了几条蛟龙,需要专人饲养训练,朝廷就指派董父驯养。董父精心驯养这些蛟龙,教它们学会各种舞蹈。舜帝很高兴,便根据这一职业赐他们氏族称豢龙氏,并赐董姓。从此,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内,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为晋所并。
另据汉代的考证,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职为姓,是春秋时期晋国董督晋典的后代。
一、董姓迁变
董姓来源与其他姓氏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族人就进入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声名卓著。当时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子,而董狐被后世誉为“良史”,为后世史官树立了榜样。当时,董姓主要活跃于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到秦汉时期,董姓已扩展至河北、山东,进入了浙江、广东,还有西部的四川。那时,董姓名人有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被王允、吕布所杀死的董卓、东汉洛阳令董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贵州和云南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进入唐宋时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区形成,并大批移民东南。这时候,董姓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当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晋。明清以后,东北的董姓得到发展。这时候,董姓族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当然,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战斗英雄董存瑞,甲骨学家董作宾。
二、董姓名人
一代名儒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时期,武帝颁布诏书,下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董仲舒三次上书,三献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天人三策》,博得汉武帝的赞赏,委以江都相之职。这种“天人感应”的学说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予以神化,谁反对政治统治,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这种学说适应了统治者愚化民众的统治心理,被汉武帝采纳了。为了实现这种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求以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促进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大一统。
到汉宣帝时,当时儒生对奉为经典的五经有不同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大讨论,这次讨论由萧望之主持。讨论中,儒生们把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反驳攻击观点不一样的人,被班固称为“党同伐异”。
董仲舒专治《春秋公羊传》,一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作数十篇文章论说《春秋》,后来合编为《春秋繁露》。他在书中杂并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意,君权神授,从唯心主义角度论证了汉王朝存在的必然性。书中还提出了封建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人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荒谬论点。
据说董仲舒在帐幕中讲读经籍,然后由其门弟子依次传授后来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见过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严格遵照礼仪,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讲学,三年时间竟然没有空观赏室外园林,为弟子们所敬重。成语“目不窥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繁衍播迁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望。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
“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名人精粹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孔子赞其为秉笔直书的“良史”。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
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湖北枝江人,蜀汉时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国时神医。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董氏宗祠对联
本文2023-10-18 07:06: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