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原文及鉴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鹿柴》古诗原文及鉴赏,第1张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廊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个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描写山的空寂,却给深山加进了隐隐约约的人语之声,让它打破空山之静,这神秘的不知来处的人语声,愈发衬托得山林寂静。后两句写深林幽暗,反而给林中投射一束夕阳的余辉。这束冷淡的阳光艰难地透过密林的重重遮挡斜射进来,散成微弱的金黄光斑,洒落在冷得发青的斑驳青苔上,划破深林中的阴暗,但随着夕阳的沉没,这一点亮光也将最终消失。

这样,密林的幽暗就愈发可感。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写法,可谓开前人所未有,显示了王维写景的惊人才能。清人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这首诗不拘泥于“鹿”的字面,从空山不见人而闻人语,深林中苔翠阴阴而反景照入,让人想象这幽深冷僻之山林,定是麋鹿来往之场所。

诗人王维在《鹿柴》中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说明什么呢?陈允杏先生说,这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即禅宗最为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参见《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史双元先生说,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禅境画意入诗情》,载《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诗中虽有禅意,却并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禅宗要义在于当下妙悟,必须不立文字,不落言铨,不涉理路,不作推阐。王维此诗表现禅意而不着痕迹,正是臻于禅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1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2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3描写“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道士》——唐代诗人 刘长卿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道吾山》——清代诗人 谭嗣同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忆故山赠司空曙》——唐代诗人 李端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送赞律师归嵩山(一作无可诗)》——唐代诗人清 江

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蛇山》——宋代诗人 仇远

词语出处:

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4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1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唐·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唐·王昌龄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唐·齐己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唐·郑谷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5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是指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7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一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8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一一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字数限制,供参考。

6禅意在山水田园诗

王唯的山水田园诗富有禅意:(诗人名“维”、字“摩诘”、后世称他为“诗佛”)1《山居秋暝》(很著名的一首,收入了《自考大学语文(本科段)一书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解释:真个是诗意即画意,十几种景致与触嗅视听等感觉俱会聚在一方画布上,令你人在画外看,神在画里飘。

这里,有徐徐晚风拂面,丝丝秋雨沾衣,朗朗圆月照地,沉沉青松迎风,清清山泉流石;这里更有亭亭绿竹摇倩影,片片莲叶贴池水,朵朵莲花笑秋风,袅袅浣女荡扁舟。你看这幅画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人——浣女;有物——秋雨、空山、晚气、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莲叶、莲花、渔舟;有光——月光、水光;有影——树影、竹影、人影;有声——风声、雨声、水声、竹声、捣衣声、浆声、笑声……;有色——翠竹、绿叶、白花、金光……;有味——花香、竹韵;有情——素静月夜、盎然生机与恬美自然的情致。

这等美妙的山光水色,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不把你熏死,也把你醉傻。确实,在清新宁静而生气勃勃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

这种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极力描绘的万般物象的用意了:清新,宁静,生机,净美。

这种自然的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2《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解释:中年笃佛,晚年栖隐终南山。兴来随意独行,胜事自知,罕有人同调知赏其趣。

“行到水穷处”,无拘无束,悠闲至极,何等惬意与自乐。“坐看云起时”,穷尽水路,似乎景致一览而尽,孰知坐下时,云雾飘飘而起,水景的尽处带出云雾胜景。

“水穷”而“云起”,似巧合,又非巧合。这情趣是多么的浓郁,这意境是多么的深远,这禅机是多么的玄妙啊!——似乎,诗人想让我们知道,淡然处事者,随处都有美景,由世事多变转到求学之处无穷,让我们明白,结束意味着开始,结束就是开始,开始就是结束。

水穷尽处,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思与境偕,神会于物。无心处,偶然间,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诗末与“林叟”的“谈笑”,又把诗的境界拓深了一层。

诗人的淡泊清闲,随意而安,任运自然,无往不适,这意态情致,在诗中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写景不泥于景,叙事不止于事,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极尽洒脱之态;一“往”一“知”,一“值”一“谈”,见出随意之缘。

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在田园山水风光的描写中让我们见到了隐士生活和禅理的揉合。3《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解释:佛家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是指世俗中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空,就是假和不实。

在我们来看,色与空不亚于是有与无的对立关系。而王维的这首诗很自然的会让你感受到这种禅机的深蕴。

“空山”,道出了深山的幽寂空旷,给人灰蒙蒙一片林山树海的感觉,茂密幽深,不见人影,甚至于山中的飞禽走兽也销声匿迹。画面中所有这些都旨在渲染一份山林的寂静,因而后面说“不见人”。

接下来的“但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人语响”一语又否定了前面的“空山”,嗬,深山老林里竟还存有人的踪影,看来,这山是不空的了。

这“人语响”打破了“空山”的寂静。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展示了王维的独坐感悟,正是这“但闻人语响”又不见响语人,这就更见其寂静。

试想,这莽莽林海中,不是万般寂静,你怎能听得一声人语?这是静寂,一种平静,一份心无杂念的宁静,宁静的心态下,细微的声响也就如雷贯耳。这不正是王维的禅悟吗?“返景”,是说太阳落山后的光线虽弱,还是辐射到茫茫深山,于是,光线透过枝繁叶茂的空隙,“复照”在山林里的青苔上。

这种回光返照虽说微弱,只是斑斑点点洒在青苔上,但由于这斑斑点点的幽光,深林反而显得更幽深更晦暗,更幽深更晦暗的山林又反衬了这日光返照的微弱。王维创造的这一空寂幽深的境界,正是他修禅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是禅宗所说的一种顿悟。

空山人语,林苔夕晖,这情景的微妙,缺乏宁静纯净心境的人是无法体悟的。原文请参阅以下网址。

松树是我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植物意象之一,或与颜色组合如青松、苍松、赤松,或与处所组合如窗松、岩松、涧底松,或与季节组合如寒松、夏松,或与树龄组合如古松、万年松,或与形状组合如直松、盘松,或与数量组合如孤松、双松,总之,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不过,佛教东传华夏之后,寺、松意象组合十分常见,并且具有丰富的禅学思想内涵(参李小荣《制度文化视域下的唐宋寺松意象群——以松僧、松塔为例》,待刊稿)。像王维,就爱写在寺院听松声的感受,如《游悟真寺》“松声泛月边”,《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尤其是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则勾勒了一幅活生生的“松根胡僧憩寂寞”的胡僧松下禅定图,并奠定了北宋元祐初期苏轼、李龙眠绘制《憩寂图》的基础(参李小荣《胡僧憩松:文化意象的唐宋变迁——兼论〈憩寂图〉的经典化》,待刊稿)。

在两宋,教内外描写寺院高僧松下生活剪影的诗作颇为普遍,如杨亿《留题黄山院》“趁斋幽鸟闻疏磬,出定高僧见偃松”、章得象《题东掖山承天院》“岚色排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赵抃《题杭州普应院偃松》“老松低偃四时荣,太守重来眼为青……每容狂客春携酒,长庇闲僧昼看经”、沈遘《杭州燕思阁分题四首》其一《七言得偃松院》“古寺半空人迹稀,老松自偃何年有”、蔡襄《和古寺偃松》“横柯圆若张青盖,老干孤如植紫芝”、张耒《观音泉》“岩松偃盖不知年,寂寂秋灯宝供前”、释重显《永丰庄新植径松,忽二本,邻偃,抒辞纪之》“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对客圆分盖,孤禅翠滴袍。若教图画得,争奈有萧搔”、释怀深《和尧峰泉老·偃盖松》“寒松门底如张盖,招引嘉宾眼倍青”、释绍嵩《和崇上人》“松下中峰路,疏阴偃盖清”,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偃松与寺僧的意象组合,最可关注。

偃松,也叫偃盖松,主要指树龄长、枝叶繁茂如偃盖的松树。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即谓“千岁之松,四边枝起,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说千岁,可能有点夸张,但意在强调松树树龄之长。因此,偃松不具有植物分类学的意义,仅是用文学手法对松树的形状描摹。而较早写寺院偃松者是陈朝的姚察,其《游明庆寺诗》云“迥松高偃盖,水瀑细分泉”,诗人在此,是把偃松作为明庆寺的寺院景观之一,并未像后来王维那样赋予松意象以禅的蕴含。

至唐,直接以寺院偃松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时有所见,如顾况《萧寺偃松》、李洞《题新安国寺》、郏滂《偃松》等。其中,郏滂诗曰“千年松树枝芳偃,屈曲如人掉臂形。见说瓦棺藏桧下,杜生题后定时名”,既然说到金陵瓦棺寺,则知所写对象也是寺院偃松。当然,偃松也并非是佛教专利,道教同样尊崇,如杜甫就写过《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他所描写的松树是“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而且感慨道:“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至宋,写寺院偃松最富有文化蕴含者,笔者以为当属苏籀《灵岩寺偃松一首》,诗曰:

直哉十寻干,亭亭无附枝。纡哉独纵肆,蟠据何离奇。垂髯郁千霜,蛟臂犀兕皮。揉刚为谦屈,至高而听卑。攀玩凡几曲,凛冽英雄姿。杰卓矧尚同,摆落造物为。进乎绳外,诡异有所施。激耳奏竽瑟,超世腾龙螭。横秋老气逸,轶材那绁羁。高可容冠舆,清甚生泠飔。先容器万乘,爱身恐无辞。抑抑卫武公,逮下文王妃。筇竹与酒壶,挂空憩寂时。客来秋冬际,狗驷车鸡栖。有僧扪翠拂,擎跽求此诗。

苏籀所说的灵岩寺,是宋代名寺,但它归属何地,则有必要先做些小考证。

大致说来,当时泰山灵岩寺最出名:如曾两度为相的李迪仁宗天圣六年(1028)左右所作《游灵岩》说到了灵岩四绝,其中就有松树(诗歌系年,参马银华《北宋文人笔下的齐鲁佛寺景观——浅议北宋文人游灵岩寺诗》,《东岳论丛》2010年第7期);滕涉同年七年十四日作《游泰山灵岩寺》,又详细地描述了“佳名标四绝”所涉及的事物,也说到了“香篆清风袅,松廊翠低”;祖无择有《寺有四绝一曰灵岩予以赴官获此税鞅因赋拙句用志其行》,其自注说灵岩寺“有偃盖松、白鹤泉,及大宋皇帝御书”,顾炎武《求古录》指出,石刻作者题名为“新通守济南祖无择”,时在“景祐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则知本诗是祖无择以“济南通守”的身份作于1038年;曾巩熙宁四年(1071)至六年任济南太守时所作《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云“白鹤已飞泉自涌,青龙无迹洞常寒”,苏辙(苏籀祖父)熙宁八年(1075)闰四月所作《游泰山四首》(作品系年,据孔凡礼《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首为《灵岩寺》,又云“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蔡安持元祐七年(1092)十月所作七绝《题灵岩寺》曰“四绝之中剧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杖泉”,虽然三人都未言及偃盖松,但他们特别提到了灵岩四绝之一的白鹤泉。蔡诗既点明“四绝”,自然包括偃盖松在内。其次是苏州灵岩寺,相关名家之作有:范仲淹景祐元年(1034)所作《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陈善《姑苏灵岩寺》、释文珦《吴中灵岩寺》、白玉蟾《题平江府灵岩寺》等,而专写寺前松树者是叶茵(1199—?)《蟠松》,题下并注曰“灵岩寺草堂之前,旧有蟠松,尤古”;再次是温州灵岩寺,相关作品有蒋允中《灵岩禅寺》、赵善悉《题灵岩寺》、程公许《游永康灵岩寺》、薛嵎《雁山纪游七首》其四《灵岩寺》、王大宝《灵岩禅寺》等。

如果按苏籀生平行事,他并无游览泰山的经历,所以,一般认为《灵岩寺偃松一首》不是写泰山灵岩寺。苏籀之父苏迟建炎二年(1128)知婺州后,举家移居金华,故籀诗有可能作于金华。最近,“金华新闻网”刊发《金华日报》记者叶骏的《揭秘安地灵岩寺:曾经鼎盛的婺州名寺》,作者依据金华知府陈见智康熙三十六年(1697)撰《灵岩建造新寺碑记》和《道光金华县志》,特别是实地调查当地村民所得资料,进一步明确苏籀所写应为当地的灵岩寺。不过,《道光金华县志》虽然征引了籀诗,但作为晚出近700年的史料,也不能算是铁证。而且,苏籀一生漂泊或仕宦所经之地,如苏州(苏州灵岩寺,前文已有介绍)、福州(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八载有“升山灵岩寺”,曾巩有诗曰《升山灵岩寺》)等地也有灵岩寺,名声也不小。反倒是婺州灵岩寺,在传世的两宋史料中尚未发现其踪迹。此外,苏籀在《栾城遗言》回忆道:“籀年十有四,侍先祖颍昌,首尾九年,未尝暂去。……公令籀作诗文,五六年后,忽谓籀曰:‘汝学来学去,透漏矣!’”可见苏籀少年时期就在苏辙身边生活(苏籀出生于1091年。苏辙去世于政和二年,即1112年,前推九年是崇宁三年,即1104年,时籀恰好14岁。而是年年初,苏辙还居颍昌,直至终老,再未离开),其文学创作受过苏辙的指点,即便他写金华灵岩寺偃松,也很可能会起祖父写泰山的那组名作而有所借鉴吧,何况苏辙本人也很看重呢!如元丰二年(1079)正月五日苏辙撰跋回忆说:“辙昔在济南,以事至泰山下,过灵岩寺,为此诗,寺僧不知也。其后见转运使中山鲜于公于南都,公尝作此诗,并使辙书旧篇以付寺僧。”(孔凡礼《苏辙年谱》)鲜于公,即鲜于侁,其诗题名《留题灵岩寺七言一首兼简载师长老》(此据顾炎武《求古录》)。载师长老,指刻石者灵岩寺住持“传法赐紫守载”。换言之,苏辙将其旧作《游泰山四首》交付守载,而后者把它和鲜于侁之诗一并刻石于灵岩寺。

事实上,《灵岩寺偃松一首》,无论它写的是哪个灵岩寺的偃松,笔者都倾向于它饱含了苏籀对祖辈的文化记忆,而祖父辈,包括祖父苏辙、伯祖父苏轼。

对苏籀《灵岩寺偃松一首》的题材及文本,白丽芳《苏籀及其诗研究》(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2013年硕士论文)曾有简要介绍:首先,论者把它归类于咏物诗;其次将全诗30句划分为四个层次:

前六句把松的高大亭立、姿态之雄伟,以及历经千霜而遒劲的自然本性,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有如亲眼所见。七到十八句,则道出松树高而不傲,及不屈不挠,不受大自然造物者的约束,自由生长而成的雄壮之姿,连风吹松叶的窸窣声都像是竽瑟合奏一般悦耳,更有如超脱尘世奔驰的龙螭一般,不受世俗所羁绊的象征特性。十九到二十四句则是以松之高节自喻。最后六句则回到自己写此诗的情景和缘由。

其论大致不差。当然,文本细读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写作情景和缘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语焉不详。

王颖《松柏比德的历史演进》(《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对苏籀之诗的主题有所探讨,认为它“融合儒、庄二家,提出一种完备的人格”“高雅而又谦卑,温和而又刚强,傲岸而又清逸,这些原本相反的两极,在松的个性中奇妙地统一起来,达到平衡蕴藉的状态”。同样,也忽略了不少重要的语词,尤其是佛教思想方面的关键性词汇。

我们对苏籀诗歌文本的解读,主要采用互文研究法:一是和苏籀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二是纵向比较,而且重点关注它和苏轼、苏辙作品的异同。

苏籀《二松赋》有云:

商邑岩岩,群山环中。膏液外凑,英灵内钟。其人黄、绮,其植曰松。翘翘我室,契阔朋从。二友忘言,冉冉秋冬。古之遗直,本巨末丰。尺寸非可较量,绳墨非可究穷。……天籁嗥鸣,非鼓非钟。……孰知其筋干鳞甲,非特据地而摩空。犹龙变化,乘云高踪。排阴助阳,追日回风。

本赋重心在以松喻友,所说“黄、绮”,是指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绮里季。赋中不少语汇和写法,和《灵岩寺偃松一首》相同:如写友人相见时在“秋冬”(由此推测,赋、诗可能是同时之作),都写到了松树的形、声、神之类。而较早建构松间“四皓”形象的是李白,其《商山四皓》就说:“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苏籀赋说“黄、绮植松”,似和李白诗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至于苏籀的伯祖父苏轼,则有多篇作品写到了松意象,如被贬惠州时所撰《偃松屏赞》(并引)中先回忆说“余为中山守,始食北岳松膏,为天下冠。其木理坚密,瘠而不瘁,信植物之英烈也”,然后通过对比“谪居罗浮山下”所见“不识霜雪”的松树和“北方之精”,高度赞颂了后者的凛然孤清,这点,苏籀诗中也有所继承;此外,苏轼《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的“鸡栖”典故、《赐冯京乞依职任官例祗赴六参不允诏》“虽抑抑自警,知卿有卫武之风”的“抑抑卫武”之典,苏籀诗中同样用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中的偃松、酒意象,“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的收束方式,苏籀诗也有承袭和改进之处(把苏轼的“不用刻此诗”改作“求此诗”,反其道而行)。最为关键的是“憩寂”一词,则牵出了北宋元祐初期所发生的一桩题画诗美谈。据《东坡题跋》卷三《题〈憩寂图〉诗》:

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仲远取杜子美诗“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之句,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为《憩寂图》。子由题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因次其韵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

苏轼所说“子由题云”的题画诗,苏辙《栾城集》卷一五作《子瞻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憩寂图〉,题其后》。换言之,苏轼与当时大画家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共同为柳氏联袂创作了一幅关于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的诗意图,此图被命名为《憩寂图》,命名依据是杜诗“松根胡僧憩寂寞”。苏辙题诗之后,苏轼也有和诗。而籀诗“挂空憩寂”之“憩寂”,其直接来源,显然为《憩寂图》。

更可注意的是,与苏、李《憩寂图》构图要素基本相同的还有李龙眠《醉僧图卷》(后文简称《醉僧图》),它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清人安歧撰《墨缘汇观录》卷三《名画上》对图中人物、植物有所说明:“其中一僧,坐石于古松之下,面貌奇伟,微含醉态。执笔作书,左手按膝。”(见封二图)而苏籀诗“筇竹与酒壶”中的筇竹与酒壶意象,则直接取自《醉僧图》。换言之,“筇竹与酒壶,挂空憩寂时”两句,至少隐括了《醉僧图》《憩寂图》共有的关键意象,即松(是《醉僧图》筇竹、酒壶所挂之处)、石、僧的组合。当然,籀诗所描述的松下僧,应是喝尽壶中酒后才憩寂的,这与《憩寂图》的禅定僧(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其一明确指出“法窟寂寥僧定时”)、《醉僧图》的醉僧(其实也是书僧)形象都有所不同,可算是苏籀的一种综合与创新吧。

说起《醉僧图》的绘制,一般认为始自梁代大画家张僧繇,唐人怀素即有《题张僧繇〈醉僧图〉》云“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可见高僧和松树、酒壶意象的组合,是张僧繇的一大创造。至五代宋初,石恪也画过“醉僧”题材,与李龙眠时代相近而稍晚的吴则礼(?—1121)《石恪画醉僧》即叙述其醉僧形象是“倒街卧路谁复嗔,粥鱼斋鼓强唤人。莫疑只今五斗醉,要会从来三昧身”。苏轼《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又说:“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而创作仰面向天之醉僧形象的隐峦,除了有画僧身份以外,与石恪一样,同样出自蜀中。李公麟则在张僧繇等前辈画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至少增加了送酒者和童子,毛滂(1056—1124)《跋李伯时〈醉僧图〉》就明确说“道人三昧一壶中,笔下惊蛇怖小童。日日松间好消息,酒香先过野桥风”。“惊蛇”云云,是在刻画醉僧笔墨飞舞的场景,“怖”字画龙点睛,描摹了童子直视醉僧书写的神态和感受。释德洪(1071—1128)《醉僧赞》开门见山说:

我爱龙眠老居士,笔端谈笑了万事。君看一时拈破笔,画作醉僧醒时意。此是沙门绝妙门,不妨随处有乾坤。瞢腾流涎枕臂卧,破柱疾雷殊不闻。

“画作醉僧醒时意”一句说明,在德洪看来,李公麟所画并非醉中之僧,而是酒醒之后的高僧,此与前引安歧看法稍异。但无论如何,画中僧人一定是喝醉过酒的,只不过德洪自己更欣赏醉中之僧而已。

比苏籀时代稍早的衢州人程俱(1078—1144)撰有《叶翰林令画僧作偃松于石林堂,壁有诗,余次韵》四首(七绝)。诗题之叶翰林,指叶梦得(1048—1077),其令画僧绘制于石林堂的壁画《偃松图》,内容不可详考,但从程氏诗句“莫作世间虚妄见,笔端三昧入无余”(其一)、“聊遣上人供幻事,戏将方丈纳仇池”(其四)判断,该《偃松图》与前述苏、李《憩寂图》、李龙眠《醉僧图》的构图一样,其松石意象组合,具有特定的禅学意蕴。作为在衢州生活了多年的苏籀,其《灵岩寺偃松一首》的创作过程,也可能受到这一组诗的影响。

此外,苏籀的伯祖父苏轼,还对江州石情有独钟。赵文(1239—1315)《李士宏得芗林五老石于野人》即说:“芗林丑石何曾丑,化为五老如此寿。高低俯仰各有意,清润坚贞皆可友……醉僧痴望作怪供,持此或可博升斗。壶中九华竟不得,坡老叹息不离口。仇池不借王驸马,诗卷纷纷愁逆取。”其“芗林”,指宋代著名词人之一的向子(1085—1152),他曾经搜罗五种江州石,时称“芗林五老石”;“坡老”,指苏东坡,杜绾绍兴三年(1133)所撰《云林石谱》卷上“江州石”条有云“江州湖口石……土人李正臣蓄此石,大为东坡称赏,目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然石之诸峰,间有作来奇巧者,相粘缀以增玲珑。此种在李氏家颇多,适偶为大贤一顾彰名,今归尚方久矣……土人多缀以石座,及以细碎诸石胶漆粘缀取巧,为盆山求售,正如僧人排设供佛者,两两相对,殊无意味”,杜绾所引东坡之语,出于苏轼《壶中九华诗》(并引)之“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小玲珑”(“引”曰:“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又,“小玲珑”之“小”,或作“碧”)。赵诗之“醉僧”,虽有杜绾“正如僧人”云云的史料为据,可总感觉有点突兀。笔者以为,其写法似受苏籀借用《醉僧图》醉僧意象的手法而来,尤其是“博升斗”三字,写出了醉僧的酒量之大。

苏籀同乡南宋后期的程公许(?—1251),有诗《游玉林,午饭九曲池,观偃松。过法华院,至上方,观东坡题柱。晚至沈氏小玲珑,施兄携酒来会。施本成都人,侨居湖三世矣》说“玉林散策才亭午,九曲流觞对偃松。脱尽皮肤见真实,卧看桃李竞丰容。上方细看锥沙刻,丈室连浇 浓。蜀客相逢天万里,不妨暖酌小玲珑”,沈氏小玲珑,指沈氏私家园林小玲珑,其得名显然和苏轼《壶中九华诗》有关。而园中所收奇石,范成大《骖鸾录》自叙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十九日曾游赏过。细绎程氏诗题与诗意,可知苏轼游湖州法华院时看过的偃松及其留下的题名,都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化记忆,程氏形容偃松的“脱尽皮肤见真实”诗句,直接化用寒山诗一五五之“有树先林生,计年逾一倍。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咸笑外凋零,不怜内文采。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而寒山诗,典出《大般涅槃经》卷三九的譬喻“如大村外有娑罗林,中有一树,先林而生足一百年。是时,林主灌之以水,随时修治。其树陈朽,皮肤枝叶悉皆脱落,唯贞实在”(《大正藏》第12册)。黄庭坚则把写娑罗树的语典明确移用于松树,说“譬如刳心松,中有岁寒在”(《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程公许又进一步用于偃松。李洪《沈氏小玲珑二首》其一又说“题诗喜修竹,长啸倚孤松。怪石疑蹲虎,深湫有蛰龙。惭无济胜具,樽酒且从容”,特别是其二“十载经行旧,松扉静不关”之“经行”“松扉”二词,表明小玲珑所在之处长有松树,并且是僧人的经行之地。综合李氏二诗的诗歌意象,则知他和程公许一样,共同使用了松、石、酒意象(李诗孤松,与程诗偃松,形状稍异),而且,李诗还暗中刻画了僧人的经行形象,但不知他是否醉过酒,或者是酒后才去经过。

总之,苏籀《灵岩寺偃松一首》,一方面,其创作受到前辈名作《憩寂图》《醉僧图》《偃松图》及其题画诗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和伯祖父苏轼的相关名作一道,同样对南宋中后期诗人的松、石之作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昌龄古诗一共209首:\x0d\\x0d\1、《出塞》边塞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x0d\2、《从军行》励志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x0d\3、《芙蓉楼送辛渐》送别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x0d\4、《从军行》边塞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x0d\5、《采莲曲》\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x0d\6、《长信怨》闺怨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x0d\7、《春宫怨》唐诗三百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x0d\8、《闺怨》闺怨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x0d\9、《青楼曲二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x0d\10、《塞上曲》唐诗三百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x0d\11、《送柴侍御》送别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x0d\12、《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诗三百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x0d\13、《塞上曲》\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x0d\14、《长歌行》\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x0d\15、《古意》\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夜\x0d\16、《放歌行》\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x0d\17、《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x0d\18、《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景开\x0d\19、《代扶风主人答》\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x0d\20、《杂兴》\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可悲\x0d\21、《秋兴》\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x0d\22、《箜篌引》\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x0d\23、《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x0d\24、《从军行》边塞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x0d\25、《从军行七首》山水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x0d\26、《采莲曲二首》描写荷花\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x0d\27、《西宫春怨》\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x0d\28、《长信秋词五首》描写秋天\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x0d\29、《青楼曲二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x0d\30、《听流人水调子》\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x0d\31、《送魏二》送别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x0d\32、《送柴侍御》\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x0d\33、《春怨》\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x0d\34、《送别》\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x0d\35、《秋思》\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x0d\36、《录自《文镜秘府论》》\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欢州》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x0d\37、《箜篌引》\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x0d\38、《出塞》战争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x0d\39、《闺怨》\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x0d\40、《咏史》\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明夷方遘患,顾我\x0d\41、《送郭司仓》友情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x0d\42、《悲哉行》\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北上太行山,临风\x0d\43、《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寥落幽居心,飕_\x0d\44、《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x0d\45、《秋山寄陈谠言》\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感激未能寐,中宵\x0d\46、《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x0d\47、《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适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问礼侍彤_,题诗\x0d\48、《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x0d\49、《别刘_》\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仗\x0d\50、《岳阳别李十六越宾》\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x0d\51、《留别岑参兄弟》\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x0d\52、《独游》\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手携双鲤鱼,目送\x0d\53、《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愚也骇苍生,圣哉\x0d\54、《诸官游招隐寺》\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凿井\x0d\55、《灞上闲居》\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空林网夕阳,寒鸟\x0d\56、《风凉原上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远山无晦明,秋水\x0d\57、《江上闻笛》\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相去\x0d\58、《赵十四兄见访》\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客来舒长簟,开阁延清风。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晚来常读易,顷者\x0d\59、《过华阴》\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羁人感幽栖,_映\x0d\60、《途中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惊禽栖不定,寒兽\x0d\61、《山行入泾州》\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徙倚望长风,滔滔\x0d\62、《小敷谷龙潭祠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跳波沸峥嵘,深处\x0d\63、《段宥厅孤桐》\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x0d\64、《失题》\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x0d\65、《赠宇文中丞[一作畅当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仆本_落人,辱当州郡使。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萧萧若凌虚,衿带\x0d\66、《观猎》\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_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x0d\67、《龙标野宴》\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x0d\68、《芙蓉楼送辛渐二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x0d\69、《卢溪别人》\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x0d\70、《失题》\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x0d\71、《城旁》\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囗囗煞单于,薄暮\x0d\72、《寄是正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高鸟能择木,羝羊\x0d\73、《失题》\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主家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囗囗。轩车人已散,箫管\x0d\74、《秋日》\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x0d\75、《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盛才膺命世,高价动良时。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神仙去华省,鸳鸯\x0d\76、《送乔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草绿小平津,花开一水滨。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口不言金帛,心常\x0d\77、《还山贻湛法师》\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晚途\x0d\78、《横吹曲辞·出塞》\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x0d\79、《段宥厅孤桐》\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x0d\80、《芙蓉楼送辛渐二首》\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寒雨连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x0d\81、《咏浣纱溪》\x0d\\x0d\唐·王昌龄\x0d\\x0d\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x0d\82、《答武陵太守》\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x0d\83、《变行路难》\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单于\x0d\84、《从军行二首》边塞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x0d\85、《越女》\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x0d\86、《送任五之桂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x0d\87、《送韦十二兵曹》\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故人念江湖,富贵\x0d\88、《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一作刘慎虚诗]》\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昔为庐峰意,况与\x0d\89、《留别武陵袁丞》\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x0d\90、《斋心》\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女萝覆石壁,溪水幽_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x0d\91、《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x0d\\x0d\唐·王昌龄\x0d\\x0d\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x0d\92、《宴南亭》\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酣竟日入山,暝来\x0d\93、《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削去府县理,豁然\x0d\94、《太湖秋夕》\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暗觉海风度,萧萧\x0d\95、《琴》\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x0d\96、《驾幸河东》\x0d\\x0d\唐·王昌龄\x0d\\x0d\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x0d\97、《胡笳曲》\x0d\\x0d\唐·王昌龄\x0d\\x0d\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听临关月苦,清入\x0d\98、《潞府客亭寄崔凤童》\x0d\\x0d\唐·王昌龄\x0d\\x0d\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x0d\99、《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x0d\\x0d\唐·王昌龄\x0d\\x0d\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郭外秋声急,城边

1 关于寺庙的古诗句

关于寺庙的古诗句 1描写寺庙的诗词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寺庙,写下了很多关于寺庙的诗词:1、《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3、寺庙颂 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3、云 怨 词 (清。

陈维崧) 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指点前村古寺。

4、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游人宿佛堂。

5、朝中措——陆游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 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6、《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蝶恋花---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8、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0、《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11、《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1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3、《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14、《北岳庙》 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15、《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6、《题杭州孤山寺》---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17、《题杭州灵隐寺》 ---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 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18、《题润州金山寺》 唐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19、《望悬空寺 》-- 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 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 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20、《过悬空寺》 明 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 停车欲向山僧问

《鹿柴》古诗原文及鉴赏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后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