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族谱在广西有多少卷?
有啊。
家考证:苏轼在筠连盐津有后人
国庆前,四川省历史学会接到江苏常州市(苏轼仙逝地)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常州市苏轼研究会副会长苏慎先生电话,说筠连县塘坝乡有苏轼(东坡)后裔,具体世系已经收入河北栾城(苏东坡祖籍地)苏士福先生主编的《苏姓源流录(栾城政协文史资料第7辑)》。
10月2日,四川省历史学会组织姓氏文化学部分专家学者前往塘坝进行了印证。在今塘坝木映、柑子、平阳、孔雀集中、双腾柏胜、筠连垫泥有21户苏姓尊“苏立见为一世祖”,并在祖传、毛笔手抄族谱上注明“一世祖源于毗陵(今常州)”,顺治初年因“湖广填四川”由江苏武进安尚乡徐桥迁到叙州府高县沐爱场板栗湾,雍正八年(1730)继迁镇雄州牛街下北里长沟盐井溪牛路坡(今盐津长沟,现有70多户);今筠连县苏姓则是咸丰三年(1853)由长沟迁入,分布两镇一乡。
2003年3月,该族农村青年苏廷芳根据手抄族谱记载、四川眉山(苏轼诞生地)三苏博物馆、中国苏轼研究会建议,自费前往江苏常州寻根,在尊“苏东坡为一始祖”的聚星堂(毗陵苏氏族谱》“卷15”找到答案。苏立见系苏轼二十世孙、无锡兰溪房苏太和十世孙,是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苏廷芳是苏轼二十九世孙,目前该族已有苏轼三十三世孙。苏过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广东、广西。
苏氏始祖是昆吾之子,昆吾名樊,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四世孙。昆吾之子在夏代末年被封在苏地(今河南温县),是苏国的始封君。昆吾之子是苏氏族谱公认的得姓始祖,但他究竟叫什么名字,至今还是一个谜。
苏忿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之一,被分封在当时最富饶的河内地区,建立苏国。苏忿生的地位不但在西周第一功臣姜子牙之上,而且与周公、召公齐名,被人们尊称为“苏公”。他职掌全国的司法刑狱,位列六卿之一,很受周天子的器重,苏国也与周王室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东周初年,诸侯争霸,群雄四起,周王室的实力逐渐衰微,为了讨好实力最强的郑国,怯懦的周天子将本属于苏国的部分土地无偿送给了郑国,由此,苏国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宣告结束。之后,苏国与周王室不但没有重修旧好,反而卷进了周王宗室的纷争中,矛盾进一步加深,以至于周王室最终坐视苏国被狄人所灭。建国长达400年的苏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在这400年间整合了苏氏族人,使族人记住了一个共同的符号,那就是“苏”。从此,族人们开始以国为姓,开始了苏姓新的征程。
战国,东周洛阳出现了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五兄弟,尤以苏秦显赫一时。苏秦虽然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他提出合纵之说,说服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形成了与秦国对抗的巨大力量,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窥伺六国。不仅苏秦六国封相,他的后代也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担任赵国上卿、燕国国师、齐国客卿、齐大夫的人物。苏秦一门可谓显贵一时,声名赫赫,是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汉武帝时,苏建跟随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立下战功,被封为平陵候,他去世后被葬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成为苏氏武功派的始祖。苏建之子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而受爵关内侯,他的画像被高悬于麒麟阁,受百官参拜,这是汉王朝的最高荣誉。苏氏家族的第二次兴盛也便因此而形成。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对峙,到处充满了战事、饥荒、民族间的斗争,苏姓族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斐然。出自“秦雍之世门”的苏霸,他是南凉守城,面对强敌攻城,立下了“吾宁为凉鬼,何降之有”的誓言。昌松城被敌人攻陷,苏霸壮烈殉职。苏绰在宇文氏掌权的西魏、北周政权中官拜大行台度支尚书,并兼任司农卿,他提出的《六条诏书》是一个纲领性的治国施政方略,为北方实力增强,以及国家统一、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出生在今陕西武功县苏坊村的苏惠,她因怀念丈夫而用五色丝线织出的《璇玑图》堪称回文诗中之千古力作!
隋唐时期,苏氏家族更是繁衍显盛,不但形成了重要的蜀派、眉派、闽派,而且涌现出了众多治世之才,成为社稷的栋梁。苏世长是太宗李世民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苏味道则是少年即有文名,与李峤并称“苏李”;苏瓌、苏頲父子,在武则天时期同朝为官,名重一时。隋唐时期,苏氏家族先后出了六位宰相,可谓是苏氏家族从政的顶峰,形成了苏氏家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兴盛。
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蜀派的苏易简,少中状元,未满三十岁便由知制诰升迁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政绩赫赫。苏舜钦则是在散文和诗歌方面成就赫然。闽派中以苏绅、苏缄、苏颂最为有名。苏颂不仅官至宰相,而且还是一位大科学家,他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比西方的同类仪器早了400年,为中国和世界科技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眉山派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父子三人都是出笔不凡的大文豪,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并且在当时形成了“苏文擅天下”的局面,苏轼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是苏氏家族史上的黄金时代。元代的苏天爵断案审慎,有“包公”的美誉。他在中央主政时,知无不言、言无顾忌,日夜为国家深虑,以至须发全白,累疾而终。进入明清,苏璟注重以农为本,兴教育、办学校;苏朝宗作为监察御史,对两淮盐政加强管理,进行改革;苏廷魁、苏廷玉勇敢抗击外来入侵,事迹可歌可颂。在三国时期,宝岛台湾便已经出现了苏姓族人的身影;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为加大对台湾的开发与掠夺力度,鼓励东南沿海的大陆民众到台湾移民,苏鸣岗便是第一个“与荷兰人有交易而在海上具有势力的商人”。清政府恢复对台湾的管辖后,大力向台湾移民,很多苏姓族人便在此时移居台湾,并在台湾落地生根。至今,台湾还留有很多以“苏”命名的地名。除了渡海入居台湾,苏氏族人还在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开支散叶。他们虽然身居异地他乡,却始终情系故土,在当地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苏氏宗亲会。1994年3月,在众多苏氏宗亲会的共同努力下,“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在菲律宾正式成立,它在致力于寻根问祖、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在中国一些地区捐资助学,为地方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苏氏一门自强不息,涌现出了众多的治国吏臣、忠勇将帅、文化精英,与其他的姓氏相比,苏姓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均衡发展。从三千年的历史走势可以看出,苏氏家族顶峰期在唐宋,然而,在每个朝代,它都有一批名人,并基本上都有一个代表人物。这种一般性发展和高峰期的结合,不仅适用于政治人物,也适用于文化人物。
苏姓发源于夏阳,成长于西北,壮大于华南,是中国目前排名第22位的大姓。人口已达到一千万以上,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4%。广东为当代中国苏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苏姓聚集区。此外,港台地区也是苏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 (公元89—105年)参与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大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功,被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三韩中也有麻斯人苏马浞,被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君使,属辽东郡以东的乐浪郡。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侯延,众千余部落,自称峭王而与汉军对阵。苏侯延所在乌桓各部平时与汉关系甚好,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内乱,长期为汉戍边的乌桓人,也就拥兵为王了。 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代北复姓跋略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 在唐代,属于突厥突骑施别种者,以苏禄为“可汗”,结众二十余万,遂雄居西域。唐开元年间,与唐朝来往,苏禄受封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进封为特勒遣侍御史,册立为“忠顺可汗”,并与金河公主合婚。玄宗时,在丹凤楼专设御宴款待苏禄使臣,两者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友好关系。属于东胡支系的奚也居于北方,唐太宗时与唐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其“大酋”苏支,因战高丽有功,整个部族内附,专置饶乐都督府,苏支因此也受到较好的待遇。唐朝西域的龟兹国主苏伐勃殃,于唐高祖时遣使来朝,勃殃死后,其子苏伐垒继位后又于唐太宗时遣使献马,被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开创了数十年间的友好联系。在南方属于西南蛮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 793年)与诸多小族纷纷内附,被唐朝中央政府例授为将军,中郎果毅等职官。在唐朝西域有“大勃律”,唐开元(公元714—741年)年间,遣使来朝。唐朝正式册封其君“苏弗舍利支离泥”为王,又将其继任者“苏麟陀逸之”为王。后因吐蕃势力较大,而与中原疏远,唐朝大将高仙芝受命远征,平定后置归仁军,并授其新君苏失利之为右威卫将军,赐紫袍黄金带。 在宋代,位于今湖南新化、安化的梅山蛮,其首领苏方,峒主苏甘所部与诸蛮互有争战。后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 1077年)被章悖率宋朝官兵以武力平定。留居新化一带者,成为汉族,并成为当地大姓。南逃湘南者,成为瑶族,有的并远徙两广,云南及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在云南黎县黎州诸蛮有雨林蛮,其头领苏吠在宋太祖时被授为怀化将军,说明苏氏蛮族虽与宋朝有矛盾,但仍保持有较为友好的关系。 清代的满族人中,以“苏”字为首的名字较多。
苏姓迁徙史
自苏国灭亡后,苏氏族人 开始了他们在这块大陆腹地的迁徙。 先秦时期的苏氏播迁 苏氏的迁移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襄国有苏人亭。”《汉书·地理志》也载:“曲逆有苏水,东人 濡。” “河北苏”是苏氏历史上极有影响的苏氏大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 苏国居于中原地区。苏子或苏公的活动范围并不大,其主要居住在豫北焦作市的温县。东达卫国也就是今濮阳一带;南达王城,即今洛阳;东南达郑国,即河南新郑,西南可达虢国,即今三门峡一带。以上情况说明,苏国国王的活动范围在今河南省的黄河两岸,大致在今焦作、新乡、郑州、濮阳、洛阳、三门峡等6市的范围之内。
苏国灭亡后的战国时代,苏人 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著名的苏秦家族。 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与和,促使了“士”的大量出现,这一阶层也可以说是依靠知识,依靠谋略为生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不停地游说,奔波于列国诸侯之间。苏秦以鬼谷子为师,在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学术多年。他西至秦国,又东去赵国(今河北邯郸),主要居住在燕都(今河北易县),以后又多次到赵、齐(都于今山东淄博)、魏(都于今河南开封)等,其活动范围在今河南、河北、山东诸省。但苏秦也南到荆楚(都城在今湖北江陵),游说楚威王。苏秦的兄弟苏厉、苏代,也主要活动于燕、齐等地,足迹亦到中原的魏国,西可达秦。苏秦家族以“纵横术”而名闻天下,长期的游说活动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眼界,异地的居住,使他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与阅历。 《竹书纪年》中,均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将苏胡统领大军讨伐韩国,被韩将韩襄大败于酸水。这场战事虽不能阻挡秦军东进,但对秦军是一次重创。 苏胡也成为人 居关中,即“陕西苏”的最早的名人 。苏秦到荆楚,并不是苏氏最早涉足此地。《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庄王不理朝政,日夜寻欢作乐,并下令有敢于劝谏者,立即处死,绝不赦免。时任楚国大夫的苏从,从大局出发,冒死直谏。楚庄王问他道:“你没有听说我下的命令吗?”苏从说:“如果杀死我能使您清醒,就是我的愿望了。”楚庄王听后,顿时醒悟,并立即停止了寻欢作乐,认真处理朝政,他还任命苏从辅佐朝政。
秦汉时期的苏氏播迁 《史记》曾记载“项羽大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军队攻打的对像是秦军,统领秦军的将军苏角,被楚军攻杀。作为秦将,苏角应与苏胡一样,久居关中,他们均为苏氏西进的早期移民。此外,在与刘邦军队决战的秦将中有苏驵,他曾统军在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与刘邦手下的大将郦商决战,而兵败。苏驵,以及苏角、苏胡等,见于史载,说明在秦国及至秦朝,有以武为职的苏氏族人 为秦帝国而尽力。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正式任职内右史的苏纵便在长安生活。汉武帝晚年,病重甘泉宫,权臣江充以病在巫蛊为由,而到太子宫中追查,时任黄门的苏文,为江充的随从,在此后的一系列宫中争斗中,受冤杀者甚众。始作俑者江充不仅被杀,也被夷灭九族,苏文亦被焚于“横桥”上。到王莽当政时,方士苏乐受命在宫中筑“八风台”,“台成万金”,可见筑台耗费巨大,并在台上作乐。 儒生苏章,他不仕王莽,隐逸而去。 此外,在长安还有富豪苏回,被贼人绑票,时任京兆尹的赵广汉,以计擒住了贼人 。 在京城及附近居住苏建苏武家族。 苏益在《吾族渊源》中,讲到了苏建苏武家族的来源:“汉兴,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苏氏亦由河南河内而迁秦,遂家于长安杜陵间。至汉武帝时,建公官校尉,从卫青大将军,西汉元朔二年,匈奴人 寇击退之,收河以南之地。西汉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居长安而葬武功,其后遂家其所封,是为武功人 。”
详细:苏姓渊源
http://wwwwhxwcomcn/Article/xsxg/200605/20060509154229_8884_7shtml
#能力训练# 导语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百家姓关于苏姓的介绍。欢迎阅读参考!
1百家姓关于苏姓的介绍
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内郡、扶风郡等。苏姓最初发源于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苏姓大举南迁;宋元明时期,苏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苏姓的名人有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大臣苏武、北宋词人苏轼、苏洵、苏辙,数学家苏步青等。
2苏姓的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
一、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二、来自外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北魏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均有改汉族苏姓者。
得姓始祖
黄帝的六世孙共有六人,长孙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史称昆吾氏。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徙。但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地,国都温(今河南温县)。苏忿生被后人尊为苏姓始祖。
迁徙分布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居于姬水,又以姬为姓。黄帝生子二十五人,黄帝妃方雷氏生玄嚣,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族女昌仆,生颛顼于若水。颛顼称帝,初国高阳,故以国号为姓氏,名高阳氏。高阳氏六世孙樊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因以封地为姓,苏氏自此始。
苏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时,出现苏忿生。他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汉武帝时,苏建于元朔二年(前127年)以校尉跟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陕西武功大犹乡,从此,苏建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贬为光州(今河南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
唐朝,苏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益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
宋朝,章惇平定梅山蛮,苏姓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轼幼子苏过一支迁往山西洪洞,后迁往山西晋中苏封村。宋元明六百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清朝,苏姓人已广布中国。
近代以来,苏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3苏姓研究考证
唐·林宝《元和姓纂》:“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后。”
唐·卢藏用《苏瓌碑》:“其先出自帝高阳,袭胤曰黎,实勤火正。逮昆吾之子,始封于苏,以国受氏,公其后也。”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l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寇,世居河内,后徙武功杜陵。”
宋·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文宪公之曾孙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生三子,捡、拯、振。孟还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经略使。……季留为铜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六止》:“黄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青阳,少昊氏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
宋·苏洵《苏明允族谱后录》:“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苏氏,已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陆终昆吾,封于藕(同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为司寇,邑苏,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内。”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苏,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因氏,又望出蓝洛阳。”
4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址汉族。
扩展资料:
苏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时,出现苏忿生。他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汉武帝时,苏建于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陕西武功大犹乡,从此,苏建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
—苏姓
阳谷县苏姓人不少,听老人讲阳谷县大步乡苏海村(苏家海村),闫楼镇苏楼村,骆驼巷西南苏楼村是一家人,明朝永乐年间奉旨迁过来的,最早迁过来的明朝人士葬于闫楼镇关庄村村后,堂号忠信堂。最早的老家谱因暴乱迷失了,现在多远多近也不知道了。{真希望这个老家谱能在那一个好人手里保存着,好不叫后人乱了辈分啊。}清朝乾隆年间至闫楼镇苏楼迁到土屯村一支,清朝嘉庆年间又迁至阿城镇齐店村一支。(景,兴,庆,云,祥),(本,树,道,培,生)是同五辈。听老人说,以前续家谱时河东(黄河)的都过来续,用的一个家谱,。真希望聊城苏氏能有一个大家谱,见了面都是一家人多好啊。(我的梦想是将来有机会了,去山西洪同县老鸹窝去看看,要是有老家谱看能不能找到山西的根源。)
苏氏族谱在广西有多少卷?
本文2023-10-18 05:47: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