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家谱字辈80个字辈
肖氏家谱字辈80个字辈如下:
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廷、积、志、世、永、克、若、志、成、朝、振、宗、基、广、家、元、德、茂、才、超、学、博、行、端、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生、明、平、清、端、木、之。
肖姓是中国姓氏,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有不少人没有改回萧姓。
寻根溯源
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关于多氏在甘肃灵台、陕西渭南的情况。从家谱上可知,陕西渭南多氏是从甘肃省灵台县迁过去的。关于灵台多氏来由,据此间老辈人口传,是因时任元朝大臣的祖上获罪,有俩兄弟被好心仆人从元大都(现北京)救出去后定居在灵台的。因灵台家谱被毁于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此说无从考据。在家谱上,多家可以追溯的始祖为多艺(字彦礼)及妻姚氏,其以下有十人名讳,分别是多才兴、当伯道,蛮达达、天仲名、毛彦才、多道明、虎得林、多远、都文秀、多复礼。其中有一半的人不再姓多,改姓他姓,原因不详,但蛮达达、都文秀等人,可推断是在元朝期间,与当权的蒙人关系密切,或被赐姓蒙姓,或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姓蒙姓,就像中国人到了外国取个外国名字一样。另家谱记载,贵祖(就是现在阜城多氏第一世祖多贵,多彦礼后人,生活在元末明初)以下有六人名讳不知详情,其中一人名多七,按当时军队的花名册,他在明洪武四年,因为四丁抽一的政策,被抽充为城都府右卫军,后来(家谱记为正德九年,应为误记,因正德九年距洪武四年143年,多七不可能有这么大年龄,更不可能以这么大的年龄仍在服兵役,推测为洪武九年),改调到顺天府武功右卫巾帽局。另有三十二人,只存名讳,不知世系,只知其中一人叫高经,住在西安三桥镇,现在这个地方仍然存在,在西安市西北,西宝高速公路入口处。在灵台家谱(传说多氏从大都迁灵台时原有一家谱,称为老谱,在灵台又重新续谱,称灵台谱)上,勉强可以考查出世系一到十三世的人中,第一世为丛善(从家谱及现在灵台后人所存资料推断,丛善祖为现在灵台县多氏后人第一世祖,妻子为冯氏,生活年代与多贵基本相同或稍早,同为多艺祖后人,因多艺祖以下世系不清,只好自丛善排起),曾当过寿官;二世宣,是个生员;五世多岩、六世多荣,任寿官;六世多玉,任城都教授;七世多学,字识,妻王氏(在家名慈君),明朝嘉靖年间人,《华亭县志-民国版》载:多学为明洪武年(应为误记)进士,并注明为文举,没说其当御史。《甘肃省志》介绍多学为华亭县人(古人重原籍,推测灵台多氏可能源自华亭,两县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误记,待考),是明进士(属误记,查《明清进士录》,无多学记录),先后任四川成都经历、监察御史、山东省巡案;七世多孚,是个庠生,八世多允中,任新乐知县,八世多建中,任兰州教授;九世多名臣,任崞县县丞;九世多宗臣、多盖臣,是庠生,多侨臣,是武生;十世多大受,号敬修,任洛州教授(在1646年,即顺治三年秋天,曾与阜城七世祖多嘉祯会面,两人就家族的事情进行了长谈,因明朝时灵台属陕西,所以多嘉祯将多大受称之为陕西宗人,也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灵台、阜城两地的多氏族人间还有来往,灵台的家谱在当时记载得也比较完善,曾附录于阜城多氏家谱一续谱后面,但现在一续谱早已丢失,当时的灵台谱也随之亡佚);十世多大任,号元贵,顺治六年任三原县教谕,后任占化县知县(升知府衔);十世多大祚,号永锡,顺治九年为贡生,后任南宫县县丞;十世多大观,康熙十七年岁贡,廪生;十一世多士桢(多大任之子,士桢子多煦),号克生,是个廪生;十一世多秉枢,是个拔贡生。十一世多士武,《泾阳县志》载:贡生,雍正五年,任泾阳训导。另据现灵台后人多春海、多传科、多清彦、多明玉、多凌洲等人在2003年后考证:在灵台十一世“士”字辈后,分别排列有(煦)、全、锡、泽、立、应、万、金、玉、培、积、士、建,现传至第26世。其中第十一世多士朴,1685年(乙丑科)贡生,任兴平县教谕,多士栻为康熙39年贡生,任泾阳训导(与泾阳县志载多士武是否为一人,待考),1700年任德化县知县,十三世多全美,雍正九年岁贡,后任榆林府怀远县训导;十四世多锡庆,嘉庆四年岁贡。现灵台多姓主要分布于中台镇,西屯乡,独店多家庄,什字镇等地。
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现共有五支多姓家族。据庆阳环县多氏宗人多辉考证:十八世丕祖昆仲、十九世仲祖昆仲、十九世祖妣均自灵台县迁入;十九世存福祖、二十世仕善祖先后自泾川县玉都镇迁入。离开灵台均在清朝光绪年间。迁徙原因基本都是天灾人祸。
在甘肃省民勤县还有大量多姓存在,据民勤家谱记载:民勤多姓始祖多宁,在清朝雍正年间从山西曲沃经商至此,娶祖夫人生儿育女后返回原籍,无下落,曲沃之前传承待考。宗谱自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首创,嘉庆、道光、光绪、民国三十三(公元1944)年、1989年,前后共修六次。在近代历经战争、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和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后,许多民勤族人远走新疆,或定居内蒙阿盟左旗、右旗、额济纳旗、河套等多处。其中内蒙阿盟人数比较多。 河南省淅川县多氏来历。在淅川县大石桥乡磨峪湾村多氏人数也比较多,现发展至近2000人,后人遍布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乾隆年间,因洪水影响,磨峪湾村四兄弟迁居15里外菊花岭,现也繁衍至300余人。据淅川宗人介绍,老辈人传说,淅川多氏起源于明朝中前期,始祖通公生于洪熙年(1425年),其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因在京城犯事,通公被高管家从家宅水道口背出,一路南下至淅川磨峪湾村。又传通公兄弟三人,在明朝永乐初年大移民中,长兄多贵一家迁居河间府阜城县建桥镇,老二多安一家迁居黄河北某地,老三即多通迁居河南淅川县。淅川多氏自通公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二世。从淅川家谱宗族来源传说分析,如为第一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洪熙这个年号只有1425年使用,使用者明仁宗朱高炽是明代第四位皇帝,为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身体较弱,在位仅十月,于洪熙元年,即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现传至第二十二世,比阜城少三世,年代基本吻合(在1425年,阜城应已传至第三世);如为第二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应为误记,实际可能是卒于1425年。因淅川族人在历史上苦难较多,世系传承稍慢,现传至第二十二世,也在情理之中。淅川多氏600年来,人才辈出,第六世族人多成璠富甲淅川,老县城的城墙及多所建筑赖其捐资修缮。明末李自成起义四过淅川,多氏族人为保国保家,响应明廷,惨遭祸害,第六世族人兄弟四十二个,遇难三十六人,故老谱称之为“闯贼”“闯王之乱”,仅余六支自清代传至今天,实在可惜。清末民初,第十五世族人多佐智居危济世,出任县丞,兴办义学,资助贤才,名扬豫鄂陕三省之地。十六世族人多仁声,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1938年参加抗战,于1947年赴台,国军将领,至中将衔。抗日英雄多宝三,以百姓之躯与日军对抗,记入当代《淅川县志》。
另:在明代江西庐陵(现江西吉安市),也曾有多氏存在。王阳明传记中载:王阳明(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在处理一个案件时,有两名当事人为多家兄弟。 四川泸州、宜宾江安多氏情况。在泸州和江安,有部分多氏后人存在,据传,他们是在清朝初年,从甘肃迁到湖北,又从湖北迁到四川的,具体情况待考。现这一支人数也比较多。
另北京市、天津市等地也有大量多姓存在,多为建国后各地多氏聚居区宗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迁移到此,也有民国甚至以前就迁到京津,留传至今,如北京立水桥等地多氏。
至今,多氏族人已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傣族:即云南多姓,系剁姓所改。剁姓,原来是少数民族不满朝廷的统治,拉起队伍造反,后被镇压,为了教训起义的这些人,当地和官员就强令这些人改姓剁,即“让刀剁”之意,让他们以此为鉴,不再反抗朝廷,但这些人的后代大多改到了别的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多,这部分人与其它多姓人没有什么联系。但傣族多姓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气的,明代陇川土司多思顺、多歪孟,当代抗日英雄多永安、多英培。
达斡尔族:系“德贡”氏改,盖取其首音谐“多”而为单姓,系出敖拉“哈拉”,这一支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人数较多。
满族:一是多尔衮氏后代,二是多罗宏氏,世居那木都鲁(俄罗斯滨海地区),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三是满族多罗氏后代,世居叶赫。四是满族多秦氏后代,世居黑龙江。五是满族多兴氏后代,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
蒙古族:斡罗纳尔氏、多尔塔喇氏后代,世居黑龙江,汉化姓氏为多氏。多罗科氏后代,世居义州,汉化姓氏为多氏。名人有民国时期革命先烈多松年。
鄂温克族:多尔托尔氏,有学者疑为是“多拉尔”音转,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夜郞古国:汉代,夜郞王先后有多同、多兴,都被汉朝消灭,一般认为夜郞是现代彝、苗、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祖先,有历史姓氏资料猜测多姓源自夜郞王多同,可能性很小,从现在资料看他们与汉族多姓关联不大。 关于多氏的记载还见于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中。日本历史上有过4次移民高潮,其中大举迁入日本的汉族移民,最著名的是秦人集团和汉人集团。汉人集团的首领史称阿知使主(又做阿智使主),阿知使主是汉灵帝后裔,《续日本纪》说是曾孙。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五月初一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据9世纪中叶的《阪上系图》,阿知使主带来的汉人共分7姓,即段姓、李姓、郭姓、朱姓、多姓、皂姓、高姓。作为汉人集团的多氏家族,后来在音乐方面成就较高,成为日本雅乐世家,在宫廷担任掌握雅乐的朝臣,从唐朝延续至近代。当代雅乐演奏名家仍以多氏家族为主(如多忠辉、多忠完等,有一说掌握雅乐的多氏家族是在唐代迁移到日本的,相关资料待考),且仍沿用“多”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在日本汉移民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他姓氏,如最大的刘姓,都不再用汉姓,而是分化为现代的高桥、大藏、原田、坂上等数十个姓氏,日本有秦、刘、关、张、段、郭、王等单姓,基本都是近、现代到日本的移民或其后代,在日本单姓资料中,只有“多”姓注明为古汉姓)。
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三、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
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
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
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
《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
四、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
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
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畲
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
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北魏高祖时,有羌族人钟岂内附。清代满洲
人世居沈阳、项托等地,满洲八旗人钟吉氏改姓钟。比较有名的有钟保,镶
黄旗人,初仕刑部笔帖式,后升郎中,工部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
湖广巡抚。他还是有名的孝子。钟音,镶蓝旗人,原姓觉罗氏,乾隆进土,
官至礼部尚书。还有钟依,蒙古族白旗人,光绪中为归化副都统。彝族人姓
钟的有钟里、钟拉(属狄俄米安家支),钟鄂勒是裕固族钟姓,属贺郎格家部
落,世居甘肃南,清末民初改姓钟。台湾省的钟姓居民,在日本人侵占统治
时,有的被迫改姓金重,就是将繁体的钟字分开,变为日本姓,还有的被迫
改姓山田。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们也改回姓钟。
钟姓家谱介绍
编修族谱
我国自三国时魏文帝董定氏族门第之后,东晋南北朝以来都十分重视编修族
谱的工作。唐太宗李世民命高士廉撰《氏族志》百卷,共293姓,为各姓氏
编修族谱提供了依据。钟姓修谱起于此时。
宋代的谱牒,为后来不断充实和完善族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钟姓修谱基本
上按照“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成例进行。平均每次修谱的间隔
时间是半个世纪。也有因战争或灾荒而拖延百年左右的。
编修族谱,谱序是一件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事。一篇有分量的谱序,可以 (5
使这一族增光添彩,提高名气。所以,有的族谱不惜用重金聘请名人名家作
序。名人名家一般不容易请到,尤其是地位高、名气大的名人名家更不容易
延请。
族谱的体例与内容
钟姓族谱,不论大族和小族,一般一部“谱”中都有“总谱”和“分谱”。总谱内
容丰富、涵盖广泛。有历届谱序、开宗和源起始祖图像、源流考、迁徙考、
名位考、宗规谱戒、人物传记、艺文杂志、本族盛事等等。过去的族谱还记
有田园、山罔、房产、地产。分谱主要是各房各支世系,基本上是五代一个
层次。每一个人的名字分前、中、后出现三次。第一次作为父亲的儿子出现
在父亲名下,第二次是自己“立柱”,第三次则是作为儿子的父亲,出现在儿
子“立柱”时的前面。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公元二零零陆年吉日钟承庆重编 (6
类别:默认分类 | 评论(36) | 浏览(689)
钟姓字辈(字派)
入川钟姓近年整理了世系,定下100个字派:
“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前20个字派是钟毓灵入川时从福建带去的。二十一世至四十世,反映钟氏子孙,继承先祖好的家规宗训、道德品质教育,建功立业。四十一世至六十世,反映钟氏来自颍川,先祖入赣入闽入川,过去的族谱由钟廷风和友文之子侄毅、密、刚、察、裕五人修的,六十一世至一百世,是赞美钟察的一首诗,文字上作了一些取舍,变成字辈。
入川始祖从原籍带到四川是20个字派:
“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
近代续修了一次族谱,新增的80个字派是:“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入湘钟姓32个字派:
"大海生金,国泰连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芳生大洛,大洛生海南,海南生尧生,尧生生金石,金石生国兴,国兴生泰若,泰若生连芳,联芳生荣里,荣里生紫荫,紫荫生受恩,受恩生九龙。”
钟九龙一支入湘前的世系字派是:
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后续字派为: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邑中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 20个字派:
“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到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第七次修谱时,又定了20个字派,即:“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派,即:“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三次修谱,定了 60个字派,现在到了30代,可见古人先贤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宁都钟姓原有的老字派为:
“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后来增加了二十四个字派即:“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 1995年第十次修族谱,再增加20个字派,即:“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宝溪堂首修族谱定下了 40个字派:
英饶士可思,仲端世高应,承汝元享象,问学振邦良。瑞起荣宗彦,廷有国华扬。祥开家自茂,敬祖久诗昌。
湖北钟姓早期的字派是: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后续的字派是:“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益阳钟姓宋代钟芳曾定下32个字派,后来在清雍正年间三修时又增32个字派:
“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现在已发展到“敦”字辈。后来的几次修谱,他们又续作了40个字派,连前两次合104个字派。新续的40个字派是:“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兴国县为钟姓接系“锁定”的120个字派:
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
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
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
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枝盖湖广钟湛裔字辈谱: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江西靖安钟氏的字辈谱是:
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民国十二年(1923年)钟歆久纂的《钟氏宗谱》中载,江苏靖江钟姓一支字辈为:
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降祥瑞。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江西瑞金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20个字派。到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第七次修谱,又定下了 20个字辈。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辈。:
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的字辈:
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
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
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四川内江钟氏瑞龄公支的字辈:
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
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湖南平江颍川堂钟氏的字辈:
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 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支的字派: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醴东汾石钟氏的字派:
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 为善培根本,
敦书道义崇。 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颍川堂钟氏的字派:
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学优昭世训,
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
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
国成世泰,邦奠朝熙。 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
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
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三、历史名人
樊 哙:汉初将领,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 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 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 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候将军。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 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 弘: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 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 律》等。
樊于期: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2、堂号(缺)
从我见过的资料有四:
一、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中,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以后可能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或蒙不幸,或发展滞后,少有踪迹。”这里提到了“鹅掌大丘”是在江西泰和县。
二、又从幸氏家族网论坛中,幸大伟发表的《继湖广填四川》中提到“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这里提到“鹅掌大丘”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三、《幸氏通讯》第二期,“幸氏起名与字辈”栏目中,“重庆南川水江幸氏字辈(祖籍江西宁江府鹅掌大丘)”,这里“鹅掌大丘”又属江西宁江府。
四、据泰和县志办肖文定先生介绍:“鹅掌大丘”在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此名,一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是在灌溪镇。很多姓氏来查鹅掌大丘,但都没有此姓的记载,按历史分析,鹅掌大丘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一个移民集中点。”按湖北黄岗县志记载,迁到麻邑的江西移民,为纪念江西的移民点,也在麻邑取了“鹅掌大丘”这个地名。
]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中文名
段姓家谱
包 括
谱名、谱序、凡例、遗像
名 称
“族谱”、“宗谱”、“家谱”
起 源
周朝
目录
1 族谱定义
2 意义
3 文献目录
▪ 段姓家谱
▪ 其他
族谱定义
编辑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时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意义
编辑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的家乘谱牒现在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610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献目录
编辑
段姓家谱
1、陕西韩城《段氏世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山东莒县《段氏族谱》
明代嘉庆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安庄镇大咸服村段姓家中
3、山东聊城《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段姓族人家中
4、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5、山东曹县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6、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
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7、河南孟县《段氏宗谱》
清乾隆九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全国《段氏宗谱》(8册)
清光绪十四年编修
9、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卷一)
(1942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馆
10、江苏金坛《段氏家乘》(卷一)
清光绪七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鄱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卷)
1917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串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卷)
1944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湖北恩施巴东县《段氏家谱》(七卷)
2015年清明由段绪胜(策划)段绪军(编修)段绪松(审核)、段绪海(审核)、
段绪可(审核)重修。现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甘溪村。
其他
22、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23、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24、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卷) 1916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5、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6、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7、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8、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年段万醇主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29、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铅印本,分卷) 1920年段盛骐等编修 现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30、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20卷) 1928年段世晖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1、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2、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3、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5、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册) 1920年段伯诗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6、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7、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册) 1988年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8、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9、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40、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明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1、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2、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3、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刻本共九册 (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4、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木刻本 藏地: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45、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活字木刻本一册 段尚烈主修 朱清芳、谭鸿勋刻印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6、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一套共八册 1990年铅印本 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7、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酉阳堂) 清乾隆十七年(1752)撰修本 1993年撰修本 藏地: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48、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共三册 1992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段为恒等20人主修 藏地: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49、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 藏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50、湖北建始《段氏族谱》,1993年由段新载(段昌禄)整理修订,藏于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杉木村段家湾
段姓字辈
(派语)
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至则正濇穆,列信敏安直,温简廉宽栗,毅环吉表鋋,思课世日元,甲保恺悌均,瑄鍧茂仁义,桂华升世德,本自远云庆,万载嗣兴隆,谟训守为典,嘉猷代建功,运会际雍熙,安敦业恢洪,积厚永延祚,平康集祜同,弘仁图报国,履恕重亲民,宝露滋兰芷,春辉润柏松,千秋彰彦杰,泰顺步鹏程。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世派
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宗权圆义德
11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何家畔段氏辈字
文,德,克,宏,儒,伍,义,登,高,峰
12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段氏辈字
德 显 进 士 文 ,永 存 必 时 兴 ,德 贵 贞 邦 远 ,安 邦 定 河 村。(错字请纠正)
湖北英山段氏宗谱1988版
13、湖北省孝南区的段氏辈字:
修、齐、治、平,安、邦、定、国
修、齐、治、平,寓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安、邦、定、国,告诫该辈段氏后代要以国家的安定繁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4、安徽肥西的段氏辈字:
士先立品、大启贤能、忠心秉正、永遵祖言、定有余庆
(目前大约辈字区间在“大”--“忠”段)
15、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新头分村(现名:新分村)段姓辈字
兴、文、中、正、楷,英、武、善、士、德
16、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段氏辈字
文、连、长、富、贵、钰、德、正、景、芳
本族段姓相传自明朝来自山西洪桐县。具体无考,待本人以后花些精力作些考证。
17甘肃省会宁县刘寨乡段氏辈字
成、文、永、其
18湖北省建始县
一道懋嘉士,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克象昭天章,
19湖北江陵、监利、汉川、洪湖四地联宗(京兆堂)段氏辈字:
江陵: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 监利:正、大、振、家、声,甲、第、光、先、德。 汉川:启、贤、良、奇、功,纪、盛、唐、凤、庭。 洪湖:振、文、章、华、国,书、礼、传、家、先。 以上四地段姓,从“泽、德、庭、先”后开始,统一使用派语: 同、 宗、 迪、 慧、 颖, 经、 纬、 兴、 康、 邦, 祖、 训 、育 、英、 才, 后、 能、 谱、 瑞、 芳。
20:安徽临泉县牛庄乡段寨段氏辈字
玉、允、应、宗、成、堂(慎)、世、永、广(洪)、昌
21河北省清河县华家那村段氏辈字
瀛、堂、德、兴、茂;学、仕、纪、明、良。
22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坪镇长兴村段氏辈字(清光绪年间由淄川区张庄乡卢家庄迁至长兴村)
孔、绪、立、连、世、昌、延。
肖氏家谱字辈80个字辈
本文2023-10-18 05:40: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