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在全国排第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苏姓在全国排第几?,第1张

苏姓排行

苏姓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全协苏姓人口的20%。

■姓氏源流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古代名人故事50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名人故事5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古代名人故事50字一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古代名人故事50字二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古代名人故事50字三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古代名人故事50字四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苏吧:http://postbaiducom/fkw=%CB%D5

  ·中华苏氏:http://zhonghuasupkmcn/

  ·中华苏氏:http://suofchiabokeecom/

  ·由于“”字数限制,更多的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排行

  苏姓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全协苏姓人口的20%。

  ■姓氏源流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历史名人

  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

  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

  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

  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

  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甘肃省的河内)为王。

  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可”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章四友”。

  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辑有《苏廷硕集》。

  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

  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聚斗图》为时人所赏。

  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气韵淳厚”。

  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姓人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长。”

  ■苏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附录:苏姓典故、趣事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兄妹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吃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

  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便作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为甚酥〗

  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酥?”(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

  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

  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都是药名〗

  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姜至之说:“子苏子。”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以姜制(至)之呢?”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七分诗,三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由于“”字数限制,以下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典故、趣事[更为丰富]

  ■苏姓起源[更为丰富]

  ■苏姓历代迁徙史[更为丰富]

  ■国外苏姓介绍

  ■苏姓分布[更为丰富]

  ■苏姓家谱介绍

  ■苏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F77917整理]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的,除了唐朝的自居易,便是北宋的苏东坡。灵隐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自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

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

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

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

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

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

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

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

最后,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

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500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

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以后,“苏堤春晓”又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

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知道以苏东坡姓氏命名的那条美丽的长堤之外,还有一样便是那道杭州名菜“东坡肉”了。对于“东坡肉”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也演化出不少故事,但其“产地”都是在杭州。

有一种说法是,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杭州四乡庄稼大获丰收。心怀感激的杭州百姓抬着猪、担着酒向苏东坡拜年。苏东坡将收下的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喷香,再按疏浚西湖的花名册,每家一块分送给杭州百姓,让他们过年。人们就把此肉称为“东坡肉”。由于“东坡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很受百姓欢迎。后来杭州的大小菜馆也学着做成此菜,挂出牌子,取名为“东坡肉”。

又传,“东坡肉”成名以后,一天,朝中御史乔装改扮来杭州察访,一进菜馆点菜,首见“东坡肉”,就收罗所有菜馆菜单,返京奏见皇帝,说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百姓恨之入骨,以致要吃其肉,并呈上菜单为据。皇帝不明原由,不分青红皂白,降旨把苏东坡革职,发配海南。

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其处境和人事关系与在京城时相比要好得多。由于心情舒畅,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诗自然也会写得多了。他第一次来杭州当通判时的几位上司,太守沈立、陈襄、杨绘,以及第二次来杭州当太守时的助手、同僚、下属等,都和他志同道合,彼此之间开诚相见,亲密合作,情同手足。有时兴之所至,他们还以诗词唱和。苏东坡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人际关系,看重与同僚之间的情谊。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回忆和描写他与杭州同事的友情:

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

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美丽的西湖,对诗人的吸引力是可以想像的。来到杭州以后,一见西湖,苏东坡便观之不足,爱之有余。稍有余闲,不管阴晴雨雪,都会四处游览。面对西子湖,苏东坡自然是诗情如泉涌,难以自禁。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

林语堂对苏东坡有很深的研究,对苏东坡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杰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对西湖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绝妙描写,使这首名诗成为对西湖的千古绝唱,也成为以后历代杭州人宣传杭州和西湖的最佳广告词。

作为佛教的信仰者,在西湖山水中,苏东坡非常喜爱灵隐等地的景色,“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他与许多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苏东坡常常在游玩西湖之后,到葛岭附近的普安院吃饭休息,然后前往灵隐。在灵隐,苏东坡喜欢把冷泉亭作为他的办公地点,在亭子里摆放桌椅笔墨,摊开卷宗,在优美的景致里剖析公案。处理完公案后,撤去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属吏共饮。

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与灵隐有关,《闻林夫当涉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的前四句是:

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鹜。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如今,灵隐风景区里的“春淙亭”和“壑雷亭”的出处就是来自于苏东坡的这首诗。

苏东坡与佛教的渊源,还要从其家庭说起。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佛教之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他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女居士,他的弟弟苏辙也是一位虔诚居士。苏东坡很早开始学佛,对佛学很有研究,他的行为受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影响最深。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

在杭州,苏东坡经常往来于各寺院,与湖上丛林、各寺高僧相知相交,留下了许多佳话。其弟苏辙曾说:“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

苏东坡来杭州前,欧阳修曾向他介绍了杭州诗僧惠勤,嘱咐苏东坡到了杭州可前去探访。苏东坡到任第三天,就前往孤山拜访,受到了惠勤、惠思的热情接待,三人开怀畅谈,很是投缘。告别了两位僧人,走出山门,苏东坡的眼前是腊月孤山大雪将临的冬日景象。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和心境: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鹤盘浮屠。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与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杭州怀有美好的感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他把自己当作是杭州人,在离开杭州以后,还常常想起在杭州的岁月,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

苏东坡这样既有才华、又干实事的地方官,自然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在苏东坡还在任上时,许多杭州人就“家有画像,饮食必祝”。苏东坡离开杭州后,杭州人建立了纪念他的“苏东坡祠”,把他当年修筑的长堤称为“苏堤”,把他创造的“东坡肉”作为杭州的特色菜,把他的事写进了历史书、教科书和文学作品。至今,用苏东坡故事编成的戏剧还在杭州的剧院上演。

1988年12月,杭州人在苏堤南端建成了占地42亩的苏轼纪念馆。其建筑为一座米红色、飞檐翘角的二层仿古楼。楼下展有苏轼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苏东坡在北宋熙宁、元佑年间两度来杭州担任地方官时救灾赈民、开凿运河、疏通六井、整治西湖的事迹。楼上展厅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书画手迹的复制品,以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文为内容的书画作品。纪念馆前花木扶疏、竹影婆娑的庭院内,竖立着一尊高三米、用花岗岩雕刻的苏东坡全身像。

在杭州,还有一条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道路:东坡路。有一座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剧院:东坡剧院。

名人故事100字大全「简短」

 你们知道有哪些名人故事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名人故事100字大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名人故事100字大全一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名人故事100字大全二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药,比西方的麻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名人故事100字大全三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名人故事100字大全四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医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

苏姓在全国排第几?

苏姓排行苏姓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全协苏姓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