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孟的总说自己的老祖宗是孟子,孟这一姓氏真的是从孟子开始的吗。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是孟子的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姓孟的总说自己的老祖宗是孟子,孟这一姓氏真的是从孟子开始的吗。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是孟子的后代。,第1张

孟姓的起源

姓氏:孟

祖宗:庆父

分类:以避罪为姓

姓氏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 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 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 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改为孟。

郡望:

1、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 、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2、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 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3、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 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堂号:

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 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 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迁徙分布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例如,宋朝的孟宗政为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孟浩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孟程为丰城(今属江西)人,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今 河北永平)人,孟显为安华北池(今属甘肃)人,孟攀鳞为云内(今山西怀仁)人;明朝的孟充为高安(今属江西)人,孟兆祥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的孟永光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用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和记忆,从五十代到一百零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944河北保定孟公晓墀百年经过史

(民国)孟继元编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4945山西蒲县孟氏家乘七卷

(清)孟元芳 孟时芳等重修 孟述唐补

清顺治八年(1651)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946辽宁新宁孟子世家流抚民支谱三卷

(清)孟传志 孟广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辽宁新宾县)夹河乡支家村

4947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

(清)盂广禄纂

清光绪间钞本

辽宁本溪南甸子镇北甸村

4948辽宁本溪盂氏先远三代宗亲谱册一卷孟广

玺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碱厂镇城厂西街

4949辽宁辽阳盂子世家流寓辽阳支谱三卷

(清)盂繁章纂

清光绪初年木刻本

辽宁本溪南芬区

4950吉林临江孟氏世系表一幅

清嘉庆六年(1801)写本

辽宁灯塔县西马峰乡井泉村

4951黑龙江绥化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三卷

(清)孟昭铨纂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4952江苏镇江润州朱方盂家湾孟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孟正仪 孟德禄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孟氏宗谱》。

4953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盂蔚君 盂九皋等四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学堂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4954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

(清)盂道鸣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原学堂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卷1-

4、12、卷末)日本 美国

4955江苏常州毘陵盂氏续修宗谱二十一卷

清木活字本

江苏常前市图(存卷1-3、8、19-21)

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九年。

4956江苏常州毘陵孟氏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孟宪超编

民国十七年(1928)愿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6、7、10、

11、13、14) 日本 美国

4957山东章邱孟氏流寓章邱旧军镇宗谱

盂廷状纂

钞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至清宣统二年。

4958山东章邱盂子世家流寓章邱县旧军镇续修

支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孟继笙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4959山东斋河孟子世家流寓长清支谱二卷首一卷

山东齐河县赵官镇村北街

4960 孟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南古镇后寨村

4961湖北沔阳孟氏宗谱八卷

(民国)盂继堂等修

民国十年(1921)亚圣堂木活字本 八册

4962湖南孟氏族谱不分卷

(清)盂禄赐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孟氏仁义堂木活字本七册

南京大学

注:散居常德、益阳、宁平等地。

4963四川合川盂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孟必芳纂修

民国间成都石印本 四册

四川图

4964 孟氏家乘六卷

(清)盂希孔编

清初刊本 四册

美国

4965 孟氏家谱不分卷

(清)孟纹祖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三册

美国

4966孟氏重纂三迁志十卷

(清)孟广均原纂 陈锦 孙葆田重纂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六册

台湾

4967 孟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盂宪曾等续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1、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采用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具体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2、从五十五代到一百零五代: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

3、孟氏家谱的起源:

(1)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2)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3)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孟氏简介,他是孟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孟氏家族起源于鲁桓公的儿子庆父。起初,庆父的子孙都叫孟孙氏,后来才开始简化成为孟姓。

从孟子开始,他的儿子孟仲子一直到他的之后二十代,都是一脉单传,一直到第二十一代孟观的时候,才生了两个儿子。而在此之后,从二十三开始,又是十代单传。一直到第三十三代,孟氏家族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文豪,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也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孟云卿和孟庭玢,孟云卿也生两个儿子,只可惜,这两个儿子都无后。

所以,孟庭玢的长子孟常谦成了孟家的嫡传后裔,也就是第三十六子孙。孟常谦生儿子,长子孟尊庆。孟尊庆也生了两个儿子,其后孟氏家族又开始了单传的历史。一直到第四十五代孟宁。

因为朝廷开始注重对孟子学说的尊崇,孟宁得到朝廷的赏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让孟氏家族重新进入了复兴时期。所以孟氏家族又把孟宁成为“中兴祖”。而孟宁,已经是孟子第四十五代了。

所以,基本上从孟子开始,一直到孟宁,基本上都单传。从孟氏第五十代开始,孟氏家族开始意识到按辈分排行。但当时正处于元明战乱,所以孟氏后代开始四散流离。

明代朝廷对儒家的尊崇空前绝后,明朝皇帝开始优待孟子后代,所以按辈分取名字的规矩越来越严格。在有明一代,孟氏先后排了二十个字辈。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排了十个字辈。

到了民国时期,孟氏家族通过当时的北洋 的审批,又再次确立了二十个字辈。

孟子故乡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年,于公元前89年去世,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邹国,即今山东省邹城县。据说他是庆父的后裔,只不过他自小父亲早逝,和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著有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七篇。

邹城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素有“邹鲁圣地”和“孔孟之乡”的美誉。现今已经是山东省的县级市之一,由济宁市管理。位于山东南部,和孔子的故乡“曲阜”很近。

孟子故居在曲阜城南约13公里的地方,那里是中国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出生地。在当地,每年都有村民会自行前来祭祀孟子,仪式规模相当重大。现在我们见到的是孟子故里,是在元代和明代修复过的。现在现存的遗迹有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和孟母池等。这些遗迹已经称为了山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孟子故宅先仅存一座正殿,约有5米高,11米长,纵深7米。在殿前,有一口池,便是孟母池。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起源地就在这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故宅的附近有坟墓。当年孟母见到孟子在坟墓附近学着别人的样子叩拜,便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儿子的成长,于是又迁到了市集上孟氏简介,最后又迁到了学宫附近,最终把孟子教育称为一代大思想家。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姓孟的总说自己的老祖宗是孟子,孟这一姓氏真的是从孟子开始的吗。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是孟子的后代。

孟姓的起源姓氏:孟 祖宗:庆父 分类:以避罪为姓 姓氏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