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熊家冢楚墓的主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荆州熊家冢楚墓的主人是谁,第1张

熊家冢墓主的猜想 辜振民 现在,熊家冢的车马坑发掘已有一段时间,一个迷团仍摆在世人面前:熊家冢墓主倒底是谁?当熊家冢刚开始发掘时,有报道认为可能是楚庄王墓,但很快被专家否定了。长江大学的徐文武教授曾采用排除法推定为楚昭王,但是仍有疑问。这是因为:楚昭王是春秋晚期的楚国国君,其年代与熊家冢目前肯定为战国早中期的楚墓仍有出入。古籍《水经注》记载,楚昭王的墓地在当阳河溶镇的昭丘,即沮水漳水会合处。朱翰昆《沮漳江汉——荆楚文化的摇篮》中记载:此处有当地老农反映,解放前该地有观基寺,寺前有石碑,刻有“昭王古陵”四个大字。按此,熊家冢不在沮水漳水会合处,墓主就不应是楚昭王。那么,熊家冢既然不是楚昭王墓,有可能是楚王墓吗?如果是楚王墓,那又会是哪一位楚王呢?一、熊家冢是座规模宏大的楚王墓(一)墓葬形制与规格综合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熊家冢应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楚王墓。熊家冢主要由主冢、陪冢、车马坑、排葬坑和壕沟等5部分组成。主冢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椁墓,主冢南面还有90多座排葬坑。此座古墓规模非同一般,据刘德银《纪南城周围的楚墓》记载,熊家冢在50年代尚存有高大的封土冢,封土冢直径超过100米,原来的封土高近20米。现存封土高度为4米左右。从考古铲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的资料来看,熊家冢是一座略呈正方形、带有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墓道朝东,方向为50°。墓口长68~70米,宽68米,墓道长33米,宽16~20米。整个墓区勘探和发掘表明,这些遗迹南北跨度约550米,东西跨度约150米,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在墓的西边已露出一个台阶,露出的台阶为第一级台阶,高05米,宽1米,探出的第二、三、四级台阶高1米,宽08~1米左右。推测该墓可能有15级台阶。墓坑底长27米,宽25米。从钻探的情况分析,按台阶级数推测,该墓椁室较大,长约22米,宽约20米,高35米,面积约440平方米。其规格是中国已知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棺椁中最大的。经考古发掘,在一号墓的封土上方以及边缘发现了成行成列的柱子痕迹,表明墓冢上原有一座由殿堂、回廊组成的高台建筑,封土如覆斗形,墓道向东。一号墓的墓坑坑口长、宽皆为约68米,坑深15米以上。因此,熊家冢墓的结构具有典型的楚王墓特征。荆州地区已发掘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有天星观邸阳君番乘、包山左尹邵佗和望山悼固;其它地区已发掘的淅川下寺楚令尹墓,楚王墓则有河南淮阳马鞍冢楚顷襄王,以及安徽寿县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相比之下,这些墓的规模都远小于熊家冢墓地。如天星观邸阳君番乘,其地位为封君,身份仅低于楚王,但其木椁长82米,宽75米,面积615平方米,只是熊家冢椁室面积的1/8。深受楚国影响的曾侯乙墓墓主为曾国一国之君,椁室为多室结构,面积为1405平方米,熊家冢的椁室面积与曾侯乙墓的椁室面积相比,大了近3倍。对照1986年发掘秦公一号墓(秦景公、公元前576—537年),该墓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墓室面积2400平方米。秦公一号墓殉人牲达184具。车马坑在大墓的右前方,东西长863米,南北宽24米。秦公一号墓有陪葬坑,墓西南侧还有祭祀坑,地面上有陵园祭祀建筑。秦楚世世通婚,秦昭王的母亲还是楚贵族之女,楚昭王之母是秦女,秦公一号墓年代与熊家冢下葬年代仅相隔百余年,因此,秦国王墓形制与楚国虽有差别,但作为秦王墓,其规格与楚国王墓的规格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前537年)名嬴石,乃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四世孙。他统治秦国长达39年之久,秦景公在位期间继承了穆公、桓公的执政方略,坚持对外扩张,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并在与晋国及其盟国的多次交战中屡次取胜,使得秦国继续日渐强盛。这个宏伟的陵墓,其葬制敢于超过周天子的规格,不仅见证了秦国当时的强大国力,也说明了秦景公在秦国历史上的昭著地位。熊家冢与秦公一号墓相比,其墓室面积、车马坑、殉葬坑、祭祀坑、地面的陵园祭祀建筑,规格都大于秦公一号墓。墓中殉人因没有完全发掘,具体人殉数量不知,但可以肯定,熊家冢的规模与秦公一号墓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知,熊家冢应是战国早中期当时楚国国力强盛时期的一位楚王墓。(二)殉葬坑《墨子·节葬下》中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熊家冢一号墓南侧及二号墓北侧的小墓,目前发现已超过120座,杀殉人数已超出“将军大夫”级。从已发掘的殉葬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小型墓,坑口长4—5米,宽3—4米,坑深45米左右。已发掘的11座墓,人骨及葬具都保存不好,葬具仅存灰色棺椁痕迹,为一椁一棺。随葬品均出于棺内,以玉石器佩饰为主,器形有璧、璜、环、珠、管、龙形佩等。其它还有少量小型铜器,如带钩、削刀、铃。熊家冢墓地的这些殉人,有可能为自殉,也有杀殉的,坑位排列按等级、性别的不同而排列有序,是经过精心规划、同时下葬的结果。已发掘的殉葬坑中均有一椁一棺,并有不扉的随葬品,说明殉葬的人殉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秦公一号墓殉人牲达184具,其中有箱葬72具;熊家冢主冢有棺椁的殉葬坑达90多座,则殉人数量与秦景公不相上下。(三)车马坑熊家冢车马坑,有二点值得重视,一是规模宏大,二是车马坑中的马饰中有玉饰。熊家冢车马坑,也如秦公一号墓,在主冢的右前方,西南侧,车马坑长约134米,宽约23米。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约12米,车马坑规模远远大于九连墩战国车马坑(长52米,宽95米,坑深23米,有33辆战车、72匹战马。)。熊家冢车马坑中可能有80多辆战车,也要大于秦公一号墓的车马坑和九连墩战国车马坑,是目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在1号车马坑的西面还分布有30多座排列有序的小型车马坑。已发掘了其中的一座,即33号车马坑。33号车马坑内埋一车二马。车由轮、轴、辕、衡、舆几部分组成。车的放置为衡西舆东,两马背向侧卧于辕两侧,马首向西。车的木质均已腐朽无存,仅存表面所髹的黑褐色漆皮痕迹。轮变形为椭圆形,下半部置于坑底轮槽内。轮有36根辐条。两毂端各套一青铜軎,軎上附辖。舆为长方箱形。马骨保存基本完整,呈灰白色。马口中有铜衔,头部有包金箔的锡节约,颈部下方有玉串饰、玉佩、玉饰状的玉器。《文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璿弁玉缨,遗光儵爚。”薛综注云:“弁,马冠也,叉髦以璿玉作之。缨,马鞅也,以玉饰之。”现33号车马坑内的一车二马,其车马饰中有玉饰,“倚金较,璿弁玉缨,遗光儵爚”当为君之“骊驾”。《后汉书<舆服上>》“天子玉路,以玉为饰……夷王以下,周室衰弱,诸侯大路。”从全国各地发掘的战国车马坑中,包括秦公一号墓中的车马坑,秦景公随葬的车马坑中,“诸侯大路”却未见到玉饰,而熊家冢车马坑中发现有玉饰。再看大型车马坑中,已发掘出一具车轮,直径达15米,按周尺换算,合《周礼·冬官考工记》“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六尺有六寸之轮。”可见这熊家冢车马坑中发现的战车或乘车,其规格之高。(四)熊家冢玉器熊家冢墓地现已发掘近30座殉葬墓,出土玉器超过1300件,整个熊家冢出土的玉器不仅总类繁多,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并且制作工艺精致,透雕、阳雕、阴雕等艺术手法都得到运用。其中一件大型玉璧,直径22厘米,应属拱壁,拱璧为持握,供奉的礼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这些玉璧中的纹饰以谷纹、蒲纹、以及蟠螭纹为主,具有战国时期玉器的特点。而大璧为天子礼天之用,诸侯献天子也要用大璧。“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这块直径22厘米的大型玉璧发现在一号祭祀坑,表明了墓主人的显贵。更重要的是,在熊家冢考古中,首次出现玉器以组佩形式出现在殉葬墓中,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殉葬者的身份决非一般。二、熊家冢墓主可能是楚悼王(一)熊家冢所处年代距今约2300~2400年,楚悼王死于公元前381年,距今约2400年,与熊家冢的年代相近。(二)战国时期,秦白起拔郢前,若从楚惠王算起,楚国共有惠、简、声、悼、肃、宣、威、怀八位楚王。楚惠王在位57年,在位期间,他执行安邦定国的方针,对外扩张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早年有白公胜之乱,且死亡时间为公元前432年。参照曾侯乙墓,其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晚,为战国早期的楚惠王时期,墓中亦有殉人,但无车马坑。又对照淅川下寺楚令尹王子午墓,王子午为楚庄王之子,其墓为春秋中晚期大墓,但墓道较短。所以熊家冢墓主若是楚惠王,依据有限。楚简王在位24年,少有建树;楚声王在位仅六年即被“盗”所杀。楚肃王在位11年,因“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加上楚巴之战,国力大减。其后的楚宣王、楚威王虽有二度复兴,但根据战国中期偏晚或中、晚之际的大型楚墓,均未发现有殉人的特点,而熊家冢主冢就有殉人的殉葬坑达92座,故可以将楚宣王、楚威王排除于熊家冢墓主之外。以此标准,再考虑到特大型车马坑,熊家冢应是一座战国早、中期的楚王墓,其墓主则应是楚悼王。楚悼王在位21年,“国人拥立为君”他大胆重用异邦人吴起主持变法,使楚国振兴复强,几年内楚国势力迅速扩张,楚军向北一直打到了黄河;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变法“要在强兵”、“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可见楚悼王的军队强大。而且,楚悼王正北胜魏国,问兵黄河时病亡,壮志未酬。为此,楚悼王死后有这么大的车马坑殉葬,长达130多米,可以殉葬八十到九十辆战车(车马坑中已发现有弓、箭簇),则极有可能。另外,车马坑有部分坑中有马无车,则有可能殉葬的为战马,因楚悼王时期,楚国已有相当强大的骑兵。(三)熊家冢所处位置于故楚都郢西北部的川店,此处由当阳河溶镇起,至荆州区八岭山一带的楚墓,规格大,墓葬密集,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群位于国都附近的特点。另外,距熊家冢东南约数十里,在1965年发掘的马山沙冢昭固的墓,出土了越王剑。而昭固是楚悼王重孙,因此这一带有可能是楚悼王家族墓地。(四)吴起变法失败,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吕氏春秋·贵卒》说:“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儿子楚肃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吴起列传》)。这些被“夷宗死者”中等级较高的贵族,以及妻女,完全有可能被杀殉,或令其自殉在其楚悼王的主冢周边。由此,就可以解释,在熊家冢殉葬坑中殉葬者的排列等级,也可解释殉葬坑中殉葬者的身份。由于楚悼王死亡被一些豪门贵族“丽兵”,所以,楚肃王完全可以以极高规格厚葬楚悼王。而且,楚肃王借楚悼王时代建立的综合国力,完全有实力,也有理由为楚悼王修建如此规模巨大的王墓。(五)楚悼王死后四、五十年后,是楚宣、威王执政。楚宣、威王两王,借楚悼王打下的基础,一直采取休兵自重和伺机进取的策略,北取睢、泗之间至泗水之上,西拓巴蜀,东收吴越,“临天下诸侯”使楚国成为雄踞一个大江南北的大国强国。《战国策·楚策一》记策士说楚威王语: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句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为此,楚威王或楚宣王为纪念他们的曾祖楚悼王,是有实力对楚悼王的墓地大建祭祀之庙等建筑的,今熊家冢有回廊、祭祀之庙等建筑遗址,其年代距今2300~2400年,基本与之相符。由此,可以推定,熊家冢墓主极有可能是楚悼王,但最终结论,仍待熊家冢发掘资料的证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墓地不断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包括生产建设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影响、盗墓犯罪的威胁等等),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1979年到2001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

1981年,熊家冢楚墓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市文物部门分别于1979年、1995年、2001年对该墓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勘查。

2005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但主冢等挖掘时间待定。

2006年8月,荆州考古工作者对墓地开始有计划的发掘,近半年的时间开探方282个,面积共28200平方米。

2008年12月10日,在荆州熊家冢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定:熊家冢主冢墓主是一位楚王。

到2012年为止,在主冢南侧已探明出殉葬墓92座,已发掘30余座,出土玉石、水晶、玛瑙等精美文物共1000余件。此外还有少量青铜器、陶器。在主冢和祔冢西侧,还发掘出一座1314米长、12米宽的特大型车马坑和排列有序的30多座小型车马坑。

2012年9月12日,以熊家冢楚墓为基础兴建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对外营运时间,确定开放时间为10月1日。

战争概述: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双方于城濮(今山东临濮集一带)展开决战,晋军避其锋芒,退避三舍,最终大胜楚军,有力地阻止楚国势力在中原的扩张。

晋文公重耳继齐桓公姜小白后,成为中原诸侯公认的一代霸主。

将帅星数:★★先轸子玉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55★★☆

战争类型:退战——城濮的胜利,缘于晋国人的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不仅取得战场上的优势,还获得了知恩图报的美名。

战争深度解析:

春秋的历史是一部诸侯争霸的历史,也是一部国君与国内大夫们争斗的历史。

在春秋,当一个国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一个想称霸中原的国君。

上是有名无实的周天子,左右是虎视眈眈的列国诸侯,国内还有那些并不安分的世家大夫。“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左右春秋历史格局的,是天子,君王,还是大夫?

楚军大败的消息从前线传来,楚成王还是感觉到了失利的苦涩,虽然结局早在意料之中。

当然,唯一的慰藉是那位战败的将军,在楚国不可一世的成得臣(子玉),再也翘不起骄傲的尾巴。

楚庄王给成得臣很客气地带了个信,说申、息二地的将士在这次战争中大多已阵亡,成将军你就自己看着办吧。成得臣收到此信,基本清楚楚庄王的话其实也代表楚国人民对他的态度。

成得臣背向南方家园,拔剑自刎,谢罪于楚人。

楚国追溯祖源,亦是华夏分支。据《史记》所载,其祖吴回是华夏上古五帝高阳帝的曾孙(也算是根正苗红)。但吴回的儿子季连一系人开始流离失所,家谱断代。到了周文王时,在他手下有一个叫熊丽的少数民族,熊丽口口声声称他老爸鬻熊说过,他们是季连的后裔。

熊丽的说法当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认同,以至很多年后,中原诸侯在提到楚国时,都称之为楚蛮,把他排挤在轩辕的族子族孙之外。

熊丽有一个很有出息的孙子,叫熊绎。熊绎做出了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举动:率领着一帮在北方土地上混不下去的流民南迁,来到了当时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的荆山(今湖北西部汉江两岸)。

开荒据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熊绎终于在荆山建立了属于熊氏部落的根据地。

连当时的周成王后来都知道了熊绎开发南大荒的先进事迹,特意授予了一个子爵的爵位,封号为楚。

封不封号,地都是自己开拓出来的,熊绎对周天子总把别人的豆包当自己的干粮的做法不屑一顾,对小小的子爵也没怎么上眼。在后很长的时间里,熊家的儿孙们在和中原诸侯们打交道的时候,口头禅是:“我是蛮夷我怕谁。”

到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的时候,周室衰微(时为周夷王当政),而熊家在江汉一代已经开始做大做强,初具规模。

熊渠讨伐并吞并了庸、杨、吕等几个小国。

熊子爵厌烦了每次去征伐那些家伙总问:“为什么打我?你有周天子的特许打架令吗?”(在西周,征伐礼仪自天子出。)

于是熊渠不要周王室封的这个子爵了,干脆自立为王,并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大有与周王室抗衡的架势。

不过后来周厉王上台。熊渠听说了周厉王暴虐的光荣事迹 狐偃简介 ,吓得立即把父子几个的“王”衔去掉,派人向周王室送上厚礼,说愿意服从周中央 的统治,继续当他的小子爵,安安分分地过日子。

当晋国开始出现曲沃之乱百年内战的时候,楚国的掌门人熊蚡冒也去世了,他的兄弟熊通杀死了侄儿代立。

熊通一生精力旺盛,在位五十年间东征西伐,成为了汉江流域一带的霸主。

强势的熊通又一次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自此楚国***一律称王,直至被秦所灭。

公元前740年(周平王三十一年),楚武王之子楚文王熊赀建都于郢(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这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当齐桓公初霸春秋的时候,楚国也开始从一个女人的手中走向了辉煌。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楚文王从息侯那儿抢回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有很多种称谓,有人叫她息妫,有人称她为桃花夫人,更多的人尊称为文夫人。

美女息妫的故事很多,然而对于楚国有影响的是她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老大熊嬉、老二熊恽。

娶息妫后的第七年,楚文王熊赀病逝。楚国的江山接力棒传递给了文夫人的大儿子熊嬉——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后世称为庄敖。

而从被称为庄敖的熊嬉时代过渡到楚成王的熊恽,这段历史显得迷离而复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为:庄敖五年的时候,熊恽依靠一个很小的随国的势力,成功发动政变,弑兄熊嬉。

这段史料经不起考据,因为庄敖五年,熊嬉最大不过十二岁,而后来成为楚成王的熊恽更小。

另一本记载春秋大事的重量级史书《春秋左传》对太史公提及的这一宫廷政变只字未提,却记载了文王死后其弟子元公然对文夫人的性骚扰,以及文夫人后来如何运用智慧,除掉楚国王权最大的威胁者子元。

在残酷而美艳的宫廷争斗故事背后,文夫人为她的小儿子保住了楚国的江山。

楚成王元年(前671年),文夫人以斗谷於菟为令尹,辅佐年幼的成王,重用一干能臣武将。在政治上,布德施恩,摒弃文、武二王过去对汉东诸国的高压政 策,结交中原各诸侯国,并遣使送重礼至周天子,重新表示对周室的尊敬。周天子大悦,赐胙(注:胙,代表喜福的祭肉,是天子亲近臣子的表示),发话了,楚国 你就好好帮我管理南方那些诸侯和夷人吧。

楚国大治,确立了在南方的霸权。

楚成王三十三年(前639年),乘齐桓公逝世,中原诸国混乱,楚国人开始了向中原的扩张。在泓水,楚国人大败刚刚平息齐国内乱、打着仁义之师的假霸主宋襄公,成功地向中原诸侯宣告,楚国正式加入了春秋争霸战。

泓水之战后,中原曹、卫、陈、蔡诸多小国纷纷投入了楚国人的怀抱。楚国风光一时。

谁来替齐、鲁、晋、宋这些传统的中原诸强换回颜面?

但中原诸侯的日子都不太好过。齐、晋都是经历着诸子内乱的阵痛;秦国和楚国一样被视为夷蛮;宋国为了强出头,已经被楚国人打得头破血流。

似乎没人能够与强大的楚国人对抗。

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晋公子重耳结束了他传奇的流亡生涯,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君主。

晋国是姬姓封侯,名声地位都比较显赫,但进入春秋,即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兄弟分裂和内乱(曲沃武公之乱)。

从百年的内战泥潭中挣扎出来的晋国,在晋武公和晋献公的手中开始走向了扩张。不过与楚国不同的,因为一个女人,原本蒸蒸日上的晋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这个女人也是晋献公在伐骊戎时抢回来的女人:骊姬。

在骊姬的精心策划下,晋国搅起了翻天覆的政治风云,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夷吾逃亡国外。

骊姬毕竟是一个在晋国政治根基不深的女人,晋献公在的时候还能有靠山,晋献公一死,晋国的那帮士大夫就跳出来进行“拨乱反正”了。骊氏姐妹的儿子奚齐、卓子还没看到春天的花开,便经历到现实的冰冷,被晋国的大夫里克和郑丕所弑。

晋国的内乱给了邻边秦国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夷吾在秦国人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

成为晋惠公的夷吾却没有买秦国人的账,反而趁秦国灾荒落井下石,向秦国挑起了战争,在国内又大肆排除异己,晋国的政局依然乌烟瘴气。

秦国人在夷吾身上做了亏本买卖,把第二笔投机买卖放在了流亡的另一个公子重耳身上。当夷吾逝世,重耳在秦兵的拥护下回晋,当上了晋国的君主。

晋、秦之间联盟暂时达成,从双方的纠纷和国内矛盾抽身出来,将目光放在了崛起的楚国人身上。

尽管内乱纷纷,但晋国的强势其实已经不可避免。在晋献公时,晋国就首先将国内的部队编制扩展为了两个军(晋献公本人率领上军,后来的倒霉蛋太子申生统率 下军)。而就在晋惠公被秦国人所俘虏时(前645年),晋国的士大夫们联合进行了一场在军事史上重大的改革,“晋于是乎作州兵”,招兵对象不限于“国 人”,扩大了兵源。这一切都为晋文公上台后的强势打好了基础。晋文公上台后不久,晋国就将军队扩为上中下三军,郤縠为中军主帅;狐偃为上军主帅,狐毛佐 之;栾枝为下军主帅。

(前633年)晋文公四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打宋国,宋成公向晋文公求救,希望晋文公看在当初流亡宋国时宋襄公对其礼遇有加的情分上,出手援宋。

流亡时受到隆重接待不假,可楚成王在重耳流亡楚国时对他也不错,重耳甚至对成王许下日后如果两国兵刀相见,晋人定当退避三舍以谢成王款待之情。

重耳是个聪明的人,或许在酒宴上的一席话是他已经预料到日后晋、楚之间的摩擦必不可免。

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是完全不能再容忍楚国的崛起扩张,这才是晋国出兵的真正理由。

但是晋文公并没有猛打猛撞,他决定先派兵打投靠了楚国的小国曹卫,围曹、卫而救宋。

公元前632年春,晋文公以郤縠主帅,先轸为副帅,率大军攻打曹、卫,很快占据了曹、卫。副帅先轸在灭曹、卫的战争中表现优秀,恰郤縠逝世,先轸很快被提拔为三军元帅。

先轸,又称原轸,是当年跟随重耳流亡的近臣。

占据曹、卫后,楚国人并没有如晋国人所愿放弃围宋而救曹、卫。此时先轸向重耳提出,如果就晋国的军队同楚国开战,势孤力单,如要取胜,一定要把齐、秦两国拉进来。

先轸提出一个妙计:一方面把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割给宋国,一方面又请齐、秦为宋国向楚国说情。对于齐、秦二国的说情,楚国当然不给面子。晋国趁机联合齐、秦,共同对楚作战。

面对晋、齐、秦三国强敌,楚成王熊恽经历多年政坛风云,心知再持续攻宋,对楚国不利,准备撤军。

楚成王想撤,他的部下却不干。

楚军元帅子玉。

子玉是楚国的令尹,以善战著称,自大而残暴。楚成王征讨宋国前,曾让令尹子文在睽地搞军事演习,子文一早上就演习完毕,没责罚一个士卒;而让子玉在著地搞军事演习,一天才结束,子玉就鞭打七人,并用箭射穿了三个人的耳朵。

子玉无德,但他身后却是楚国最大的氏族若敖氏。所以面对强势的子玉,楚成王不满意,却拿他没什么办法,还不得不令子文让出了令尹的位置,并让子玉担任了征伐宋国大军的主帅。

楚成王想撤,子玉说还没解决宋国人,他谁也不怕。

可以对国君的命令视若无物,子玉有他的资本:伐楚大军中,他的宗族部队是主力,他有资格向国君说“不”。

对这位令尹的抗命,楚成王只能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自己率部回国,由子玉的宗族部队带上陈、蔡、许、郑联军,与晋、齐、秦三大高手抗争。

子玉也并非完全的有勇无谋之辈。他展开了攻心战,派使者告诉晋文公,如果晋文公恢复曹、卫两国国土和政权,楚军就撤出宋国。子玉这招很厉害,如果晋国不答应,出师则无名,如答应则白忙活,威信必大打折扣。

先轸却棋高一着,使用激将法,将楚国使者扣押起来,然后私下向曹、卫允诺恢复其国,条件是与楚断交。曹、卫得到这样的承诺,立即与楚国断绝了同盟关系。

楚人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子玉大怒,率军直逼晋军,以图与晋军决一死战。

楚国人急,晋军却不紧不慢,重耳说,我得兑现当年对楚成王许下的承诺,遇楚军退避三舍。

这一退,退出了晋文公重义守信的美名,也将楚国人诱入了晋、齐、秦、宋四国设的口袋阵中。

在城濮,双方展开激战。先轸令下军进攻楚国较弱的右军,并让下军驾车的马统统蒙上虎皮,向前横冲直撞。楚军右军驾车的战马视为虎,吓得迈不动马蹄子,全 部伏卧于地。楚右军大败。而晋上军主将狐偃、栾枝则伪装主将后退,在阵后用车摇曳树枝,以引诱楚军,楚左军不知是计,放胆追杀,被先轸指挥中军拦腰斩断。

楚军大败,伤亡惨重,子玉仅带部分士卒突围。

城濮之战,楚国大败,晋国凭此战称霸诸侯,晋文公成为霸主。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先轸:

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三军”元帅,他的战绩证明了他能配得上这样的称号。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的霸业,也有力地阻止了楚国势力向北的扩张。然而,这不是先轸的最后演出,五年后,先轸又一次在崤之战中大败秦军,巩固了晋国的霸业。

先轸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平常也是一个直爽的人。因为晋襄公放了三员秦大将,先轸一时气愤,竟啐了晋襄公一口。后来深觉不安,在与狄人作战中自己御去头盔甲胄,驾单车冲入狄军 狐偃简介 ,战死沙场。

一个真正的将军,战死疆场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楚成王:

楚成王熊恽是个苦命的孩子,从还未懂事的孩童时代开始,他就不得不卷入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小小的年龄就背负上弑兄继位的恶名。在位四十五年,将楚国带向了强盛,经历过泓之战的辉煌,也不得不直面后来城濮之战的失意。晚年,却被自己的儿子太子商臣逼迫自杀。

不知他那位倾城绝代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母亲文夫人是否对他说过:做女人难,但做国君更难,尤其是做一个有抱负的国君。

战争猜想:

城濮之战是影响着春秋格局的重要一战。而在中国战争史上,城濮之战也是一次成功的谋略战,退避三舍、以虎皮蒙马、马车拖树枝起灰尘,这些后世兵家看起来 的小儿科,对当初还以礼为战的春秋时期来说,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而楚国的失利再次告诉了人们,在春秋,真正阻止晋齐秦楚等强国称霸的,或许不是其他 诸侯,而更是那些国内无法制衡的士大夫们。

城濮之战楚国虽败,但楚成王也趁机铲除了国内最大的大夫势力,为后来的楚庄王称霸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楚成王能镇服子玉,审时度势地选择撤退,接下来的春秋争霸,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过程呢?

一、历史上大舜除了治水还当帝君吗

怎么不能?

1、古代生产力不足,中国又是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治水本身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大保障,也属于治国的重大方略。

2、大力发展国家农业,使人民有地可种,有粮可产,安居乐业。

3、大禹重新划定了中国版图,创设了地理学的概念。

4、屡退三苗(蛮族),保百姓平安

5、建立王朝,改变政治体制: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粗犷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代替了原始社会,中国由野蛮步入文明。

二、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

舜,曾是农民,后为古代古代帝王 傅说,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

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

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

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一代名相傅说,他到底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殷商中兴,却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后人借鉴的言行。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倒有不少。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引述西晋皇甫谧的一段记载,说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电。

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

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关于傅说从政经历的传说,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中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 以上传说虽非信史,却可以反映出傅说这位上古时期的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胶鬲,在地方从事版筑,被武官启用 管夷吾,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

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

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装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

三、有关舜的历史传说故事

在坝河(今平利西河乡杨岭附近)的河岸上,有一处舜家粮仓。秋天到了,眼看就要秋收。后娘便分派舜去打扫修补粮仓,说要准备秋收屯粮。因受后娘的虐待,舜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这一天,舜一早就来粮仓清扫修补干活,已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吃上早饭,又累又饿,禁不住倒在仓楼上昏昏睡去。正当他睡得香甜之际,忽然被粮仓内燃起的熊熊大火惊醒。时值初秋,骄阳当空,偶尔还伴有阵阵河风吹来。舜见仓房起火,不知有加害阴谋,左冲右突,想补灭大火。怎奈这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眼看救火无望,不得不舍弃仓房逃命。可他万万不曾料到,唯一能出进的大门早已被后娘锁上了。情急之中,忽听房后有人大喊:舜哥哥请速上房顶从房后槐树上避难!舜遁声迅速顺石梯上了后楼,翻上房顶,来到后檐,见恰有大槐树一枝直伸后屋房檐边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妹敤手正在大槐树上急得直向他招手。舜来不及多想,伸手揪住槐枝猛的一甩,一个千秋便荡上了大槐树。这时,只听得敤手小妹边哭边说:舜大哥有所不晓,这都是妈妈设下的计谋想加害于你。幸有大槐树救你性命。现在,你千万不可出去,他们请了好几个纵火大汉还守在前门上,要亲眼看到房子烧烬才得放过。这里我带了干粮给你充饥,你赶紧爬上树顶躲过他们,等到天黑逃命去吧!舜侧耳默听,打心里十分感激妹妹的真情实意与良苦用心,遂爬上树顶躲藏起来,暂且不表。

却说舜逃命之后遭数劫而大难不死,遂后时来运转,贵为帝王,终成大器。一日,舜来到曾搭救过性命的大槐树下,焚香叩拜,封赠大槐树为万年神树。常年结籽,青皮不老。世人发现,槐树无论是在酷热的炎夏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其皮常青,枝繁叶茂,年年结籽。据民间传说,就是受过虞舜帝的拜封之故也!

舜王碑的传说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

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死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

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四、舜统治的朝代是怎么灭亡的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

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

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 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

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

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

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夏禹建立夏朝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

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逸。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7]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

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

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白夏一定要灭亡的,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行政区划,熊集隶属南二区。

1947年冬,枣阳解放后,熊集属襄枣宜县。

1949年5月,撤销襄枣宜县,成立枣南县(治所在熊家集)。同年8月,枣南县并入枣阳县。

1952年,枣阳县划为17个区,熊集为第九区。1953年8月,区政府改称区公所,乡改称乡人民政府。辖熊集、段营、卧龙岗、陈庄、茶庵、彭冲、八角庙、柏树堰、段湾、陈岗、太平岗、曹岗、耿畈、杜岗、梁集、耿集、毛榨、刘沟、仁合寨、白石头20个乡。

1958年8月,全县成立13个人民公社,熊集由吴店划出,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同年11月,改“和平人民公社”为“熊集人民公社”。辖熊集、茶庵、杜岗、八角、板桥、耿集6个管理区,34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改人民公社为区,改管理区为人民公社。1965年12月,修熊河水库桥板人民公社因水淹没搬迁撤销,建立李湾人民公社。

1975年7月,撤区并社,熊集区更名为熊集人民公社。八角、耿集、李湾三个人民公社从熊集划出。熊集公社辖杜岗、茶庵、熊集三个管理区、13个生产大队、119个生产小队。

1981年5月,根据国发[1979]305号文件“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及“生产大队名称按照当地地名命名,不用序数命名”的指示精神,县政府对熊集公社的陈庄大队、罗岗大队进行了更名。陈庄大队更名为熊河大队,罗岗大队更名为卢岗大队。更名后熊集公社所辖大队的名称是:高庄、卢岗、熊集、熊河、茶庵、彭冲、檀湾、段营、杜岗、后营、前营、湾堰、孙冲。

1984年3月,进行体制改革,政社分开,熊集公社更名为熊集区,管理区更名为乡(镇)。熊集区辖茶庵、杜岗、熊集三个乡和熊集镇。原生产大队更名为村民委员会,原生产小队更名为村民小组。

1984年8月,熊集乡与熊集镇合并为熊集镇。

1987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熊集区公所更名为熊集镇人民政府,所辖二乡一镇撤销,成立茶庵、杜岗、熊集三个办事处。

1989年1月,成立熊集街道居民委员会。

1997年5月,成立“青龙山熊集风景区管理处”。

2000年8月,撒销熊集、茶庵、杜岗三个办事处。

2001年4月,根据机构改革精神,熊集、耿集两镇合并为熊集镇。

明朝以前,熊口镇以南均属沼泽地区,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唯熊口镇向北有方圆几百亩陆地,经水路登陆仅这里有一港口,民间称为“湖口”。湖口住一熊姓渔民,并开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时间一长,百姓及过往的人们都习惯地称这个湖口叫熊家口,后改为熊口,沿袭至今,为现熊口镇的雏形。

明朝中期始,熊口逐渐成为沔阳、潜江等地通往沙市、江陵的必经水道,过往商贾、游人每天有千人之多,停船多达数十只。到明末,这里已有住户数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贸中心。

清朝末年,这里发展形成三条主干大街,即现在的熊口街(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集镇上有码头、杂货、花行、杂粮行、当铺、榨坊、染坊、铁匠铺、蔑货、木条行、药铺、私塾学堂、戏楼等工商企业和文化设施。从而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中心及水陆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地域要道咽喉,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集镇规模发展缓慢。

1930年2月中旬,由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全歼龙湾、熊口之敌,进驻熊口,军部设在熊口街王松和药店。政委周逸群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鄂西特委颁布的“对当铺实行二十洋以下的无本取当,二十洋以上的无利取当”的政令,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月底,又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潜江县城,接着攻克渔洋镇、新沟咀等地。至此,江陵、石首、潜江、沔阳的割据大体上联成了一片,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在攻占潜江、天门等地后,进驻熊口,军团部设在熊口街胡夫先家,并在此建立了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建立赤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为创建湘鄂西苏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掘堤灌水,水攻苏区,造成监利、沔阳、潜江、江陵90%苏区被淹,灾民近百万,贺老总率领红三军到熊口,军部设在原红二军团部屋内,指挥生产救灾,并亲自率领红九师25、26两个团和监利、江陵、沔阳、潜江四县民工,在20天内,筑起了田关堤。在东荆河段,以数月的时间,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红军堤”的修筑工程任务,扫除了水患。在筑堤期间,还粉碎了敌人的八次袭击。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55万大军向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贺老总率领部队又一次进驻熊口,仍住在原红二军团部,指挥红三军主力从黑流注过河攻占潜江城,随后全歼范绍增的率部。这次胜利,不仅削弱了围剿军的两翼,也制止了江北敌军的攻击,不仅保住了荆南、江陵、潜江苏区,而且使荆门、当阳一带的党组织扩大了部分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47—1948年潜江县政府设在熊口镇;1949年,县政府方迁往园林镇,熊口镇则设区政府;1958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辖镇。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通用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征文吧,写征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征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家训传家风征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1

 每个家都有不同的家风家训。良好的家风家训,能使人积极向上,走向成功;不良的家风家训,会使人误入歧途,坠入深渊。诚实守信就是我的家风家训。

 记得有一次,同学约我出去玩,时间是周六的早上九点,地点是先在学校门口集合,然后在去找地方玩,逛街。

 我刚开始还在犹豫,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因为我每次回到家,妈妈就会跟我说:你周末不可以自己一个人跑出玩,最近外面坏人很多怕我出事。在我犹豫的时候,那个同学又说了一句话,说我还找了好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呢。听到这里,我想:又不只是我们两个人,人这么多,应该没事吧,我就答应了。到了周五我回到家,在吃晚饭的时候我刚想找到机会和妈妈提起此事,但在此之前被妈妈的一句话将我的这个打算消掉了。

 这顿饭我吃得极少,吃过就回到房间里躺在床上睡觉了,但是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还是抵挡不住困意睡着了。到了第二天早上,眼看就要九点了,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就那样想啊想我还是跟妈妈说了,她说:“既然已经约好了,人不可以失信,而且又有那么多的同学一起去,有人一起就好了,妈妈就放心了,你去吧,不过还是要小心啊,快点回来。”听到妈妈这么说,我很开心,不只守住了和同学的约定,又没有欺骗任何人。

 还记得有一次,数学作业莱什批完发下来,我打开一看,自己竟然全对,还加了三颗星,我很开心,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这张作业,忽然,我发现有两道计算题是错的,老师却给我批对了。我想应该是老师批错了,我想要去和老师说一下,但是又一想,如果改过来,那我就一颗星也没了,但是不和老师说,我心里有不舒服。

 在我纠结的时候铃声响了,这节课刚好是数学课,老师主要是讲题。在老师讲到计算题的时候,是让同学到黑板上去写,老师就到讲台下面“巡查”,当老师走到我旁边的时候,我还是遵循内心的意愿,我和老师说了一下,老师看了看,确实是改错了,但是老师不但没有减掉我的星,还表扬了我的诚实。着两件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它时刻提醒着我做人要诚实守信,不鞥撒谎。诚实守信就是我的家风家训。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些好习惯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而好习惯的来源则是来自于我们家的家风家训。

 我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从小妈妈就对我们三姐弟说你们姐弟之间一定要相互友爱,互帮互助,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弟弟也要尊敬姐姐,保护姐姐,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打打闹闹的,但是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因为我一直都记得妈妈说的一家人就应该相亲相爱,这就是妈妈的家训——相亲相爱。

 爸爸经常不在家,一回到家就喜欢把我们三姐弟叫到一起然后询问我们最近的情况,比如说:学习怎么样呀、你们有没有打架呀之类的问题,然后就开始对我们灌输他的思想。学习一定要认真,虽然说学习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如果你连学习都掌控不好,你如何掌控以后的工作,以后的生活呢?我偷瞄了一眼姐姐跟弟弟,姐姐似乎听得很认真,弟弟一直看着爸爸,而我好像只记住了爸爸当时说话的感觉,真正听到耳里的话就是要认真学习,这就是爸爸的家训——刻苦学习。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奶奶每次要开始跟我们讲道理的时候,这就是她的开场白,我们家人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心一笑,默默的找个小板凳坐下来,静静的听着奶奶的家规。昨天我故意放了几个硬币在桌上,看你们几个小孩自不自觉会不会直接就拿走去买吃的了,不过还好,我看到你们三个都看到了桌上的钱但并没有人去动它,所以这一点是值得表扬的,做人就应该如此,不能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即使这个钱是在你家的,但是那个钱它不是属于你的,你就不能拿,懂吗?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懂!然后奶奶就继续说,我们做人就是一个良心,如果连良心都没有了,那这个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再次同声回答:知道!然后这节课就算是结束了,奶奶愉快的起身离开了,我们大呼一口气,结束了。这就是我们家一直在坚持的家风——诚实善良。

 我们家的家风就像一缕清风缓缓吹来,潜移默化当中让你把这些家风家训熟记于心,并且真正按照这样去做。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3

 家训,家风,顾名思义,都是围绕着“家”这一字展开的。家风,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生活,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就构成了家风。家风是每个家庭从老一辈哪里传承下来的美德,多多少少都会有祖辈的影子,而家训,更能体现出一个家庭的严谨、认真。

 建设好的家风、家训关键在于家长,家长要首先成为建设家风、家训的有心人,只有家长做好了,那么儿女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好的家风会使整个家庭受益,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模范作用。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全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4

 每一个家庭都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有的是热情之风,有的是友爱之风,还有的是诚信之风……这次我就来讲讲我们家的家风——诚信之风。

 记得在前段时间,学校准备举行一年一度的长跑比赛,我十分开心,因为我被老师选去参加比赛!但我心里也有点紧张:要是比赛中一不小心失误了,可就让全班的荣誉抹黑了,怎么办好呢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爸爸曾说过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一放学我就去跟爸爸说,爸爸听了,答应星期日带我去体育馆练习跑步。

 到了星期日,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咦,爸爸怎么没来叫我,该不会忘了”我赶紧穿好衣服,走出房间,原来爸爸已经在客厅等我了。我说:“爸爸,我还以为你忘记要去陪我跑步的事情了。”爸爸说:“我答应你的事情怎么可能忘记呢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不管怎么样都得做到。”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暖暖的,也暗自以爸爸为心中的榜样……到了体育馆,爸爸告诉了我很多跑步的知识和热身运动。

 转眼间就到了比赛的那天。比赛前,我先热身,把身体的关节都打开,还慢跑了一圈。等比赛开始的时候,我就按爸爸教我的方法跑,结果我跑起来不会很喘,还得了第一名。这第一名不是白白来的,是因为我有这样一个诚信而又知识渊博的爸爸教来的。

 就这样,我一直把这件事留在心里,也把我家的家风永远地记在了心里。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5

 家是我们的第一个学校,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出类拔萃。在我的家风家规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诚信”两个字。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没有让他们失望,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几名。记得我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身体不舒服我考试考砸了,心里特备忐忑,想到爸爸他的严厉与期盼,我即害怕又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幼稚的我回家面对妈妈询问成绩的时候,我支支吾吾说:“还…还没知道成绩……”,妈妈二话不说,给了我一巴掌,我一个酿跄,捂着嘴巴,眼眶红红的。“干嘛打我!”,妈妈用食指指着我鼻子,很气愤的说:“你撒谎!我为什么不能打你?”我犟嘴道:“我说不知道就不知道!”妈妈又给了我一巴掌:“你数学老师已经打过电话给我了,说你考的很不好,试卷已经发下去了,叫你好好订正!你怎么解释!”我见过妈妈发火,但没见过她发怒,就算我考的再不好,她也不会这样发怒。我不说话,我害怕。只是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毕竟错在我,没敢大声嚎哭。妈妈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叹了口气,又把我拉到她身边:“妈妈不怪你考的差,只怪你撒谎,难道不记得妈妈和你说过,永远要诚实,不要撒谎,明白了么?”我点了点头。“走吧,我给你看看试卷错哪儿了,脸疼不疼了?妈妈下手重了,对不起啊。”妈妈又给我看了看脸。我这时才大声的哭出来,“妈妈…我错了。”妈妈摸了摸我头然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曾子的妻子带儿子到集市上去买猪,可孩子哭闹不停,妻子只好答应儿子说:“等我们回来,杀猪给你吃,别哭了。”回家后,曾子拿起刀准备杀猪,妻子叫住他说:“你还真杀啊,我逗孩子的…”曾子打断妻子说:“做人贵在讲诚信,你这么做不是在教孩子骗人吗?我们身为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啊,凡事说到做到。”妻子听了这话,点了点头。听完这则故事我知道了妈妈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火,她这是要让我从骨子里记住做人要讲诚信。

 这是妈妈第一次,我相信也是最后一次打我。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觉得当时妈妈打得太好啦!它让我永远记住了以诚待人之道!

 “诚信”是我的一笔巨大财富!有了它,生命才会开出灿烂的鲜花。我爱我家,我爱我的“信用社”!

学家训传家风征文6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在我们家,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常说,“百事孝为先”。孝顺孝顺,孝敬长辈,就是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外公外婆说话,我们都要好好的听,就算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要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诉他们。不跟长辈顶嘴,也是孝顺的体现。长辈们说的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让我们做什么事儿,要立马行动,不能拖拖拉拉的

 我们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子人开饭了,如果长辈们没有动筷子,我们小孩子绝对不能先吃的。都

荆州熊家冢楚墓的主人是谁

熊家冢墓主的猜想 辜振民 现在,熊家冢的车马坑发掘已有一段时间,一个迷团仍摆在世人面前:熊家冢墓主倒底是谁?当熊家冢刚开始发掘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