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曲”与“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百家姓》“曲”与“麹”,第1张

此文转发给查询古老姓氏文化的朋友,从中品味研读求的益处。

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在民国九年编撰的山东蓬莱《曲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8年,3兄弟曲绅、曲纬、曲绛从小云南移民至山东,曲绅居住在蓬莱,曲纬居住在黄县,曲绛居住在宁海。曲绅的后人,尊称曲绅为一世祖。那么由此来证实,假如望海曲家村的祖先是万历年间来自黄县,那么一定是曲玮那一分支的曲姓人。

另据考证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这一说法并非适用于望海曲家内部,详细情况待考证。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 了?

历史上鞠姓先后两次改为曲姓,第一次便是鞠谭的后人改鞠为麴了。鞠谭,西汉晚期汉哀帝的尚书令,约为鞠武的八世孙,是鞠武因秦皇追杀避难汝南的后代。西汉建平二年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被贬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为麴”。据《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在以后的500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在金城(今兰州)和西平(今西宁)一带获得极大发展,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出现了麴义、麴演(衍)、麴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威震一方的高昌国王麴嘉(据家谱载麴嘉为麴閟的第十四世孙)。另据《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只是略微提到,真正为其立传的是魏代王粲的《英雄传》),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麴姓后来演化成两部分,其一,大部分沿袭麴姓,到唐朝中晚期或南宋以后逐渐简化成曲姓成为现代曲姓的重要来源,山东一带称“鞠曲一家”即源于此。其二,小部分恢复原来的鞠姓,公元四世纪的东莱人鞠羡祖孙和五世纪的鞠璋祖孙就是这种复姓的代表。黄县冶基出土的五代鞠俨墓志碑铭头篆刻郡望为“西平郡”可以证实。

第二次改姓。北宋末年,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遭到报复、获罪夷族,冶基鞠氏被迫改姓依附于曲,但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号称“死鞠活曲”,到清朝雍正年间得以复姓。

望海曲家的祖先,确切资料可追溯到山东黄县曲玮一支,再向前追溯,既有可能是东汉鞠谭一脉,东汉后鞠姓逐渐演变成曲曲鞠三姓,假如再加上少部分的屈姓,望海曲家的后裔可能与该死姓均为同一祖先。

节选《望海曲家先人考证暨曲姓来源考究》曲北雁

家谱字辈排法如下:

1、四言类诗体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

2、五言类诗体

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

3、对联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相关意义:

家谱字辈一般由开基祖(始迁祖)制定,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

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可以分为类诗体和对联。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关东曲氏始祖曲富成、曲富有兄弟二人从山东蓬莱“闯关东”落居沈阳市东陵区王滨乡东八家子村。并带来了曲氏范字辈分排序谱,范字辈分字也是从山东蓬莱先祖曲九傅开始记载的:九、学、(单字名)的曲(宏、珍、喜、羡、闰、锡、涧)、天、富、发(发字底)、万、德字辈。“德”字以下的范字排辈谱丢失,未查询到,所以“德”字辈以下的两辈取“占”“俊”二字代之,待找到“德”字辈以下的范字排辈谱,再正本清源。

吾族关东曲氏的范字辈分排序,通过这八个字的范字辈分排序上溯“九”字辈之前代的范字辈分排序,下寻“德”字辈以下的范字辈分排序。

一、姓氏源流

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源于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 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四、郡望堂号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五、近代曲姓名人:云南白药的创者者曲焕章生于1880年,云南江川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百宝丹(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

曲姓宗祠通用联

平阳望出;

姓启商臣。

指曲姓郡望和源流。

工书娴将略;

宽赋养民生。

上联:宋代镇戎人曲端,字正甫,工书而能文,娴熟兵略。官泾原路将,对外抵御西夏军,对内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遗。后历官宣州观察使、渭州知州。 下联:唐代安邑人曲环,喜读兵法,善于骑射。天宝年间任果毅别将,安禄山叛乱时,他参与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晋昌郡王。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敛,减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内五谷丰登。

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同上。

躬率垦辟民称颂;

跋涉歼敌国始安。

上联:明代曲廉,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下联:元代曲枢,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尚文章,娴韬钤,敌人曳兵而走;

宽赋敛,减条例,流民襁子以归。

上联:曲端。下联:曲环。

《百家姓》“曲”与“麹”

此文转发给查询古老姓氏文化的朋友,从中品味研读求的益处。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