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十过第十的作品原文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韩非子·十过第十的作品原文五,第1张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1将之2晋,至濮水3之上,税4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5新声者而说之。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6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而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晋平公7觞8之于施夷9之台。酒酣,灵公起。公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10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11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12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究13之。

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14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15。”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16南方来,集于郎17门之峗18。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

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乎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19。”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20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21并鎋22,蚩尤23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败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24病。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1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名元。公元前534——493年在位。

2之:《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韩非子·扬榷》:“咫尺已具,皆之其处。”《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3濮:(Pú仆)古水名。在今河南省东北部,今已不存。《庄子·秋水》:“钓于濮水。”《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说文》:“濮,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

4税:通“脱”。《左传·成公九年》:“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孟子·告子下》:“不税冕而行。”《墨子·三辩》:“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说收于桃林。”《史记·李斯列传》:“吾未知所税驾也。”这里用为“脱”,也有解脱之意。

5鼓:《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孟子·梁惠王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这里用为泛指敲击、弹奏之意。

6师涓:人名。卫国乐师。

7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名彪。公元前557——532年在位。

8觞:(shāng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伏之而觞曲沃人。”《礼记·投壶》:“请行觞。”《荀子·子道》:“其源可以滥觞。”《吕氏春秋·达郁》:“管仲觞桓公。”这里用为饮用之意。

9施夷: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曲沃县西。

10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告子上》:“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11纣:即商纣王,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

12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

13究:《诗·大雅·荡》:“靡届靡究。”《吕氏春秋·任地》:“此告民究也。”《说文》:“究,穷也。”《汉书·食货志》:“害气将究。”这里用为穷尽之意。

14清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所谓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如: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商音(五音中的商音);商歌(悲凉的歌)。清商:是指以纯正的商音为主音的乐曲。乐曲旋律中主音不同,其乐曲效果也不同。

15 清徵: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简谱上的“5”。《正字通》:“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

16道:《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17郎:(láng狼)古廊字。指室外有顶的过道及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汉书·东方朔传》:“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董仲舒传》:“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

18峗:《庄子》:“鹊上城之垝,巢於高榆之颠。”《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鹊起登吴山之垝。”这里用为高险之处之意。

19清角: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

20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21毕方:神名。传说中的木神。

22鎋:(xiá辖)同“辖”。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左传·哀公三年》:“巾车脂辖。”《战国策·齐策一》:“鎋击摩车而相过。”《淮南子·缪称》:“无三寸之鎋,不可以驱驰。”《说文》:“辖,键也。”《玉篇·金部》:“鎋,车鎋也。”《广韵》:“鎋,车轴头铁。”

23蚩(chī痴)尤:人名。传说是古代九黎族首领,后被黄帝在涿鹿战败擒杀。《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郑玄注:“蚩尤霸天下,黄帝所伐者,学蚩尤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是黄帝擒于涿鹿者。”

24癃:(lóng龙)《说文·疒部》:“癃,罢病也。”《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二年》:“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这里用为瘫痪病之意。 什么叫喜好音乐?从前卫灵公要到晋国去,来到濮水边时,卸下车驾放马休息,布置住所来过夜。到半夜时分,便听见弹奏新乐曲而很喜悦。于是便派人询问左右大臣,都说没有听见。便派人召唤师涓来询问他:“我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曲,派人询问左右大臣,都说没有听见。那样子好象是鬼神弹奏一样,你帮我听一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便静静坐听并记录下。第二天师涓汇报说:“我已经得到了,但还没有练习,请让我再练习一晚上。”卫灵公说:“好。”因此又住了一夜。到明天师涓便熟悉了,然后他们就到晋国去了。晋平公在施夷的高台上设宴招待。酒正酣时,卫灵公起身了。他说:“有一支新乐曲,希望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晋平公说:“好!”于是召师涓,令他坐在师旷身旁,拿琴过来弹奏乐曲。乐曲还没有弹完,师旷便按住琴弦阻止师涓,说:“这是亡国的音乐,不可以把它弹奏完。”晋平公说:“你这道理是怎么说的?”师旷说:“这是师延所制作的乐曲,是他给商纣王制作的颓废*荡的音乐。到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师延向东方逃跑,来到濮水便自己投水死了。所以听到这个乐曲的人,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先听到这曲调的人,他的国家一定要被削弱,所以不能听完。”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喜好的,就是音乐。你就让他弹奏完吧。”师涓于是把乐曲弹完。晋平公问师旷说:“这属于什么调子?”师旷说:“这就是所谓清商调。”晋平公问:“清商调是最悲凉的吗?”师旷说:“它不如清徵调。”晋平公说:“清徵调可以听吗?”师旷说:不可以。

古时候听清徵调的,都是有道德有最佳行为方式的君子。如今大王德行还浅薄,还不能听这种音乐。“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喜好的,就是音乐。愿意试着听一听。”师旷不得已,就拿过琴来演奏。奏第一遍,有十六只黑色仙鹤,相互引导着从南方飞来,聚集在游廊屋脊高险之处。再奏第二遍,仙鹤就排成行列。奏第三遍时,仙鹤伸颈鸣叫,张开翅膀跳舞,乐曲中显出宫调和商调的声音,这声音响彻云霄。晋平公大为喜悦,在坐的人都很高兴。晋平公拿着酒杯站起来为师旷祝寿,回到座位上又问:“乐调没有比清徵更悲凉的吗?”师旷说:“清徵不如清角。”晋平公说:“清角可以得以一听吗?”师旷说:“不可以。从前黄帝会合鬼神在泰山之上,驾着六条蛟龙拉的象牙车,木神毕方护在车辖两旁,蚩尤在前面开路,风伯向前扫出灰尘,雨神接着清洗道路,虎狼在前面,鬼神在后面,螣蛇趴在地下,凤凰在上面飞翔,大规模地会合鬼神,因此制作成清角的乐曲。如今您德行浅薄,还不能够听它。如果您听了这个乐曲,恐怕会有损害。”

普平公说:“我老了,所喜爱的是音乐,请让我把它听个够吧。”师旷不得已,便弹奏这乐曲。弹了一遍,便有黑色的云从西北方生起;弹第二遍,狂风刮来,大雨随狂风而下,吹裂了帐篷,打破了碗具,摔毁了廊屋上的瓦片。在座的人都四散逃跑,平公惊恐害怕,趴在走廊和内室之间。随后晋国大旱,连续三年田地里都不长草。晋平公的身子也因而得了瘫痪病。所以说,不致力于听取汇报治理国家,而爱好音乐没个完,那是使自己陷于困境之事。 本节是对第四种过错的举例说明,用现代话来说,这就叫“玩物丧志”。自古以来玩物丧志的人太多了,举不胜举,直到清朝,八骑子弟也就是因为玩物丧志而丢掉了国家。你只要看看“吉尼斯世界纪录”等等这些玩意,就知道人们都在“玩物”而且逐渐“丧志”。

孔子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

孟子像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庄子

思想家——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

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墨子

墨子画像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孙子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汉族[1][2],齐国(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中文中孙子有多种用法。

1 韩愈的《原道》中的翻译

原道〔唐〕韩愈作者小传韩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二十四岁。

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

以后又几次升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

题解《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10〕,今之为民者六〔11〕。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2〕。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13〕。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14〕,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5〕。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16〕。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17〕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18〕,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0〕。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2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25〕,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6〕。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27〕。”《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29〕?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

2 求韩愈《原道》的全文~

《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於其口,而又笔之於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迸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叁。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迸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於叁代之后,不见黜於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叁代之前,不见正於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之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3 文言文中泰是什么意思

①。《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天地相交、通顺,与“否”相对,表示亨通、幸运等。《孔雀东南飞》:“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②大方;不吝啬。《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泰。”

③骄纵;奢侈。《叔向贺贫》:“及恒子,骄泰奢侈。”

④大。《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

⑤通“太”。最;极。《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又过分;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

4 韩愈 原道 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结尾处总结说:“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唐代历史文化的基本趋向,指出了韩愈在唐宋时期儒学更新运动中的重要地位。韩愈毕生致力于弘扬、改造儒学,他的这种努力在理论上集中体现在他的“五原”等著作中,而《原道》一文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

5 原道的作品鉴赏

在《原道》中,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以此为据,他批评了道家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道德”观。

他回顾了先秦以来杨墨、佛老等异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义道德之说趋于混乱的历史,对儒道衰坏、佛老横行的现实深表忧虑。文章以上古以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证,表彰了圣人及其开创的儒道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功绩,论证了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历史合理性,并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对比,批评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心性修养论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们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的具体措施。

《原道》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道统”的授受体系。韩愈在重申了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后,总结说:“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宋儒所乐道的“道统”的形态即由此而来。关于韩愈的“道统”说,《原道》最直接的打击对象是佛老,韩愈所要诛的“民”,也是士农工贾四民之外的佛老二民,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原道》的指责显然是不合适的。韩愈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指责佛老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基于现实功利的批判无疑是有力的。

唐代的僧道不纳赋税,不服徭役,所以逃丁避罪者,并集于寺观,“至武宗会昌灭佛时,官度僧尼已达二十六万多人”。《原道》强调“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还隐隐地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强大的对手,藩镇。

对于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经揭示。他认为,韩愈在文章中屡申“夷夏之大防”,其中实包含着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深忧,因为安史是“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的汉人”。

此说虽有理,似略显迂。相比之下,倒是蒋凡先生之说更为显明。

《原道》中说:“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诛。”

藩镇割据之地,朝廷政令不行,租赋不入,这样的乱臣贼子,正在可诛之列。只是由于当时藩镇势力正炽,才不得已以曲笔加以诛伐《原道》之作,实有着强烈的干预现实的用心。

程颐曰:“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至如断曰:荀与扬,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若不是他见得,岂千余年后,便能断得如此分明也。”(《二程语录》卷一) “韩退之言‘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此言却好。只云‘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便乱说。

只如《原道》一篇极好。退之每有一两处搏得亲切,直似知道,然却只是搏也。”

(《二程语录》卷十二) 范温曰:“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原道》以仁义布意,而道德从之,故老子舍仁义,则非所谓道德;继承异端之汨正,继叙古之圣人不得不用仁义也如此,继叙佛、老之舍仁义,则不足以治下天也如彼;反复皆数叠,而复结之以‘先王之教’,终之以‘人其人,火其书’,必以是禁止而后可以行仁义,于是乎成篇。”(《潜溪诗眼》) 方孝孺曰:“退之之文言圣人之道者,舍《原道》无称焉。”

(《答王秀才书》) 茅坤曰:“辟佛老是退之一生命脉,故此文是退之集中命根。其文源远流洪,最难鉴定;兼之其笔下变化诡谲,足以眩人,若一下打破,分明如时论中一冒一承,六腹一尾。”

“退之一生辟佛老在此篇,然到底是说得老子而已,一字不入佛氏域。盖退之元不知佛氏之学,故《佛骨表》亦只以福田上立说。”

(《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卷九) 何焯曰:“安溪云:‘韩子言道,其论仁义之意甚美,其(角氐)佛老,所谓争四代之惑,比于距杨、墨之功者也。或谓终篇无及释氏者,意退之未读其书,不知其瑕衅之所在。

’此可谓轻指古人,不自知其肤略者欤?夫道之裂也,必有一人始为邪诞,然后尤者得以继焉。杨、墨非老氏比也,而皆窃乎老氏之意。

及佛之人,自谓超然尚矣,识者审其根实,究其崇长增高之伪,又以为与老源流表里而大注意以夸虚,是故孟子专攻杨墨,障其流也;退之则源之务塞,而为道德仁义之说自老氏杂也,然后杨、墨肆行,佛乃晚出而承其敝。且谓不及释氏者,彼谓清静寂灭之言,去父子君臣之言,老书有之欤?三代之下,为夷狄之人,老氏当之欤?吾则曰:其所谓蔑礼乐弄政者,老氏也;弃君臣父子者,佛氏也。

又申其说以为蔑礼乐弄政者,为太古之无者也;弃群臣父子者,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韩之时,佛之祸烈,故悲其不遇列圣而生于夷狄之邦,哀后王之不能黜之正之,而反使加于先王之教之上。

老子(言皮)*之始,而释氏邪遁之穷,其言之盖有序矣。”(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一《昌黎集》) 吴楚材吴调侯曰:“孔孟没,大道废,异端炽,千有余年,而后得《。

6 文言文夷狄什么意思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受文明熏陶少不开化地区的通称。

详解:

1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

7 《文心雕龙

我前不久刚回答了类似的问题。

他是要求翻译这一段。说不定对你有用: 《文心雕龙》是文论经典。

但在你的问题中出现的这个“文”字并不单指“文章”的“文”。而是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于“文”,要说清楚它,得写一本书。简单说,“文”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制度建设。

用朱熹的话说:“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文是“文思”、“文明”、“文命”、“文物”,还有“文德”、“文教”、“文章”、“文人”观念等的集成。

这样说,可能会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更加迷惑。这没办法。

要彻底领悟,必须得在书斋里关上十年八年才行。 好了,下面来尝试翻译一下这段议论。

先将这一段补全: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译文: “文”作为“道”是极广大的!可以说是与天地共生的,怎见得呢?从天地玄(黑色)黄,到天方地圆,混沌初开,日月如双璧交叠,光照苍穹;山川锦绣,分布在地,条理成形。

这便是反映着自然之“道”的“文”。 仰观(日月)吐光华,俯视(大地)饱含的绚烂,天地高下已然定位,宇宙的两体已经产生了;后来又加进来(集天地精华的)人,与天地并列,便叫做“三才”。

(人)是五行(万物)的精秀,是天地的核心。“核心”生而语言创立;语言创立而文学倡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旁推而至于万物,则动物植物,都各自流光溢彩: 龙、凤凭着五色的麟羽呈现瑞气;虎豹凭着斑斓的色泽塑就了英姿;云霞形成的美色,超越了画工的妙笔;草木花枝怒放之自然美,不必靠织锦工匠的奇技来作成。

这岂是人为的粉饰?不过是天然的文采罢了。 至于林中万籁所成之乐响,其调和如吹竽鼓瑟;泉石冲激所发之声韵,其和谐好像钟呜罄响。

所以形体立而纹理就,声响出而韵律生啊。 这些无知的物类,尚且文章斐然,有情有知的人,难道能没有“文”吗?。

韩非子·十过第十的作品原文五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1将之2晋,至濮水3之上,税4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5新声者而说之。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6而告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