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宋尤柔的资料。需要官职、作品、生平。谢谢!
你要找的是不是南宋中兴四大家中的尤袤?
尤袤,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
民,宋靖康二年(1127)二月十四日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祖父尤
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尤袤自小受家学熏陶,5岁能为诗句,10岁
有神童之称,15岁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今常州,时无锡属毗陵)。
尤袤于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任泰兴县令。当时宋室山河破
碎,偏安江南。泰兴处于南宋边区,金兵时常入侵,“县旧有外城,屡
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一面为民请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面率领军民整
修城廓。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兵大举南侵,扬州、真州(今
仪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兴以有城得全”。
金兵蹂躏两淮地区后,淮南人民死伤枕籍,流离失所。尤袤在诗作
《淮民谣》中,描述了当时淮南人民的悲惨处境:
“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
无所依。淮南丧乱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积如麻,
生者能几口荒树日西斜,抚摩力不给,将奈此忧
何”
全诗长达60句,通过一个流离失所的淮民的口气,如泣如诉地将淮南人
民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宇字句句震撼着人们
的心灵。全诗未作雕饰, 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将诗人的激情
表达出来,十分感人。
尤袤在泰兴有政绩,后奉调入京,任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
院检讨官,质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读。
乾道八年( l172)二月,尤袤因参与一些大臣反对孝宗任用安庆军
节度使张说执政,于次年冬被赶出京城,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州。尤
袤在台州期间,曾减免了一万多户无地贫民的税收,继续加厚和加高了
前任知州修筑的城墙。后来,台州发生洪水时,城区由于城墙高、厚而
未受淹。
当尤袤在台州作出政绩时,一些奸诈之辈就散布流言蜚语对他进行
中伤,引起了孝宗的怀疑,特派人对尤袤进行秘密调查,使者在台州听
到的是民众对尤袤的一片赞誉声,回京如实作了回报,并抄录了尤袤在
台州所作的《东湖》诗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二首:
三日瑶霖己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干。
从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
百病疮痍费抚摩,官供仍傀拙催科。
自怜鞅掌成何事,赢得霜毛一倍多。
孝宗对尤袤勤奋政事和忧国忧民的品德十分叹赏。不久就提升尤袤为淮
东(今淮扬一带)提举常平,后又调任江东(今南京、广德一带)提举常
平。尤袤在江东任内,适逢大旱,他率领人民抗灾,并设法赈济灾民。
后被题升为江西转运使兼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
淳熙九年( l182),尤袤被召入朝,授吏部郎官、 太子侍讲,后又
提升为枢密检正兼左谕德。在朝时,他直言敢谏。淳熙十年(1183)夏大
旱,尤袤便上书皇上, 对当时政治上的黑暗作了无情的揭露,书中
说: “催科峻急而农民怨;关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滞,士大夫有
失职之怨;给浚削,而士卒又有不足之怨;奉谳不时报,而久系囚者
怨;幽枉不获伸,而负累者怨;强暴杀人,多特贷命,使已死者怨;有
司买纳,不即酬价,负贩者怨。”他要求孝宗革除弊政,以弭民怨。
宋淳熙十四年( l187)十月,尤袤被任用为太常少卿,他对朝廷礼
制和人才使用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见,深受孝宗的赞许,进官权礼部侍
郎兼同修国吏侍讲,后又被任命兼权中书舍人和直学士院之职,尤袤力
辞并推荐陆游替代,但孝宗不同意。
宋光宗于淳熙十六年( l189)二月即位,即位后,尤袤再三谏劝,
要他“谨初戒始,孜孜兴念” , 告诫他 “天下万事失之於初,则后
不可救”。并对光宗即位后即任用亲信和滥施爵赏的做法十分忧虑。他
引用唐太宗登基后不私秦王府旧人的故事,想引起光宗的重视,但尤袤
的这番忠言不仅没有打动光宗,反而被一些奸臣从旁诽谤, 说他是已
经下野的周必大的党羽。绍熙元年( l19Q)尤袤再次被逐出京城,出任
婺州(今浙江金华)、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知府。后又被召入朝任绘事
中兼待讲。此时他又要求光宗“澄神寡欲”、 “虚己任贤”.并对光
宗帝继续滥施爵赏的做法一再进行劝阻。光宗有时也能采纳尤袤的意
见,如撤销了一些升迁近臣的决定等等。但有时仍固执己见, 甚至对
尤袤的上谏大发脾气。有次光宗帝又对不应提升的官员委以重任。尤袤
上奏谏阻,光宗大怒,当即把尤袤的奏章撕得粉碎。
尤袤对于光宗朝令夕改、反覆无常的做法非常不满,曾数次要求致
仕归田,并以不愿为官、隐居山林的晋代名士孙绰撰写的《遂初赋》的
“遂初”二宇以自号,光宗帝一面书写“遂初”二字赐给尤袤;一面又
不同意他致仕,还迁升尤袤为礼部尚书。尤袤年七十,方致仕归家。在
无锡束带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园圃,题名乐溪。园内有万卷楼、畅阁、
来朱亭、二友斋等。嘉泰二中(1202),尤袤病逝, 终年76岁。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并编写
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
元代的方回曾谈到,南宋“中兴以来,言诗者必曰尤、杨、范、
陆。”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可惜,尤袤
的大量诗稿和其他著作以及3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我
们现在见到的他的59首诗是由他的清代后裔尤侗从一些方志、类书中搜
集到的。从这些残留诗篇的思想内容上看,尤袤与陆、杨、范三位诗人
一样,都对当时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对
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异族压迫是十分忧愤的。如从《落梅》一诗中我们
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思恢复、陶醉于歌舞升平
之中的愤懑:
梁溪西畔小桥东,
落叶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
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
舞破《山香》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 ’
马蹄香雪衬东风。
从尤袤的残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不满苛征暴
敛的情感。
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
的典故之旬。《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
峥嵘楼阁扦天开,
门外湖山翠作堆,
荡漾烟波迷泽国,
空蒙云气认蓬莱。
香销龙象辉金碧,
雨过麒麟驳翠苔。
二十九年三到此,
一生知有几回来。
尤袤一生嗜书,早有尤书橱之称。他对于图书“嗜好既笃,网罗斯
备。”凡是他没有读过的书,只要他得知书名,就要想尽办法找来阅
读,读后不仅要做笔记,借来的还要抄录收藏。杨万里曾经描述他乐于
抄书的情景: “延之每退,则闭门谢容, 日计手抄若干古书,其子弟
亦抄书……其诺女亦抄书。”杨万里还记述一则故事,说他曾将其所著
《西归集》、《朝天集》赠送给尤袤,尤袤高兴地写诗酬谢: “西归
累岁却朝天,添得囊中六百篇。垂棘连城三倍价,夜光明月十分圆。”
可见尤袤对书的嗜好之情。
由于尤袤酷好收集、珍藏书籍,加上他曾担任过国史馆编修、侍读
等公职,有机会借阅朝廷三馆秘阁书籍,能够更多地抄录到一些一般人
所难以见到的书。因此,他的藏书十分丰富,其中善本、珍本亦很多。
他的好友陆游曾在诗中描写他的藏书是“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
书围。”
尤袤曾把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这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对研究我国古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遂
初堂书目》把图书分成44类,从这本书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书包括
经、史、子、集、稗官小说,释典道教、杂艺、谱录等等的内容。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视收藏本朝书籍,约占他所收藏史籍总数的
三分之一。他收藏的北宋《国史》,九朝具备,北宋《实录》不仅齐
全,而且有多种版本。可惜尤袤藏书在他死后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
仅留下《遂初堂书目》一部。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BR>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BR>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BR>家乘谱牒<BR>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BR>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BR>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BR>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BR>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BR>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P> <P>聚集地: <BR> 迁徙分布<BR>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BR>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BR>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BR>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BR>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BR>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麻烦采纳,谢谢!
核心提示: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众多家谱上,都有个“亮闪闪”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为帝王,或为名臣。
比如,有的李氏称李唐皇帝为本族始祖,萧姓则号称自己这一支先祖为萧何,张氏则拉张良、张飞等为自己的祖宗……
其实,“攀附”名人并非简单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这样做,除敬重祖先的思想外,老百姓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出版过《中华姓氏大辞典》等著作。
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了。
当然,老百姓们这么做,也是受了刘邦的启发。众所周知,刘邦做皇帝前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低微。他当了皇帝后,竟然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家谱续成了炎帝之后。老百姓一看,皇帝都这么干,大家当然可以效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家谱,往上数祖先必定是名人,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家谱传下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曾有人要为他续家谱,想把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认成他祖先,但最终放弃。有人说,是因为年代太近,朱熹子孙尚在,朱元璋实在不好蒙混;也有人说,是朱元璋后来自己没同意,而是把自己讨饭的经历给写上了。
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如果家谱是这么来的,那它还可信吗?袁义达说,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袁义达说,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袁义达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开始寻根,由此带动了华人寻根。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有家谱,追根溯源,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传承。
姓氏轶事
朱熹的“序”被多个姓冒用
除了认名人当祖先,以前还有人喜欢假托名人作序。史料显示,朱熹作谱序的家谱多达十几个,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
他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吴、洪等姓氏的家谱同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
明清时期,甚至有了职业“谱师”、“谱匠”,专为一些家族制作假冒伪劣家谱。
如今,随着寻根和民间修谱的兴起,“谱师”这个职业又重出江湖,甚至有了专门的修谱公司。
有学者说,这应了“盛世修谱”这句话,也跟“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传统有关。
在南方一些城市,如今的“谱师”月入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有些“谱师”修出来的家谱并不靠谱。修家谱需要仔细考证,要把每个人诞生、工作、嫁娶的轨迹都找到,何时迁徙、埋葬在哪里等都要弄清楚。掌握好这全部的要素,并不是一件易事。
刨根问底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事真不一定
常常有两个同姓的人初次遇见,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人会主动和名人搭关系,比如姓孔的就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姓关的认为自己是关羽后代。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有学者解释称,一方面,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岳”姓是怎么来的?
近日,有岳姓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岳姓的来历。
据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岳姓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24位,总人口大约149万。
“岳”和“山”有关,来源于先民对大山的崇拜。岳姓源出风姓,伏羲氏后代。相传在尧舜时期,有大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擅长观察天象,发明了日历,因此为尧执掌历法。他的后裔建立了羲、和两国,在今天河南登封、荥阳、巩义一带。
岳姓血脉一直纯正,几乎没有混入过外族的血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他的后代和族人有北上东北的,在辽宁定居,到明清时,和当地满人融合。
谢源明没有担任过兵部尚书,只在家谱中有记载,与史不符。《宋会要辑稿》载:庆元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三年三月(1196-1197),担任过权兵部侍郎,代理而已,官名全称是太府少卿兼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知临安府。当过工部尚书,任期是庆元四年(1198)四月至十一月。终官是显谟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建宁府,不是工部尚书,此任期是嘉定元年(1208)。
求南宋尤柔的资料。需要官职、作品、生平。谢谢!
本文2023-09-22 04:38: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