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光住过皇宫吗?
没有,他是1934年2月2日出生,清朝1912就灭亡了
曾老在谈到自己身世也很坦诚----一九三四年二月二日,曾宪梓出生于故乡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乡间。尽管其父在泰国经商小有成就,但曾宪梓并未在父亲这棵大树阴下乘过凉。因为他刚满四岁,父亲便不幸病逝。所遗生意由叔父负责经营。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
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份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
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扩展资料:
世态的炎凉、由于家贫,曾宪梓读完小学后便无力继续上学,直到一九四九年后,十六、七岁的曾宪梓才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下免费上了中学。由于学业优秀,后来他又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这段经历使曾宪梓刻骨铭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举措均与此有关。
一九六八年,曾宪梓回到香港,靠叔父接济的一点钱租了一间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用作一家六口人的住宅兼工作作坊。余下六千元,曾宪梓用来购买了点制作领带个人档案,开始了创业。也开启了创造出惊天动地的许多爱国创举。
-爱新觉罗·溥光
-北京故宫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中国香港人,系清太祖第十一世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辈兄弟。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
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宪梓先生是一位値得我们尊重的时代老人
世界文艺讯: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文艺杂志社副社长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日前应邀与《中华英才》半月刊同仁一行首站采访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编纂特刊。
十年前,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虽在香港文汇报总编室曾采访过曾宪梓先生,十年后再随专访,感到他仍一如既往、富有哲理而思维相当敏捷地回答记者的提问,爱国热情溢于言表。腰板挺直,一点不以为他已78岁高龄,且侃侃而谈,收放幽默,兴致很好。
出席专访的领导有《中华英才》社长、澳门中华慈善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柯琼,及《中华英才》副社长尚方等,还有专程从北京到港的一行记者参与了会见和专访。曾老还欣笔为刊物题字,字迹老道、颇见功底。
曾宪梓: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祖国
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文艺杂志社副社长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与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先生合影
拜见金利来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宪梓,他首先谈到的就是在商言商的前题一定要爱国,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祖国。
他不时又幽默一句,当然国家给我的荣誉,我也不拒绝。你们看我跟许多咱们国家***不是一般的认识,而是交情很深的朋友。
曾宪梓坚信:如果把自己的产业只留给后代,那就只富了我一家,我要用我的产业模式来培养祖国的后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我创业不提倡借钱经营,所以金融风暴来了,我不怕。
有人问我在香港我一天生活费是多少钱,我就控制在30--50块钱,你看我对生活的要求就这么简约。
当然我老了,企业会交给专业领袖管理,会与银行进行商业合作,我儿子在这方面比我强。
曾宪梓: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
曾宪梓虽然深受病痛的折磨,行动不便,乘坐轮椅。但提到中国60年的具大变迁,他精神抖擞,侃侃展谈起来。
他动情地说:我出身贫穷,曾当过男褓母,推销过领带,一路走来,我体会到,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
——曾宪梓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1934年2月2日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扶大镇珊全村
哥哥曾宪概、夫人黄丽群、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曾智谋、二儿子曾智雄、三儿子曾智明
我赞助体育事业,资助学校、医院支持国家建设,我就要求谁也不要感谢我,而要感谢党,中国的出路,就象这首《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一样,所以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国家力量。
象王丹之流极力损毁我们国家形象,历史终不会让其得逞。不是我旗帜鲜明,如何敢言,而是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100多年来的国家命运的必然选择。
中国强盛永不称霸,中国与其它国家价值观上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我们做为中国人,建设好国家是第一位的。香港、澳门、台湾、应发挥各自优势。 曾宪梓:一颗可贵的中国心
终生回报祖国,到死不休。这是我年轻时的梦想,也是我一生的抱负。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但必须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一点,我一辈子都不会变。
人,总把自己看低,卑谦点,就不娇不躁。你越是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你越要这样做,因为这样才有发展空间。
记者在他那宽畅的会议室里,观看了他的历年专访录像,荣誉证书、奖牌、国家历届***与他的合影。很多照片弥足珍贵,都一一记录着曾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受到社会尊重的画巻。
曾宪梓:河南方城是中华曾姓祖根地
方城县现存有缯关遗址,尤其是1993年发掘的方城八里桥夏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残片、石器、玉斧等,还有更具王权象征的石钺,这为夏时缯国在方城提供了重要依据。曾宪梓说,古缯国就在方城,曾姓的祖根地就在那里。
曾宪梓说:“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华民族的根在河南,客家人不管走多远,都要回来这里寻根问祖。”我信***,我永远追随他,他是我的根。
记者见他特意穿了一件红色毛衣及系有国徽的红领带来接受采访,就问他,看来,您从骨子里就响往祖国繁荣昌盛,他调侃道,你说到根上来了,在场顿时爆发会意的笑声。
曾宪梓并非香港超级富豪,但其知名度却挺高。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几乎无人不知“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曾宪梓也由于这句广告词及他热心祖国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慷慨举措,而善名远扬。
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后期方定居香港,仅靠六千元资本起家的亿万富豪,曾宪梓的创业历程颇富传奇色彩,足以为今日之有志青年借镜。
曾老在谈到自己身世也很坦诚----一九三四年二月二日,曾宪梓出生于故乡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乡间。尽管其父在泰国经商小有成就,但曾宪梓并未在父亲这棵大树阴下乘过凉。因为他刚满四岁,父亲便不幸病逝。所遗生意由叔父负责经营。
而不久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泰国,曾家在泰国的产业被劫掠一空。失去父亲的接济,曾家经济状况大不如前,许多从前常来往的亲友现在连门也不登了。
世态的炎凉、由于家贫,曾宪梓读完小学后便无力继续上学,直到一九四九年后,十六、七岁的曾宪梓才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下免费上了中学。由于学业优秀,后来他又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这段经历使曾宪梓刻骨铭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举措均与此有关。
一九六三年,曾宪梓大哥曾宪概多次来信催促他们前往泰国团聚。曾氏遂携母经港前往泰国。由于当时申请前往泰国手续繁杂,为办签证,曾宪梓在香港呆了整整一年。这段时间,他替兄长在香港采购领带,经常进出领带厂,逐渐了解了领带制作工艺。在泰国住了四年,曾宪梓在大哥的宏善金狮领带公司工作,学会了领带制作技术。但泰国的气候和环境令他不习惯,他决心返回香港发展。
一九六八年,曾宪梓回到香港,靠叔父接济的一点钱租了一间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用作一家六口人的住宅兼工作作坊。余下六千元,曾宪梓用来购买了点制作领带个人档案,开始了创业。也开启了创造出惊天动地的许多爱国创举。
从1981年开始,曾宪梓就不断利用中国最有影响的传媒,连续展开“金利来攻势”,不惜花费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币,使“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长期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和电视的黄金时间。这种大张旗鼓的广告战一直持续了整整两年,崇尚时髦的男士们为了增添光彩,纷纷四处寻觅金利来领带,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原来曾宪梓根本就没把金利来领带投放中国大陆市场。
直到1983年,曾宪梓认为,大陆的求购者对金利来领带的渴望程度已经够高,才将首批金利来领带送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大商场中。结果立刻引发了一场争购金利来品牌领带的小风潮!
1990年,金利来领带仅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就达4亿多人民币。曾宪梓把金利来领带推向“世界之最”,金利来领带也把他推上了亚洲领带业的顶峰。1985年,曾宪梓担任了亚洲领带协会的主席。
在金利来事业处于巅峰状况之际,具有远见卓识的曾宪梓,又做出了多元化经营的果断决策。金利来T恤衫、皮带、钱包、衬衫、袜子……凡是男士所需的衣物和服饰配件,曾宪梓全都纳入了金利来发展系列的世界版图。
同时,他还认为,金利来不能仅仅是“男人的世界”,它同样也应该是“女性的世界”。从1990年起,以系列女性时装为先导,曾宪梓又为女性创造出了一个更具时尚魅力的艺术世界。
1989年,曾宪梓投入100万美元巨资,在叶剑英元帅家乡的广东梅州成立了“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引进了4条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带生产流水线,使“银利来”领带首先成为中国的名牌领带,如今银利来领带的年生产量已达1000万条,营业额超过人民币1亿元。但曾宪梓明确宣布,应当分配给他的那一部分利润,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家乡梅州。
1992年12月21日起,曾宪梓一次次捐赠了数亿港元的巨资,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及公益慈善事业。曾担任奥运香港地区火炬手,他与航天英雄,体育新星的合影就悬挂金利来香港总部大厦的大厅,可见他身体力为的践行,如歌如诉、赤子的心是那么的红,红的好像燃烧的火。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基金会” 将用每年得到的利息或经营的利润,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基金会章程的前两条中就明确写明了设立基金会的目的和他的一片苦心:
一、教育为立国之本,曾宪梓先生为振兴中华,资助教育事业,培育英才,决定捐赠港币1亿元,与教育部合作,成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二、培养优秀人才是国家实施“ 科教兴国” 伟大战略的重要内容。鉴此,本基金会从2000 年开始,设立优秀大学生奖学金,奖励在内地若干所重点大学就读的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大学本科生,旨在支持他们在学期间勤奋学习。
自2000年起,基金会将奖励对象转向内地大学的优秀大学生,并为此设立了专项奖金,旨在支持和帮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目前,这个计划已在35所大学内实施,连续3年捐资1890万元, 共奖励了优秀大学生5250人次。
随着内地大学内以曾宪梓命名的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受益于曾先生基金会的人数的不断扩大, 曾宪梓热爱教育,支持教育的伟大抱负和理想正逐渐成为现实,同时也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醉心痴迷于体育事业
曾宪梓多次发出“富国一定要强民” 的呼吁,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崇拜球王李惠堂的他非常热爱足球运动。上世纪70年代末期, 曾宪梓怀抱着一颗振兴中国足球事业的热心常常丢下繁忙的生意不做,也不顾当头烈日的暴晒整天地坐在国家队训练场,边看训练、边为国家队捡球。即使球队到国外比赛, 曾宪梓与黄丽群也不顾一切地追随而去,掏钱为队员们送上高档营养滋补品。到了比赛的时候, 曾宪梓往球场边上一坐, 与中国足球队的队员们一起欢呼、一起叹息,常常被人们称呼为“替补队员”、“超级球迷”。
曾宪梓利用家乡“ 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曾宪梓甚至构想办足球队或者足球学校,试图探索一条腾飞中国足球事业的路子。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满腔热情。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曾宪梓说:“ 中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我们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感到骄做和自豪。为此,我要奖励这些运动健儿们,并祝他们再攀高峰。”
巨资推动航天发展
在举国欢庆“ 神五”、“ 神六”飞天的盛况中,有曾宪梓忙碌的身影,也凝聚了他关切的目光。
在2003年香港各界欢迎“神五”英雄杨利伟一行访港宴会上,曾宪梓宣布捐资1亿港元设立“ 曾宪梓航天科技发展基金”,以奖励对祖国航天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航天员,支持国家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当场把第一笔500万港元的支票交给杨利伟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其中100万港元奖励首飞航天员杨利伟,400万港元奖励参与神舟五号研制和发射的全体科研人员。
曾宪梓在宣布这一消息时说:“ 我虽然并不富有,但总想以各种方式回报祖国对自己的培养。今天设立的航天科技基金,是为了表达我和我全家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国家走向强盛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信心。”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以后,2006年3月2日,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获特别贡献奖,胡世祥等22名工程科研和管理人员、杨利伟等12名航天员获突出贡献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高度评价曾宪梓说,在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之后,曾先生捐资成立“ 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这对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爱国之举值得赞赏。
亿万富翁的身家,67 亿元的无偿捐赠。曾宪梓如此大手笔的背后,是俭朴的生活方式。几十年来,三百多项、高达10亿多元的教育、体育捐款更彰显对家乡、对祖国的倾情之爱。
在谈到这种个人和祖国关系的时候,曾宪梓深情地说道:我有我的理想。我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我不知道,随时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只要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就必须坚持我的原则,要报效祖国。祖国在我心中很重,不论谁损害我们国家,我都不会允许的,我必须据理力争,为建设富强的国家做出贡献。
人,不论怎样人杰和低贱,都会想到离开这个世界的事,但“祖国在我心中很重”的人,是那么坦然和欣慰,因为,你爱的那个祖国已经收到了你的大美的礼物;许多人感慨“欲养而亲不在”如何如何,唯赤子却在有生之年就已经力行了这种奉献,并传递着,大爱不言,让人感动。
曾宪梓——就是这样的楷模。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随着1912年清朝的覆灭,爱新觉罗家族家族也随之走向末路!
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家族其实活得还算一般,毕竟当时有着皇室优待,溥仪依然住在紫禁城,由国家给养着,那些剪了头发的贝勒贝子们依然可以举着鸟笼在胡同里遛弯儿。
张勋复辟之时,一大群遗老遗少还穿上了早已起灰的朝服,跑到皇宫里庆贺。
可是后面,冯玉祥来了,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没人再惯着他了。
树倒猢狲散!
爱新觉罗家族没了主心骨,开始分崩离析!
有钱的,改名换姓,还是混得有声有色;没钱的,跑回了东北老家,找地方种地。
还有那些有仇家的,干脆收拾家当跑到山里,当了猎户,干起了当年老祖宗们的老本行。
没办法,此时的爱新觉罗家族没了皇族的光环,除了钱,别人不会惯着你。
当然,溥仪到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皇帝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一部分也跟着横了一段时间,不过那也只是在日本人的屋檐底下,为虎作伥。
战争胜利后,他们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那是爱新觉罗家族最低谷的时期,国仇、民族之痛、没人喜欢他们,他们大部分人都隐姓埋名。爱新觉罗家族,逐渐销声匿迹。
那些有名有姓的混得也一般,毕竟溥仪都进了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逐渐开放,所谓的民族历史的“偏见”逐渐消失,爱新觉罗家族又逐渐活跃。
到了近几十年,堪称繁荣!
他们不再活跃于政治圈、而是在艺术圈儿大放异彩!
当代出自爱新觉罗家族的书画名家过百位啊,其中比较出名的比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画家爱新觉罗·毓崌女士。
此外影视演员,爱新觉罗家族也是一大堆,爱新觉罗·启星、爱新觉罗·媚、爱新觉罗·溥光、爱新觉罗·启笛、李宗翰、金巧巧等人。
如今的爱新觉罗,已经是成了一块金字招牌,那些曾经隐姓埋名,将其抛弃的族人,纷纷将其再度拾起,并大力标榜自己的皇族后裔身份。
俨然成了一个装裱自己的绝佳画框!
而这也招致了许多人的反感!
祖上当过皇帝就很优秀吗?那你让姓刘、姓李的、姓朱的等等这些大姓怎么办?
他们祖上就没当过皇帝?
如果这都能拿出来显摆?人家是不是也该吹嘘一番了。
拉倒吧,你们的大清亡都亡了,还扯这些干嘛?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中国香港人,系清太祖第十一世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辈兄弟。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
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爱新觉罗·溥光住过皇宫吗?
本文2023-10-18 01:11: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