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当年有多猛呢?
李定国的勇猛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大明末年崇祯时期,参加张献忠农民军,因为作战勇猛在张献忠的大西军中被称为“小尉迟”;二是满清入关以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灭亡,主动归顺南明政权,成为南明最后抗清的擎天立柱,以西南一隅抗住清军的进攻,“两蹶名王”惊动满清,让满清政府一度要放弃西南七省。他是南明抗清最后一面旗帜,明知南明大势不再,仍旧坚持守卫大明抗击清军,决不投降。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年幼加入起义军,因为作战勇猛成为张献忠养子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小时候家里穷十岁就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献忠看他能打仗,长的也好看,就非常喜欢,认他做了养子。自此他就一直跟随张献忠,1641年他率领几十骑趁夜进入襄阳,攻占了当时明朝重镇襄阳,这里积累了明朝大量的物资,拿下襄阳城成为张献忠起义军由弱变强的转折点。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由于他作战勇猛,时人称他为"小尉迟" 或"万人敌" ,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当年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政治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而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趁机击败李自成部,夺得大明大片土地。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随后清军矛头指向张献忠大西政权,满清一面派人招降,一面加紧军事部署。1646年,张献忠帅军北方抗清,李定国率部与清军交战,阵斩清军队长古朗阿、巴扬阿。可惜张献忠由于在西充凤凰山不幸中箭身亡,军队大乱被清军击溃。张献忠临死时嘱咐孙可望、李定国要归顺大明,联明抗清。孙可望、李定国收拢溃军后,继续转战重庆、贵州、云南。
竭力联合明王,肩负起抗清大旗
公元1646年十一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这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当然这个政权也是极为不稳固的,到了1649年,清军相继攻占湖南和桂林,杀了瞿式耜,永历皇帝一路跑到了南宁,南明政权岌岌可危。此时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大西军在云南练兵备战,期间也平定了东川、南川、贵州等地的动乱,云贵一带成为大西军新的基地。
永历皇帝看到大西的力量强大,在1651年派使臣联系孙可望,封孙可望为冀王,1652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府。就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正式建立。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李定国,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他本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为张献忠之心腹,被其收为养子。但在张献忠死后,他归顺南明政权,并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成为风雨飘摇中的南明政权最后一根顶梁柱。
李定国一生战功赫赫,先是辅助张献忠平定西南,后又归顺南明,抗击清朝。他以正义之师,出滇黔,攻湖南,取广西,屡战屡胜。桂林一战,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而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儿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
被时人称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战绩。战后清廷震怖,一度竟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李晋王讲和。明末将星,以此为最。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李定国以云贵偏僻之隅,对抗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域的满清帝国,如此逆境,如此战绩,其风骨,其能力,他的人生经历、历史贡献就放在那里,在明末这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时代有多么亮眼无需多言。他就是南明的岳武穆,大明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在那个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黑暗年代,他是不屈强虏、守护文明的民族脊梁。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
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这就是李定国,一个岳飞式的民族英雄!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像岳飞那样光芒万丈,青史留名呢?
我们得知道,南明不比南宋,在所谓的正史里,南明的正统性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正统是清朝。再加上中国历史学家们跟某某新闻一样,向来报喜不报忧,对于黑暗时代是能带过就带过,五胡乱华是如此,南北朝是如此,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亦如此!
所以,李定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他不能像岳飞那般扬名!
此外,清朝作为后来者,他不允许李定国这样光辉形象到处散播,这不利于其统治!这导致了李定国这个英雄形象不是太为人所熟知!
当然了,还有就是现在民族英雄可不能随便讲了,惹不起惹不起!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李定国有哪些历史功绩,因为在西南地区,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这个李定国,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李定国很厉害吗,到底又厉害在地方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详细的分析学习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李定国是公认的明末第一名将,其人品、智勇、武功,尤其是对南明的孤忠,令人钦敬感佩,是位流芳千古的大英雄。
李定国(1621—1662)是明末陕西榆林(一说延安)一农家子,后成为大西军后期领袖之一。定国十岁参加张献忠农民军,张献忠爱其英俊勇武、气宇不凡,遂将其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并收为养子。定国身材修伟,仁厚宽慈,有文武才,弓马娴熟,尤精马槊,以骁勇善战著称,公认的万人敌,军中号其小尉迟。
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分封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平东、安西、抚南、定北四将军。1646年十二月,张献忠战死于四川南充凤凰山,大西军溃败。孙、李、刘、艾四将军收拢数千残众南走,进入滇黔。孙可望等抓住机遇,在云南发展自强,部队壮大至二十余万。李定国素怀忠义,不乐为盗,私下与刘文秀、艾能奇誓约匡扶南明,并力劝老大孙可望投明抗清。1649年,孙可望率部投归南明永历政权,封秦王。
1652年三月,孙可望组织北伐。李定国奉命统领步骑兵八万出师北伐,踏上其人生最为辉煌的北伐征程。定国转战两广、湖湘,凌风卷雾,连破清军,屡获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走投无路,只好夫妻双双自尽;后又以寡击众,阵斩清定远大将军、和硕敬谨亲王尼堪(尼堪是明清战争中,唯一阵亡的满人亲王、方面军统帅)。李定国出师七个月,纵横桂粤湘赣数省,略定楚粤,收复十九府、五州,辟地三千里。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时人誉为明末战功第一,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之大捷。兴奋得永历帝赶忙遣使奔赴前线慰问犒军,赞定国敕曰:自虏入关来所未有之创举也,卿之功于国家大矣哉!并封李定国为西宁王。
李定国浴血奋战、为国杀敌、收复失地,创下明末战功第一的骄人战绩,本应受到褒奖,谁知却引起统帅孙可望的嫉妒恨。孙可望嫉恨李定国功高盖主,遂屡下阴手陷害、谋杀、截杀、袭杀之,无所不用其极。李定国不愿同室操戈,只好率部避驻广西,血战所得之地尽失。
1657年八月,孙可望举兵反,部众不满其内斗,纷纷临阵倒戈投归晋王李定国。孤家寡人的孙可望遂投降清廷,将南明详情合盘告知清五省经略洪承畴,并献上为云贵地图,同时加紧策反旧部颠覆南明,积极为新主子灭明效劳。岁末,清廷部署灭明,兴师三十万,兵分三路钳攻滇黔。转年四月,清征南三大兵团发起总攻,南明各要隘守军尽皆溃败,李定国独木难支。腊月中旬,定国派兵护卫永历帝走避滇西,亲率余部断后阻敌。
1659年闰正月(清历闰三月)下旬,李定国于磨盘山(高黎贡山南段,在今腾冲、龙陵间,保山市西)羊肠小道设下三道伏击圈,每伏二千人,埋布地雷,准备尽歼上山清军。清平西王吴三桂率领前军一万二千多人进入头伏、二伏阵地,即将钻入三伏。关键时刻,突然跳出叛徒光禄寺卿卢桂生,将军机尽告吴三桂。吴三桂大惊,赶忙收缩兵力并派出精甲搜杀、炮轰伏兵。伏兵一下子损失三分之二,顿陷困境。事发突然,李定国临危不乱,果断号令残存的二千伏兵发起攻击,并亲率仅有的预备队投入战斗。磨盘山一役,明军在绝对劣势情况下歼灭八旗劲旅万余,斩杀三等男、都统、参将等清高级将领十余人,吴三桂败退。遭此惨败,清军亦不再穷追,撤军东归(南征清军对外宣传磨盘山大捷,清廷事后核定为败绩,并惩处不少将领)。李定国率部西走,追赶永历帝。孰料永历帝已经先一步跑到缅甸避难去了。
磨盘山一战,李定国以强弩之末主动设伏击敌,虽因出现意外而未能达成预期战果,但仍以寡击众,予敌以重创,杀出了军威,捍卫了自己明末第一名将的声誉,并阻遏了清军穷追猛打的攻势
一片孤忠的李定国,一边坚持在滇西抗清,一边同缅甸交涉请其交还永历帝。缅王拒绝,李定国遂同战友白文选武力威逼缅甸交人,虽然数败缅军,却又不敢逼得太紧,怕永历帝遭不测。
1661年,清廷接受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奏请,派遣内大臣爱星阿率领八旗军会同吴三桂攻缅索要永历帝。清军进入滇西,白文选势蹙降清,李定国退往景线。十二月初,清军入缅,命缅王交出明帝。新缅王刚刚杀兄自立,根基不稳,不敢同清军抗衡,遂将永历帝父子母妻等骗送至吴三桂军营。1662年四月,吴三桂绞杀永历帝父子。
消息隔绝,李定国并不知道所发生的这一切,仍积极联络拥明亲明的土司,艰苦转战滇缅边境各地,不屈不挠地坚持抗清斗争。五月中旬,丹心耿耿、孤忠映日的李定国复明之心不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移师猛腊(今云南勐腊县),积极扩军备战,联络友邻,准备克期出师滇桂。这当口儿,永历帝遇难的噩耗传来,定国犹如天塌地陷一般,悲痛欲绝,同时亦感恢复无望。定国缟素发哀,双目泪血,三天水米不进,形容枯槁。
六月十一日是李定国四十二岁的生日,本是个喜庆的吉日,可定国却被痛苦折磨得忧愤成疾,疽(毒疮)发于背,遂大病不起。心力交瘁的李定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遂将儿子嗣兴与爱将靳统武唤到病榻前,殷殷叮嘱道:宁可死于荒郊野外,也不许降清!六月二十七日夜间,南明招讨大元帅、晋王李定国呕血数升,满怀着壮志未酬的终天之恨病逝于猛腊军中。
李定国逝世后,滇蜀民众感其恩德,多立祠建庙,奉之为神。百姓过其墓皆虔诚祭拜,岁时祭祀,礼极隆重。
扶危孤忠之臣人人敬慕,化作英魂亦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精忠报国的李定国受之无愧!
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以崇祯皇帝自杀为标志的。然而,当明朝灭亡,清朝开始称霸起起伏伏的时候,又有一个王朝在挣扎,那就是南明朝廷南撤。这个与清廷斗争了近20年的朝廷,让现在的学者多了一个研究课题。而正是李定国和郑成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遥相呼应,共同反清,才能让这个极度弱小的朝廷在史书上留下笔墨。
然而,郑成功这两位功勋相同的将军却被历史学家反复研究,他的名声在民间不胫而走,人人皆知。而李定国的成就却鲜为人知。这位名将被历史和后人忽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
李定国,明末著名的反清将领,被誉为“明末第一名将”。他的名字叫雨凝,出生在陕西榆林。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陕北农民起义领袖张的养子。正是在跟随张的这段时间里,李定国学会了行军打仗和军事谋略。自幼随张转战南北的李定国,成年后自然输给了别人。他英勇善战,多次表扬张。
在张死后,他带领他的军队到了明朝南部。李咏六年,也就是清顺治九年,李定国派兵八万,先攻湖南,后攻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他既勇敢又足智多谋,但他不是独自前进的。当他得知清军有援军到来时,他进行了战略撤退。清军追来,他就伏击清军。这一仗,清军之主被斩首,清军全军覆没。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清廷遭受重创,也为南明打开了新局面。
后来,清廷的俘虏吴三桂被李咏杀死,南明灭亡。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定国很生气,病了。后来与清廷斗争17年,病逝,享年42岁。当时云南还自以为是智者,不承认清政府的义士。都以李定国为榜样,说“愿我们云南人民不忘李定国”。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军事家。他和郑成功一起被称为明清两代的“绝世豪杰”。黄宗羲曾盛赞李定国:“两大名将震动天下,是万历以来天下所不及的”!这是当时人们对李定国的最高评价和肯定。
李定国勇敢而足智多谋。明朝死后,怀着极高的志向,他没有自立,也没有倒向清朝。他和郑成功一起帮助弱小的南明,抗击清军,为南明奋斗了近20年。他是汉族人的榜样。
李定国为人宽厚,性情温和,不杀无辜。明朝末年,天下大乱,节操摇摇欲坠,即使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仍然对军队坐大有极大的限制。军队出击时,部队需要遵守五律:不杀生、不通奸、不抢掠财富、不宰杀牲畜、不纵火。他不批评别人,也不强迫别人。在没有希望反清复明的时候,他的一些部下想投靠清廷,就放了他们。
大义深重,养父张死后,虽然南明衰弱,濒临灭亡,但他仍以民族大义为重。他毅然率兵南明,从此南明与清廷抗争了近20年。可以说,南明这么多年的存在,绝对离不开李定国的大力反清。
下定决心,坚持自己的原则,誓死不渝。吴三桂杀了李咏之后,南明被灭。南明在的时候,李定国已经很难休息了
说起李定国,估计很多人心里都充满疑惑,但说起郑成功,我们几乎都会知道他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其实,郑成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抗清运动的领袖,李定国也和他一样,是抗清运动的佼佼者。李定国一生所经历的英雄事迹,即便与郑成功相比,丝毫都不会逊色。
一.生于贫困,参加起义
明朝天启年间,李定国出生在陕北一个贫苦家庭。当时陕北地区遭受了天灾人祸,朝廷却仍然收取各种苛捐杂税,走投无路的李定国毅然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献忠看他样貌不平凡,就认他作为义子,对他器重有加。
为了感激张献忠的恩情,李定国一路走来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十七岁的时候,他曾率领二万余人,跟随张献忠攻打湖北与河南。襄阳大战时,李定国率领二十轻骑,乔装为明朝官兵,成为攻占襄阳的先锋。几年后,明朝灭亡,张献忠实力大增,在四川开辟了根据地,建立大西政权。功勋卓著的李定国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他在军中也颇有威望,有着“小尉迟”和“万人敌”的美称。
二.黔滇进军,恢复生产
清军入关后,不到一年,南明弘光政权就分崩离析。清军在中原地区大肆屠杀,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很不得人心。张献忠一改之前想要推翻明朝的主张,将抗清作为首要任务,只是不久,张献忠被清军射中,伤重不治而亡。他临死前对部下说:“明朝将近三百年正统,现在没有断绝,这是天意啊。我死之后,你们要归附明朝,不要做不道义的事情。”
当时,大西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李定国等人推举孙可望暂时管理军中事务,废除张献忠时期过激的政策,暂时稳定了局面。随后他们向西南进军,突破四川与重庆等地,最终到达贵州与云南,为大西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大西军在云南采取很多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措施,开科取士,建立官制,对维护云南稳定做出巨大贡献,也为之后抗清运动奠定坚实基础。
三.两蹶名王,震动天下
在清军势如破竹的形势下,南明的各个政权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隆武政权覆灭后,永历政权成了当时主要的抗清力量。大西军的将士们决定与永历政权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清,由此开始了联合抗清运动的高潮。
不久,清军大举进攻川南、贵州根据地。李定国率军作战,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走投无路,自焚而死,随后进军湖南,在衡州击毙敬谨亲王尼堪,取得湘桂战场的巨大胜利。
李定国拓兵三千里,在清朝朝野产生巨大震动,股栗战惧,甚至有割让西南七省与明朝议和的打算。自清朝入关以来,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李定国两蹶名王,打破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抗清军民的信心。为此,著名学者黄宗羲曾说道:“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也。”
四.孙李隔阂,功败垂成
任何事情的失败,通常由内部的矛盾导致。外部敌人虽然强大,但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战胜它。如果内部分散离心,纵使多么理想的局面,都会被各个击破。
作为大西军的最高领导者,孙可望最初还能抗清作战,但因为非常嫉妒李定国的赫赫战功,数次陷害,想要致之于死地,随后又开始居功膨胀,有篡位自立的野心。他的这一举动,遭到抗清民众的联合反对。李定国将永历帝迎到昆明,他坚守民族大义,不计前嫌,表示愿意与孙可望修复关系,共同抗清。可孙可望不但不听,还不惜挑起内战,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在湖南投降清朝。
孙可望投降清朝后,向清廷提供了大量的南明情报。不久,清朝攻克云南,永历帝向西南逃窜,最终流亡缅甸。这一次,李定国再次发挥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在磨盘山依地形设伏,打算全歼清朝主力,然而由于叛徒的告密,最终功败垂成。这次战役用惨烈的代价阻止了清军的凶猛追击,为永历帝赢得宝贵的时间。
然而,随着西南根据地的丧失,南明的复兴似乎更加渺茫。
五.宁死荒郊,勿降也
永历帝流亡缅甸,最初还能得到优待。然而,伴随西南局势的变化,缅甸当局的态度逐渐恶劣。李定国多次迎接永历帝,都没有成功。不久,缅甸当局杀害永历帝随从官员,还将其献给清军。
几个月后,吴三桂在昆明杀害永历帝,李定国听闻噩耗后披发徒跣,号诵抢地,加上数年来未有尺寸之功,复明无望,最终抑郁而终,时年四十二岁。他临死前对儿子说:“宁愿死在荒野郊外,都不能投降清朝啊。”
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绝对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光照史册!
这个人是孙有望,虽然后代的官职被一降再降,但毕竟是“义王”的后代。瘦死骆驼比马大,连降两次和珅依然不是对手。
孙有望是张贤忠的义子。张贤忠去世后,他在云南与李定国和刘文秀一起努力工作。后来,他决定与南明联手打击清朝。在这个过程中,孙有望向南明永历要王侯的位置。起初,永历拥有广东和广西的领土,所以他不想让孙有望做王侯,但后来,在著名官员堵胤锡的坚持下,永历无奈同意了孙有望。能要到王位让人也是佩服了。
后来因为孙可望嫉妒李定国而和对方闹翻了脸,闹到最后最后孙有望的部下都背叛了他,他只能带着儿子,“赤裸裸”的向清朝投降了。当时,清朝对李定国的军事实力感到敬畏。顺治见孙可望对自己的献身精神非常满意,便命他为“义王”。这样,孙可望就成了明清时期唯一的“双王”。不过,虽然是“义王”,但薪水实际上是按照郡王的薪水来支付的。多厉害的人物,一无所有也能称王。
若干年后,孙可望去世,他的次子接替“义王”的梦却没有成真,被降为了慕义公。不但这样,就连孙可望的孙子也没有接替到慕义公的位置,反而再次被降职,得到了一等轻车都尉的位置。其实一等轻车都尉也非常棒了,这可是比和珅强的地位,和珅刚入职的时候,只是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
李定国两蹶名王
李定国两蹶名王讲述的是李定国将军打败清朝两位王爷的历史,这两个王爷一个是汉族王爷定南王孔有德,另一位是满族的亲王尼堪。这两个王爷一个兵败自杀,一个被围困后被李定国斩杀,是李定国军事上的巅峰。
公元1652年清朝廷命令定南王孔有德出兵贵州,想要剿灭南明王朝,在孔有德进兵的同时,李定国也已经整合兵力北上,要和清朝军队作战。李定国的军纪严明,战术得当,在和孔有德的战斗中取得节节胜利,而孔有德不得不向自己的根据地收缩防守。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李定国的围攻,李定国和孔有德的决战开始以后打得非常胶着,后来李定国使用大象冲击孔有德,使他大败而逃。回到桂林后孔有德组织坚守,但不幸中箭,这时候李定国已经攻入城中,孔有德自知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只有自己的一个小女儿逃走。
而另一场战役是李定国和尼堪之间进行的。尼堪是清朝的亲王爵位,在清朝和李定国的战斗中,清朝军队连连失利,这使得当时的朝廷大为震惊和恼火,于是派洪承畴前往镇压,后又让尼堪任大将军打算消灭李定国。
虽然尼堪在军队数量上要比李定国多,但是李定国采取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最终将尼堪包围,并在战斗中亲手斩杀了尼堪,使清军瞬间打败。这就是李定国两蹶名王的经过。
李定国纪年李定国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但是长久以来对于他的研究和著作很少,直到《李定国纪年》完稿出版发行以后这种局面才算终结,这本书是由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郭影秋著的。
在《李定国纪年》这部书中,郭老翔实的记录了李定国一生的业绩,这部书中展示的李定国是最为全面和真实的。但是这部著作并不是仅仅展示李定国将军本人的,而是记述明末清初大西起义军的整个过程,大西起义军从有李定国开始到他最后病逝记述的都非常详尽。
《李定国纪年》按照年份编写,详细讲述了李定国在不同年份遇到的不同事情,并从侧面讲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为我们呈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面貌,对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非常有帮助。
虽然这是一部纪年体书籍,但是郭老并没有只是根据史料进行简单的筛选编排,而是对各方面的史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收集,从中分析出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偏差的,将能正确展现这段历史和人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的。
在这部书中还有对当时人物的全面描述,对各个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描述,是一部创新性的著作,也是现在人们研究李定国将军的重要史料。在这部书中对于李定国将军的记述是最为真实和全面的,所以非常有价值。
李定国墓在云贵等地区,李定国非常有声望,因为他在这些地区镇守多年,为当地百姓多次驱赶进攻的清军,表现非常英勇,所以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抗清大英雄。可是,南明政权因为内部斗争不断而难以成气候,并且很快就被推翻了,当这一消息传到李定国耳中后,他心中悲愤异常,可是并未因此而放弃抗清事业,而且继续努力联络借兵,想要对清兵再次发起进攻。
可是,就在他准备东山再起时,瘟疫降临了,因此他的军队也大受打击,实力大为减弱,李定国也受到感染,没多久便发病身亡,并被安葬于勐腊。这个地方其实就在西双版纳,如果去那里旅游,便可以拜祭李定国。不过,他的墓后来被朝廷迁移到北京,因为他的军队大都归降,而朝廷担心他们以后会造反,便做出了迁坟之举。
如今,想要参观李定国墓,便需要去卢沟桥一带。不过,在勐腊依然有很多人敬仰他,并且为他修立了汉王庙,每年都会举办大型拜祭活动。因此,如今去西双版纳虽然已经看不到李定国墓,但却可以参观汉王庙,可以缅怀这位大英雄,并且有机会参加那种祭祀活动。
虽然,现在的汉王庙并不是当初勐腊居民所修建的,原来的汉王庙已经消失了,如今的汉王庙是重新修建的,但还是可令人一睹李定国之风采。除了这个汉王庙外,去当地博物馆也能缅怀这位大英雄,因为那里有他使用过的武器。另外,去大理旅游也可找到拜祭李定国的地方,因为当地有人为其修建了本主庙。
李定国和孙可望都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之一的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1645年李自成在九宫山凉凉了之后,张献忠在隆武二年(1646年)杀光了妻妾,只留下一个幼子,在凤凰山与豪格部激战,最后死于乱箭。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里声望最高的是孙可望,其次是李定国。孙没有战功,李有对清军的胜绩。大西军平定云南后在贵州开会规划未来五年计划,两人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孙要去广东,不行就从海上跑路。李反对,坚持要联合南明抗清。最后李用自残方式逼迫孙屈服。
会后不久大西军迎来南明的最后一个光杆司令永历皇帝,虽然是光杆但他毕竟是大明皇室法统下合法的皇帝,清军入关以后,明末农民军的失败和明朝的覆亡把双方阶级矛盾转化为对汉人对满清的民族矛盾。要笼络人心和各地反清势力永历帝这个招牌是不能少的。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定都贵州安龙。
李定国在云南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准备反攻满清,而孙可望则做着他的帝王梦。他想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桥段,让永历帝封他为秦王,遭到拒绝后伪诏自封为秦王,后又弄死了南明永历身边的近臣吴贞毓等十八人。
永历六年,李定国率军北伐,用计诱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分兵湖南后杀回桂林大败清军,孔有德自焚而死。收复广西后在湖南又取得衡阳大捷,大清敬谨亲王尼堪中伏死于乱军之中。
李定国两蹶名王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清军听到他的名字都害怕,满清政府还一度想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和南明议和。
李定国的声望和功绩让孙可望非常嫉妒,为了夺其兵权,孙可望组织了一支“驾前军”跑去湖南想弄掉李,李定国不想搞分裂只能退入广西。
在广西的李定国又联络了台湾的郑成功一起谋攻广州,郑最后放了李的鸽子,李也没啃下广州又撤回广西。
李定国在浴血奋战谋求复明,孙可望却在贵阳筹划篡位称帝的行动,永历十年(1656年)永历帝为保自己诏李定国勤王,李接永历到昆明后孙可望引兵进云南攻李挑起了内讧。孙可望的倒行逆施引发了部下的不满而临阵倒戈,孙大败后逃去北边投降了满清。
为了在新主子那里获得封赏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孙可望献上了“滇黔地图”,这份地图把永历政权在西南的所有军事部署都暴露给了满清。
拿到这份地图后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吴三桂出兵云南攻克昆明,永历帝跑到缅甸,后被缅甸交予吴三桂后被其用弓弦勒死。
得知永历帝死难,李悲愤异常。公元1662年六月二十七夜,李定国殁于云南勐腊,临终前嘱咐部下:“宁死荒郊,勿降也。”
最终李定国也没有力挽狂澜,挽救大明于危难。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满清入关后中原大势已定,虽然李定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并未损伤满清的基本盘,这些仅仅是延缓了满清南下的时间。
其次在北伐中李定国也缺乏有效的东西呼应,错失了时机。
最后堡垒的攻破往往是从内部开始,南明各军无法团结统一,大西军内部的分裂,机密军情的泄露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一个前半生对抗明朝的流寇,后半生因民族大义不惜以死守护明朝的李定国虽然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他曾是反抗封建压迫和满清的民族英雄。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李定国当年有多猛呢?
本文2023-10-18 00:52: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