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那位权威的族谱专家告诉我李氏火德公到底是唐昭宗的后代还是唐昭宗帝的后代?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昭宗的后代。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扩展资料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
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 (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 ,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
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 。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
—李火德
李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 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四、历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传说老子活了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的结果。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被称为“闯王”。
当然,现代还有:李嘉诚,李光耀,李小龙、李敖等。
五、胜迹: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吗?
那你可真幸运
好多为人都姓李
李大钊
李时珍
李清照
等
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2、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4、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5、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6、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7、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8、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托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9、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10、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11、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12、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13、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14、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15、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16、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17、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子乙公后裔:夏富追远堂始祖子乙公;子乙公系广东仁化夏富追远堂李氏始祖,其祖先原于陇西(现甘肃省境),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之后,沿湖北孝感府(境),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樟树村。子乙公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即乙亥(1215)年,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取得功名之后,游宦粤西苍梧(今广西省苍梧县),于南宋德佑初,即乙亥(1275)年,致归舟泊夏富。见其地被襟石,障面带大江,文星映左,武曲临右,山川形胜,极所罕见。子乙公饱读经诗,精通天文地理,认定夏富是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必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故毅然卜居夏富村,并制定训示子孙以耕读为本,纲常伦纪的发家宏略《家训》,世代相承。果然是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第四世始出护驾军士的善壁公,继善壁公之后又出拔贡任命馀姚知县的李清公。明、清、民国时期再出拔贡、恩贡、监元、邑痒、府痒生等功名志士等百余名,共和国时期才半世纪,为官科级以上有十多名,荣获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及各类职称人员近百名。真乃洵山川之钟灵也。正是:世泽绵绵多先哲,瓜瓞芍芍有后贤。子乙公辟基夏富村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枝繁叶叶茂。蕃衍子孙至今已二十六世,基业磐固昌隆,世孙相守,人财兴旺,其后裔遍布仁化(县城、董塘、大桥、周田、小田、大岭、康溪)、曲江(马坝、乌石、黄金村)、韶关、佛冈、佛山、广州、湛江、湖南汝城、香港、台湾省等地。夏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的重要组成地段)的美称。闻名中外,正所谓:天地奇观一丹霞,人间仙境数夏富。子乙公后裔均能以诚信为本,读耕为业,工商俭施,荣宗耀祖。注:夏富村追远堂李氏始祖子乙公及石塘李氏始祖元善公先祖都是晟公(即西平忠武王),子乙公接晟公第几世尚需考证。18、萍乡三河衙前李氏谱:据谱记载,我族为萍乡三河车田衙前李氏,是为衍庆堂,乃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十子陇西郡公宪公幼子绳公之后,世系为:晟公-宪公-绳公-珏公-庆公-谏公-仪公-思禹公-乐善公-先春公-友仁公-自新公-德全公-志科公-孝谦公-绍贤公-世忠公,世忠公乃三河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赓公-澡公-森公(字士森),森公乃庐陵朋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浩公-昭戬公,昭戬公乃丰城湖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浚公,乃分宜白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氵自)公,乃安福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许公,乃兴隆西湖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宾公,乃湖塘游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庚公;乃黄川槎滩鱼梁等派;晟公-宪公-焕公,乃瑞州上高派始祖。(作者:三河李)19、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陇西堂丹阳房-徙京兆李氏-西平李氏-豫章李氏-谷村李氏-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唐公(名世春)--千护(同胞兄弟千林、千秋、光璇、光灿、光澈)--孟荟--仁漕--廷温--延品--宣义--明遇--最珍--仲恂--思富--信韬--士收--兴庵--元珍--时光--家贤(字贤叔)--声端(字端甫)--礼庆(字庆叟)--乐恭(字恭伯)--先贵(字贵夫),自唐公始旧谱字辈如下:世光孟仁廷延宣(义)、明最仲思信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千护公通谱禾仓堡支系自元公(千护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始,迄今已历一千零八十年,最远已传至晟公第五十二代,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秉承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祖训,忠实而朴实地记录了每一代生殁配葬衍,自唐公始所用的七字字辈一直到可以沿用到解放建国前后,最后一辈为"大"字辈,千护公后裔历来聚族而居,禾仓堡(今嘉禾县城)是明初由千护公后裔所建造的一座城池,城墙于解放后拆除,城内居住的是千护公同宗。一九三五年宗谱续修由李抱冰、李云杰主持,是次修谱起用新的字辈(共四十字)班行为五字班辈:"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自元公(千护公)始第三十一世起使用"造"字辈,一九九三年续修又新增二十字:"望族繁兰桂,"族谱记载着历代祖先迁徙繁衍的艰辛历程,凝结着历代祖先呕心沥血的精神传承,也昭示着历代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盼!千护公后裔秉承了陇西堂西平李氏的精神精髓,并将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结语引用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言与各位同宗共勉。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曰:"籍令为子孙者不务力学修身,世其德义,入则*邪荡检,出则复饮贻讥,不将为家声之大玷乎,德色耘锄、相煎萁豆、伦常之薄,人道其熄矣,族亦有不亲其亲不长其长,伤考心而悖天显,以为名教之大谬者乎,八家同井犹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奈何一本之亲衅开羊羹,斗成蛮触至于雀角公庭,以贻乡曲之鄙庸乎,四业既废,游手无赖,作奸椎埋,插宪逋赋,使有司穷于呼牛而闾左苦若秋荼,此不亦圮族之忧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履丝曳缟、酗酒渔色、自务豪雄、笑人守虏,此殆乡国之蠢,家门之孽,族毋有类是者乎,如其有之,即列名于谱,谱之灾也。反是,则忠孝节义不失祖宗之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族人勉之哉,今吾族人亦惟竞竟自持以礼义为之根,泽之以诗书,行之以智勇,世德作求,是则孝子贤孙当能保世滋大绵绵,延以继承于亿万代而炽昌其未艾欤。"20、李氏族谱:□□卷:序号:1226[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f其它:1922年木活字本21、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序号:1123;[浦江]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蒋志锦主修,徐心明等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22修本;始祖:晟,唐代人。始迁祖:天启,明洪武五年(1372)自东阳县迁居浦江县莲塘村(今属浦阳镇)。本谱始修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世系修录至第五十一世,排行字为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三世起:宗福□文行演玉茂顺镕森荣坦镇深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壮中正文理密察。卷一:勅书附诗、像赞、凡例、家规、谱序、传赞、寿序、祠记、宗庙记、田产;卷二:排行字、系图;卷三~七:行传、谱跋。1938年木活字本23、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宪公,江西观察使,长孙游公继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孙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显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际,干戈扰攘,四公后"必"字辈共二十五房先后迁居湖南常德、安化、汉寿、桃源、益阳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达字凤翥,为常德六李湾始迁祖,必华字中华、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荣字中荣,同为东湖山始迁祖,必通为金鸡坳始迁祖,必道字凤鸣,为麻腊嘴始迁祖,必远为益阳马轮冲始迁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凤,必阳字朝阳,为善卷村始迁祖,子孙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黄市港等地,必龙字龙寿,为长堰冲始迁祖。世允生必旺,迁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銮、世高、世和,世銮生必赏,其裔散居半月障、黄金庙、团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宝、必宥同迁桃源南竹山,必实、必宽同迁益阳修山,必赁、必贽其裔蕃衍石灰山、黄土店、龙船湾,必真迁四川。世和生必贤,其裔居李伍滩、鹿角坪、鸿鹤冲、太极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贵迁黄壁坪,必贸迁花岩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赉,其裔居汉寿木山,世可生必贡,其裔居汉寿七星堆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谱,百字派语: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发祥定有喜,慧聪范愈规,科甲同济向,锦乐昶瑞宜,诰典伟章贵,醇让福禄绵,腾辉崇上兆,丕业创砚田,仁秀蕴颖悟,琼瑶则爱亲,言信昭康运,宽裕耀唐庭,高超绳俊杰,丰足道恒盈,协华参修若,楷模庆善成。24、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常德、沅陵李氏25、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26、资兴凤凰窠李氏: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50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27、[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28、西平李氏家乘:七卷:[湖南安化]: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孙宪,字章武,行十,仕江西洪州,卒葬分宜。宪长子游,字观业,行一,唐时复迁宜春。其后裔孙散居江西德化、庐陵等地,元末明初,始迁安化。卷首(即卷一)序、家训、碑文、传、祠堂记等,余卷世系。清光绪28年(1902),木活字本;始祖:[唐]李晟;先祖:[唐]李宪;先祖:[唐]李游。29、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西平堂;始迁祖:[清]李悬明;先祖:李晟30、李氏三修族谱[武陵]: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宪,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传至二十一世应高、应成兄弟,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迁湖南武陵县家前河上大村。卷一原祖编次、诰敕、碑赞碑铭、宪祖与始祖世纪,卷七、十分支世纪。31、李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末一卷,终一卷:[湖南浏阳]:西始祖晟,字良器,唐陇西人,徙京兆,封西平王,谥忠武。二十二世孙文绣,字质因,号太和,元季避陈友谅乱自江西萍乡徙居浏阳中洲,为中洲始迁祖。卷首序、凡例、家训、像赞、传、行述、墓志铭、祀产、合约、杂记32、湘阴荆塘李氏材房支谱:八卷:[湖南湘阴]:始祖晟,字良器,仕唐。二十世孙子才,行重九,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迁居湘阴荆塘,为始迁祖。曾孙世材,字仲明,明初人,为本谱房祖。卷一序、凡例、家规、规约,卷二祠宇志、丧服志、祀典、公产,卷三至六世系,卷七传、寿序,卷八坟图。33、李氏四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沅江]: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二十世孙云,字可云,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尊为南迁始祖。子文昭复迁汉阳小安村。文昭孙汝德又迁益阳油塘坪。始迁祖汝德长子如璋,业道教,法名普慧,徙居沅江嫩草江。卷首序、弁言,卷一家训、服制、派语、寿诗、传序、墓志铭、跋,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系表,卷末契据、墓图。34、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35、莲塘李氏宗谱[浦江]:族为唐西平王李晟第四子洪州都督訹之裔。十三传至天启,明洪武五年自吴宁迁浦江县东十四都练聎莲塘,是为迁莲塘始祖。卷一序文、像赞、家规、传、赞等,馀卷载世系、行第。
李氏字辈谱100例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2 16:07 1 李姓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 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 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李姓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县,也是老子的故乡。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
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
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
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
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希望那位权威的族谱专家告诉我李氏火德公到底是唐昭宗的后代还是唐昭宗帝的后代?
本文2023-10-18 00:41: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