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身平事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身平事迹,第1张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冒姓起源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贵族德新,避兵乱,其子受姓“冒”,长子冒致中,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从孟渎渡江至如皋东陈河西“家焉”,是为如皋河西派始祖。次子冒启之居泰州,是为泰州始祖。三子冒桧从泰州到天长,经常熟至如皋东陈河东“家焉”,是为如皋河东派始祖。冒襄,就是如皋冒姓的后裔。

  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

  附《清史稿》 列传二百八十八冒襄传: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高宗(乾隆)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东林党人。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清、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助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其实史可法还算是个有才能的人,南明朝廷也确实很想重用他。当福王刚刚在南京监国时,史可法确实被拜为首辅,但是由于马士英觉得自己拥立有功,却没被封首辅之位,于是煽动南京附近的军队哗变,逼迫福王即位封臣时将自己改封首辅,而史可法只落得个东阁大学士之职。而福王不重用史可法的另一原因,则是因为其父老福王乃万历之子,当时万历宠幸郑贵妃,欲改立老福王为太子,是东林党人全力阻挠此事才没能成功。东林党人以史可法地位最高,福王自然不会忘了这个缘故,因而也有意疏远他。种种原因导致了史可法的不得志。

史可法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清军南下皆不得要领。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河南总兵许定国私通清朝,巡按陈潜夫和参政分巡睢阳道袁枢请四镇之一的高杰北上。弘光元年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在睢州故袁可立府第内被许定国害死,清军乘机南下。史可法闻讯长叹:中原事不可图矣!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全军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当年五月十日,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

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u,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u,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其实史可法的军事才能并不一定十分出众。后世有专家根据史料复原了当年多铎与史可法对阵南京的兵力分布图,发现史可法的兵力安排并不科学。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说。

史可法的才能在南明朝廷里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历史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史之才,相对于堵胤锡、张煌言都逊色不少,并且他的政治敏感性和军事敏感性都十分欠缺(比如联虏平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史可法的忠诚与爱国,这一点甚至得到了敌人的认可。后清朝乾隆皇帝以其忠义,追谥忠正。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轶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李成栋,明末清初著名的军阀,是陕西的一个练师,名叫廷贞,名无虚传。

李成栋早年参加农民起义,为高杰手下的李自成效力。李自成死后,随高杰去了明朝,到徐州当了一名累官。顺治二年,高杰死后,他向清朝投降,帮助清军扫荡两广。后来投降明朝,最后被打败淹死。

李成栋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他的反复无常。俗话说“一个好女人不侍奉两个老婆,忠义不分二主”,但李成栋一生都在重复,后人称他甚至比吴三桂还要好。

忠诚和爱国,李成栋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对他一生的批判。为了自己的利益,忘记了民族仇恨,反过来把屠刀指向自己的人民,自然引来世人的痛恨和声讨。

投降清朝后,李成栋与清朝并肩作战,消灭南明势力。在此期间,许多无辜的人被杀害。大名鼎鼎的嘉定三屠宰场就是他搞出来的。除嘉定三屠外,李成栋还参加了扬州十大。只有扬州的屠场是清军下令的,嘉定的三个屠户却出自他手。“嘉定三屠”,即在嘉定进行三次大屠杀。

清朝占领南京后,颁布“剃发令”,说:“各地文武皆命剃发,不遵,以军法为之。”这一命令遭到许多投降者的反对。嘉定百姓对此并不顺从,著名乡绅侯东曾说:“何不尽力护发?就是做不到,但这是城市的生存。现在还不算太晚。”

于是,在侯东增的带领下,投降的民众聚集起来,在城上竖起了白旗,上面写着“嘉定恢复义师”,嘉定人民奋起反抗清朝。

当时,清廷命令李成栋带着5000名士兵进攻。一个是身经百战的精兵,一个是生前立下的杂兵。因此,虽然嘉定义军在数量上更多,但很难与李成栋相比。为什么李成栋可以轻而易举地镇压起义却下令屠杀?

李成栋得到这个命令是因为他的弟弟在进攻这座城市时被一小队民兵杀死了。我哥哥的死让李成栋非常生气。嘉定攻陷后,出于报复下令大屠杀。据史料记载,当时“家家户户去,每条街小巷都找遍了,所有的草都是从荆棘上扯下来的,要用长枪去搅”。“在市民中,那些吊梁的,投井的,投河的,脸上有血的,截肢的,手脚还能动的,血肉被毁的”。这是人间地狱的一幕。

第一次大屠杀三天后,侥幸逃脱的人开始返回城市。当这些人看到自己曾经的家园变成这样的场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屠杀,他们对清廷充满了仇恨。在一个名叫朱颖的正义之士的领导下,这些人重整旗鼓,开始了反屠杀运动,为他们的亲人报仇。于是李成栋回到城里,进行了第二次大屠杀。

二十多天后,南明大将吴率领余部猛攻嘉定城,周围百姓纷纷响应。巨然很快打败了清军,重新占领了嘉定城。于是李成栋卷土重来,率军重新占领嘉定城。那么不仅吴残余会被杀,刚到嘉定避乱的两万人也会被屠杀。嘉定城第三次血流成河。这三次大屠杀,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李成栋的行为确实受到批评,但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个人。事实上,李成栋是一个成功的将军,具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帮助了清朝

李成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阀。他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后来跟随高杰来到明朝,并在南明成为宁夏王。后来又带领清朝为清廷统一建功立业。后被清廷重用,反清复明,为南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成栋的出身并不高,所以他早期的记载并不详细,出生日期不详,甚至连出生地也不那么确定。有人说他是山西人,也有人说他是陕西人。真正让他进入史书的,是他参加农民起义后,在征服者李自成的领导下,被称为将军。

李自成手下有许多将军,他们帮助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而李自成的重要部下,是的部下,绰号“山鹞”,当时的名叫李。

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明朝后,吴三桂开放山海关迎接清军。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与清军作战,一败涂地,后在九宫山自杀。李自成死后,部下分崩离析。他们有的继续搞军阀主义,有的投靠南明,联合明朝抗清。

高杰选择了投靠南明,而作为他的下属,李成栋自然也就下去了。在南明政权中,李成栋担任了总兵,并作为总兵奉命守徐州。

1645年,高杰在随州被徐定国刺杀。郭旭早年在明朝当官,后来投降了清朝。高杰死后,清军大举南下。河南太子多多率军直下江南,一路没有停歇。于是,李成栋献上了高杰的妻子邢石,从而向清朝投降。

李成栋来降清后,在贝勒波罗手下值勤,随他进攻福建,战功卓著,被封为两广知府。后来跟随清军攻扬州,有扬州十天。

扬州十日是历史上清军屠杀汉人的悲惨事件。这时,李成栋被视为清军的刽子手,被清军屠杀。

扬州十中之后,嘉定有三个屠夫。如果说扬州是十日,或者说李定国是清廷钦点的,屠刀是针对老百姓的,那么嘉定三屠就是李定国钦点的。在这次血案中,江南是一片血海,尸体堆积成山。全家灭绝,女人被强奸,连幼小的婴儿都幸免。正是这件事,使得李成栋在日后被赐明后,虽然为南明立下了不少功劳,也很忠心,但还是被后人所恨。

嘉定的三个屠夫,用一场血战,镇压了人民的反清之心。从此开始远近剃发,称清听话人云。由于这样出色的表现,同年11月,李成栋被提升为吴淞总兵。

清顺治四年,李成栋攻陷肇庆,李咏皇帝朱由朗逃往桂林。尽管李成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只被授予了知府的职位,并受到总督童养嘉的限制,因此李成栋非常不满。后来,在妃子和儿子的劝说下,在前朝官员的挑衅下,李成栋终于反清复明。

李成栋回到南明后,被李咏封为广昌侯,并被封为惠公。复清复明后,李成栋对明朝廷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当李成栋向南明投降时,南明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的到来使南明政权得以延续,甚至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然而可惜的是,腐朽的南明,面对进取的清廷,早已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返回后I

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身平事迹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冒姓起源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贵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