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姓,男孩,公历2013年1月6日 14点25分出生,按族谱起名的话需带“有”字。麻烦大师给起个好听的名字。
公历:2013年1月6日14时25分(星期日)
农历:壬辰年冬月廿五日未时
春节:2月10日
天运五行:水
纳音:长流水 桑怀木 剑锋金 天河水
八字:壬辰 癸丑 壬申 丁未
五行:水土 水土 水金 火土 (五行缺木)
生肖:龙
伊曲漾 伊鸿龙 伊云舟 伊亦闲 伊弘言 伊智材 伊紫胜 伊弘伟 伊玮瑞 伊达业 伊健商 伊博洋 伊君裕 伊涛佑 伊昌宏 伊旭泽 伊恒城 伊泽曲 伊展向 伊浩聪 伊新明 伊昊贤 伊博帆 伊俊国 伊永都 伊瀚鸿 伊彬新 伊天明 伊昌荣 伊松云
尹珍、尹夫人、尹焞、伊天佑、伊籍等。
1、尹珍(公元79-公元162),字道真,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人 ,东汉学者,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着名儒学者,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2、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年~437年),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出生于凉州姑臧,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
3、尹焞,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13代孙、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孙,世居河南洛阳,为着名理学家程颐直传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阳,全家遇难。
4、伊天佑,明代宁化城关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天佑以岁贡入京候选。当时严嵩当权,借故索贿,送银五百两者便可得官。曾有人向天佑授意,天佑坚决不干。幸好这年吏部李默担任主选官,秉公选拔人才。
5、伊籍,字机伯,生卒年不详,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年少时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
首先已知古代名人只可能受到两个地方的祭祀:祖籍地和墓葬地。 古籍明确记载了伊尹的出生地(祖籍)是商时的有莘国(今山东曹县北或莘城县在陈留县(今属开封)东北三十五里)对此毫无争议。
明代县志才出现伊水的说法。而此前所有文献只有“有莘国”“空桑之野”的记载,后因负责护送有莘国公主到达的位于河南境内的商朝都城。至于宋真宗等古人在河南祭拜伊尹墓的资料;那根本不能论证伊尹出生在河南。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导公众和偷换概念的行为,那些资料只能说明伊尹的墓地最后落户在河南境内而已 商朝入主中原后都城中心都在河南境内。伊尹作为辅佐商汤王的名相,其后代甚至其墓葬落户在河南境内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至于伊水河。如果说和伊尹有关也只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伊尹而特意命名。从古至今纪念伟人都在用这种方法。 关于伊尹的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的追源,河南开封市杞县西空桑村作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至伊尹庙,祭拜伊尹。这座伊尹庙,即位于伊尹的出生地(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有宋一代,学术发达,饱学之士遍布朝廷,对于贤相伊尹的出生地,他们不会弄错,也不可能弄错。宋真宗亲至伊尹庙所立的原碑虽已不存,但碑额尚在伊尹庙中遗址处,笔者曾亲见。碑文也保存在《杞县志》及《伊尹世家谱》中,现誊录如下:
“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成有一德,敷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王室木衰,大训可知。频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引者注)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煇的《北辕录》也记载:“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
位于杞县葛岗镇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现为一所学校。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额就在这所学校的地下埋着。有几方与伊尹庙有关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还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据资料记载,这几方碑当是历代重修伊尹庙的碑刻。
伊尹尚有后裔。伊尹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他们保存有伊尹画像、《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开始着意于谱牒,明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的伊六璧又于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据伊氏后人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了数千年,传了140多代。
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孔庆镕的夫人还亲笔画了伊尹像和伊尹庙图。以上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开封县、杞县一带。
笔者还与孙润田、杜支善等几位先生一起,到了据传是伊尹故里的开封县罗王乡伊庄村,伊砦的伊姓就是从伊庄迁过去的。在路旁的柴堆下,我们见到了一个古石臼,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讲,此石臼已有几千年了,是伊尹之母舂米用的。石臼为红色,比普通石臼显得大了些。由于年深日久,臼底已被舂穿。伊庄村村旁的一条河,就是文献中屡屡提到的古伊水。据《陈留志》记载:“伊水,县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河南通志》亦有相同记载。
伊尹不但是商代贤相,还被尊为“烹饪之圣”,因为“五味调和”之说,就是由他提出的。弄清伊尹是哪里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有裨益的。不认真研读资料,只凭一些表面现象就对伊尹的出生地轻下断语,不但对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读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空桑村现有空桑庙(系重建)。
一、姓氏源流
衡(H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伊姓,以官名为氏。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和气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2、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以祖字为氏。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衡姓。
3、出自改姓,以地名为氏。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得姓始祖:公子衡。衡氏的来源有三个,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朝时,由周公子伯所传的鲁国(今山东省境内),鲁国公子衡的后代子孙以衡为姓,称衡氏。另一支衡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是商汤的贤臣伊尹的后裔,伊尹因功被任为宰相,并封号叫“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他的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称衡氏。此外《万姓统谱》还提及另一个出处记载,三国时的袁绍战败之后,他的子孙为了避难,跑到衡山躲起来,并且以山名为氏而姓了衡,称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百家姓》注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衡氏后人尊公子衡为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来。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这就是衡氏。衡咸,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宗门下学习时,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商朝时,有位开朝臣子名伊尹,颠覆夏朝的功劳最大,商王汤尊就封其为阿衡。对阿衡的解释,如今有两种,一为负责保护教养的官名,另一是意为“国家栋梁,依靠”的封号。伊尹的后人为了记住这荣耀的称谓,就取其中的“衡”字为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为姓氏。东汉时,袁绍兵败曹操于官渡,子孙家属避难逃至湖南衡山,改姓为衡,掩人耳目。
三、历史名人
衡 咸: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宗门下学习时,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 权:北伐战争后入伍,民国18年任陆军第一军秘书。行宪后,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去台湾,续任“监察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
衡姓宗祠通用对联
〖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儒林著誉;
易学冠时。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下联典指西汉末齐人衡咸,字长宾,曾跟从五鹿充宗学习梁丘《易》,后任王莽的讲学大夫。
勇谋济世;
恺悌宜人。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衡毅事典。下联典指明衡岳事典。
伊姓,男孩,公历2013年1月6日 14点25分出生,按族谱起名的话需带“有”字。麻烦大师给起个好听的名字。
本文2023-10-18 00:12: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