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有哪些作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有哪些作品?,第1张

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没有一些自己亲手写的书,但是这位外交家的的言行举止都被记录在了史书之上,因为这位外交家非常出名,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修养。传世之作只有一本记叙他平生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这本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外交家晏子的思想、言行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这本书一般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后人编撰,不是晏子本人所作。

晏子是齐国的一位大夫,他有非常高的政治远见,而且勤政爱民,因此备受百姓的爱戴。他敢于直言进谏,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达到纠正国君的错误,在诸侯之间也是颇有声誉。传说中的晏子个子非常矮小,容貌也不甚符合那时的审美标准,但是他有智慧,有勇气,为人更是刚正,他在齐国属于三朝元老,对于齐国的发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晏子这个人还非常的长寿,据有关资料显示他活到了95岁,这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实属难得,但是晏子一生忙于政事,疲于奔波,为什么此人能够如此高寿,着实令后人不解。

晏子非常喜欢管仲的言论,想要平复天下得到民心就必须爱民,因此在国家遇到灾荒的时候,他首先自掏腰包给百姓们买粮食,甚至把自己家中的粮食也分给了百姓,他还让君主对这种国家危急之事多加关注,也不关注君主的思想动态。他当齐国大夫的时候,为人非常清廉正直,而且不徇私枉法,秉承着自己的一套做人的法则,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活在人世间。作为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物,自然有很多人对晏子都送了礼物,谁人不想巴结权贵,可是晏子对于礼物从来不接受。他把生老病死看作人生的常态,一生乐观积极向上,不为外物所惑,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

晏子的故事之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扩展资料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

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

也可以通过这则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参考资料。晏子使楚

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鞭打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现,(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节俭观念

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

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君臣关系,晏子为臣,齐景公为君。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忧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晏婴之父晏弱死后,晏婴继任齐卿,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身边就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

扩展资料

晏子劝谏齐景公的轶事典故

1、晏子虽然身为宰相,出使四方,家境依然很贫穷。齐景公得知晏子吃得不好,住得也不好,就想为他换座宅子,于是对他说:“看你住的地方靠近市场,地势低洼,又很潮湿。房子这么小,周围又这么吵,到处是灰尘,你怎么住?还是为你换一个清爽干净的房子吧。”

晏子推辞道:“我的先祖世代就住在这里,我还没有继承他们的德业,这里对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况且小人临近市场,早晚买东西都很方便。”齐景公就笑着说:“你靠近市场,就能分辨东西的贵贱吗?”晏子说:“当然!我既然贪图方便,怎么会不知道呢?”于是,景公就问他,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

当时,齐国的刑罚较重,被砍脚的人有很多。晏子就说:“假脚贵,鞋子贱。”景公一听就明白了,晏子是在借机进谏呢。因为这句话,齐景公就减轻了刑罚。

因晏子不肯换新宅,景公就趁著晏子出使晋国时,派人为他翻修了房子。景公为了扩建他的宅院,还拆毁了附近的几家民房。待晏子回国后,房子已经翻修好了。晏子拜谢景公回到家,就把新房拆了,还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又把失去房子的几户人家都请了回来。

2、齐景公修建宫殿,已经打好了地基。此时,逢于何的母亲病死了。他在路上偶遇晏子的马车,站在马前求拜晏子,希望他能转奏齐景公,因先父的坟墓在路寝台的内墙下,请求国君允许把亡母葬在内墙,以使父母一起合葬。晏子一听说道:“哎呀!这个很难。但我还是会上报国君。假如,国君不同意,那你怎么办?”

逢于何说:“像我这样的小人物,我会站在宫殿的门口,左手握著丧车的辕木,右手拍著胸脯,站着饿死在那里,以告诉四面八方的人说:‘我不能让母亲安葬。’”晏子进宫,将此事报于齐景公。景公一听就怒了:“从古至今,你听说过吗,有人要在国君的宫里埋葬死人?”

晏子说:“古代的明君,宫殿修建的比较少,生活也很俭朴,从不侵占活人的房子,也不侵占死人的坟墓。所以,我从没有听说过此事,有人请求在国君的宫里埋葬死人。但是,现在的君王非常奢侈,盖了许多宫殿,侵占了活人的房子,还侵占了死人的墓地。为了自己的游乐,国君既欺侮了活人,又欺凌了死人,这怎么能是贤君的行为呢?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百姓的死活,这也不是治国之道啊!”

最终,齐景公同意了。后来人们说:“心有仁慈的人,他的话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利益。”因为晏子的一句话,景公减轻了刑罚,也因晏子的一席话,齐景公在世上留下一桩前所未有的千古美谈。

--晏婴

--齐景公

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是:景公意识到齐国无法与晋国抗衡,景公决定与楚国交好,共抗晋国。于是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彰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

有关囚犯的那一次,晏子使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扩展资料: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参开资料来源:-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名臣,齐国大臣晏子就是其中之一,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晏子做事井然有序,为人谦虚有礼。但是虽然他有文质彬彬的一面,但在处理某些事情时也会体现出他的铁血手腕。

特别是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晏子都非常的谨慎,而且非常的铁血。有一次,当着齐国国君的面,晏子竟然撤掉了晋国来的使臣的杯子。这件事情究竟为什么呢?晏子为何要这样做,难道他不怕伤害两国情谊?

在春秋时期,晋国也是一个大国,他们与齐国旗鼓相当,两个国家常常因为争夺霸权而明争暗斗。有一次,晋国君王派遣使臣范昭借着看望齐国君王的名义去到齐国。说是探望,实则是为了暗访民情,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做好充分的调查。

有使臣来临,齐国自然要设国宴来招待。晏子当时是齐国的宰相,自然是要参加国宴的。齐王在宴席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想要向范昭展示自己国家的强大,宴会气氛到也算是融洽。晏子并没有只关注到表面上的和谐。

他关注的是私底下的波涛汹涌,果然,宴会歌舞中场休息时,范昭来到齐王跟前。他对齐王说“臣下想要借您的杯子向你表达我的敬意。”当时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深严的,范昭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无礼的了。

但是他又是说的是借君王的酒杯向君王敬酒,明面上也说得过去。齐王看了看晏子,见他没有什么反应,于是便让侍从在自己的杯子里倒满酒拿给范昭。然而,当范昭喝完酒准备再倒一杯献给齐王时,晏子说话了。

他命令侍从将酒杯撤走,因为齐王赐酒给使臣本属正常,但是范昭不过是个臣子,用君王的杯子向君王敬酒可以说是逾越了。场面很尴尬,齐王也有些不满,因为他认为晋国是不可以得罪的,不过他也明白晏子有自己的考虑。

范昭想要为齐王表演歌舞,希望乐师能够为小臣演奏成周的音乐,齐国乐师却说自己没有学过那样尊贵的音乐,因为当时齐国还是诸侯国,是不能逾越的。范昭因此愤愤离去。回到晋国后,他对晋王说“齐国上下一心,防范严密,现在还不能进攻。”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

作品出处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自《晏子使楚》,是战国末期佚名(无名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全文语言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叙述客观,情节一波三折节奏紧凑充实,作者将两国交锋时的紧张刺激娓娓叙来,并且通过语言描写向读者传递这种气氛使读者如有亲身体验之感,同时也能领略到晏子的风采。

作品原文

晏子使楚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词句注释

1晏子:晏子(前578年-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号"平",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2延:引进,请人。

3傧(bīn)者:主管接待客人的人。更:改变。

4临淄:齐国首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三百间:周制,二十五家为间,三百为七千五百户。这里是虚指,极言人口众多。

5袂(mèi):袖子。阴:同"荫"。

6比肩继踵(zhǒng):肩靠肩,脚靠脚形容人多。比:并列,靠着。踵:脚后跟,这里代指脚。

7何为(wèi):怎么能说。为:同"谓"。

8主:专,守,担负。

9使使:派出使。主:指国君。

10不肖:不贤。

11习辞:会说话,善于辞令。

12方:将要。

13何以:用什么办法。

14为:于,当。

15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16酒酣:酒兴正浓的意思。

17诣(yì):到处去。

18曷:何。

19固:乃。表意外的语气。

20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表示敬重。

21枳(zhǐ):即枸橘,与橘树不同种。果状似橘,但肉少而味酸。橘化为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22徒:只,仅仅。

23实:果实。

24得无:莫不是,表委婉或推测的问话。

25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26病:辱,没趣。

作品译文

(一)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二)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很多谋士能臣游走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各为其主,谋取霸业。晏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前548年,由于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晏子使楚》即是记录晏子在这种情况下出使楚国的这一故事。

作品赏析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时,就蓄意侮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辱"过程: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齐楚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化为泡影。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应付裕如。文章对晏子三驳楚王的刻画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接过对方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其一也。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据理反击:"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楚王。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接过楚王话题,轻易地又将"不肖"之诬回敬给楚王。若细加体味,前后两驳,也有些许不同。前者是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逻辑之谬。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你认为我"不肖",我就自认"不肖",正因为我"不肖",才不得使贤主,只好派到你这"不肖"的楚国,见你这"不肖"之主来。罗列事实,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妄,此其二也。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才"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有哪些作品?

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子没有一些自己亲手写的书,但是这位外交家的的言行举止都被记录在了史书之上,因为这位外交家非常出名,在各个方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