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成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试验成果,第1张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动态变化特征。

1应用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

为搞清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在正常注入的情况下,录取了井筒内的压力、温度梯度资料。从测试结果看,液态CO2大约在1300m开始气化,气化后放热使温度梯度增大,压力梯度减小。井底压力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态CO2平均比重(相对密度)为089;井底温度638℃,比油层温度低22℃左右(图6-21)。

图6-21 压力、压力梯度曲线

2005年4月,对注气井进行了压力降落试井,累计关井576h,压力从2985MPa下降到2895MPa,压降速度为00016MPa/h。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和均质径向流油藏模型解释的结果见表6-30。两种解释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井筒储存系数很大,油藏渗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油藏。表皮系数低于-59,说明注入的CO2对近井地带地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2注气压力较低、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未压裂的芳188-138注气井自2004年7月以来,平均日注液态CO220~40t;注入压力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2口见气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气油比上升,注气井注入压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未压裂的注气井在日注液态CO220~40t(相当于日注水40~70m3)的情况下,比州2试验区压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压力低5MPa左右。

另外,从州2试验区注水井与芳48注气试验区注气井霍尔曲线对比情况看(图6-22),未压裂的注气井注入能力是压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见,扶杨油层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较强。

图6-22 州2与芳48试验区霍尔曲线对比

3采出井见到较为明显的注气效果

试验区于2002年12月投产,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气20674t(0413PV),累计注采比为293;累积产油9690t,采出程度609%,采油速度090%;综合含水70%。

(1)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油井见效快

由于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点,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注气井和采油井间压力分布与注水驱高渗透油藏类似,注气井和采油井井底压力损失小,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大,从而使特低渗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试验区正常注气后,大致3个月左右,渗透率相对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陆续见到注气效果,日产油稳中有升。而与之邻近的州2注水开发试验区自投产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未见到受效显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开始受效,日产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点25t/d,随后受见气影响,产量逐渐下降(图6-23)。

图6-23 芳190-136井日产油曲线

(2)产量恢复程度较高

试验区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压裂直接投产,初期日产量002t,其余4口井均为压裂投产,见效后产量恢复程度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试验区产量恢复到最高,日产量达83t,产量恢复程度达61%。注气累计增加原油占总产量的578%。

表6-31 芳48试验区见效情况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高达189%,平均采油强度025t/d·m,是相邻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气驱控制程度高(100%),试验区只选取了主力层(FⅠ7)注气,该层为分布稳定的河道砂体,连通较好,气驱控制程度高达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来,试验区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见到了较好的气驱效果。

(3)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规律递减

根据试验区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的实际产量(图6-24),进行拟合求解,得出试验区日产油量呈双曲递减规律,递减指数2371,R=0998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qt为开始递减第t月时日产量;qi为递减前日产油;Di为初始递减率。

图6-24 实际日产油与计算日产油对比

(4)见气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

2005年4~6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整体试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关井末点压力分别为116和131MPa,明显高于其余3口井(表6-32)。由于这两口井为试验区的主要见效井,随着油井见气后地层压力上升;芳188-137井尽管井距较近,但由于该井未压裂,且受效较差,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关井15d最高压力仅36MPa。

表6-32 注气试验井组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二)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1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2006年5月,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优选了性能稳定的F6气体为示踪剂,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监测结果见表6-33。从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气体向芳190-140井推进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见气,芳190-138井见气较晚,未检测到示踪剂。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气气体示踪剂(F6)监测结果

从示踪剂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尽管见到示踪剂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踪剂优先向渗透率较高的芳190-140井运移,其次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踪剂峰值高低与储层物性和气油比高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气驱前缘监测技术

微地震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震波传输等理论和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注气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气方向,为注气方案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图6-25),结合该井的注入数据及测井等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CO2气驱存在主、次流两个方向,主流方向呈东南1646°及西南2608°两个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东433°走向。

二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呈不规则的“Y”字型,分析气驱前缘形态主要受该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CO2气推进速度不均匀,在东南及西南方向CO2气推进速度较快,在北西及北偏东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三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积约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于CO2气驱前缘的两个主流方向上,为主要见效井;芳188-137井为次要见效井,因为CO2气驱前缘向前发展的趋势明显且已接近该井;芳187-138井处在气驱前缘的次流方向上,但由于该井距气驱前缘相对较远,受效也不明显;芳190-138井的方向气驱前缘推进较慢,未见到注气效果。

3脉冲注气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过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搞清了扶杨油层非均质特征。为防止CO2气大量突破后造成资源浪费,改善注气驱油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脉冲注气方案(注气时关突破井,停注时突破井恢复生产)为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了6套方案,考虑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脉冲周期(表6-34)。

图6-25 微地震测试结果

表6-34 脉冲注气方案设计参数

注:5∶2表示关生产井注气5个月,然后停注采油2个月。

从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表6-35)可以看出,脉冲注气开发效果主要与注气速度、注气量及脉冲持续时间有关。综合考虑,持续高速度大排量脉冲注气效果较好。

表6-35 脉冲注气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方案预测指标,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因此优选方案F106(注气速度为40t/d,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优选结果,2006年开展了脉冲注气试验,先后分3个段塞注入液态CO25239t。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注气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脉冲注气后,前面两个段塞,日注气量在37t左右,注气压力稳定在125MPa左右;最后一个段塞注入时,注气压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说明注气井有较强的吸气能力,井组之间有较好的连通关系,停注期间采出井开井,恢复注气后注气压力有所下降。

二是见气井开井后,气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显提高。以芳190-136井为例(图6-26),该井2006年5月因出气量大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9月恢复生产。气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后持续生产,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见气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过脉冲注气减小了注采压差,改变了地层流体的液流方向,使见气井出气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气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图6-26 芳190-136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CO2损失,对油井开井制度进行了优化。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6-27,关井3d后恢复生产1d的产量最高。优选确定了关3d开井1d的生产工作制度,平均日产油10t左右。其余3口见气井与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也执行了关3d开井1d的工作制度。

图6-27 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产量变化曲线

可见,通过脉冲注气和油井生产制度优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气油比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芳48断块为非混相驱

1气油比分析技术

气油比是评价注气驱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芳48注气井组产量低,无法现场测试生产气油比。因此,我们通过对采出气的组分变化分析,对生产气油比进行了估算,在现场得到较好应用。

设原始气油比为GOR1,目前气油比为GOR2,CO2气未突破时地面气组成为y1i,其中CO2的摩尔含量为y1CO2,注入CO2气组成为y2i,CO2摩尔含量为y2CO2。设地面条件下气的摩尔体积为M(mol/m3)。那么未突破时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1m3;CO2突破后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2m3。采出气的摩尔数分别为:GOR1/M;GOR2/M。突破后的气相当于未突破时的气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气,那么对采出1m3油来考虑,见气前后采出气中的非CO2气组分的摩尔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因此气突破后的气油比GOR2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气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气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见气井2007年底气油比计算结果

2芳48断块非混相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高于非混相驱,而注气开采的驱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替压力。只有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时才能达到混相驱替。也就是说,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压力。我国多数油田由于原油性质较差,达不到混相条件,只能是非混相驱替。在矿场实际过程中可通过气油比的变化特征判断混相或非混相驱替。

非混相驱替过程中,注入孔隙体积与气油比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气油比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气油比急剧上升。即气体突破前,气油比基本不变。突破后,气油比有所增大,但由于建立了油气混合带,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台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气油比才迅速增大(图6-28)。也就是说,在气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台阶。图6-28所对应的实验压力为206MPa,比混相压力(29MPa)低84MPa,为非混相驱替。

图6-28 芳48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变化曲线

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则明显不同。由于混相驱替建立的油气混合带较窄,因此,采出端见气后,气油比迅速上升(图6-29),中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带。图6-29对应的实验压力为50MPa,比混相压力(29MPa)高21MPa,为典型的混相驱。

图6-29 芳48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曲线

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为芳48试验区的混相特征分析提供了依据。

试验区见气较早的芳190-136井的气油比变化曲线见图6-26。该井于2005年3月见气,之后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6年8月气油比达到最高(600m3/m3左右),这期间共注气11500t,折算地下体积023PV,后期由于采取脉冲注气使气油比明显下降。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判断标准,芳48试验区为典型的非混相驱。

(四)腐蚀状况监测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无明显腐蚀,满足了开发需要

2006年9月,开展了注气试验区腐蚀现状调查研究。对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线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并对这2口井安装了腐蚀试验试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了J55钢腐蚀试验试片,进行井下腐蚀状况监测,取得了以下认识:

1地面管道无明显腐蚀现象

从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弯头部分剖开后的外观情况看,管道基本完好,内表面无蚀坑、破损、裂纹等现象,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2006年9月28日在这2口井的地面管线内部放置20#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除去表层油污后,仍可见金属光泽,试片表面无蚀坑、破损等现象,在试验期内腐蚀挂片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

2井下试片腐蚀现象不明显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J55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也未见腐蚀现象发生。

3腐蚀速率评价

芳48断块注气试验井组现场腐蚀试验分析结果见表6-37。地面和井下试片均未见明显腐蚀,介质腐蚀性等级为低级,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断块典型介质现场腐蚀试验结果

分析芳48注气试验区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蚀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这是试验井腐蚀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试验周期短,对腐蚀试验效果有一定影响。

(五)结论及认识

1)CO2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作为一项难采储量动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室内实验测得扶杨油层最小混相压力为29MPa,比原始地层压力(204MPa)高86MPa,结合现场试验气油比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芳48断块CO2驱油为非混相驱。

3)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指导了试验方案优化设计,矿场试验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较高。

4)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态分布特征;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揭示了扶杨油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5)脉冲注气结合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为注气驱油的一项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6)注CO2驱油实现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主要表现在油井见效快、产量恢复程度高,见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是同类型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递减。

7)适合CO2驱油的撬装注气装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试验区开发需要。

8)油藏深部封窜技术抑制了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可作为提高注入气波及体积、改善注气开发效果的储备技术。

▲桂姓族谱信息:

http://memnetorcom/wjx/zframeaspid=274&name=桂

▲桂姓在线族谱:

http://memnetorcom/search/allvisitasptag=4&firstname=桂&allname=桂

  侯姓,中国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于姬姓,一部分源于少数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东,后分布全国各地。

  侯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源流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

  源流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

  源流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源流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东汉光武年间,大臣侯霸(字君房),因是郢公炎宋的十八世正传后代,官至东汉尚书令,晋爵关内侯。到了元朝,郢公炎宋的第五十二代子孙侯聚,皇元被追封为武略将军,第五十三代子孙侯俊和第五十四代子孙侯江也被追封为武略将军,五十五世侯德山(祖籍河南开封府登封市东20里侯楼),敕封武略将军,巡检两县。这就是被后辈称为德山祖先的三代子孙。这三代子孙繁衍生息,遍及全国不少州郡。

  侯姓还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方域故居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字辈排行

  湖南湘潭侯氏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侯氏字辈:“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侯氏字辈:“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山东菏泽侯氏字辈:“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侯氏字辈:“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侯氏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侯氏字辈:“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侯氏字辈:“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侯氏字辈:“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侯氏字辈:“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侯氏字辈:“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侯氏字辈:“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侯氏字辈:“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侯氏字辈:“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侯氏字辈:“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侯氏字辈:“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侯氏字辈:“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侯氏字辈:“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侯氏字辈:“作加永学……”

  山东高密侯氏字辈:“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字辈:“恩普照永光”。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侯氏字辈:“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侯氏字辈:“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侯氏字辈:“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侯氏字辈:“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侯氏字辈:“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范县侯氏字辈:“……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

  河南南阳侯氏字辈:“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侯氏字辈:“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侯氏字辈:“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字辈(通许县后闫台村):“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侯氏字辈:“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侯氏字辈:“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侯氏字辈:“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侯氏字辈:“孝昌……”

  辽宁辽阳侯氏字辈:“明春……”

  辽宁鞍山侯氏字辈:“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侯氏字辈:“玉立……”

  辽宁新民侯氏字辈:“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侯氏字辈:“占国……”

  河北邯郸侯氏字辈:“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侯氏字辈:“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字辈:“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一支字辈:“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侯氏字辈:“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侯氏字辈: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侯氏字辈:“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侯氏字辈:“树志学”

  安徽淮南侯氏字辈:“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侯氏字辈:“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侯氏字辈:“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侯氏字辈:“英海文”。

  湖北荆门侯氏字辈:“光昌闲……”

  湖北公安侯氏字辈:“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侯氏字辈:“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侯氏字辈:“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侯氏字辈:“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侯氏字辈:“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侯氏字辈:“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侯氏字辈:“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侯氏字辈:“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侯氏字辈:“庆兆旭……”

  台湾嘉义下双溪、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侯氏字辈:主支辈行:“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主支字行:“肇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侯氏字辈:“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字辈:“学颜庭……”

  侯氏一支字辈:“振家传书德立志庆天长”。

  侯氏一支字辈:“文广家福郭孝礼养”。

  侯氏一支字辈:“民安长居正恩普兆荣光”。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侯氏一支字辈:“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侯氏一支字辈:“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字辈:"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侯氏一支字辈:“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侯氏字辈(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侯氏字辈:“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试验成果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