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姓 穆氏家谱 穆姓起源 穆姓名人 穆姓的来源 穆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穆姓 穆氏家谱 穆姓起源 穆姓名人 穆姓的来源 穆姓简介,第1张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

穆姓是我国起源较早的一个姓,穆姓家族的先人可上追至商朝末年的微子,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他十分关心国事,但不为纣王所接受,微子无奈离开了纣王。周武王起兵攻灭商朝之后,让微子官复原职。为延续殷商后裔,周王朝将微子封于宋(辖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以商丘为都城(今商丘市睢阳区),从此微子的后裔开始在宋繁衍。传至宋宣公,他没有将统治权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弟弟“和”,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后,群臣根据他的遗愿拥立了与夷(宋宣公之子)即宋殇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国人称赞,死后谥号为“穆”,宋穆公的支庶系子孙以此为荣,有的就以“穆”为姓,这是穆姓的最早起源。宋国是殷商贵族的后裔,因此穆姓起源于殷商王室之姓子姓。

穆姓自诞生后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丘穆陵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改姓汉姓“穆”,成为穆姓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北齐人穆提婆原来姓骆,跟随母亲进宫后很受当时皇帝的宠幸,因为皇后姓穆,他就跟了皇后的姓,改姓穆。穆提婆曾任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军大将军,被封为城阳郡王; 中的许多经名的汉译都有“穆”字或“木”字,这些经名后来有许多改为穆姓;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穆姓;外国人来华后起中国名时以穆为姓,如波兰天文学家Nicolas Smogolenski(1611-1656)于1646年来到中国后取名穆尼阁,字如德(有学者认为他是他最早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传入中国);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洲旗人也将自己的姓简化为穆;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从公元6世纪初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唐以后的史籍中将琐罗亚斯德教称为祆教,唐朝时,祆教教士称为“穆护”,此后,一些教士就以穆为姓。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后来在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穆生,一直在楚国内任中大夫,深受刘交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许昌县志》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孝文帝改革时算起。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如穆崇曾任过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刺史,穆真任过镇南将军、洛州(治所洛阳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刺史、使持节、镇北将军、定州刺史,后来改封冯翊县(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北魏之后,有穆英提任相州刺史;穆尊季任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太守,穆尊季的儿子穆伽,在唐朝初年任殷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获嘉)刺史,穆伽的孙子,穆固礼曾任绰州刺史,其后人后来迁至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著名人物有穆宁父子五人, 之后穆宁的孙子穆栖梧,曾任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刺史兼州丞。唐代以后,河内的这一支穆姓有的已迁移到外省。北宋时穆姓家族出现了穆修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不受北宋立国之后靡丽文风的影响,大力提倡古文,宋朝的文学大家如苏舜钦、欧阳修等都一致肯定了他开创宋朝古文运动的功劳,《宋史》中说穆修虽然因穷困潦倒而死,但当时士大夫谈到文章写的好的人时,一定会提到穆参军。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直至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穆姓自诞生至今,历代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提一下传说中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根据史料记载应该是个虚构的人物,呵呵

历史名人

穆 修:宋朝人,大中祥符年间,赐进士出身。个性刚介,为了学术上的问题,常与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累官颖州文学参军。当时的学者都从事研究声律,只有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

穆 宁:唐朝人,累官秘书监。他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反,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 相:明代沂水令。正德年间进士。外书“六事”(指考察地方官吏政绩得六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启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内容“四知”(后汉杨震拒贿得典故:昌邑令王密夜晚怀十金贿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察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此外,穆姓的名人还有汉代有大夫穆生,北魏有尚书令穆亮、司农卿穆子容,唐代有御史中丞穆赞、诗人穆寂、诗画家穆修己,明代有理学家穆孔晖,清代有将军穆占。 根据《戴氏家乘》记载: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弟。故穆姓与戴姓同源。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穆姓宗祠通用联

〖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

内署四千。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联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见《金史百官志一》)。“四知”为后汉杨震拒贿的典故。《后汉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五王世袭;

四子成名。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人穆崇,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儿子穆观、孙子穆寿、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穆观字闼拔,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下联典指唐代河内人穆宁,安史之乱时,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宪宗时历官给事中、开州刺史;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

汝南世泽;

训子家声。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穆宁,撰家令种训诸子。

远征六省;

勇冠一时。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将领穆占(?-1683),满洲正黄旗人。顺治间,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三桂死,他从贝子彰泰规取云、贵、围昆明。三桂孙世璠自杀,云南始平。师还,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下联典指后魏尚书穆头,以侍御郎从太武征赫连昌,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

文传琬琰;

家继球琅。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穆修能文,继承柳开,力尊韩、柳。下联典指唐·穆宁。

-----------------------------------------------------------------

〖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求书逾万卷;

拒敌届七宿。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司农卿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下联典指宋代湖北提刑穆璌,为衡阳县尉时,元将兀良哈入寇,璌提兵相拒七昼夜,城赖以完。仕至湖北提刑。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代诗画家穆修己,于唐玄宗时,会内殿牡丹开。帝问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帝嗟赏。

呈祥光舜化;

表庆感尧聪。

——穆寂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穆寂《冬至日禅风应候》诗句联。

-----------------------------------------------------------------

〖穆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守道具财机之哲;

秉礼有知人之明。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汉代中大夫穆生的事典。

撰修家训扬伦礼;

著作古文挽颓风。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盐山尉穆宁,尝撰家训诸子。先是韩休家训子侄至严,贞元间,言家法者称韩、穆二门。下联典指宋代颖州文学参军穆修。郓州人。字伯长。时学者从事声律,修独以古称。

  曹氏族谱[/url])虽籍属辽阳,但从曹雪芹高祖(注:高祖这里可为泛称,见梁章钜《称谓录》。)曹锡远(世选)即已“从龙入关”。曹家隶属正白旗,当时归九王爷多尔衮统辖。多尔衮的睿亲王府第在今东安门一带,康熙年改为玛哈噶喇庙,乾隆间称为普渡寺(注:多尔衮及普渡寺此处一笔带过,我们知道曹家跟随入关的主子就可以了。普渡寺今尚在,气势雄伟。该寺与曹家祖上有关,但与曹雪芹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因此,雪芹随全家返回北京后,他是否到过这里,就难猜测了。)。自此,曹家开始入京。  曹锡远一传至曹振彦,再传至曹玺,即曹雪芹之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以内务府工部郎中,“特简督理江宁织造”(注:见冯其庸引《江宁府志》、《上元县志》,《曹雪芹家世新考》第96页至98页。)。时当公元1663年,这是曹家始任江宁织造的年代。

  曹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六月间卒于江宁织造任所,在任二十二年。同年十一月,康熙首次南巡,至上元,以江宁将军府为行宫,并亲至江宁织造署,抚慰遗孤,遣内大臣尊莫。玺生前曾蒙获康熙赐蟒服、加正一品、赠御书“敬慎”匾额,及御制诗,并曾两次督运入京陛见。可见,从曹玺首任江宁织造,即获康熙赏识。这当然也有另外的重要原因,即曹玺之妻孙氏,系康熙保母之一,此乃一层特殊关系,必须说明(注:萧奭《永宪录续编》。)。如康熙三十八年夏四月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并赐宸翰,无有也”。(注:冯景《解春集文钞·御书萱瑞堂记》,此事当时人及后人多有记述者,足见非比寻常。)引此一段,无非说明,曹家自曹玺及妻孙氏起,即获康熙之天恩宠渥。尤其在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后,曹家开始荣耀起来。

  关于曹玺之生年,很少有人提及,包括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先生的《曹雪芹家世新考》,这主要是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佐证。冯先生所引之《江宁府志·曹玺传》、《上元县志·曹玺传》中均未提及生年或享年多少。周先生在《红楼梦新证》里,考出曹玺妻孙氏生年为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即公元1632年,并云:“既得孙氏生年,曹玺之生年乃可推知必不甚悬远。”(注:《红楼梦新证》第220页。)我们不妨略做推算。

  据上述两志之《曹玺传》,曹玺赴江宁之任前,曾“补侍卫之秩”、“随王师征山右”、“拔入内庭二等侍卫”、“升内工部”。征山右(大同)是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补侍卫,《上元县志》云“及壮”,按此“壮”非《礼记》指之“三十曰壮,有室”,有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注:吴新雷即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见《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又有据此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注:朱淡文据此文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恐误,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及壮”应是指青年,“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拜会稽都卫,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李贤注:“壮,少也。”又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夫失**,子失壮母,归咎无处。”亦指年轻。《管子·轻重丁》:“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及壮”意同“当壮”,有“到长大时”之意。曹玺子曹寅约十五六岁入侍卫,傅鼐十五岁,宋荦则十四岁,当然也有入侍卫年龄稍长者,如纳兰性德,因性德十五岁举顺天乡试,入侍卫当在此之后,约十八、九岁(注: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徐乾学序。)。按,性德比曹寅大三岁,曾同为侍卫,见《通志堂集》徐乾学序和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寅有“忆昔宿卫光明宫,楞伽山人貌姣好”之句,楞伽山人,性德之号)。如按概算,曹玺补侍卫或为十六岁左右,而不会到三十岁才补个三等侍卫。“征山右”或在二十岁左右。如据此推考,曹玺出生,则在天聪三年(公元1629)前后;即算二十五岁左右征山右,生年当在公元1624年前后,比妻孙氏大三至八岁,尚不至于“悬远”到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曹玺或出生于后金天命九年到天聪三年之间(公元1624至1629)。我以为约出生于公元1629年似较合理,卒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享年五十六岁左右,不超过六十岁。则曹玺赴江宁任时为三十多岁。

  曹家自曹玺提出任江宁织造后,不仅屡蒙皇恩,且终康熙之世,曹家已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因此,对曹玺略做小考是必要的。

  曹玺据《五庆堂谱》,又名尔玉,有弟曹鼎,又名尔正。鼎生宜,宜生颀。自曹玺起,曹家分为二支。本节专述曹玺一支。

  玺生二子,长寅,次宣。玺另有一女,小于宣,嫁傅鼐;鼐曾任内务府总管、兵部、刑部尚书等。据《八旗文经》卷五十七《作者考》甲第十页“曹寅”条末特别提到:“甥富察昌龄,字堇斋,阁峰(鼐字阁峰)尚书子,有时名,集未见。”《八旗文经》虽编于光绪间,但非孤证。李文藻《南涧文集·琉璃厂书肆记》:“乾隆己丑(公元1769年)……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李文藻,号南涧,乾隆进士,好藏书,达数万卷,其上所记,当为可信。鼐有三子,长昌龄,次科古,三查纳。昌龄兄弟与雪芹之父为姑表兄弟。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九月初七日。曹寅为曹雪芹的亲祖父,而非曹宣,关于此点,下节予以专述。

  曹宣为曹寅之弟,据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即宣,为避玄烨讳),情愿纳监生,二十九岁。”则其生年当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比曹寅小四岁。曹寅《楝亭诗钞》卷三《支俸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于“百花同日著新绯”句下自注:“生辰同花生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条下有“花朝一节:“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可知曹宣生于二月十二日。潘荣陛为雍、乾时人。“花朝”实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异,亦有云二月初二日者,有云二月十五日者(注:宋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仲春十五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又,《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朴蝶会。”另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其他记“花朝”者亦多。)。但潘荣陛距曹氏兄弟时代相近,且又说的是帝京岁时,故二月十二日应为可信。

  自曹玺于康熙二年离京赴任江宁织造,曹寅、宣兄弟随父之任。曹玺一支始居江南。玺赴任时,曹寅六岁,曹宣二岁。

  曹寅是否曾为康熙之侍读,史传无明确记载。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有述及,兹摘录如下:

  寅自幼侍读事,邓之诚先生见告出某书,书为1939年顷购于琉璃厂文芸阁,价二三十元间,八册一函,约为康熙间刊本,四字书名,甚怪异,亦无著者名,藏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惟以书名失记,待检。按顾景星《白茅堂诗文全集》卷二十二叶九《怀曹子清诗》,起云:“早入龙楼儤,还观中秘书。”正可为此事佐证。……康熙帝自九年冬开经他日讲,设侍读、侍讲学士,十年又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正其向学之日,亦合。

  另,朱淡文先生之《曹寅小考》,首节即论“曹寅曾为康熙伴读的佐证”,文长不引(注:《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

  曹寅何时为康熙伴读呢?如以康熙十年算,则曹寅十四岁。我以为,康熙十年既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则以是年曹寅入为侍读较合,至早为十三岁,即十三、四岁。另据顾景星(与曹寅有舅甥关系)《荔轩草序》:“既舞象,入为近臣。”近臣,当如周汝昌先生所说,“亦即指侍卫言”。舞象及另一典舞勺,均出自《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又云:“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舞象之典,用于曹寅颇为切合。曹寅入侍卫,当在十五六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乙编“曹寅”条案:“寅年十三,挑御前侍卫。”则不知何所据。因十三岁正是舞勺之年,如为康熙伴读则较适宜。

  从康熙十年(或九年)曹寅为康熙伴读,后为侍卫、銮仪卫,迁仪正,一直随侍康熙左右,至康熙二十一年,达十一年之久,此亦可证曹寅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可谓君臣总角之交。自康熙二十二至二十九年,曹寅复兼任佐领,迁内务府郎中、广储司郎中。二十九年四月出为苏州织造,见同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提到“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曹寅”,可证此时曹寅已被任苏州织造。另,尤侗《艮斋倦稿》卷十《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江南通志·职官志·文职》所记均合,当为确实。时年曹寅三十三岁。离京前,曹寅为弟宣及子、侄辈捐纳监生。

他主要不是因为发现木星卫星遭软禁的,所以两者不能用“因此”连接。

伽利略因为发明望远镜,获得了大量观测数据,支持了哥白尼的地动说。

当时罗马教皇神权由神授,地心说是其神权理论的一部分,所以伽利略提出质疑,动摇了教皇统治欧洲的理论基础与舆论基础,罗马教皇必须扣留他

牛顿(1643-1727 英国人)

·宇宙观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也奠定了牛顿的机械宇宙观。提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机械宇宙观统治人类宇宙观达二百多年直至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

·科学观

牛顿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在数学上发现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方法及切线、级数等成果,在物理上提出很多概念,如质点,惯性,力,引力,重力,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另外在光学上,化学上,力学上都有重要的成就。牛顿以兴趣广泛,成就之多堪称天才性的人物。

牛顿和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都是卓越的数学家,但不同于开氏和伽氏,牛顿并不以为宇宙就是数学,认为一个理论必须经过实验证明。牛顿在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和反复论证法。以数学构想和物理现实间反复交流为特点,不断修改数学构思,引领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当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皆十分有效时,就确认引力为真实存在。牛顿并没有对引力的原因加以说明。

·信仰

牛顿是基督教英国圣公会教徒,这个大科学家竟然用后半生时间研究神学,留下130万字的圣经论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神论者。

帛[帛,读音作bái(ㄅㄞˊ),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帛氏,史称帛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

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

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

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后裔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

第三个源源:源于芈姓,出自 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

执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

第四个源源:源于回鹘族,出自汉、 晋朝 时期西域古龟兹国王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国学家梁启超曾分析过,魏、晋时期西域僧人所用中土名称,其姓氏不必是本姓,而跟他们的籍贯有关。

在南北朝梁史籍《高僧传》中,以天竺(今印度北部)佛图澄为西域人,《高僧传》中记载为“竺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据近代史学家、外交家冯承钧(公元1887~1946年)的考证,在西域来华的诸多译经僧人中,确有帛姓者,如帛延、帛尸梨蜜多罗。这二人在史籍《僧传》及《经录》中,皆仅称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实际上此二人皆为古龟兹国人,为龟兹国王族后裔。当时龟兹国君主即姓帛。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龟兹国“其王姓帛”。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著名的大汉西域长史班超率汉军大破月氏,降服了龟兹国,并废其国王尤利多,改立原国王的侍子(庶子)白霸为王,从此,龟兹国历代君主皆为白氏,汉史中亦记载为帛氏。

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征服整个西域地区,其时龟兹国王为白英。

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中期(公元280~289年,)龟兹国王为白山。而后来符坚属下的大将吕光所攻杀之龟兹国王称为白纯,这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吕光杀白纯而立白震为龟兹国王”。

据史籍《隋书》、《北史》的记载,隋大叶中期(公元605~616年),龟兹国遣使入隋献贡,时龟兹国王名白苏尼咥王。

据史籍《前唐书》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薨殁之龟兹国王为白莫苾;而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农历6月曾遣使进献狗、马的龟兹国王名为白孝节。

在史籍《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帛尸梨蜜多罗,即为龟兹国王之子,他本当承继王位,但他自愿让与其弟。则此国王之子而冠以帛氏之西域人,皆为龟兹国人。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所收《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即为帛延,为龟兹国王的世子。按此上朔,则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大乘方》等部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及《小乘部》中《除灾患经》一卷的沙门白延,当亦为龟兹国人无疑。

在史籍《出三藏记集》中所收录的《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又《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亦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公元三世纪中叶以来,龟兹国佛僧中来华传译经典者,或为龟兹国中的显宦,自行赍负佛典至敦煌,而所授与者,不仅全为沙门,且有自龟兹国而来中原之居士,以襄助圣业者,是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达隆盛之时。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其王姓白,则来自龟兹国的白延、帛延以及帛元信等,皆为龟兹国王族之人无疑。如西晋永嘉中期(公元307~321年)来中原地区于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的龟兹国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据其传记所载,确为龟兹国王之子,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当时上流社会及王族之间颇具势力。

白延、帛延、帛元信、帛尸梨蜜多罗等王子身为龟兹国王族,以沙门居士身份陆续来中原地区传道,显然是发于龟兹国佛教徒传道热所引发的现象。

自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中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百余年间,中国成为西域佛僧传教的舞台,当时汉人对于佛教全为被动接受的,直至公元三世纪中期,始有一朱士行成为汉人对于佛教的积极接受的先例。公元四世纪以后,释道安、慧远、法显等人继之而起。显然,佛教传入龟兹国的时间远比中国为早。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在晋惠帝时期,还有一名为帛远(字法祖)的僧人,亦记载为白远,他译有《大乘方》等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帛远为河内(今河南沁阳)儒者万氏之子,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其姓氏之“帛”显然与龟兹国有关联。

综其史书记载,古代龟兹国的王族,皆世袭白氏,晋朝以前白、帛二字通义,亦记载为帛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 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 、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秦朝 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 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 汉朝 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三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编六卷,末一卷现被收藏在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两卷,外篇六卷,末一卷,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仁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安徽帛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 清朝 末期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广东台山鹤仪帛公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峻德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贵州帛氏乐阳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三历史名人:

帛 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

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

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

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

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 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著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帛尸梨蜜多罗:(公元?~343年待考),汉名吉友;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帛尸梨蜜多罗,时人称为“高座”。原为龟兹国太子,让其弟继承王位,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

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接受了佛教信仰,出家为僧。他天资高朗,风神超迈,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恰值中原大乱,辗转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各得其宜。例如,有一次王导来访,帛尸梨蜜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妙语连珠。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端坐相对。这种明显的差别,引起人们的好奇,问他是何缘故?答曰:“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其故,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皆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绝,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心中怀疑,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顿为其风致征服,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感慨地说:“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才,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

元帝末年,王敦举兵叛乱,周□被害。于时王敦势焰熏天,周□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接着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最后挥涕收泪,神气自若。他的胆识、义气,使人感愧。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言。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他善于察言观色,颖悟非常。往往不待翻译,而已神领意得。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

他又擅长咒术,据说多有灵验。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译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各一卷。又援弟子觅历以“高声梵呗”(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菩萨的短偈),传至后代。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朝野名公,都为之痛惜流涕。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

帛元信:(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著名的佛教《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由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据史籍《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即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帛法炬:(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帛 远:(生卒年待考),亦称白远,原姓万氏,字法祖;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帛远译有《大乘方》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

帛远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改其姓氏为“帛”,显然与龟兹国帛氏高僧有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邹洋

写在课前的话

莱姆病是一种能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掌握它的相关诊疗知识对于提高临床莱姆病的及时正确诊断十分有益。

莱姆病(Lyme 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若干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经蜱(tick)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首次在美国莱姆镇发现此病,因而得名。

病原学上属于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其DNA中(G+C)%与回归热螺旋体接近,与梅毒、钩端螺旋体显著不同。它的形态与超微结构显示是一个单细胞疏松盘旋的左旋螺旋体,长10-40μm,宽02-03μm,运动形式有旋转、扭曲、抖动等。外膜是由质蛋白微粒组成,这种外膜是具有抗原性。

1 微嗜氧,革兰氏阴性菌 。

2有鞭毛, 41KD的鞭毛蛋白可用于莱姆病的特异性诊断。

3可在人体多种组织和脏器中存在,并可在皮肤、脾脏存活达2-4年。

4潮湿、低温情况下抵抗力较强,对热、干燥和一般的消毒剂较敏感。

莱姆病的生物学特征都包括哪些内容?

从基因型的研究表明,至今为止世界上所分离到的莱姆病螺旋体可以分为13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伯氏(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阿氏(B afzelii )和 伽氏(B garinii )已经证明是有致病性的。我国目前的研究表明发现四个基因型( 1B burgdorferi ss,2B afzelii ,3B garinii ,4 B valaisiana ),其中3个致病性基因型均在我国发现。

莱姆病是一个呈全球性分布的蜱媒传染病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都有该病发生。北美洲的东部和西部都存在莱姆病的疫源地,美国和加拿大也有疫源地的存在,欧洲、德国、奥地利、瑞典均有疫源地。亚洲主要是在日本和中国。

莱姆病的地区分布范围广,但疫区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为山林地区。美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西部及西部地区。加拿大的病例集中在安大略省。欧洲病例主要发生在北欧和中欧地区。中国其疫区主要是在东北部、西北部和华北部。

我国莱姆病的分布目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莱姆病的感染。病原学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我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是存在自然疫源地的,人群中是有这样的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北京的大兴、密云、怀柔、昌平和门头沟等地,在蜱、家畜和人群中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均发现有莱姆病相关抗体阳性的报道。

早期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特征与蜱的种类、数量和季节活动高峰相一致。

如:东北林区——初发于4月末,6月上中旬为高峰,8月后为散发病例。

如:福建——为5至9月为高峰。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季节性不明显。

主要见于与森林有关的人员,如林业工人、山林地区的居民及到山林地区采集山物,旅游的人。现在研究表明,来自城市公园等公众活动场所的鼠、蜱源性感染。家养宠物,如鸽子、犬等也可以导致城市居民感染。人群属于普遍易感,青壮年多见。 莱姆病的发病病例与无症状隐性感染者的比例基本上是1:1。生病后可造成重复感染。

莱姆病的贮存宿主多种多样,主要为小型兽类,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包括鹿、犬、牛、马、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并且已从鸟类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 。鼠类在北美,白族鼠的感染率可达到86%,其带菌时间可长达13个月,而在欧洲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棕背平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并且研究已经表明其可以终身带菌。另外褐家鼠携带菌是导致城市和居家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鸟类在长距离传播莱姆病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血清学已经证明牛、羊、马、狗、鼠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北方林区以犬类为主要的储存宿主。

伯氏疏螺旋体是通过硬蜱属中的某种蜱叮咬而传染动物和人的。主要为肩板硬蜱、蓖麻硬蜱和全沟硬蜱。蜱有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和成虫均可通过叮刺吸血传播病原体。不同蜱种可携带不同菌型的莱姆病螺旋体。肩板硬蜱携带伯氏螺旋体(Bbss)百分率高,蓖麻硬蜱主要携带阿氏(Ba)。我国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的伽氏(Bg)和阿氏(Ba)。

两个基因型均存在。人被蜱叮咬时在皮肤上显示的小黑点,会吸血之后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莱姆病的非生物媒介传播是存在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就是动物间可以通过尿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播给密切接触的人。但目前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的病例还未见报道。另外可以通过输血或皮下注射进行经血传播。动物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

关于莱姆病传播的媒介和途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D

解析:莱姆病通过硬蜱属中的某种蜱叮咬而传染动物和人,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就是动物间可以通过尿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播给密切接触的人。但目前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的病例还未见报道。故答案为D,D描述是错误的。

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查表明,莱姆病的许多临床病症与莱姆病螺旋体的局部感染有关,其存在于局部炎症部位。

病原学机制主要是从基因型上进行分析,不同的基因型的莱姆病螺旋体明显是与它的临床疾病相关联的。如伯氏与关节炎有密切联系,阿氏主要侵犯皮肤组织,它与晚期的皮肤病症(ACA)是有明显关系的。 而致病性的伽氏是可以从脑脊液中分离出,它与神经根炎联系非常紧密。 并且这三个有致病性的基因型均可以引起游走性红斑(ECM)。

局部的免疫致病机制 已经有研究表明,在机体局部病变部位是可以引起一个抑制性的免疫应答,导致人体在局部感染部位的抗菌能力降低。这样有利于螺旋体的繁殖和病变的发展。 细胞免疫机制 是致病原进入人体以后可以促进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一(IL-1)等,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而 体液免疫 是通过造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而使一些脏器的受损。另外 自身免疫 机制在莱姆病的晚期病症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仍然持续存在的病症,自身免疫的作用是占主导作用的。 另外,神经系统受损的莱姆病血清中是可以检出抗神经轴突IgM抗体。 这就说明神经系统的受损是与自身免疫的致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莱姆病是目前研究中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媒介传染病,它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样,是一个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了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伴有 心脏损害 和 神经系统受累 等。 有的临床表现为早老性痴呆,甚至引起人类精神异常,严重者终身致残甚至死亡。

潜伏期是指蜱叮咬至出现早期特异性皮肤损害或其他首发症状的时间。美国为3到32天,我国为1到180天。以游走性红斑为首发症状的潜伏期较短,以神经及关节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潜伏期比较长。

主要分三期,早期感染包括Ⅰ期和Ⅱ期,晚期感染包括Ⅲ期。

11 Ⅰ期

又称局部性游走性红斑(ECM)期,是由于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叮咬注入机体以后可在60%到80%的患者皮肤内进行局部扩散,于是形成游走性红斑。在叮咬处出现红色的小斑或丘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疹,外缘有鲜红边际中央逐渐褪色像平常的皮肤,这个皮损的直径从5cm—50cm不等,这种皮损可以持续1—4周或数月,全身各处都可以出现以躯干部比较多见,儿童常发生于面部。在一期有的病人可发烧,可轻微的全身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局部的淋巴结肿大。

12 Ⅱ期

称为播散性感染期,伯氏疏螺旋体进入人体是数周或数月,它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出现全身多发性的红斑,像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肌等多脏器受累的表现。同时因为有播散性感染的过程,所以临床上类似于流感的症状比较明显,如发烧、胃寒、肌肉关节疼、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

包括Ⅲ期,进入持续性感染期,也进入了晚期感染的阶段,是指至少持续或反复发作12个月(或6个月)以上的慢性感染 ,包括慢性萎缩性肢皮炎(ACA)、关节炎,也可见 亚急性脑炎、进行性脑脊髓炎和精神性格的改变。

用下图说明莱姆病的多系统多器官受损,除红色显示的也就是莱姆病常见的皮肤、关节和神经系统受损以外,还可以损伤如 心脏、心肌炎、心律失常 ,有的是以 肺纤维化 为首发表现,有的是以肝炎、肝硬化为首发,另外还可以引起泌尿系功能障碍,如膀胱炎,还可以使眼睛的 视力受损 ,可以使 听力受损 。另外在神经系统受损中的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如 头痛、神经麻痹、脑膜炎 。另外可有类似脑梗塞、脑出血为首发症状。总之,莱姆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临床医师要进行多方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才能够减少误诊。

莱姆病的临床分期共分成几期?每期的主要症状都有哪些?

可从疑似患者或者可疑疫区的宿主动物蜱的多种组织或体液的切片或涂片进行暗视野显微镜下直接镜下或组织涂片染色来进行病原体的直接检查。

不作为常规的诊断。

实验室可以采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反应(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

其敏感性高,并且可进行基因分型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和临床的病症分析上有更精确的意义。

美国CDC在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史;根据其临床表现游走性红斑或至少有一种晚期的临床表现;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三方面进行诊断。

我国CDC在1990年也制定了相关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起来进行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的一个诊断标准的介绍。

例:首先病人有流行病学暴露史,即在发病前30天内曾到过树林、灌木丛或草地等潜在性的蜱栖息地,或者明确有曾去过流行区,这个流行区的定义是指既往该地区至少有两例莱姆病确诊病例,或有蜱叮咬史者显示由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另外临床上可以有慢性游走性红斑,或者短暂或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关节肿,关节炎,淋巴细胞性脑炎,如神经根炎、脑脊髓炎,急性起病的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止等。实验室检查从感染组织或体液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或从血液、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有所增高,并且可以排除梅毒或已知可引起假阳性的生物学原因,那么上述五项中有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即考虑诊断。但部分患者还需要经过抗生素治疗观察,和随诊才能最终确诊。

与感染中毒综合征、纤维性肌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感染性、风湿免疫性一些疾病进行鉴别。

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颅神经损伤、泌尿系统疾病等进行鉴别。

主要表现为肢皮炎等一些慢性的炎症状,需与风湿性、类风湿性、无菌性和反应性关节炎、结节病、成人STILL病,局部硬化症、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等进行鉴别。

美国莱姆病的治疗指南中提出:早期可以使用口服强力霉素,或者 静点头孢曲松 ,疗程为14天, 晚期疗程延长到21到28天。

可以采用强力霉素, 大剂量青霉素,头孢三嗪等 治疗。 疗程为14到21天,对脑脊髓炎需要30天。

2009年协和医院从1994到2008年受治的21例莱姆病患者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报告,其中提到使用的是头孢曲松合并强力霉素,疗程在14到21,21到28天不等,21例中治愈4例,好转17例,并且提出 二期的莱姆病患者要经过1到4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38%治愈,62%好转。而 三期的患者经1到5个疗程平均25个疗程抗生素治疗 ,8%治愈,92%好转。治疗上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在总的用药原则应该有一个可寻的规律。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宿主动物等方面还不是十分清楚。另外除了流行区域外一些地区可能恢复会出现散发病例,但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而失去及时追溯流行病学相关资料的机会,所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另外,我们要从传染源上进行控制,主要是指防鼠和灭鼠等措施,要避免鼠类将蜱带入家中或者避免鼠类在家中乱窜以至于可能接触其带菌的尿液而感染。第三,切断传播途径,首先要控制传播媒介,没有媒介也就没有传播途径,所以蜱叮咬的防护就非常重要。蜱多停留在高约30到75cm的草端,有人或动物经过的时候会攀附在身上进行叮咬。所以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杂草和落叶,减少蜱停留的环境。另外在林区工作、生活、旅游的人们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颈部。暴露的部位要擦防蚊油、驱蜱油等,加强个人防护。另外,蜱叮咬后要采用局部的碘伏或者烟熏或者局麻药将蜱麻醉以后在将其完整的拔出,要保证它的虫体能够完整的取出,不能有头或者爪残留在人的身体上。在蜱叮咬后如果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免疫制剂的研究工作,莱姆病的疫苗也正在研究中。

莱姆病发现近30年来,一直在持续蔓延,在美国东北部及北部、欧洲和亚洲地区,莱姆病的病例呈持续上升状况。伯氏疏螺旋体(或称莱姆病螺旋体),作为莱姆病的病原体,通过在 组织中播散 、 粘附宿主细胞 和 逃避免疫清除 等机制引发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和清除螺旋体来说, 免疫反应尤其是巨噬细胞和抗体介导的杀伤效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适宜这种疾病病原体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难以有效预防的状况,预示莱姆病将成为一个持久的公共健康问题。在20世纪末,莱姆病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在亚洲、美洲和欧洲,莱姆病是目前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并且这类病例不断在增加。防护服、除螨剂和美化居住环境,对个人防护莱姆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夏季,这些防护手段无法完全实现。那么积极开展免疫制剂的研究工作,莱姆病的疫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原文

 卜姓源起庞杂,历史悠久,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卜姓的名人各朝各代均有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卜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卜氏

 分布地区

 山西省西河郡,湖南省溆浦县。

 历史来源

 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卜」源出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6、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

 卜姓源流

 源流一

 书籍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

穆姓 穆氏家谱 穆姓起源 穆姓名人 穆姓的来源 穆姓简介

mù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