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姓 肖氏家谱 肖姓起源 肖姓名人 肖姓的来源 肖姓简介
必要说明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 大心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说法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
1、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
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肖姓与萧姓的辩证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司马迁认为,韩信并非生来就是萧何和张良,而韩信在世人眼中是一个“阴谋家”所以司马迁把小河张良加入了家谱,把韩信加入了传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重要历史人物从炎黄时期到汉武帝元寿三千年前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例如,刘邦打败了西方楚王项羽,实现了小河、张良、韩信的统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体裁层面上写成的。 家庭和传记有什么区别?在古代,“家”指的是贵族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官员。这里张良是宰相的家人,而萧何,虽然是个小官,但他的祖父也是侯爵,只有韩信的祖先是草。所以在司马迁看来,韩信的出生并不是他们家族的首要原因。《史记》共有三十家,记载春秋战国和汉代刘姓藩王,他的封号是世袭的。但也有例外,如小何和张良,虽然他们是汉朝的第一朝臣,但他们的成就远远高于诸侯,而且他们也是死后继承的,所以司马迁将他们纳入了家族。 《史记》中有70篇传记,记载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韩信,江苏淮阴人,早年投奔项羽,没有希望。后来,他投奔刘邦,得到了刘邦的亲自推荐。此后,韩信屡战屡胜,最终击败项羽,统一刘邦。刘邦曾谦卑地说: “我们会赢得这场战争,我们会赢得这场战争,我们会赢得这场战争,我们会像韩信一样优秀。”因此,韩信被刘邦称为齐王,后来又被称为楚王。但是西汉建立后,韩信被指控叛乱,所以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最终被吕智皇后和萧和算计,死在长乐宫,但也遭受了种族灭绝。这导致韩信作为“叛徒”在世人眼中立即垮台。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把他放在传记里而不是家族里。 根据韩信的功业,原来张良与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初三大师” ,但由于后来的经历,一次又一次被封为刘邦,韩信没有资格加入家族。但司马迁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压力很大。结论: 韩信为刘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不是汉奸,我们不能下定论。但司马迁对史书的写作,带有政治色彩和主观色彩。韩信的军事才能一直受到人们的钦佩,我们不应该过分担心他是家庭的一部分,还是遗产的一部分。
采访老房后,才感受到同宗的亲切,一路上无不是同宗相助,而且他们还建有中华房氏网,让我大为惊叹,其中的房氏来历、名人、典故等无一不全,于是联想到本氏肖姓,上网一搜,很失望却没有相关的网站,看来这个愿望如果有机会,本人还得尝试尝试了。故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展共享。
肖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三、历史名人
萧 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 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南朝时有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萧至忠、萧嵩、萧瑀等萧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萧颖士,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6�1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6�1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一、姓氏源流
鄂(è)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姞姓,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 。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 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后来鄂侯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袁侯光曾封于鄂邑(今山西省乡宁县),其支庶子孙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为姓,称为鄂姓。
3、亦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鄂侯,其后遂以鄂为姓,称为鄂氏。
4、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国(今湖北省鄂城),称鄂王。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鄂为姓,称鄂姓。
5、出自岳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岳飞,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以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江南,不敢以岳为姓,子孙散居各地,在黄梅县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岳飞封号鄂为姓,称为鄂姓。
6、巴郡蛮族七姓中有鄂氏。
二、迁徙分布
(缺)鄂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鄂姓出自姞姓,得姓于商末周初,是以国为姓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姞姓子孙受封于鄂,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是夏商时的诸侯。商末鄂侯与西伯姬昌、九侯并称“三公”,纣王不仁,杀了九侯,鄂侯为了替九侯伸冤,得罪了纣王,全家被杀。鄂侯的子孙从此就以国为姓,世称鄂氏。又有学者认为鄂氏出于春秋时期,根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上记载,鄂氏出于晋鄂侯,他的子孙以爵号为姓。而《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熊渠的第二个儿子红被封为鄂王,他的后代就以鄂为姓。《姓氏考略》上则说,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于武昌东鄂,子孙就以国为氏,称为鄂氏。鄂是湖北省的简称,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国的领土,称为鄂邑,隋、唐两代并被置为鄂州。古代的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昌市,是全国鄂姓人家的发祥地。望族居于武昌郡(今湖北省鄂城县)。
三、历史名人
鄂 恒:字松亭,伊尔根觉罗氏。清代官陕西知府,著有《求是山房集》。
鄂千秋:汉朝开国功臣,刘邦立国后嘉奖功臣,鄂千秋不思高官厚禄,首举萧何有万世之功,
当封第一,刘邦听其言,又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举人,授侍卫。雍正时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平定诸苗,前后数十战。世宗尝说自信不如信鄂尔泰之专,鄂授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鄂克逊: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父鄂通武,事世祖,有战功,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鄂克逊袭职,雍正七年(1729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谥武襄。
鄂穆图:清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尝燕马通读书,好为诗,开满洲文学之先河,著有《北海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昌郡:公元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不久改名江夏郡。两晋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相当今湖北省武汉至江西省九江一带地区。
2、堂号
安平堂 :汉代时沛人鄂千秋,从汉高祖定诸侯有功。在汉高祖大封功臣的时候,一时位次不好决定。鄂千秋说: 萧何是万世功,应居第一。 这意见很称刘邦心意,因此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此外,鄂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进贤堂”等。
============================================================
鄂姓宗祠通用对联
〖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鄂国;
望出武昌。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鄂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膺上赏;
系出侯封。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初鄂千秋,以谒者随刘邦平定诸侯有功。分封功臣时,他向高祖建议:“楚汉对峙时,萧何固守汉中,立下万世之功,应该是第一功臣。”高祖说:“你能举荐贤人,就当受上赏。萧何虽然功高,有了你就更贤明了。”于是,封他为安平侯。下联典指鄂氏来源于商代鄂侯,当时,他与鬼侯、文王并称为“纣之三公”。
-----------------------------------------------------------------
〖鄂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满洲文学先导;
汉代开国功臣。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大学士鄂穆图,崇德举人,尝燕马通读书,好为诗,开满洲文学之先,有《北海集》。下联典指汉代安平侯鄂千秋,刘邦立国封功臣,千秋位置未定,他不思高官厚禄,首举萧何有万世之功,当封第一。刘邦听其言,又封鄂千秋为安平侯。
-----------------------------------------------------------------
〖鄂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受汉祖进贤之赏;
表关中给饷之功。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鄂千秋,以萧何常守关中,转给馈饷,曰:“此万世之功也。”当第一。高祖曰:”进贤受上赏,何功虽高,得鄂益明。”
按照官方史书上所记载,韩信最后的结局,是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后又被夷灭三族。一般情况下,所谓三族,是指父亲一族、儿子一族和孙子一族,当时韩信的年龄差不多在36岁,在古代这个年龄有孙子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但有重孙的可能性却并不大,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韩信应该是绝后。
但是,在民间一直有种传言,说是韩信并没有绝后。当时韩信被杀时,他的小儿子,也就是刚满三岁的韩潆(也有说韩天贡)刚好在他的门客蒯通家里玩,蒯通非常同情韩信的遭遇,也愤怒帝王家的无情,就冒着风险将韩信这个儿子给藏了起来。
后来,蒯通因为自己也面临被刘邦打击,就偷偷将韩信的这个儿子送给萧何,让其帮忙照顾,由于萧何对韩信之死心有愧疚,毕竟当年韩信是他骑马追回来的,不然哪有如今的杀身之祸?而且如果不是韩信对他的信任,也不至于被诱杀长乐宫。于是,萧何决定保住韩信这唯一的血脉,便偷偷将这个孩子送给南越王赵佗收养。
当时,南越地处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广东和广西,尚还处于未开发地带,中原对此是鞭长莫及,刘邦即便想抓人,也会比较困难。同时,为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萧何的建议下,赵佗又将韩潆的“韩”姓,取右边一半“韦”字作姓,即“韦潆”。从此,韩信这个唯一的血脉,就一直住在赵佗的皇宫里。
后来,南越南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虽然换了不同的国君,但韩信的后裔却是开枝散叶,遍布广东和广西地区,尤其是在宋朝末年时,韦氏还趁乱在广西广东地区建立其一个国家;等元朝时,韦氏则成为管理当地的土司,而在明清时期,整个广东和广西包括贵州的一部分都由“韦氏”管理,韩信的的后裔自然也是越来越多。
而且,根据现存的《韦氏家谱》中所记载,全国“韦”姓一族的姓氏来源主要有4种,其中广东和广西一代的“韦”姓来源,正是取韩信后人的“韩”的右半部分而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韩信可能是有后代,而他的后代可能就是今天在广东和广西的“韦”姓中的某一分支。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被传有模有样,简直就跟真的一样。但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韩信的门客蒯通,当年在韩信灭齐时,曾极力劝说韩信拥兵自立,结果被韩信拒绝,而蒯通也就此和韩信分道扬镳,从此云游天下。
等到韩信被杀时,已经过去近6年时间,韩信的儿子又怎么可能莫名其妙跑到蒯通家中?而且,蒯通也没有理由不顾性命来救韩信的儿子?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萧何是诱杀韩信的主要凶手之一,蒯通又凭什么相信萧何一定会保住韩信这个儿子,而不是斩草除根?
其次,是萧何。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萧何似乎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人形象,他诱杀韩信,也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但其实,萧何绝没有大家想得那样白莲花。在刘邦建国后,特设有相国一职,地位在丞相之上,且同一时间只能1个人担任,不像丞相那样可以同时间多人担任,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大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正是韩信。当时的萧何,还只是丞相。
后来,韩信被诛后,萧何才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史书上对此是这样记载:“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现在,我们就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萧何要杀韩信,因为这是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而相国一职也从此落入萧何手中,直到曹参死后,相国才取消。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诛杀韩信,其实是以萧何为核心的功臣集团和以吕后为核心的外戚集团,联手排挤韩信这个外来户,趁机瓜分他权力的行为。而从此,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一直联手控制中央政府,直到吕后去世。所以说,萧何既然是韩信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他又怎么可能去收养韩信的儿子,这不是给自己添风险吗?
最后就是南越王赵佗,他和韩信本身就没有什么交情,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收留韩信的儿子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他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为韩信去得罪刘邦这个强大的敌人,这不是给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添乱吗?如果被刘邦发现,再以此为借口率军南下,赵佗岂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么?所以,所谓萧何救走韩信儿子的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
肖姓 肖氏家谱 肖姓起源 肖姓名人 肖姓的来源 肖姓简介
本文2023-10-17 23:2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