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崔氏家谱对联两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要崔氏家谱对联两付!,第1张

和谐世泽博陵郡;

    正笔家声噤李堂。

  ——全联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号。“噤李”指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画家扬北海

    师表出增城。

  ——上联典指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少娣恭和妯娌;

    夫人善事姑嫜。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笔聚诗才黄鹤楼。

  ——上联典指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始祖崔思义故乡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下联典指唐代大诗人崔颢,诗风浮艳、慷慨豪迈。《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附: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为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

    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

    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

    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

  ——以上两联为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联。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本联64字)。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仟源崔敦五堂支谱》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熯,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 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崔姓名人 崔豳 唐代武城人,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四世同灶,和睦相处。唐玄宗谓"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 崔灵恩 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广 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琳 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挺 北魏京师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玄暐 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地望分布 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河北省蠡县南

源于姜姓。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姜子牙之孙、齐丁公佶四子季子被封齐国国君。但季子把国君之位让给其弟叔乙,自己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县)。这便是“季子让国”的典故。后来,其后人以地为姓,遂姓“崔”。崔氏在汉唐时期,是排在第一的名门望族,唐朝时期有“崔王卢谢”四大名门望族。

源于姜姓。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姜子牙之孙、齐丁公佶四子季子被封齐国国君。但季子把国君之位让给其弟叔乙,自己则“食采于崔”(今山东章丘县)。这就是“季子让国”的典故。后来,其后人以地为姓,遂姓“崔”。崔氏在汉唐时期,是排在第一的名门望族,唐朝时期有“崔王卢谢”四大名门望族。崔姓号称“宰相之姓”,光唐代崔姓就出二十七位宰相。崔姓在中国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姻、书法家崔瑗、诗人崔颢、崔护、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崔志远、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等。

  崔姓主要源于姜姓,另有满族、回族、蒙古族等改姓之说,族人多尊崔季子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崔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崔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

 2、出自少数民族崔姓。① 满族人姓氏中有崔姓,铁岭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户崔咬住、崔完者,以崔为姓。满族老姓包括:崔穆鲁氏、崔佳氏、崔珠克氏。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庶兄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崔姓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 崔姓分布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陕西、河南,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北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这四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两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崔姓姓氏 文化

 郡望

 清河郡:据《新表》记载:崔良的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当时归清河管辖)。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业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许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郑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东汉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讲究士族门第的社会风气下,被列为一等大姓,即崔、卢、王、郑。崔氏后裔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使崔姓由晋至唐近700年长盛不衰。

 博陵郡

 汞阳郡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汞阳堂:以望立堂。

 阳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传说 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县。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中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变更。隋时,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说:“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自唐以后,博陵之称专属定州。

崔姓家族名人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 书法 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 草书 势》。

 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 历史 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琦:(1939年— ),河南宝丰人,华裔诺贝尔 物理 学奖获得者,著名 物理学 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 国学 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要崔氏家谱对联两付!

和谐世泽博陵郡;    正笔家声噤李堂。  ——全联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号。“噤李”指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画家扬北海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