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
《大·探·二》这出大戏,表现的完全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历史上没有这回事。
整个明朝,连个"摄政王"都没有过,哪会有"代理"皇帝的"动议"被提出和讨论的事儿呢关于此戏讲述的年代,在《京剧剧目初探》中明确写道:"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太子肯定是曾躺在定陵地宫里的万历皇帝了。
万历10岁继位,确是年幼,当然比"喜神"大些。
考虑到抱着"喜神"唱戏比哄着个真孩子方便,倒也合理。
《明史》中载万历的生母孝定太后姓李,原是贵妃。
与戏中的国太又称李艳妃完全吻合。
书上写她倚重忠正大臣辅弼幼主,是个贤后,与戏中的大原则一致。
《明史》中没说太后"令尊"的坏话,可也没说好话;可见戏里也没唱错:功劳簿上没名儿。
史书中讲此人叫李伟,不叫李良。
至于杨波,在光绪以后都这样写,但同治以前则有写作杨博的(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明史》有杨博,兵部侍郎,万历时升为吏部尚书兼管兵部了,他的儿子也做到兵部侍郎,真正"父子兵"。
这跟戏里唱的也是极吻合的。
只剩个徐延昭似乎无迹可寻,不过戏中徐延昭自称"臣祖父开国元勋"当是徐达,查徐达却无此子孙。
从嘉靖到万历,朝中有三个重臣炙手可热,可谓尽人皆知:严嵩、徐阶、张居正。
其中徐阶囚海瑞、倒严嵩、辅弼万历,声名赫赫。
岁数一大脾气也大,史书上说他所言常触宫禁,颇有戏中定国公"倚老卖老"的味道。
万历登基时徐阶有六十岁,唱戏的话该戴白胡子--那就是他了。
民间"世代忠良"的观念很深,于是徐阶最好能是徐达的子孙。
不过也有读书多的人知道不是,便将其改名为徐延昭了。
外戚不得人心,就把坏事全栽上了。
民间以为最大的罪就是"谋朝篡位"那位国丈也就担上了。
历史上的潘美(潘仁美)、严嵩都没有谋篡之意,和珅也没有,可民间全这么说,小说也这么写,当然戏也要这样演了。
有意思的是戏里徐延昭唱"武列西",却只有几个家将,历史上徐阶本是文官。
杨波唱"文站东",却"能统雄兵",历史上的杨博是武官,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就在他的领导下。
还有一出《马芳困城》,是接着《二进宫》的,不但在朝里斗,而且打到城外了。
后来没人演了。
因为太离谱就不行了。
比如《二进宫》如果演到"一文一武出宫门",还没完没了地演下去,把国丈绑赴法场,那国太救是不救别说历史,人情上也不好收场。
( 原《梨园周刊》)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先来了解下徐达其人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是怎么死的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北平的时候,背部生疽,次年病死。
而据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并不可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个故事,才说是
“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虽然赵翼本人认为这是“传闻无稽之谈”,但“徐达吃蒸鹅而死”却从此成了一个表现朱元璋阴险毒辣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
第一,徐达安分守己
徐达虽然功劳极大,并与李善长同样为朱元璋亲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他的子孙也未见因是皇亲国戚而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正史上更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
第二,朱元璋未使用过暗杀手法杀大臣
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时机不对
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了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
而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我们来看看徐达的后代怎么样了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候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继承了徐达的爵位,后来避讳建文帝朱允炆的名字,就改成了徐辉祖。朱棣入京后,徐辉祖不肯迎接朱棣,被放进监狱,朱棣亲自见徐辉祖,徐辉祖一言不发,朱棣想杀死徐辉祖,但是有所顾虑,最终革去徐辉祖爵位。
徐辉祖永乐五年去世,朱棣说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由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
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母孙氏,任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去世。
三子,徐添福
徐添福,早卒,母谢氏。
四子,徐增寿
徐增寿,母孙氏,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怀疑朱棣造反,就问徐增寿。徐增寿说:燕王富贵已极,怎么会造反呢?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质问徐增寿,徐增寿无法回答,建文大怒将其诛杀。
朱棣登基后,封徐增寿为武阳侯,后又进封定国公,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爵。
长女,朱棣皇后母谢氏,名叫徐仪华,也叫徐妙云,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病逝,史称仁孝徐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母亲。
次女,代王朱桂妃三女,徐妙锦,出家四女,安王朱楹妃据说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有很多徐姓,据说是徐达的后人。
总结:什么友情、亲情、感情,碰上不讲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只可叹,徐达英雄盖世,仅有徐膺绪曾授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得以善终。仅此而论,徐达死后,葬于今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至今其墓仍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亲撰。
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朝,大将徐达的功劳首屈一指,无与伦比。徐达是安徽凤阳人,这里也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的发源地之一。徐达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自幼跟着父母过着吃苦受累却衣食难继的穷困生活。但徐达却没有自甘沉沦,而是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徐达眼看天下将乱,正是英雄用武之际,于是扔下锄头拿起刀枪,也加入了红巾军。徐达运气不错,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遇到的第一个主将朱元璋,并且成为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小军官,从此跟随朱元璋长达五十多年,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和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臣。
徐达虽是武将,但在明朝武将集群中,一向以宽厚仁义著称。他不仅武略超群,精通用兵之道,而且品行高洁,“
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战争年代,很多武将都有纵容士兵烧杀掳掠的恶习,但徐达在这一点上却与他们截然相反,“攻城不屠,受降不杀”,朱元璋为此夸赞他“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但徐达一生戎马倥偬,常年在外征战,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徐达有八个子女,四男四女。四个儿子是徐辉祖、徐膺绪、徐添福、徐增寿,四个女儿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但她们个个都嫁给了王公贵族之后,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日后成了徐皇后。第二女嫁给了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三女嫁给了武宁公贾某,第四女嫁给了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慧王朱楹。
他的第二个女儿嫁给代王朱桂做了正妻,史称徐妃。徐妃大概从小被徐达娇惯坏了,刁蛮泼辣,任性胡为。嫁给代王朱桂之后,仍然不改大**脾气,而且变本加厉,倚仗自己“中山王徐达女”的尊贵身份,骄横跋扈,嫉妒心极强,不许丈夫朱桂亲近除她之外的任何女子。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也得让他三分。
朱桂在徐妃的严格管束下,连一个姬妾都不敢随便亲近。他身边有两个婢女名叫荣花、菊花,年轻貌美。朱桂有一次和她们调笑,结果被徐妃看在眼里。徐妃立即打翻醋坛子,开始处心积虑想报复这两个可怜的婢女。
徐妃有一副蛇蝎心肠,她居然对那两个婢女“粪其鼻口,漆其身成癞,已而敷药溃烂之,复潜令卫卒阴仲谦诱之亡去”,用大粪涂塞她们的口鼻,用生漆涂抹在她们身上,再敷上毒性药物使之遍体溃烂。即使如此仍然不解心头之恨,又私下安排心腹,从山西大同卫所军卒中找了个亡命徒,把她们两个诱骗拐跑,一时闹得沸反盈天。
代王朱桂被徐妃闹得面子全无,恼羞成怒,把徐妃和她所生的世子轰出家门,住在别处,不许回家。大同知府把案情上奏明成祖朱棣,朱棣对徐妃也无可奈何,毕竟身份在那放着,只能不了了之。徐达一生宽厚仁义,却把女儿惯成这样一个泼妇,可见子女教育到时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然就会出乱子。
说起徐达,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明朝开国第一大奖,最终在残害开国功臣的朱元璋手下能够善终,可以说算是非常幸运的。徐达之所以能够善终,我们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得非常清楚。朱元璋评价道: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徐达守规矩,才不会被杀,而其他人,都是该死。
据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朱元璋专门派他儿子徐辉祖去看,第二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从死后很明显,《龙兴慈记》的说法流传很广。
徐达得的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也最致命的一种病——背疽。病如其名,生了这种病,人生就成了悲剧。战国时的范增,宋朝的宗泽,三国的刘表、曹休、刘焉都死于这个病。基本上说这就是军政界大佬的头号杀手。按照中医的说法,生了这种病,不能吃发物,就是营养高热量高的食物。而朱元璋乘机给他吃了烧鹅,让人背疽而死。
仔细研究一下,背疽这种高发疾病,到近代以后基本在没有出现过,难道是因为人们抵抗力提高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医学发展了,原本背疽这个病名都给废除了。
徐达生了这种背疽病,某种程度上说,是喜剧而非悲剧。
徐达背疽病,让他躲过了明初四大案中的冤杀,算起来,真是一个能够善终的幸运儿。
徐达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这七个人命运如何呢?
1,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忠心耿耿给建文帝朱允炆工作。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城,要求大舅哥徐辉祖支持他当皇帝,徐辉祖表示反对,准备杀他。徐辉祖却不停重复丹书铁券,子孙免死的话,免了一死。不过朱棣把他囚禁,最终死在狱中。
徐辉祖以下,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一次承袭这魏国公爵位,真正实现了与国同休。末代魏国公徐文爵在1644年崇祯死时,正在南京,拥立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半年后被多铎打败灭国,徐文爵投降清廷。
2,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在军中服役,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1982年,徐膺绪的墓葬在板仓被发掘。
3,三子徐添福。
徐添福无福,早夭。
4,幼子徐增寿。
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暗中帮助姐夫朱棣造反,逐渐被建文帝发现。朱棣兵临城下时,建文帝招徐增寿当面对质,徐增寿被一剑劈死。
因为徐增寿的功劳,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徐增寿以下,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祯依次成为定国公。李自成进北京时,对全城官商进行拷问,勒索银钱,徐允祯因此而死。
5,长女徐妙云。
徐妙云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为朱棣生下了三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从朱高炽以后的皇帝,全部都是徐达的后人。
在电视剧《大明天子》中,俞飞鸿扮演的徐妙云同时被朱棣和朱允炆喜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6,次女徐妙清。
嫁给了代王朱桂,据说次女十分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因此朱桂迁怒于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7,三女徐妙锦。
徐妙锦算是徐达儿女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人。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中,徐妙锦和哥哥徐辉祖一起支持建文帝。徐皇后死后,朱棣准备让这个小姨子当新皇后,徐妙锦写信拒绝。后来徐妙锦出家为尼,终生未嫁,60岁善终。
有人说徐妙锦不嫁给朱棣的真实原因是朱棣不能行人事,不知真假。
可以肯定的是,《锦衣夜行》男主角杨旭通过穿越,拯救了这个注定单身一辈子的才貌双全女子。
8,幼女安王徐妃。
徐达的小女儿嫁给了安王朱楹,这方面历史记载较少。
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
本文2023-10-17 21:49: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