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杨字辈,“永”字辈下是哪几个辈份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0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现今的大吴寺约于公元1300年开创,700余年曾用名“灵隐寺“、“大吴寺”。也曾有人说是“大吾寺”、“大悟寺”,更有甚者唤为“大屋寺”。下面试从《杨氏宗谱》《天柱山志》《潜山县志》《莲花石篆刻》《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纪元表>》等史料中探本求源。
1杨氏迁潜历史(源自《杨氏宗谱》)
一世祖太大公,自号七十居士,宋绍熙壬子(1192年)八月十五子时生;妣朱安人庆元丁已(1197年)正月二十九亥时生。公因元金乱中原,自鄱阳迁潜山西堡(今槎水镇)桥里。
二世祖小大公,讳宣仪住桥里。
三世祖省四公,讳瑚住桥里。
四世祖忠山公,忠山公生于德佑(1285年)十年正月二十七子时。
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
真一公:字德崖,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西堡迁皖涧(今龙潭万涧)葬茶庄。杨氏五世祖真一公后裔居住的杨家老屋约于明中期所建。
真二公:字右崖,迁桐城。
真三公:字古崖,世居西堡桥里。
真四公:禅号了空。
真五公:禅号日空。
真四、真五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
2元金乱中原始末
为什么要添加元金乱中原呢?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口第二次大迁移的背景。
北宋赵匡胤至赵桓(960--1127)167年。
南宋自赵构至帝昺(1127--1279)152年。
辽[耶律氏]阿保机主延禧(907--1125)218年。
西夏自嵬名元昊至睍(1038--1227)189年。
金[完颜氏]太祖至哀宗(1115--1234)119年。
元[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至顺帝(1206--1368)162年。
明朱元璋洪武至朱由检崇祯(1368--1644)276年。
由以上纪年分析,自南宋建炎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即1127--1368年,二百四十一年间,先后由南宋、辽、西夏、金、元、明六个朝代或并列或先后出现。同一个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立国时间互相重叠。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帝更换更是特别多,有许多在位只有一年二年。
复述一下:南宋9位皇帝,更换22次年号;西夏(自1127年往后)7位皇帝,更换12次年号;金8位皇帝,更换20次年号;元17位皇帝,更换25次年号。合计41位君主,更换80次年号。平均一位君主只统治六年,一个年号只管三年。当然这样说法有失偏颇。
汉民族用于纪年的习惯多以南宋祥兴年号1279年下接元忽必烈至元年号。这中间往往不用金之年号和元之忽必烈以前的年号。这是汉民族沿习的纪年方式。
由此也可看出这241年间,华夏版图纷争尤其激烈,人民生活处于动荡不安,赣饶瓦屑坝大迁徙也自南宋建国50年至明初30年,二百多年间,陆续向全国各地大迁移。
这其中依鄱阳湖水路经九江、安庆转移至战火不断,人口锐减的安庆府居多。杨氏先祖太大公生于1192年,若40岁来潜山那么即是1232年,此时南宋已亡,金也是倒数最后一个朝代,而元建国26年,时值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统治,也正是“侠之大者”郭靖襄阳保卫战前后。
3真四、真五出家
《杨氏宗谱》载:真四、真五二公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真一、真二、真三元至正三年(1343)用宝钞一百五十定,买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与二公为供佛之资。
这段史料我是这么理解:战争频繁,时局动荡不安,其时也为元末最后一代皇帝,真四、真五生于潜山西堡桥里,自幼热爱大自然,与之相邻的高山或此之前也有小规模的寺庙,所以称“俱于大吴寺出家”。真四真五又得三位长兄相助,用一百五十定宝钞,买下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
真四真五出家禅号了空、日空,自此扩疆开土,收纳僧众,一边倡导佛法,一边不忘根本兴田种地。十八丘粮食肯定不止几个人食用,也可能会变出银两,用于扩建寺庙。
4莲花石刻
在大吴寺南北通道上,有一处三色石壁名莲花石,中间一块褐色石面上有篆刻:
石面上39个字,或为1343年以后所镌刻。其中了空即真四禅号,天历二年即元朝1329年,由此证实,真四真五于其三位兄长购置吴元辅住基、田地山场14年之前就已出家了,并立志禅林,做下功德。
大吴寺南北通道,南边连通杨泗坊陈家大山和白寨吴大屋;北通槎水皂河。这条古路地势险峻,是南北香客朝拜大吴寺必经之道;南北线又成为军事运输要道;同时又是南北互通有无的商业链条。
莲花石之石刻与杨氏宗谱所列内容相吻合,二者同样有不可置疑的史料价值。石刻把真四、真五出家时间定为1329年以前了。
4《天柱山志》载大吴寺
旧志载即灵隐寺,在天柱山东六十里,元成宗大德时创,明末兵毁。清顺治间,僧智亮募化重建。康熙七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均住此,兴创颇多。
旧志即民国九年编县志或更早,大吴寺曾称为灵隐寺,元成宗大德即1297--1308年之间开创。
明末兵毁,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据天堂,破潜山各寨,大吴寺处于滚子寨北面。同年九月,黄德功大破张献忠于潜山。十月刘良佐再破张献忠于安庆。由此可见拉锯式战争在潜阳大地此起彼伏总不间断,人民生活倍尝艰辛,大吴寺又是军事要塞,其经受的煎熬尤甚其它地方。
康熙七年即1669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住此。山谷寺即三祖寺又名乾元寺。东源老和尚也曾驻锡山谷寺,建宝公殿,重修大殿,康乾盛世,禅宗祖庭再兴,香火更为空前。接着他与行珍又长住大吴寺,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重修大吴寺,使之法轮常转,佛号长颂。
5《潜山县志》考
这里提示:左为槎水、白涯山,右为乌石、越大吴山,而至小路口……乌石而上自白寨往滚子寨方向一起伏不断的长岗为大吴岗。而这个长岗的中段现今称吴大屋,上百口烟囱皆姓吴。
综上所述,并回应开篇寺名来历,1300年至1343年,寺名或为灵隐寺。1329年以前真四、真五在灵隐寺出家。1343年,真一、真二、真三三公,用一百五十定银两,从当地吴元辅名下购置寺之前后左右山、田、旱地,因有固定财产十八丘等等的无私奉献,寺中香火日渐鼎盛,寺之规模也日渐扩大,僧人增多。又因原宅基的住户姓吴,白寨至滚子寨及钟山一脉又名大吴岗,寺中老住持静川辞世极乐,后来遂沿用吴姓住基、大吴岗而更名为“大吴寺”。潜山市槎水镇皂河村所辖春风、中心、东风三个村民组居民,外界统称为大吴寺人。
今大吴寺虽没有一户姓吴,但其南面通道有吴大屋,或许这吴大屋就是当初的吴元辅的一支后裔。
至于“大屋寺”一名或是某朝某代以讹传讹造成的。“大吾寺”“大悟寺”或为想象,皆找不出文字依据。
如上所述,是4年多来搜集整理的结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知情者多予赐教。
1、高祖:家族的始祖,也是最早的祖先。
2、曾祖:高祖的子孙的父亲。
3、祖父:曾祖的子孙的父亲。
4、父亲:祖父的子孙的父亲。
5、自己:父亲的子孙。
6、子孙:自己的子孙。
杨氏字辈分编辑
下面是河南安阳的一支杨氏家族的字辈分:
杨氏家谱图集 (4张)
怀自枝文
作德有金玉
春新绍业立
凤景永世同
良善正豪杰
吉祥修贤明
家兴国昌盛
康瑞兆安宏[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杨氏字辈:文仪三景京世永方可德胜国民成良协和万帮天生俊伟人主钢常译开后事用银钱广忠正直尚发祺祥。
重庆江津吴市龙凤桥杨氏友銮祖宗族委员会 会长杨恩荣 顾问杨鸿江 秘书长杨福国 副会长杨军、杨鸿健、杨福昌、杨福树、杨福满、杨福彬、杨敬东、吴宣会、杨福洪、杨昭练 会计杨恩敬 保管杨恩对 书记员杨禹铨、杨福映。
友銮祖名派:
友国章志正
登廷青世鸿
恩福昭先泽
诗礼继家风
续名派:
浩远长存智
永震环宇龙
开来创伟业
关西乃吾宗
求姓杨字辈,“永”字辈下是哪几个辈份
本文2023-10-17 21:29: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