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魏氏族谱家字辈下面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有谁知道魏氏族谱家字辈下面是什么辈?,第1张

可参考:

桂林市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的昭穆方案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目前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上辈人仅存年届九旬的九叔清励。有关方面曾赴桂采访他,问他与田汉的交往情况,并录相。还带走了他与田汉的一些资料,准备搞纪念田汉的活动。采访者说象他这样的老前辈在世的不多了,搞的象是抢救式的采访。清励说,由此想到,凤凰街魏家的老人就剩他一个了,而桂林老祖原定的十个排辈序字: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已用完,但传统应当继续。安字辈也有十八、二十出头了,后辈人取名用字要赶快定下来。

九叔清励深感年事已高,对传宗接代的事放心不下,急切筹划、组织了去年6月30日、今年3月29日在三里店澳门酒家举行的两次会议,商讨接续排辈序字的事宜。在瑞芳、莲芳、民颂、民赞等后辈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具体方案,了却了六伯清议、九叔清励、大哥民表的心愿。

现将此方案介绍于下,拟出的60个昭穆字是: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

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

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简单说明,拟出的50个字,接续原有的10个字,共60字。轮传一周,可供60代用1800年。然后周而复始地再从国字往后传承,以至无穷。这也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后人续字的麻烦,避免因居住分散、意见分歧而莫衷一是。望旅居云南、海外的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传人,继承先人,接归统绪,千秋万代,永不散失。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可参考:

桂林市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的昭穆方案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目前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上辈人仅存年届九旬的九叔清励。有关方面曾赴桂采访他,问他与田汉的交往情况,并录相。还带走了他与田汉的一些资料,准备搞纪念田汉的活动。采访者说象他这样的老前辈在世的不多了,搞的象是抢救式的采访。清励说,由此想到,凤凰街魏家的老人就剩他一个了,而桂林老祖原定的十个排辈序字: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已用完,但传统应当继续。安字辈也有十八、二十出头了,后辈人取名用字要赶快定下来。

九叔清励深感年事已高,对传宗接代的事放心不下,急切筹划、组织了去年6月30日、今年3月29日在三里店澳门酒家举行的两次会议,商讨接续排辈序字的事宜。在瑞芳、莲芳、民颂、民赞等后辈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具体方案,了却了六伯清议、九叔清励、大哥民表的心愿。

现将此方案介绍于下,拟出的60个昭穆字是: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

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

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简单说明,拟出的50个字,接续原有的10个字,共60字。轮传一周,可供60代用1800年。然后周而复始地再从国字往后传承,以至无穷。这也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后人续字的麻烦,避免因居住分散、意见分歧而莫衷一是。望旅居云南、海外的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传人,继承先人,接归统绪,千秋万代,永不散失。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历史大都记载魏征是巨鹿人,但馆陶和晋县却在个别记载魏征是“巨鹿下曲阳人”。下曲阳即是属于巨鹿,遍观从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所设巨鹿郡/巨鹿县的辖境都在邢台市范围。而且唐时的馆陶和晋县不属于巨鹿郡/巨鹿县管辖。 一、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谱》记载魏徵为顺德府巨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即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浙江省台州市魏玉生先生于2004年给邢台巨鹿县来信谈:“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有关魏徵故里的争议,现将我们台州魏氏族谱中的记载,提供给你们参考。

1、台州魏氏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修谱序言中记载:‘魏徵厥里居固直隶顺德府钜鹿县人’(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2、台州魏氏始祖魏宗谅是魏徵的曾孙,也是钜鹿县人。其《魏氏族谱》中记载:魏徵子叔瑜、孙华、曾孙宗谅。族谱中记载魏宗谅的家乡是‘直隶顺德府钜鹿县’。

这封信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魏徵故里是现今之河北省邢台市钜鹿县。同时也揭开了一个谜,即《贞观政要·魏徵传》载:“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其“近”在何时?据查《贞观政要》约成书于720年。而魏宗谅于公元710年之任台州刺史。由此推断则徙家当为710至720年之间,方可谓“近”。

二、清代光绪年间兰溪市《魏氏家谱》明确记载,兰溪魏姓始祖系唐代名臣魏征,出于巨鹿郡(唐代巨鹿郡为今邢台市),这套家谱共分四卷,前三卷为清光绪年间的印刷本,后一卷为手写本。据介绍,该家谱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家谱记载了初唐至清朝光绪年间兰溪游埠魏家村魏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家谱中不但有魏征等家族中名人的介绍及画像,还收录了清代皇帝对魏家所下的诏书。据家谱记载,魏姓最早出于河北巨鹿郡(今邢台市),而兰溪魏姓则是在宋代由福建建宁迁入。 民国时期邢台巨鹿古城发掘出的唐代时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铁像也证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1918年,河北邢台巨鹿县遇大旱漳河水干民众打井自救无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顿时引起国内外轰动知识界与考古界极为震惊天津博物院于1920年亲临巨鹿进行考古调查,1921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对巨鹿故城三明寺进行正式发掘。

考古发现:钜鹿南门内路东靠北有一处唐代建筑物“魏徵祠堂”,祠堂内有唐代所铸的魏徵铁像。有人要发掘该祠堂。因南门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称为魏徵后人,前来阻止发掘,所以保存未毁。魏徵像于唐代用铁铸成。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1、

春,正月十日,蜀郡岷山山崩,阻塞长江水流达三天之久,下游江水枯竭。刘向对此大为厌恶心惊,说:“当年岐山山崩,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江都断流,而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岐山是周朝兴起的地方。而汉家本起于蜀、汉,如今本朝兴起之处,山崩川竭,孛星又扫过摄提、大角两星,从参星一直到辰星,国家要亡了!”

2、

二月二十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

3、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4、

皇上为了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禽兽,这年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入南山,西自褒谷、斜谷,东到弘农,南到汉中,张设捕兽大网,捕捉熊罴禽兽,用槛车装载,运到长杨宫射熊馆,再用网围成一个围栏,把禽兽放进去,命胡人勇士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擒获就归他所有。皇上亲临观赏。

四年(前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

2、

中山王刘兴(刘骜幼弟)、定陶王刘欣(刘骜大弟刘康之子)都来京师入朝。刘兴只带了太傅来,刘欣则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来了。皇上觉得奇怪,问刘欣。刘欣回答说:“依据法令:诸侯王入朝,可以带上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所以都带来了。”皇上让刘欣朗诵《诗经》,刘欣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解析。

另一天,皇上问刘兴:“你只带了太傅来,是根据什么法令呢?”刘兴答不上来。让他背诵《尚书》,刘兴又背不下去。等到御前赐宴,皇上吃完了,他还在吃,最后一个吃饱。吃完起身走下台阶,袜带松了也不知道。

皇上由此觉得刘兴无能,而认为刘欣很有贤德,数次称赞他的人材。当时诸侯王中,唯有这两位和皇上血缘关系最亲。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跟着入朝,私下贿赂赵皇后、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那三人见皇上没有儿子,也都在给自己找后路,为长久之计,也跟着称赞刘欣,劝皇上以刘欣为后嗣。皇上自己也觉得刘欣一表人才,为他加元服,亲自主持加冠成人礼,然后送他回去。这一年,刘欣十七岁。

3、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4、

关东坠下两颗陨石。(《汉书 五行志》记载坠落地点为都关。)

5、

王根举荐谷永,征召入朝,任命为大司农。谷永前后上书四十余次,内容大致相同,专攻皇上及后宫之事而已,与王氏一党,皇上也明白他怎么回事,不怎么亲信他。就职大司农一年多,生病,病假三个月期满,皇上不再批准延长请假,即时免职,又过了数月,卒。

绥和元年(前8年)

1、

春,正月,大赦天下。

2、

皇上召宰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中山王、定陶王谁宜为嗣?”翟方进、王根、廉褒、朱博都认为:“定陶王刘欣,是皇上弟弟的儿子,《礼》上面说:‘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以他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了。’定陶王应该立为后嗣。”孔光唯独认为:“根据《礼》,立后嗣要看血缘关系亲疏,以《尚书盘庚》所记载殷朝的先例,都是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之子,皇上的亲弟弟,应该立为后嗣。”皇上认为:“中山王不成材,而且根据礼制,兄弟不得相继入祀祖庙。”不听孔光的意见。

二月初九,皇上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又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封地,以安抚刘兴。派执金吾任宏代理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前往定陶征召刘欣。刘欣推辞说:“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意就住在定陶国宾馆,每日能早晚请安,侍奉皇上起居。等到皇上有了后嗣,我在回到定陶,镇守藩国。”奏书递上去,皇上批复说:“知道了。”(不批准他的申请。)

二月十四日,孔光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意见不合皇上心意,调任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3、

当初,皇上下诏求殷商王室后代,已经分散为十几个姓氏(宋、孔、华、戴、桓、向、乐等等),要想在其中分辨出谁是嫡系,已不可能。匡衡、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世系为商汤之后,皇上听从,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继承周朝的周承休侯一起进爵为公爵,封地各有一百里。

4、

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5、

当初,何武做廷尉的时候,曾建言:“世道衰微,习俗弊坏,政事繁多,而宰相之材,又赶不上古人,而独揽三公事务,所以政事废坏,不能治理,应该再恢复三公体制。”皇上听从。夏,四月,赐给曲阳侯王根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撤销骠骑将军职务;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人都增加俸禄,和丞相一样。如此三公齐备了。

6、

秋,八月初九,中山孝王刘兴薨。

延伸阅读:

华氏先祖那些事儿

2010-04-11

讲述从商汤微子到华与华,3000年来咱老华家自己的故事。

一、创姓始祖华督——和孔子家族的恩怨

华姓的创姓始祖叫华督,华督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宰相),因封地在华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以华为姓。华督是第一个姓华的人。

当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他十分好战,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特别是和郑国战事不断。宋国公子冯在郑国为质,华督和公子冯是哥们,十分不愿意和郑国交兵,危及公子冯的安全。

支持并执行宋殇公政策的,是司马孔父嘉。所以宋殇公和孔父嘉都成了华督的政敌。

也是合当有事,孔父嘉的妻子,美艳非常,一日上街,正被华督撞见,惊为天人,日思夜想,更促动他发动大事。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先君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华氏由此世代为宋国大夫。

孔氏一门无法在宋国立足,逃得性命者四散奔逃,其中一人名孔防叔逃到鲁国,孔子就是他的后代。**《孔子》中说他的先世是宋国公卿,就是指这段历史。

二、从宋微子到华督

华督的先祖是谁呢?是微子。微子是宋姓的始祖,所以这姓宋的和姓华的本是一家。

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亲哥哥,也是著名暴君纣王的三贤臣之一——比干、微子和箕子,但他们都没能阻挡纣王的暴行和灭亡。比干被纣王剖了心。周灭商之后,箕子被封在了朝鲜,微子就率领商朝遗民封在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传了十几代传到宋戴公,华督就是宋戴公的孙子。

三、无锡华姓的始祖孝子华宝——公元48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我家这一支华姓东晋时南迁到无锡,华姓今天在无锡还是大姓,我们的先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他身历三朝 :出生于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的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

华宝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去打长安,临走时对华宝说:等爸爸打完仗回来,为你冠婚,就是加冠,梳成人的头,行成人礼,娶妻。

刘裕最初取得了胜利,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刘裕留他11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大将镇守长安,自己先回来了。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赫连勃勃后来攻破长安,晋军全军覆没,死亡二十万人。

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因为父亲说了回来为他冠婚。父亲不回来,他就不冠不婚。华宝终身都梳着小孩的发型,一辈子没有结婚。每当别人问他,你怎么梳个孩子头呐?他就仰天大哭,不发一言。

华宝70岁时,已经南齐朝了。(418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华宝的弟弟华宽见哥哥垂老,膝下无人,将自己的次子华悫过继给华宝为子。华宝的故事全国闻名,成了“481年感动中国人物”,南齐高帝于建元三年(481)嘉奖华宝,并赐“孝子”匾额,华姓由此显贵。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太师华察,和二泉印月的瞎子阿炳,都是无锡的华姓。

四、华宝的后代——无锡纳税大户“华半州”

华悫生华映,映生瑞,瑞生祥,祥生庆,庆生福,福生元,元生端,端生永,永生寿,寿生崇,崇生圣,圣生富,富生贵,贵生荣。这华荣“聪慧异常,八岁能文,十岁明春秋,十六岁中进士。”这时候已是宋朝,华荣做官做到主爵都尉,把家搬到了京城汴梁。

华荣生华梁,梁生则,则生兴,兴生良,良生原泉,都给宋朝做官。

华原泉是孝子宝的21世孙,靖康之难,华原泉时年27岁,“扈驾南渡,复居无锡”,华氏家族又回到了无锡。

在南宋这一段中国最繁华富裕的时代,华家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原泉生晔,晔生天锡,锡生智,智生诠,“皆业耕于田,由亩至顷,由顷至百,百至千万,日渐以广”。华诠做官做到“授将四郎,主无锡州薄”。华诠生五子,有十五个孙,广置产业,整个家族“积田二千余顷,租税岁收四十八万余石。国赋所贡,饶于州之半数,当时故有‘华半州’之名”。所以当时无锡税收的一半都是华氏家族贡献的,故曰“华,无锡大宗也”。四十八万石的收入是什么概念呢,日本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就凭借岁入三百万石的经济实力。如果说军事,每一万石岁入可以供养250名士兵。

华诠的五个儿子,分别名叫华友谅、华友直、华友闻、华霆震和华京。我们家是华京的后人。

五、一世祖华京(尊称京一郎公),迁至福建

我们家谱中以南宋的华京为一世祖,从他开始,每一代具体姓名,生卒年月,娶妻何人,都有确切记录,华京家住常州府无锡县武陵街,不过这是宋朝的门牌号了。南宋年间,华京到福建做官,做的是延平府沙县县令,就是大家现在在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从华京开始,我们家就成了福建人。

京一郎公的儿子华九郎做了更大的官,相当于福广军区司令,我们家谱上记载他“宋南渡时为上将军,至宋德佑丙子岁钦命镇抚闽粤”。所以现在我们老家华家祠的对联是“武陵祖泽公闽海,荣国孙枝蔚蜀郡”,这是子孙们觉得骄傲的事。

六、勤耕俭积——二十四世,入川始祖华有端

从宋到元、明、清四朝,我们家一直住在福建。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对四川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劫难之后,天府之国,仅余8万人口。锦绣成都,只剩几十户人家。到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四川还只有 9万余人。

清朝建立后,四川实在残破不堪,在当地官员建议下,康熙皇帝下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们家族,也是在这之后迁往四川。迁去的,是华有君(康熙五十五年迁入)和华有端(雍正四年迁入),有君和有端是兄弟俩,他们是华京的第二十四世孙。

华有端到了四川,先是做货郎,然后给别人做佃农,“心劳力瘁,勤耕俭积”,逐渐“家裕财丰”,有了些积蓄之后,乾隆六年,他和大哥华有君、姐丈廖观光一起出资,买高家坝老鹰窝一块地,就是今天的中坝安家立业,三人并给这新家园命名为“华廖兴”,期待两姓三家兴旺发达。

谁知刚刚安顿下来,便大祸临头。一场洪水,令有端家破人亡。

那是乾隆九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日,沱江突发洪水,水涨宅淹。当时华廖兴三户人家,上屋的船已经开了,有端家在下屋,没有船。这时中屋廖家船开过来,外甥廖尚莱对华有端说:“我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一舟共济。”可叹船一开出去就倾覆了,有端开始时把两个女儿一边一个夹在腋下,哪里夹得住!合家老小尽葬身鱼腹,只得华有端和廖尚莱舅甥二人,抓到漂来的一根木头,一人抓住一头,漂到阳邑大佛沱,得渔舟相救,活出生天。

家破人亡,从头再来,有端又是勤耕俭积,再买了龙王扁卜宅而居。

有端的妻子张氏殁于此次洪灾,得年二十九岁。所幸水退后觅得她的遗体,有端将她隆重安葬于资阳县临江寺下手红花滩王家扁庙子山观音寺后,右边土腹藏金罗汉体形肚脐穴,立壬山丙向。

张孺人所生二女皆亡,她没有留下后人,但华氏子孙对她寄以深切的感恩,一者她“佐我高祖创业,诚起家之贤助也”,二者子孙们深信,有端得以大难不死,皆“孺人精灵卫护之力”也。

有端之后再娶妻魏氏,这位魏孺人知书达理,家谱中记载她能背诵《四书》全部,遍读诗书,且晓其义。孩子们自然受教于她,亲戚妯娌们也以她为中心,围着要她讲书上的故事,最爱听的呢,就是《今古奇观》。

自有端来川,勤耕俭积,买田置宅。至魏孺人,不光男耕女织,更有男耕女读,我们家终于又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幸福的“耕读人家”。

七、乡村绅士——二十五世,华兆蕙

有端和魏孺人生有二子:兆蕙、兆芳,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洲。

有端42岁时才和魏孺人(24岁)结婚,所以兆蕙比父亲年纪小很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兆蕙只有28岁,就承担了家族的重任。但兆蕙生财有道,买了不少土地。兆蕙深感父亲和自己的创业艰难,作了华氏家训,流传至今。

家谱中记载了兆蕙的一些事迹,挑一件说说:当时简州州长姓孙,绰号牯牛,犟得很,那时候大家喜欢种甘蔗熬糖,他严令不准,必须种水稻,可能是有个粮户必须种多少粮上交的政策。华兆蕙就带着周围的一些农场主去找他,解释我们这个地方是坝地,只适合种甘蔗、花生、烟叶、芋麦、红花、芸苔等,不是乡沟平原方便垦田蓄水栽秧,州长的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华兆蕙是乡村绅士,也是严厉的家长。是他,承继父亲的基础,壮大了华家的家业。子孙都在他的荫庇下成长了。从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祖先真挚的感情,是啊,每一分田地、财富,都是祖先勤耕俭积传下来,叫人如何不拜祖先呢?

家谱中还留下一些诗文,下面这两首,是一位叫陈云龙的先生来兆蕙家做客时写的:

《题华老蕙山庄》

客向龙王沱口回,老君山下墅堂开。

清溪不近仙源洞,那得渔舟傍晚来。

读书声里两三家,橘柚乡中溪路斜。

桂酿已开留客醉,可能更就东篱花。

八、增基续产——二十六世,华成均

兆蕙生四子:成伟、成纲、成苑、成均,女儿也有四个,分别嫁给了陈先生、赖文光、江启淮、刘光宗。

成均是我们的先祖。家谱上说他“素性谦谨,俭约持家,履厚席丰,无矜骄之气,增基续产,有先祖之风。”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不忍心他苦读劳心,但他天资聪慧,一览周知,修身养性,亦得七十九高寿。

九、资阳三大才子之一——二十八世,华光瑶

成均生绍桢,绍桢在家谱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有生卒年月。绍桢生三子:光琼、光瑶、光璠,还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张桂均、赖世文、蒋光斗、吴其德。

光瑶是我们的先祖,生于同治六年。光瑶的故事,就是有才,据说到县里考试,考官都高兴的煎鸡蛋给他吃。当时资阳有三大才子,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光”字,所以称为“资阳三光”,风头一时无四。家谱中写到他,内容都是考试,哪一场考了什么题目,考了第几名,考官有何评语等等。

九、三十二世,华与华

光瑶生克镇,克镇生启霖,就是我爷爷。我爷爷兄弟四人,在祖辈积下的田产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其实不断分家已没有多少田了,但还是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他就跑了,隐瞒身份,跑到贵州,当了铁路工人。我父亲也跑到贵州跟他。在贵州“此间乐,不思蜀”,但思念留在家乡的亲人,便去信回家叫我奶奶和叔叔、姑妈都躲到贵州去,他不知道此时已没有私人通信可言,家书暴露了行踪,家乡来人,将他做为“流亡地主”抓回批斗。

但经此一劫,我父亲还是留在了贵州,我们家就成了贵州人。

1974年8月,华楠出生,华与华兄弟就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自治乡胜利会师了。

2002年,我们就创办了这间公司叫华与华。

有谁知道魏氏族谱家字辈下面是什么辈?

可参考:桂林市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的昭穆方案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目前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上辈人仅存年届九旬的九叔清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