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贵族江东大族支持下称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贵族江东大族支持下称帝,第1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剖撬韭碥驳氖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公元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埔阅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票晃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西晋开国后,司马朴掷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等职,初封东莞郡王,后改封琅邪王。平吴之役,司马坡示出涂中,立有大功,遂进拜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督青州诸军事等职。司马睿父司马觐为司马瞥ぷ樱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平生碌碌,地位显赫。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国,并与司马越的东海国相邻。

受命讨逆

当东海王司马越起兵下邳,准备西迎惠帝时,起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为他看管后方。司马睿受命后,请王衍从弟、参东海王越军事的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

公元304年(永兴元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东海王司马越挟待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将军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前不久,司马颖击杀了执政的长沙王司马V,强迫惠帝封他为皇位继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务之后,司马颖将皇帝的乘舆服御尽数劫入老巢,并以邺城遥制洛阳。司马颖的横暴和专权,引起了另外一些实力派人物的不满。尚书令司马越乘机以惠帝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年二十九岁。

两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兵败,遁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遭杀害。司马睿害怕祸事殃及自己,潜逃出邺。在出奔洛阳的途中,他行至黄河岸边曾被津吏捕获,险遭不幸。司马睿到达洛阳,马上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去了。

移镇建业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公元317年4月6日(建兴五年,建武元年),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登基称帝

公元318年(建武二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大权旁落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

忧愤去世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公元323年1月3日(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

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历史评价

王导:“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司马邺:“今左右丞相茂德齐圣,国之昵属,当恃二公,扫除鲸鲵,奉迎梓宫,克复中兴。”

魏收:“司马睿之窜江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

曹毗:“运屯百六,天罗解贯。元皇勃兴,网笼江汉。仰齐七政,俯平祸乱。化若风行,泽犹雨散。沦光更耀,金辉复焕。德冠千载,蔚有余粲。”

房玄龄:“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滔天方驾, 怀其旧德者矣。昔光武以数郡加名,元皇以一州临极,岂武宣余化犹畅于琅邪,文景垂仁传芳于南顿,所谓后乎天时,先诸人事者也。驰章献号,高盖成阴,星斗呈祥,金陵表庆。陶士行拥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或高旌未拂,而遐心斯偃,回首朝阳,仰希乾栋,帝犹六让不居,七辞而不免也。布帐帷,详刑简化,抑扬前轨,光启中兴。古首私家不蓄甲兵,大臣不为威福,王之常制,以训股肱。中宗失驭强臣,自亡齐斧,两京胡羯,风埃相望。虽复六月之驾无闻,而鸿雁之歌方远,享国无几,哀哉!”

虞世南:“元帝自居藩邸,少有令闻,及建策南渡,兴亡继绝,委任宏茂,抚绥新旧,故能嗣晋配天,良有以也。然仁恕为怀,刚毅情少,是以王敦纵暴,几危社稷,蹙国舒祸,其周平之匹乎?”

赵构:“若元帝,仅能保区区之江左,略无规取中原之心。”

范浚:“昔晋元帝启基江左,出师露次,躬擐甲胄,移檄四方,刻日北征,至以漕饷稽期,珠督运令史,志非不速也;然终不能成「垂φ撸惟无图功之谋而已。”

朱熹:”晋元帝无意复中原,却托言粮运不继,诛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还。行刑者以血拭柱,血为之逆流。天人幽显,不隔丝毫!“

蔡东藩:“元帝实一庸主,毫无远略,始则纵容王敦,使据长江上下游,继则信任刁协刘隗,疑忌王敦,激之使叛,而外无可恃之将,内无可倚之相,孤注一掷,坐致神京失守,受制贼臣,刁协死,刘隗遁,周戴渊,又复被戮,其不为敦所篡弑者,亦几希矣。”

轶事典故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司马懿又请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管辂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不差毫厘。司马懿不解何意。后来他位居太傅之职,权倾天下。他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的,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勋。

司马懿忽有所触,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心里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司马懿自此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了,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

此即史书所言,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儿子。只是因为有“牛继马后”的传言,导致了战将牛金被冤杀。后人遂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牛继马后”,即是指司马睿为牛氏之子,牛姓代司马氏继承帝位。历史文献有多记载,除了《晋书》和《魏书》,《鹤林玉露》《容斋随笔》《宾退录》等书也有相关描述。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父:晋宣帝司马懿

曾祖母:伏夫人

祖父:琅琊武王司马

父亲:琅邪恭王司马觐

母亲:琅邪王妃夏侯光姬(司马睿继承琅邪王之时封王太妃)

叔父: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淮陵王司马y

后妃

虞孟母,元配,琅邪王妃,追封元敬皇后。

荀氏,鲜卑人,王府宫人,晋明帝母,谴出改嫁马某。明帝时,封建安君。成帝时,追赠豫章郡君。

郑阿春,夫人,晋简文帝母。明帝时,称建平园夫人,追号会稽太妃。晋孝武帝时,追封简文宣太后。

石婕妤

王才人

子女

儿子

<ol class="\&quot;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

司马绍,长子,元帝太子、晋明帝,母荀宫人

司马裒,次子,琅邪孝王,母荀宫人

司马冲,三子,东海哀王,母石婕妤

司马,四子,武陵威王,母王才人

司马焕,五子,琅邪悼王,母郑阿春

司马昱,六子,琅邪王、会稽王、晋简文帝,母郑阿春

女儿

寻阳公主,骠骑将军荀羡妻,母郑阿春

第一个问题,与正史不符的:

1火烧新野的指挥官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2火烧博望坡也是刘备而非诸葛亮,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均尚未出山

3诸葛借东风真实历史子虚乌有,陈寿《三国志》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4群英会蒋干中计纯属文学演艺,陈寿《三国志》真实记载中蒋干也颇有计谋

5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就连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都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6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7 取蜀攻略:由庞统法正完成,非诸葛亮。

8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8 7出岐山: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是败仗。

9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0 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1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12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13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

14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5,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6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

17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18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荀攸的计谋所为。趁文丑部下抢曹军丢下的东西时曹操突击

第二个问题:曹家与夏侯家的关系

假单说,同乡,同宗,同志,姻亲

同乡:曹氏、夏侯氏都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

同宗:曹操的原姓是夏侯。汉朝时的丞相曹参(就是萧规曹随的曹)他赐予他手下的姓夏侯的将军曹姓曹操,夏侯渊,夏侯淳的祖先是相同的。为夏侯婴之后。

同志: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夏侯渊率先来投。曹操当时行(即临时代理)奋武将军,以夏侯敦为司马,夏侯渊为别部司马。而两个堂弟曹仁和曹洪(曹操、曹仁和曹洪互为堂兄弟)也只是别部司马而已。

姻亲:夏侯渊还取了曹操的小姨子为妻,二人成了连襟。曹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这样曹操与夏侯敦成了儿女亲家,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

第三个问题:夏侯渊、敦

夏侯敦(?—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等,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子

:夏侯充,夏侯敦继嗣,封列侯,早死。

夏侯茂,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与曹丕甚有交情,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

夏侯敦还有五子,在夏侯敦死后,都被封为关内侯。 孙:夏侯廙,夏侯充之子,继嗣。

夏侯敦还有一孙,在夏侯敦死后,被封为关内侯。 曾孙: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继嗣。

兄弟夏侯廉,被封列侯。

夏侯渊(-219)字妙才 ,号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战功极多。封为博昌亭侯,征西将军,假节。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倾全国之军攻打汉中,次年于定军山为蜀将黄忠突袭,战死。谥号:愍侯。子: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称、夏侯威、夏侯荣、夏侯惠、夏侯和

曹氏、夏侯氏都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但是曹氏自曹腾以来,门第兴盛,多在朝廷和郡县做大官。由于曹腾深受大将军梁冀和汉桓帝信任,养子曹嵩做过太尉;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儿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另一个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

反观夏侯氏,虽然家大业大,但毕竟祖上没人做过官,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不列宦籍(官员单独列一个户口册)。

为了求得势力的发展,夏侯氏逐渐向曹氏靠拢。曹氏虽然是依靠曹腾当宦官发迹,但是在士大夫中口碑不错,在家乡也不骄横。因此夏侯氏开始向曹氏靠拢,夏侯敦和夏侯渊这两个同族兄弟(夏侯渊为夏侯敦族弟,则他们至少不是同一个祖父)都看中了在士大夫口中颇有声誉的曹操。

当时曹操辞职在家,夏侯敦、夏侯渊与曹操相交。曹操曾违法,夏侯渊代替曹操入狱,曹操积极营救,救出了夏侯渊。从此,两家的关系越发亲密了,此后两家不断结为姻亲,自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夏侯渊便率先来投。且此二人有颇具军事才能这样就具备了被曹操重用的资本和信任的基础,成为坚固的同盟关系。

第四个问题:仁、真、洪、爽

曹仁(168-223)字子孝,曹操的从弟。官至大司马。谥曰忠侯。父:曹炽,子:曹泰、曹楷、曹范,弟:曹纯

曹真:本姓秦,字:子丹,生卒: — 230

父亲秦邵,弟弟 曹彬,妹妹 曹氏(名缺,夏侯尚妻),外甥 夏侯玄(曹真妹所生子),六子: 曹爽 曹羲 曹训 曹则 曹彦 曹皑

曹洪,字子廉,曹操从弟。

曹爽,(—249年)字昭伯,大司马曹真之子

最后一个问题:网站

http://gujiartxcn/article/2570html

虽然史书有关于曹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唯才是举”,也就是不看出身只看才能,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幌子,曹操手下所有重要人才,没有一个人是靠唯才是举选出来,曹操手下的人才主要有两大来源:

一、来自于世家大族及其推荐。

东汉末年有许多的大家族,比如汝南袁氏,以袁绍、袁术为代表,四世三公,其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再比如弘家杨氏,以杨彪、杨修父子为代表,同样也是四世三公,再比如颍川荀氏,以荀彧和荀攸为代表,这两人都是曹操重要的谋士,最为重要的是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很多同样出身世家大族的人才。

比如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杜畿、韦康等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出自当时的世家大族,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这些人才基本上成为曹操手下文官集团的一部分。

二、来自于曹操的宗族与亲戚。

曹操本姓曹,《三国志》说曹操是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宦官曹腾,应该是属于本家族内部的过渡,所以曹操的本家应该是曹家,而曹仁、曹洪、曹纯则是曹操同一辈份的本家子弟,三人都是曹操的从弟,也称为族弟,也就是同一宗族、同一辈份的兄弟,曹真、曹休则是比曹操辈份低一级的子弟,是曹操的侄子辈。

那个时候,世族与世族之间经常会通婚,夏侯家族应该是与曹家联姻的宗族,两个家族既是同乡,又是世代联姻,夏侯渊的妻子与曹操的妻子是姐妹,两人是连襟,夏侯惇的儿子娶了曹操的女儿,夏侯惇是夏侯渊的族兄,两人都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裔。

曹操把自己手中绝大多数的兵权交给了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来统领,这其中有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即使曹操去世,曹丕掌权时,曹魏的政权也是在曹真、曹休等二代宗亲手中,所以曹操根本不是用人唯才,而是用人唯亲

但曹操的用人唯亲并不是绝对的只用亲戚,只是在亲戚之中挑选人才来重用,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有一些能力,尽管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五子良将,但他们都是曹操手下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

以官职、地位、受信任程度来说,排第一的应该是夏侯惇。

一、以官职、地位来看

第一名、夏侯惇

夏侯惇的官职及升迁路线是这样的:

裨将→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建武将军→河南尹→伏波将军→前将军→大将军。

夏侯惇最后的职务是后三个,在公元204年的时候,夏侯惇就被封为伏波将军,这虽然是一个杂号将军,但是很有意义,所谓的伏波就是指降伏波涛的意思,意指能担当重任,打硬仗的将军,虽然夏侯惇的战功不多,但他深受曹操信任,同时表现得任劳任怨,所以才能一路高升。

前将军是四方将军之一,曹操晚年的时候任命夏侯惇为前将军,并且给予夏侯惇都督26军的权力,按一军五千人计算,26军就是13万军队了,这个时候的夏侯惇算得上曹魏的方面军司令,可以说,除曹操之外,数夏侯惇军事官职最高。

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封夏侯惇为大将军,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大将军,大将军相当于曹魏政权的最高军职,这个官职是夏侯惇最高的荣耀了,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所以夏侯惇的官职最高。

第二名、曹仁

曹仁的官职及升迁路线是这样的:

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以议郎身份督军)→征南将军→安西将军→骁骑将军→征南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

曹仁与夏侯惇比起来,战争经历明显更多,比较重要的战役,曹仁几乎都参与了,比如曹操南征荆州的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当时的曹仁是征南将军,征南将军是四征将军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军区司令,只有征战的时候才封。

曹仁以征南将军身份参与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以及后来的关羽北伐襄樊之战,赤壁之战曹操都战败了,不用说曹仁了,南郡之战曹仁坚守江陵城一年才撤退,襄樊之战曹仁一直坚守樊城,未让关羽攻破城池,直到徐晃的援军打败关羽,而在襄樊之战期间,于禁、徐晃都是归曹仁节制,地位在曹仁之下。

曹操去世之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相当于副国防部长,仅次于夏侯惇,虽然曹仁也当过大将军,但那是夏侯惇去世之后的事,有夏侯惇在,曹仁只能屈居之下,曹仁最终的官职是大司马,在夏侯惇去世之后,成为曹魏最高军职。

第三名、夏侯渊

夏侯渊的官职及升迁路线是这样的:

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太守(颍川太守)→督军校尉→典军校尉→征西护军→护军将军→都护将军→征西将军

夏侯惇公元204年就担任伏波将军,曹仁208年就担任征南将军了,夏侯渊担任护军将军已经是公元212年了,比夏侯惇及曹仁都要晚得多,但是夏侯渊跟夏侯惇与曹仁又有些不一样,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强于夏侯惇,弱于曹仁,夏侯渊被人称为白地将军,意思是没有谋略的意思,但夏侯渊作战行军速度非常快,而且骁勇善战。

夏侯渊最大的功劳就是独自率军攻伐关中及凉州,他算得上是曹魏西部军西战区司令了,与夏侯惇、曹仁一起被称为曹魏三大军区司令,夏侯渊在陇西打败了马超与韩遂,随曹操一起征战汉中,同时在曹操撤军离去后,担任汉中最高军事指挥官。

只可惜夏侯渊缺少谋略,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谋略,于定军山一战中被黄忠所斩杀,夏侯渊中计是一方面,作为主将,他亲自率领数百人修补鹿角,才会被黄忠所杀,曹操事后也批评夏侯渊作为主将怎么亲自补鹿角呢,夏侯渊是曹魏唯一一个战死于沙场的军区司令级别的官员,最终官职定位在征西将军一职,所以他的官职、地位排第三,仅次于夏侯惇与曹仁。

第四名、曹洪

曹洪的官职及升迁路线是这样的:

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厉锋将军→都护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后将军→骠骑将军。

曹洪能被曹操重用,就是两个原因,一是他是曹操的从弟,二是他家里有钱,很多时候帮助了曹操,比如给曹操征兵,曹操首次募兵失败后,曹洪随曹操到扬州,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相认识,一下子就招了四千兵,其中有一千人是曹洪的家兵,这就是曹洪的本事。

曹洪几乎没啥才能,尽管他一直在升官,曹洪领导的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汉中之战的子战役-下辩之战,曹洪听从了曹休的建议,大败刘备将领吴兰,斩杀吴兰部将任夔,并且逼退了张飞与马超,这一战曹休的功劳更大,曹洪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

曹操在世时,曹洪的最高官职是都护将军,这是监督将军的官职,差不多就是监察官,曹操知道曹洪的能耐,做不了大事就给了他个虚职,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封曹洪为卫将军,后升为骠骑将军,后来又被曹丕下了监狱,到曹睿时期,曹洪才被起用,封为后将军,升任骠骑将军。

以官职和地位来看,曹洪排第四名,他的主要功劳就是以金钱支援曹操作战,同时还救了曹操一次。

第五名、曹纯

曹纯洪的官职及升迁路线是这样的:

议郎(兼参军)→虎豹骑统领。

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曹纯大多数时间都是担任曹操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统领,参与了南皮之战、白狼山之战与长坂坡之战,南皮之战曹纯率领手下虎豹骑斩杀了袁绍长子袁谭,白狼山之战曹纯受张辽指挥,打败了乌桓骑兵,斩杀了对方单于,长坂坡之战,虎豹骑打败了刘备,俘虏了刘备的两个女儿。

曹纯在公元210年就去世了,最高官职也就是担任虎豹骑的统领,曹纯去世后,曹操亲自代理虎豹骑统领,直到后来交给曹真,所以曹纯的官职地位排在第五。

二、以受信任程度来看

同样是夏侯惇最受曹操信任,别的不说,夏侯惇可以不经通报直接进入曹操的卧室,这个待遇是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的,这是绝对的信任,而且大多数时候,夏侯惇与曹操同乘一辆车,曹操是把夏侯惇当成自己的亲信与心腹,而且夏侯惇对曹操也是绝对的忠诚与无条件地信任,所以夏侯惇排第一。

其次是曹仁,以守城、勇猛、顽强为特长,再次是夏侯渊,虎步关右,横扫陇西,最后战死在汉中,再次是曹洪,他是曹操的财政支持者,最后就是曹纯,统领着曹操最亲信的骑兵,时刻在曹操身边。

在三国演义当中,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情节,叫做煮酒论英雄。当时曹操评论天下豪杰,唯有将刘备作为和自己同等级别的英雄,让刘备吓了一大跳。

当时的刘备,不过是个寄人篱下的败军之将。相比之下,江东的孙策明显更为出色。为什么曹操只看重刘备,而不看重孙策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看一看孙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孙坚是谁?孙坚可是著名大将,怎么说也算是一位军阀,而且是一位战绩颇高的军阀。孙坚死后,孙策召集了父亲留下的兵马,孙策初期手里能拿出手的这些东西,其实说多也不多。

曹操是和孙坚一个辈分的,曹操曾跟刘备一起讨伐过董卓,心里对孙坚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孙坚的儿子,曹操怎么说也是他叔叔辈级别的人物。

在曹操眼里孙策就如同跟今天的富二代一样。毕竟是有父亲的根基在这,旁人眼里就是比白手起家要好很多。

青梅煮酒论英雄桥段中,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意思就是说现在全国的这些个英雄们啊,也就只有你我二人算的上,而袁绍那些人呢,能力都不及,根本就算不上英雄。

虽然说这句话是为了给刘备挖坑,但是能有如此口气,可见曹操眼光之高。曹操又有云“孙策籍父之名。”显然,在曹操眼里根本不看好孙策能成大事,觉得他只不过是孙坚的儿子而已。 曹操连袁绍都看不上,更不要说你一个因父成名的富二代了。

而且,若论出身的话,曹操老爷也是极强的。其父为太尉,曹氏与夏侯氏家族势力可谓强大,人才众多。孙氏背景贫乏,完全没有办法跟强大的曹氏相比,入不了曹操的眼也不足为奇。

话说回来,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件事是发生198年,那个时候孙策还没有降服江东。但是一年之后,孙策拿下了江东,开始剑指河南的时候,曹操才终于重视起这个名义上的后辈来!曹操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长呼““猘儿,谓难与争锋。”就是说孙策是只小野狗,可后半句人也说了,不敢与他争锋啊。就算是野狗你也不敢跟人家抢了不是。

每个人对英雄的定义不一样,在曹操心中,心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这样心怀天下,有勇有谋的得人才算得上英雄。曹操一直把孙策、吕布之类看作莽夫。显然当时的刘备在曹操眼里格局更大,更会大有作为,所以也会才生出这次事件来试探刘备,生成典故,千古流传。

  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人:

  卞皇后--丕、彰、植、熊

  刘夫人--昂、铄

  环夫人--冲、据、宇

  杜夫人--林、衮

  秦夫人--玹、峻

  尹夫人--矩

  王昭仪--干

  孙姬---上、彪、勤

  李姬---乘、整、京

  周姬---均

  刘姬---棘

  宋姬---徽

  赵姬---茂。

  关羽妻子胡金定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后代和家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下了儿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承秉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这个人的记载。南通曾经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另外,现在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五种关姓家谱,地方分别是浙江杭州和广东南海、番禺、新会,其中有四部谱,关氏族人都自称为“汉寿亭侯”后裔,山东省兖州县档案馆也收藏有一部(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编修人叫关金标,是民国三十年(1941)的刻本。不过,一直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的家谱都是从宋以后开始记载的,在图表中并没有关羽的名讳。所以严格讲起来,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公家谱,对我们了解关羽其人没有太大的帮助。到是对研究谱牒学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也曾经影印出版了一部《关帝文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有影印《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一部正式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可惜注意到的人很少,丛书由鲁愚等人编辑的。只是这本也只是清代的写本,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嘉庆时的编修人为关文榜,是关氏五十八代孙。

  樊氏(张飞妻,素有倾国倾城美誉)夏侯氏(张飞妻,夏侯霸的堂妹)

  刘备原先的夫人有甘夫人、穆夫人、糜夫人但都先后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历来就告诫刘备,蜀国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蜀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应是"联吴抗曹。"所以当孙权派使者鲁肃到蜀国表达了愿结秦晋之好、并共同抗曹的意见后,自然是一拍即好。就是这位孙权之妹孙尚香孙夫人了

  周瑜的妻子小乔 小乔,(乔字古做“桥”)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乔公次女,周瑜之妻,大乔之妹。与大乔并称为“江东二乔”。据传为绝世美女

 曹操的祖父是大宦官曹腾,历史传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本姓夏侯。对此,复旦历史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升教授释疑道,多项历史考证表明,曹操并非夏侯氏后裔,的确是曹氏家族后人。如果这一历史考证能得到DNA检测结果的科学验证,那么,曹操是夏侯氏后人这一千古八卦将被证伪,史学界将不再会有任何争议。  有关曹氏家族的溯祖追宗,陈寿的《三国志·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这段话清楚地点明了曹操之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但究竟他原本姓甚名谁,无法考辨。实际上,不仅是陈寿,连曹操及其子孙都不清楚自己的祖源。而“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未见陈寿本传记载,而是出于裴松之所注。裴注云:“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但是,三国史学者都熟知,裴松的注虽然可以作为陈寿《三国志》的补充,但它收集的稗官野史,其中的讹谬乖违之处不可尽信

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张辽本为降将

张辽的出身其实并不是很好,他原来效力于西凉军,也就是董卓所统领的军队,自从董卓被吕布杀掉后,他就跟着吕布行军打仗,也就是说直到曹操和吕布成为敌人的时候,其实这时候的张辽还不是曹操的部队,等到吕布被曹操活捉时,曹操决定要杀吕布,看到一旁的张辽,本来也想杀张辽,但是被他的忠义和气概所感染,再加上刘备和关羽的求情,因此最终才没有杀掉张辽,而是收降了张辽,因此曹操虽然重用他,看的是他的能力,但是是绝不会让他掌握兵权的,所以你会发现曹操的都督大都是曹氏宗族人员,这也是曹操防备心理以及他生性多疑导致的。

二、曹魏阵营人才济济

曹操有五子良将,个个都是出类拔萃,可以说每个将军水平都很高,再加上曹操宗氏的夏侯渊,夏侯惇以及曹休,曹洪,曹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张辽即使再厉害,水平也只是稍微强一点或者水平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张辽只能通过冲锋陷阵来获取战功以求得曹操的赏识,但是在曹操对阵袁绍时,张辽对阵颜良和文丑却败下阵来,这两人被关羽一刀斩杀,所以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表现机会。

三、都督是统帅,而张辽只适合做将军

在曹操阵营中,其实张辽的人缘是不好的,他和李典,乐进存在矛盾,而都督作为统帅,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角色,因此张辽在军事水平不是很突出的情况下,曹操是不可能把他提升为高于其他将军的统帅地位。这也不利于军队团结,而且曹操也不可能这么做,毕竟张辽本是降将,不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的人。

综上:张辽不可能被曹操任命为都督。

《魏略》记载:“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

这里的关键词是”飞知其良家女“,意思是张飞知道她是士族大户人家的女儿。

刘邦建立汉朝,经过几代人努力,将政府组织由分封制逐渐转变为郡县制的管理体系,原来的功臣武将、同姓宗族形成贵族阶层,宗族内让族中子弟读书,继而入朝为官,做官得势后又推动家族势力的发展,然后世世代代继续读书,延续做官。这些家族把持政权,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割据一方,官越做越大,书越读越多,如果还人丁兴旺,门生故吏遍天下,就会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势力集团,甚至垄断仕途。这样的家族,就叫士族。到东汉时期,已出现了累世公卿的情况。

谯郡的夏侯氏正是那个年代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士族门第,他们与曹氏有姻亲关系,还是乡党一族,随着曹魏的崛起,在东汉末年势力得到了空前发展。士族门第门禁森严,一般不跟普通老百姓及寒族交往通婚。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并不是杀猪卖肉的屠夫,而是出自书香门第,且家有资财,估计应该是一般不出名的士族家庭。他本人也擅长书法绘画,元代画家吴镇曾给予过高度评价,而且张飞最擅长画的,还是美人图。所以他自然很重视门第观念,当偶然遇到夏侯小妹,十三四岁,豆蔻年华,自然心中大喜,他知道这是良家女,系士族高门大户出身,所以赶快抓走了给自己做老婆,是正室,算是高攀门户,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因此他和夏侯小妹生的女儿后来能嫁给皇帝刘禅做老婆,当上皇后,要是当初找个一般人,估计女儿做皇后的门都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大家处于敌对阵营,但士族门阀的观念都是一样的,虽然战场上刀兵相见,但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而且在大乱年代,为了家族的延续发展,多和一些势力强大的高门望族结亲攀附,抱团取暖,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为了控制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这种事情在三国还是很多见的,比如说诸葛家三个儿子,也分别投了魏蜀吴三家,最后都掌握了一定的权利,彼此间还常有往来,也没听说老板不高兴的。

只是没想到,后来在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及司马懿篡魏,夏侯霸投靠蜀汉,皇帝刘禅特意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正是因为张飞的原因,夏侯霸才和刘禅有亲戚关系,选择投靠蜀汉,而不是江东孙家,而且还”殊荣显贵“。

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贵族江东大族支持下称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剖撬韭碥驳氖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