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如何编写
家谱编写方法如下:
一、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
续修宗谱是旧谱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新谱的延续和发展。因此,除无法查找和经动员本人不愿修谱的两类人,材料无法采集,只能维持原谱内容外,其余人员都应注意世表内容的完整性。
二、注意格式上的统一性
各个家谱在书写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修谱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女子挂线上很不统一。
认为女子挂线一般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子有女户可挂一女子;二是子女随母姓可以挂线;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挂线。另外明确为赘婿的应按祖制以赘婿挂线为宜,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女子挂线在书写格式上与男子挂线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说清姓什么。
三、注意用字上的准确性
旧谱在书写上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用字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确规定。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是对祖宗、对子孙负责任的事,应该保证世表材料的可靠、真实、准确,要实事求是表述。
五、体现时代性
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主政治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观念、道德准则、生活习惯、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改变。修谱首先是要尊重祖制,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
1 介绍
电子家谱制作是指将家族祖先的家谱资料以电子方式进行编制和储存,从而达到保护、传承和共享家族文化遗产的目的。与传统的手写家谱相比,电子家谱制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易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
2 制作准备
要制作一份电子家谱,首先需要准备好家谱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家族成员提供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是祖先的遗物、文献等。其次,需要选择一款好用的家谱制作软件,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最后,要准备好计算机、扫描仪等必要的设备,以及足够的存储空间。
3 制作流程
将家族资料数字化是制作电子家谱的第一步。这一过程可以使用扫描仪、相机等设备完成,将手写资料、文献等数字化。之后,需要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整理成合适的格式,并将其输入到家谱制作软件中。在软件中,可以将家族关系、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进行编制和管理。最后,将制作好的电子家谱保存到安全的存储设备中,以备不时之需。
4 使用注意事项
在制作电子家谱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确保家族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
42 对于家谱中的隐私信息,需要进行保护处理,避免泄露。
43 在选择电子家谱制作软件时,需要选择一个功能完备、易用稳定、安全可靠的软件。
44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5 传承和分享
制作好的电子家谱可以方便地分享和传递给其他家族成员。可以将电子家谱分享到社交媒体、家族网站等平台上,在家族成员之间进行共享。此外,也可以选择将电子家谱上传到在线家谱专门网站上,与其他家谱进行比较、汇总、接龙,使家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6 结论
电子家谱制作是一项传承家族文化、保护家族历史的重要任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管理、保存和分享家族资料,以便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在制作电子家谱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隐私保护及备份等方面,以便确保家族资料的安全可靠。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自明清以来的家谱章节内容都大同小异,下面以 X氏家族最近一次修谱部分章节内容初稿作以介绍(详细内容从略),如果其他X氏后裔对修谱感兴趣,可互相交流修谱事宜。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 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尽管家谱有多种形式,其编纂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格式和重要内容大致相同,有章可循。
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中堂悬挂供后人供奉的、一目了然的图表式家谱。二者各有所长,我X氏家族采用二者并存用的传统习惯。图册家谱对逝者、健在人均有记载,由各支系长者珍藏,图表家谱只记载乘鹤之人供全族后裔供奉。
中堂又称堂幅,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其画幅既宽又长,主要悬挂在堂屋正中。
条幅与手卷:条幅宽度不及中堂的直幅书画,可卷可挂。手卷是把书画装裱成卷子形式,手卷有大有小,不可悬挂、只可展阅。
第二章 谱例与谱论
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缘径。谱例又称凡例,是用条文形式来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
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继续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
谱论是先贤名儒阐述修谱方法及重要意义的谱说要点集锦,对修谱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谱乃一家之史。我X氏家谱是系统记述我X氏血缘世系族人及其有关情况的历史图籍。X姓即是我族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标识符号。我X氏家谱的基本内容有谱序、姓的起源、氏族世系图表、字辈谱、氏族文化(艺文、宗规、字据、服制、习俗与禁忌)、名人传记图说和后记等部分。
X氏祖训有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望我后裔秉承遗训敬重修谱事宜,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进行自我约束,坚持伦理道德和优良传统,约定每15年周期续谱一次,不得中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X氏家族的血缘关系和整体状况务求十分清晰地记载到家谱中。记载时须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简明扼要的记载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要点,记载各个支系家族子孙的世系传承状况。即使老的家族繁衍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演变之后,务求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记载清楚。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历史古书、现代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这些工作由修谱小组来负责完成。
各支系的族长要将X家修谱这一大事让各个家长知悉,并以户为单位按修谱要求的样表格式统计出来,务求真实,按时上报给修谱带头人,以便及时将原始资料汇总,以利顺利完成此次修谱大事。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家谱定稿后,书写或印制应选用质地良好的纸张或布料来制作,开本与图幅大小应适中并符合传统习惯,力求色彩永不掉色,以利珍藏并世代相传。
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人前,应对每部谱加以编号,并签收。
为寻根问祖,继往开来,家谱要妥善保管,永不失传,使之成为增强我X氏家族凝聚力的纽带之一。
由于受到文革等因素的干扰,修谱事宜拖延,向祖宗致歉。
第三章 X氏的姓氏起源与历史名人
X姓的起源
X姓的历史名人与典故
X姓的读音、写法与释义
“X”字的读音演变与成因分析
X姓的姓氏起源与历史名人
第四章 族规与家训
族规与家训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教、家法、家礼、家典、家仪、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矩、规范等。
始祖曰: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和治家教子良策不行,要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族人和家人,启迪后人,维护族群、家庭团结和睦,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制秩序。因此,家训、族规是每次修谱的重要内容之一。
1此次修谱我X氏家族成员仍一致秉承老祖宗的遗训,继续大力提倡:尊祖敬宗,睦族兴旺,诚实自信,与时俱进。
2此次修谱我X氏家族成员仍一致遵守老祖宗的遗规:为保证我X氏家族健康繁衍,直系亲属五世之内的男女严禁通婚。(有家谱可查,这一严格族规已有XX多年历史且沿袭至今未变。)
3我X氏家族的成人婚礼应坚持汉族人的婚礼习俗、典制。伴侣若来自少数民族者则不受此限。
4我X氏家族的父系所生育子女从父姓。若从母姓、随继父姓、自行改姓将不受欢迎,即视为与本族脱离关系,后谱也不再记载。
5坚持勤劳致富、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6以身示范,合乎礼教,忠孝节义,孝敬赡养老人,尊敬长辈,教子成才,勤奋向上,知书达礼,报国尽忠。
7尊重国法,礼仪廉耻,乐善好施,睦邻友好,家和万事兴。
8历史在发展,族规也要与时俱进。本次修谱,对原有女儿不能继承、只有儿子继承父母遗产的习惯做法予以修改。现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只要尽到了赡养义务,子女均有权继承父母的财产,或在逯氏长者等人的调解下,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遗产继承问题。
9出继子女的财产继承:按照继承法,继子女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他人不能也无权剥夺或干涉。
10关于墓地的问题:我X氏家族仍按老祖宗的习惯做法,各支系族人的长者在百年之后可以自由选择风水宝地入土为安,近亲属应参加祭礼。墓碑、墓志由直系子女撰文并自费负责设立,以示明志。墓志是介绍墓主的生平事迹的。逝者墓地所在地一般不在族谱中记载,由祖辈口传或由支系族人自行记载地名、方位、界址、墓图等。
11祠堂是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祠堂属于族产,族人有维护管理之责。
据称X氏祠堂因为历史上的战乱原因毁于一旦,至今未建。供奉始祖之地是在本族长者的厅堂内。
第五章 家族世系图、表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的中国家谱中都有,也是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
世系图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无论是采用苏洵、欧阳修式图谱,还是宝塔图、垂丝图、牒记式图谱,简而言之,世系表就是清楚、真实记载祖先后裔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易看易懂的图表,层序分明。即某人的所承世系,属于何代、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谱系排行诗(字辈谱)
又称作世序、排行、派行诗、派语、派引、行第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承蒙天地厚泽,我x氏宗族世代旺盛繁衍,心连心,根连根,根深叶茂,人才辈出,衣冠争荣。至今,本族X氏已繁衍到了XX代,排到了第x代是“x”字辈,第x代是“x”字辈,以此类推。望我后裔秉承祖训将下述辈分排字予以传承。
以上辈分排行诗登载了我x氏族人的排行字辈。虽然辈份诗在家谱中所占的篇幅极小,但非常重要,这是我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能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称呼与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横向的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按年龄大小称呼的关系。
我x氏家族排行诗写就是很有讲究的:
1为方便计算辈分,第一组诗采用的是五句四字诗,共xx个字分别代表xx个辈分。第二组诗采用的是四句五字诗,又是共xx个字分别代表xx个辈分。那么,继往开来的第三组诗则应采用四字五句诗写就,以此类推循环。
2在写就排行诗时,要选择吉祥文字成诗,字字句句斟酌,力求完美,横看成诗,竖看成句,既上口又便于记忆。
我x氏家族男性成员的取名一般是三个字(乳名除外),即x+名字两个字,名字中其中定有一个字是表明其辈分的排行字,除姓必须放在第一位外,至于辈分排字在名字中的先后次序则由当代的族长与支系代表协商后决定,并周知大家。
第七章 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
我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采用的是垂丝图,其寓意为我世系子孙根深叶茂、垂柳丝丝,绵延不绝。
世系图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尊占一行,以此序列图解,清晰可考。
以下是我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
(此处将新的世系图补上)
(作为家谱中必不可少的世系表,将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列表)
我x姓后裔人才辈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涌现出x名少将、x名厅级干部、x名县团处级干部,科级干部若干名
(详文在此省略)
第八章 五服图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第九章 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
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名人传记以荣耀家族,对本族有名望、有功德人列传志行。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但不要妄加评论。传记部分应有恩荣录行述,包括功绩、著述、成果、冠礼、褒奖、诏命、赐谕、告身、祭文等。主要记载县级以上政府及官员对家族成员的封赠、赐字、赐匾、赐诗、赐联、褒奖文字、奖励和表彰、重要荣誉称号与官阶、职称等内容。使后代明了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地方、家族的贡献,(对家族的贡献包括出资修建词堂、祖墓、修谱、修建马路、桥梁等。)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x氏家族的名人传记应包括女性内传和外传。
传记中可配有相关人物的画像或照片,让后代读来倍感亲切、生动。
其他家族成员则按世系图表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名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要简明扼要,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这一部分所占家谱的篇幅较大。
传记应真实,以直叙为主,用词朴实,溢美之词可摘自权威评价并注明出处或物证。
契据文约是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名迹录是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任宦记是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艺文是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书、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纂修、捐资人名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是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写,寓意世系绵延不绝。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并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
●领谱、修谱与捐款。修谱是族人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积善成德的好事,也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对后裔应负的责任,一定要敬重,还须族人捐款。修谱要选德高望重之长者作为领谱人,组织各支系长者共同参与,并指定执笔人一至两名,待初稿完成后再一起讨论协商,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定稿并付诸印刷或书写,分发给每个支系一本惠存。
●后记。这部分包括成书过程,需要进一步查询的问题,感谢对修谱有贡献的人等内容。
故居、村庄图:除记述居址迁徙,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筑物版图、描绘实状,有的还附有墓图与地理方位。因祖先相信风水,认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阳宅、阴宅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原文链接
三国陆逊是如何打败刘备的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陆逊打败刘备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跟随孙权四十几年,孙权非常的器重陆逊。陆逊自身压实难得一见的将才,就从陆逊打败刘备就可以看出。陆逊也是因为在夷陵击败刘备一战成名,而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陆逊人物画像
刘备称帝之后的第三个月,他以替关羽报仇的原由挥兵东征,攻打东吴孙权。孙权几次想要求和但是刘备气势非常的强硬,不愿意和解。孙权没有办法,求和不成只能应战,于是他就决定一边向曹魏求和避免曹魏趁势攻打造成两面受到夹击的状态,一边又派陆逊应战刘备。
刘备亲自率领蜀汉数万人浩浩荡荡的来了,当时两国的国界已经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非常重要的通道,陆逊就带领五万多人临危受命开赴前线。陆逊上任之后通过双方的兵力与士气等各种条件仔细分析了一下。陆逊看出了刘备的军队虽然气势强盛但是他们求胜心切且居高守险,他就决定不和刘备硬碰硬,先避开蜀军的锋芒,然后再伺机而动,他耐心的说服了吴军将领请求立即决战的要求,一直后撤,后撤到夷道的时候就停止推却转入防御战略。
就这样从正月一直到六月两军都相持不决,刘备军队开始按耐不住挑衅吴军,但是陆逊沉住气不予理睬。之后陆逊看出刘备大军兵力分散且气势低迷就趁势反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灭。
真实的刘备
刘备,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一个是小说中进行过艺术加工的刘备,这两个刘备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截然不同。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怎么样的呢?
刘备
刘备,生活的时间是公元161年到223年,在世六十二年,祖籍为涿郡涿县,在蜀中之地建立国家,历史上成为蜀汉,他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备和当时的曹操、孙权相比,他的实力是最单薄的,虽然他是汉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有皇族宗亲的身份,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他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
那刘备如何成长为皇帝的呢?首先,他是一个很仗义的人,若非如此,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和张飞怎会甘心做刘备的小弟,特别是关羽,无奈之下去了曹营,但是一得到刘备的消息,就奔走千里,重回刘备身边。其次,刘备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的性格,他不会因为对方是权贵,就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对方贫穷,就踩低拜高,他用他的真心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最后,刘备的高尚品德,他和曹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对比,曹操草菅人命、攻城略地,让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而刘备很重视百姓,减轻百姓的困苦,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统治者。
书中的刘备很软弱,很没有主见,真实的刘备却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十几年的征战,刘备为的是能够匡扶汉室,期间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刘备都没有想过放弃,他带领他的谋士和武将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刘备卖草鞋
生于东汉末年的刘备,虽然后来于乱世之中起兵逐鹿中原,同多位好兄弟一起摸爬滚打,最终在川蜀之地建立了蜀汉政权,实是乱世中的一代枭雄。在刘备闯荡之际都以中山靖王之后自称,众人也都称他一声刘皇叔,看这辈分比当朝的皇帝还要大呢。但是这些种种也改变不了早年的刘备家庭贫寒的事实,小刘备还是要靠整天编织草鞋草席为生。
草鞋
因为刘备幼时丧父,本来家庭就不殷实的刘家还没了顶梁柱,顿时让刘备母子生活苦不堪言。要想生活下去不至于被饿死,小刘备只能靠编织着草席草鞋贩卖些小钱生存。这还挺考验耐心的,试想一年到头就是玩弄着手头的草绳,把它们变成一双上早已看厌的草鞋,还真是枯燥乏味。
但是这还恰巧发生在生怀天下的刘备身上,那也没办法,即便你志在天下,没有饭吃照样免谈。就像后来困顿交叉的汉献帝,在肉汤面前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帝王的颜面,因为他没有了生存最基本条件。当年的刘备面临的就是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的局面,时常和母亲一起想用对望着冰冷的炉灶。在朔风呼啸的寒冬,屋不避寒,寒气肆掠,这种境况或许一直持续到刘备求学之时。
之后,刘备南征北讨,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行着仁义之风,终于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同家世显赫的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着实是一个草根发迹的代言人。所以才会有刘备别于其他二人的风格吧,懂得底层人民的困难,从而能赢得百姓的拥戴。
刘备家谱
刘备姓刘,刘在两汉时期是国姓,那么刘备是不是皇室宗亲呢?刘备家谱是什么样的呢?
新三国刘备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情节是这样的,刘备拜见汉献帝,献帝听说刘备是宗亲,就让人取来宗族世谱,上面记载的内容大致如下:
汉景帝生有十四个儿子,第七个儿子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刘备便是刘胜这一支的后代,是刘胜的第十七代玄孙,景帝的第十八代玄孙,刘备的父亲叫做刘弘,刘弘这一代就没有继承候位,之前的祖先都继承了汉室候位。
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家谱是否可靠,就很难说了,有人认为刘备家谱中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特别是第三代到第十五代,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罗贯中是认可刘备的汉室宗族身份。
在那个年代,家谱是很有可信性的,不能随意捏造,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说自己是朱熹的后代,都没能成功,刘备的汉室宗族身份帮了他很多忙,在很多人看来,他是正统的汉室继承人,甚至连曹操都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和曹操斗了一辈子,曹操那边的人都是很厉害的,想了很多方法来诋毁刘备,但没人说过刘备的皇室身份是假的,不是因为曹操集团的人想认可他,而是找不到实在的证据来证明他的皇族身份是假的。
刘备之后是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四个儿子,刘封是养子,刘禅继承刘备皇位,后来蜀汉被灭,刘禅这一支全部被乱军杀死,刘永这一支血脉保留下来的后代是最多的,刘理早卒。
刘备身高
刘备身高,书中记载为七尺五寸。三国时期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计算出来就是一米七以上,不到一米八。虽然可以计算出准确的数字,还是估算比较符合历史,因为年代久远,不能下定论。刘备和他的两个结义兄弟相比,他是三个人之中矮的,书中写的老二关羽身高九尺,是三人之中最高的,排行老三的张飞身高八尺。
新三国刘备剧照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被易中天先生换算成一米七二点五,精确到毫米,有人认为这种精确到毫米的计算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现代人的身高测量都不需要精确到毫米,以前的人们没有测量仪器,更不可能精确到毫米,只有一个估算的数值。人在一天之中的身高是有微小差别的,早上比晚上要高一点,既然身高不固定,精确到毫米也就没意义。
刘备的身高,在当时不算是高,也不算是矮,是中等身材,就如同他的为人之道,很中庸。信奉中庸之道的刘备,在做事方面喜欢听取周围人的意见,不盲目采取行动,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是没主见、做事犹豫的表现,但是他靠着自己的方式,得到了三分之一天下。
刘备是中等身高,但是他的手很长,这是刘备的一个特点,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接纳贤才的一个人,刘备一开始缺兵少将,无钱无势,却能够在各方混战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他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优点。
对刘备的评价
刘备是河南涿县人,在世时间是公元161年到223年,于221年建立蜀汉政权,是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对刘备的评价是怎样的呢?对刘备的评价有三个方面。
刘备
首先对刘备的评价是他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东汉末年,汉室王朝岌岌可危,刘备作为汉室的后裔,他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恢复汉室往日的辉煌而奋斗。早期,他的皇室身份对他没有任何益处,只惹来嘲笑,他和势力单薄,远远比不上曹操和孙权。后期,他的皇族身份得到认可,追随他的人比较多,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刘备为人处世的风格得到众人敬重。
其次对刘备的评价是他是个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流传至今,关羽之死,让他不顾众人劝阻,去进攻东吴,刘备不是一个冒进之人,但是为了兄弟情义,他甘愿以身犯险。
再次,刘备是个宽厚爱民的人。在战争年代,百姓的性命比草贱,曹操为了得到天下,大开杀戒。刘备却以百姓为重,在战败后退之际,宁肯失去逃跑的机会,也要带着百姓一起走。
最后,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这和曹操很不同,曹操喜欢猜忌人,所以手下的谋士和将领背叛他的人很多。刘备却以真心待人,招贤纳士,他的这个特点为他赢得很多名士的尊敬和跟随,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武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人。他们为刘备打天下和守天下付出了并生心血。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算是,不让出版。
家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庭或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关于“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的规定。
涉案族谱是何天某在老谱的基础上,通过走访、收集有关人员的新情况,对何氏一辈一辈信息的记载,虽付出了不少辛劳,但上述事实记载本就是公有领域的信息,并不具有独创性,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故对其主张依法不予支持。
相关信息: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认亲家谱书店内保存着海量的家谱资料,各大姓氏应有尽有,老家谱扫描永久保存,方便需要寻根的姓氏宗亲查询家谱。那么要怎么查家谱呢?下面家谱国际就来介绍一下查家谱方法。1、利用互联网手段查找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在网上能找到的那种应该是电子版的,电子版的家谱书是能通过互联网查询的,如果家里面的老人也不知道的话,那估计是断谱了。断谱的话现在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接上。如果包括有您家的资料那您就非常幸运了,如果找不到,那您就要自己亲自去寻找。
2、回祖籍寻找家谱
在祖籍寻找到的家谱是您家的可能性60%以上,家谱一般分房、分支,房中有房、房中有支,支中也有房、支中也有支。但必须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才有可能证明一切。
3、提供详尽的先人的名字和生平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后,您还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您的先人的名字,年代越久、没有断代,希望越大。时间应为1949年以前。一般最后一次续谱都在1949年以前,如果找不到最后一次续谱资料,那么需要提供的先人可能需要高祖以上,这也是一般人家都提供不了的。如果您了解的先人名字少,可能在找到的家谱上也没有您家的记录。有多于30%的宗亲失去联系没有上家谱,有好多人对家谱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宗亲对家谱莫不关心,使得很多家族由于个人原因从此成了无根水,从此断了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
蓝垂芬
族谱亦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中国现存各式各样的家谱有三万多种,其记载的历史渊源有长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而我们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的《蓝氏族谱》所记载的历史却很久远,具体可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这部家谱是1993—1994年续修的,本人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它辑录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蓝氏族谱中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如各地的谱序、源流序、蓝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自家谱续修完成以后,这些年我又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部家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除2006年7月18日在《中国商报》公布过的《蓝采和实有其人》外,还有两个认知,可以分享给大家。
其一:炎帝、黄帝不是同时代人,他们也不是单独一个人,而分别是一个世系。
据《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合并,接受黄帝领导,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由此发源,炎黄子孙称谓由此产生。
据我们《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时代共一百四十年,经历了临魁、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榆罔共十一位帝君。“十一世帝榆罔居空桑,为政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其臣蚩尤作乱,帝迁于涿鹿,时有熊国君公孙轩辕口头懋圣德诸侯归云,帝在位五十五年,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降封帝于洛,神农氏亡。”可见,炎帝是先于黄帝出现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称神农氏,轩辕黄帝是与神农炎帝的十一世孙榆罔帝同时代人。轩辕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后,榆罔帝被降封于洛,神农氏至此衰亡。
为什么《蓝氏族谱》中会有如此清楚的记载?这与蓝氏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这将在下面谈到。
其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个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只写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历史,则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从网上查到,我们国家在1996年就启动了一个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到2000年11月9日通过媒体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盘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对于商代前期和整个夏代只是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未列出各王的具体在位年代。
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古没有公元纪年的早期历史时期,完全是以“干支”来计算年份,并证实了几千年来用它记年的绝对准确性。家谱中所记载的蓝氏历世祖的生殁年份都标明了其所处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当年干支年份。这是历朝历代修谱先辈忠实记录下来的,有相当的可靠性。我经过反复推算核准,认为家谱中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例一:谱中记载,蓝氏受姓始祖蓝昌奇“乃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种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适诞生一子,帝甚喜,遂赐姓为蓝,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开基。”“公生于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时殁,享寿一百三十六岁”。经过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应为公元前2729年。到公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这样,蓝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个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蓝原吉(蓝昌奇长子)生于黄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时,殁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时,享寿一百二十七岁。经核对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这就可以证明黄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数是准确的。
例三:据《夏商周年表》,周厉王在位年代是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年数三十七年。而据我谱记载,蓝氏第六十四世祖蓝超公生于周厉王五年丁亥年,经推算周厉王元年应是公元前878年癸未年。故周厉王在位年数应是三十八年。
根据家谱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较准确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为准确的在位年代。这样,公元前841年以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载于后,并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及历史爱好者,请给予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号
干支年
公元年
在位年数
炎帝神农氏
140
临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来帝
48
里帝
43
节帝
不详
茎帝
不详
克戏帝
不详
榆罔帝
戊辰—壬戌
公元前2753—前2699
55
黄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公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公元前2598—前2515
84
颛顼高阳氏
丁卯—甲申
公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喾高辛氏
乙酉—甲午
公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挚
乙未—癸卯
公元前2366—前2358
9
尧陶唐氏
甲辰—乙酉
公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公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后禹
丙子—癸未
公元前2205—前2198
8
夏后启
甲申—壬辰
公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公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公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后相
乙亥—壬寅
公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公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后杼
甲辰—庚申
公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后槐
辛酉—丙戌
公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后芒
丁亥—甲辰
公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后泄
乙巳—庚申
公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后不降
辛酉—己未
公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后扃
庚申—庚辰
公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丑
公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后孔甲
壬寅—壬申
公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后皋
癸酉—癸未
公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后发
甲申—壬寅
公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
癸卯—甲午
公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汤
乙未—丁未
公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公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公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公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公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公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公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公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公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公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公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公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公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公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阳甲
癸巳—己亥
公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盘庚
庚子—丁卯
公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公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丑—丙辰
公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公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公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廪辛
癸亥—辛丑
公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公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公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公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公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纣辛
丁未—辛巳
公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发)
壬午—乙酉
公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诵)
丙戌—壬戌
公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钊)
癸亥—戊子
公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
己丑—己卯
公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满)
庚辰—甲戌
公元前1001—前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
乙亥—丙戌
公元前946—前935
12
周懿王(姬囏)
丁亥—辛亥
公元前934—前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
壬子—甲戌
公元前909—前887
23
周夷王(姬燮)
乙亥—壬午
公元前886—前879
8
周厉王(姬胡)
癸未—庚申
公元前878—前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公元前841—前828
14
周宣王(姬静)
甲戌—己未
公元前827—前782
46
周幽王(姬宫涅)
庚申—庚午
公元前781—前771
11
注1前文提到有关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孙的说法,与炎帝神农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笔者按家谱记载抄承下来的,由于历史太久,各地的说法也不一致,因此不一定准确。
2成汤后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蓝氏族谱中未见记载。
3盘庚迁殷在盘庚继位十四年癸丑年(公元前1388年)。
****:
蓝垂华,中国商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明春东园22号楼2单元301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83709036,13683608072
蓝垂芬(乡村退休干部)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
邮编:337012
电话:13036299029
蓝氏族谱有关问答
问:关于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你是怎么认为它是准确的?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答:本来我就是在家谱中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研究的。比如:我们的早期祖先,特别是公元前以前的越早他们的寿年就越高,历代的祖先生殁寿葬与当时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记载得如此清楚,还有我谱在始祖至108世的祖先生、殁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没有公元年份。因此,我首先从我本人起按直系关系一直查到始祖,再从这些祖先之间的出生间隔年数来看是否准确,结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间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记年法逐一查出公元前的公元年份,至于历代帝王在位年数,我也是在历代祖先的生、殁时间与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记年法推算出来的,年表推算出来后,为了更进一步确认它的准确性,我又用历代祖先的生、殁、寿年生(上)死(下)与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对,结果,将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对,无一例不相符。
问:仅凭你们的家谱记载,又没有什么文物古迹予以证实,怎么能相信你的准确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这样清楚地从头至尾将历代祖先的生、殁、寿、葬记录得这样详细,特别是在几千年以前,又没有现代文字,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刚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后期,那时的生、殁、寿、葬同样有那么清楚,还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与现代的基本一致,那时候的科学怎么就有这么完备,还有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有那么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凭什么依据记录下来的,否则他没有必要将每位先辈的生殁寿葬写得这么详细,我也看过外姓的家谱,他们就没有记载这样清楚,只是将每代人的名字记录下来了,如果他们要假造这样一个历史,也没有精力将这些年份推算得这么准确,特别是那时候还没有采用公历计年法,他们也没有象现在一样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这里还想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个尹亹(meng)公(公元前713-608年)他生于周桓王七年,为楚国大夫,他为寻找到蓝氏的始祖根源,曾编修出了蓝姓近2000年的家谱,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年,他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要早六百年。
至于那时候的寿年与科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如果站在反对的一方说,应该是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比较短些,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医学技术,也没有现代人那么懂得保健知识。站在支持一方的观点是那时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态纯真,人的事业欲望少,记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唐尧禅让的历史典故就可以想象那时候人的心态,加上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如烟、酒和社会压力等这些致命伤。若要证实这一现象,那就要从各姓氏的家谱中找出是否有着普遍现象,或在出土历史人物中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
至于那时候人死后安葬的方位等科学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科学,很可能那时候的科学就是重视这些事情,而现在只不过是继承了这些科学。
至于整个历史年表,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出了三个帝王可以证实,司马迁的史记早期历史也没有历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记载,在图说经典白话“史记”的殷本纪中的一个故事中说:“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子孙,他是商王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阳甲当了七年国王去世后,盘庚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成为商代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当政二十八年,很有作为。”这两位帝王的在位年数刚好与我推算的相符合,还有是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样。
我认为出土文物是证实历史最好的依据,但如果按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去用文物古迹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统的历史记载,要想将我国的早期历史完整地挖掘出来,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种方志和家谱等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去探索,查找这很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
(关于古人寿命在书面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中为何都那么长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真正纪年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历法一年是十个月,而且没有举世统一,对于每个人的寿命基本是凭个人记忆和说法来定的,没统一的认定。从黄帝历到颛顼历到夏启72历法,都不统一,每个人的年岁大多是自己的说法,相对长一点的多有夸张,比方彭祖800岁,这显然是神话色彩的表述——蓝善清补注)
家谱如何编写
本文2023-10-17 19:5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