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翁氏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河南邓州翁氏的起源,第1张

河南翁姓来自清初福建漳州,随黄伯候打仗遣散到此,在河南南阳邓州市文渠乡,总人口约三千人,有家谱,第二句是:荣宗耀祖德。

以上当地的县史有记载,我们被当地称为闽营人,就是打仗是兵和平是民,曾随施琅打过台湾,后无战事遂流居于此,老祖先有名字在县史上,有人曾到南方寻找祖籍地,找到后很高兴

唐河县也有个闽营。多为福建漳州迁来的涂姓后代。新野一代也有不少台湾本地人后代。

http://xzc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672587

邓县文渠翁氏族来源和发展

--------------------------------------------------------------------------------

发表日期:2006年8月17日 出处:个人查阅 作者:邓县翁德远 已经有354位读者读过此文

翁与周王室同宗

翁氏的来历一目了然。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至1002年之间的周昭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他受封于翁地,史称翁侯。

历史上的翁氏一直是神采飞扬。《史记》中的翁伯是一位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清末光绪帝老师翁同騄的文章道德,备受后人敬仰。

翁同和,字声甫,号叔平、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1830(淸道光十年)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道、咸、同、光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同和二十七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咸丰八年二十九岁典试陕西,留学政。同治元年升赞善,典试山西,十月丁父忧。三年服阕转右中允,命在弘德殿行走,当了同治帝“师傅”。光绪元年奉毓庆宫授读之命,又当了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工、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1898年4月突被削职归里,1904年5月21日因疾卒於常熟西门外鹁鸽峰的墓庐,享年七十五。1909(宣统元年)吴中人士合词请为湔雪,得开复原官,谥“文恭”。

瓮姓2007-02-27 10:18在元史中多次出现瓮吉剌带的记述,但没有说明被汉族融合后的情况。在元史演义中也有马娘娘毒死瓮娘娘的说法,有关瓮吉剌带部融合后简姓为瓮,在我们那里也有传说,我们这里的瓮姓,是清康熙年间从河北保定迁居过来的,族谱中有“族郡保定本关地”的说法。我也看到在河北保定有姓瓮的人。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国家图书馆

瓮墨山、杨士瀛、于介中、白崇德、李保合、佟迪功、高希文、何芝园、许俊哲、赵珑、昔恩义、易大德、王禹廷、张瑞芸、翟宗涛、刘家树、杨却俗、李子筠、逢化文、吴子良、李康、王立文、谭雄、方继信、杨润平、许维

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 10K 2006-11-24 繁体 - 百度快照 我来自定州,上面是墨山瓮定州人在河北国民党事,后去台很有作为。我还听说河北易县有瓮姓。 我一直想找到我在全国的同姓,并能建立瓮姓的组织和联系,探求我们的由来现在和未来。我听说一个较少的姓都有个很不寻常的故事,他是古代因某种情况而变的,为了政治避难而做出的改变。这说明我们许多神往的历史,也预示着我们会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我们的姓氏分散广泛。我们急需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局面。而且我们在被人书写时经常误写成翁姓,这一点让我们有些不愉快。如果我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建立一个平台,让我们的同志有个更好的局面,至少我们做了开创局面的工作,我们这部分人一定要为我们的后代奠定这样一个基础。让我们的后人都感觉到我们做了对的起我们姓氏的事,我的这个提议希望得到大家的响应,我真诚希望有更多的瓮姓子孙站起来,来光大我们的姓氏。可在我的百度空间里给我留言。http://hibaiducom/F4E3BAE8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听祖辈人讲,瓮姓与朱元璋东宫瓮氏有关。朱棣为瓮娘娘所生,小时就与其他兄弟不同,别人在外玩耍,而他则怀抱宫中玉柱玩,被称做金龙缠玉柱,有帝王之相。

对瓮姓有知道更多者,欢迎联系。 父亲早年参加革命,为第二野战军陈赓部,后定居云南。我在Google上搜索,瓮姓全国各地都有,但是主要还是长江以北。我在Google上还搜索到一个“瓮慧如”,北京琉璃厂的女掌柜,旗人,和慈禧太后好像还有点什么关系。 等我再回老家时,找一本家谱查查看根据我所知,辈分有:培,廷,兰,文,山;少,守,在,

参考:http://hibaiducom/%F4%E3%BA%E8/blog/item/8a465f1e7a46ebf41bd57686html

瓮姓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几个村落都有其中北七家乡沟自头村有几十户家谱有十四个字:久尚进起世登明,成德忠有宝龙清目前,健在的以宝、龙、清三字的人为主。在北京还有瓮姓其它家谱,可能是在久字辈两兄弟的分支。我家在山西洪洞县。这里有几家姓瓮的。但没有家谱存世。欢迎联系。我是从河南南阳来的,哪里有个村子叫瓮庄,瓮姓占大多数。我家是河北徐水的,那里有瓮庄和瓮家台。还有河北、广西有瓮姓人员!我来之河南息县,夏庄、长陵有瓮姓,我们那里没有家谱存世,我爷爷是兰字辈!我来自河北定州瓮家庄,村民98姓瓮,没有家谱。清苑也有几户瓮姓。

参考: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853

两个网页的内容有点重复,搂主慢慢看吧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庭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

  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飞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义居堂、招隐堂、积德堂、听彝堂、务本堂、怀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宝堂、永锡堂、和顺堂、敬爱堂、洪福堂、著存堂、光裕堂。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赣、皖等地。

翁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关翁氏的源流,每一种古籍的考证都是完全相同的,譬如,《姓纂》一书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

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古代的翁氏的始祖是周昭王的儿子,翁在古代时是国姓,少有的国姓

目前已知翁姓人口较多的省份为: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其他省份也有,另外台湾、香港也有不少,海外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

  1出自完颜姓,完颜银术可之后,以名字为姓。女真族。

  金世宗之子完颜永蹈,本名银术可,被封为郑王,配享太祖庙庭受皇家奉祀于金世宗在位时均镇守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明昌年间总刺武定军,但因宫廷叛乱(暗合郑王完颜永蹈被害),及蒙古人造反,后以谋反罪伏诛,为逃元兵祸和被诛灭九族,分南北两向迁徒,其子孙逐以其原名命姓,乃成银姓,北迁的一支走河南省新乡市出焦作市,入山西省。形成北方诸省的银氏后裔;南迁的一支经湖北、江西、湖南入广西的罗城县,形成了南方诸省的银氏后裔。《辞源》所论:“广西多银姓,系金银术可之后。”的记述是经过多方详尽的考证的。而广西的银氏又多以罗城县为其聚居地,并向融水县、柳城县、象州县、武宣县、柳江县、宜州市、都安县、临桂县、龙胜县等地发展,成为广西银氏的发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广西银氏的发源地在罗城县。银青光禄大夫,仅次于金紫光禄大夫,这两个爵位是由皇室宗亲承袭,完颜永蹈(银术可)爵位正是银青光禄大夫(也就是郑王),与大名鼎鼎的金兀术是族兄弟,金兀术的爵位是金紫光禄大夫,爵位是可以承袭的(当然除了犯“十恶不赦”之罪)。金虽然军事强大,但是内部矛盾重重,金世宗完颜亮夺取政权后,开始排除异己者。银术可和他的后辈因此获罪,为求生存,不得不从北迁徙到南方。当时朝代更迭,战乱纷纷,南宋相对而言,是比较安宁的。特别是当时的广西和湖南,还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更适宜于隐姓埋名。推断:金亡后大批金臣旧将南迁或投降蒙古或归附南宋(散落华夏大地),银姓也同时在此乱世中形成

  2出自金姓,金穆柯之后,以名字为氏。女真族。

  金穆轲为望族之后,可世袭爵位或封官当差,按其1229年为金国河南开封府总督官员,符合历史。且金国亡于1234年,在亡国时避祸南迁是有可能的。由此推算金穆轲为官时30岁左右,生年约在1200年,为完颜彀英之孙或曾孙完颜彀英又为完颜永蹈之子,金亡于公元1234年,距今770年。完颜永蹈(银术可)是吾姓之祖也,迨传高祖穆轲公时,时金帝已灭辽攻宋,占有东三省,黄河流域各省及江苏、安徽、淮北之地,最后占领汴京,并设官统治,公身居帝胄。亦迁避河南开封府任总督官员。未几元世祖忽必烈伐金攻宋。公被驱而戳之。遂盖姓以名讳冠首之银字为姓。

  3源自官名,以官为姓。

  古代有光禄大夫之官,被授予银青绶带的光禄大夫称为银青光禄大夫,子孙以银为氏。

  4出自翁姓,避难改姓。

  一说是祖籍原为湖北襄樊麻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通过“湖广填四川”入川,在今富顺县赵化镇一带定居。祖上原本姓翁,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咸丰八年擢补为礼部主事。1861年8月咸丰帝驾崩,素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被处死。因受门生关系牵连,被定死罪。后因有人报信,遂连夜出逃。官府派兵设卡追赶。祖上经直隶、山西、陕西入四川。在山西时,路遇关卡,官兵盘问,恐漏身份,遂以五十两白银相与。故官兵不再追问,并大声道:“我已知尔等姓银不姓翁!”过关。回川后改名换姓“银”。

  二说是本祖籍乃福建闽侯。其他过程与前所述基本一致。

河南邓州翁氏的起源

河南翁姓来自清初福建漳州,随黄伯候打仗遣散到此,在河南南阳邓州市文渠乡,总人口约三千人,有家谱,第二句是:荣宗耀祖德。以上当地的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