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的名字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神农氏的名字是什么?,第1张

1、黄帝 轩辕氏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根据《二十五史新篇》:黄帝可能实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列[列,读音作liè(ㄌㄧㄝ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的世系,据典籍《礼记·祭法》中疏引《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当然,传八代而历五百二十年,是值得怀疑的。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前述的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这可能比较接近史实。

如此,则所谓“凡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在史籍《万姓统谱》所载的世系与《帝王世系》大致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说明,黄帝系继炎帝氏统一天下,其所取代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在史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因此,神农氏一族可能是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为“炎帝”。

最著名的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其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逝世后,葬于湖南茶陵(今湖南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于轩辕即黄帝。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之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今湖南衡山)。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之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之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吕尚即其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

列氏,当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著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

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著有《列子》八卷。

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列氏,史称列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

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

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赫舍里氏”,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

二历史名人:

列 子:(生卒年待考),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郑国人。著名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的生活时代与郑缪公(即郑穆公姬兰,公元前649~前606年)基本是同一时期。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曾因为穷困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老师:“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回答:“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著名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艺文志·道家》部分记录有《列子》八卷,可惜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由晋朝学者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极其重要的典籍。传为列子所著,所著年代大体在春秋战国时代。

《列子》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等。

在《列子》中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十分有教益的文章,勘称至理名言。

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人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人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对于列子的学说,东汉史学家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在典籍《尔雅·释诂》中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评论:“子列子贵虚”。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中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在《列子·序》中论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它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学者杨伯竣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有学者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第二, 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第三,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单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两朝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张湛集纂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1、教民耕种。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

2、发明耒耜。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食物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尝百草。

相传神农氏为辨别各类草药,亲自尝试,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传说为断肠草或是百足虫),无法可解,最终便牺牲了生命。神农氏有一条红色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4、发明陶器神。

农氏还发明了陶器,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陶器的出现解决了食物储存问题,人们从此可以利用陶器对食物进行蒸煮加工,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

5、发明弓箭。

弓箭传说是神农氏创造的,弓箭的出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外来部落也不敢随便来侵犯了,保卫了部落人员的生命安全。

——神农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的世系,郭璞《山海经》说:“伏羲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据典籍《礼记·祭法》中疏引《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当然,传八代而历五百二十年,是值得怀疑的。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这与前述的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这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所谓“凡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在史籍《万姓统谱》所载的世系与《帝王世系》大致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说明,黄帝系继炎帝氏统一天下,其所取代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在史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因此,神农氏一族可能是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为“炎帝”。最著名的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其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逝世后,葬于湖南茶陵(今湖南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于轩辕即黄帝。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之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今湖南衡山)。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之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之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吕尚即其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列氏,当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因此多有列氏族人尊奉炎帝为得姓始祖。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著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据说,列子先后著书有二十篇,十万余字,今仅存《天瑞》、《黄帝》、《汤问》、《周穆王》、《仲尼》、《力命》《杨朱》、《说符》八篇,遗成《列子》一书,其余者皆失传。《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有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在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列氏。由于列子名气甚高,因此史称列氏正宗。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

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Niohuru Halal)、“赫舍里氏”(Heseri Hala),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潘崇之后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春秋时期的楚国至楚成王芈頵(熊恽)执政时期(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楚国公族中的斗氏分支潘氏家族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叫潘崇,他原先是太子熊商臣(芈商臣)的师傅。由于太师潘崇全权掌管廷下环列之尹,诸位大大小小的令尹又皆为芈姓宗亲,因此又称“列宗之尹”,在潘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赫赫威荣为姓氏者,称列宗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列氏、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列氏族人大多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少数人尊奉斗伯比、潘崇为得姓始祖,今河南荥阳、台湾的列氏族人即是。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农耕技人列者,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列,是古代南、北方水稻种植中的重要农耕工序,列者,就是执行和操作这项工序的人。这在典籍《周礼·地官·稻人》中有记载:“以列舍水。注:列者,𠗲其町畦,必使平垣,则水可止舍也。”“𠗲其町畦”中的“𠗲”字,本义是指“仌出”,即化冰凌如水,水平则止。“以列舍水”的意思是将稻田四畦间地平整好,在种植水稻时,灌入的水方能均匀布于稻田中。而平整稻田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工作,要由经验丰富的“列者”来做,特别是新开之稻田,平整土地十分重要。列者在春秋、战国时期归由农官稻人管辖,隶属于地官府司。

在列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列者氏、列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列氏,世代相传至今。

神农氏的名字是什么?

1、黄帝 轩辕氏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