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的建村历史
长溪村地处江西省婺源西北部,南接岩前、甲路胡家;北与天宝寺下村毗居;东与古坦交界相邻;西边是林塘沙古坦村,距镇政府17公里。全村由上长溪、下长溪与董家、曹家、方家、岭脚四个自然村构成。原来的婺源棚、大连山、庄林、刘家木、外方村等自然村因居住人家先后迁移,相继湮灭。曹家、方家地处村东,与古坦戴家交界,距长溪村7华里;岭脚、董家与景市天宝相邻,距村10-15华里。 至2005年6月止,全村人口2181人,595户,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溪上村、下村,曹家等四个自然村人口420人。其中戴姓占全村总人口87%,另有丰、程、汪、翁姓氏占10%,其它姓氏3%。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戴姓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周初,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以国名“戴”为氏。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江浙、山东、福建;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不少向安徽、湖北、江苏、山西、四川定居安业。。
《戴氏族谱》·序·记载,唐贞观六年,魏征奏戴氏宗支有三望,一望亳州谯国郡;一望扬州广陵郡;一望齐州济会郡。长溪系出自亳州谯国郡一支。唐神龙年间,就有戴氏迁入婺源之凤亭里游山居住。唐开元婺源建县,戴氏亦也在乐平(古属饶州)发展繁衍。
长溪之来在《戴氏族谱》有记:因其六世祖宋明经大学士戴匡德,与同科文友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迥环,层恋迭翠,朝神者车马如簇,遂率家人徙居之。宋咸平五年(997年)始有《戴氏族谱》,其时皆手抄庚录,未有刻本,乾隆癸未族人始议修谱,并付梓刻印,嗣后续谱皆循沿录。
长溪古称星江马源,宋初村中有一宝灵殿,多有灵验,朝拜者络绎不绝,因路途不便,进香者来多用马车代步,马簇如盖,故曰马源,然此说从村多山路,难能足信。又有一条长长河流经村而过,又曰长溪,或称马源长溪。至清年间,村多以马源长溪为名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因相邻村争执河流归属,多有诉讼,康熙五十八年,安徽巡抚李老爷批檄议定,长溪河上自石城山岭脚下至浮梁界黄沙止,均归属马源村管业。并定凡有杉松竹木经此河内出者必须雇请村居民斫做撑放,以酬方民力食之计,否则另行折费。
追本溯源,长溪村建村有记载的时间应为宋淳化年间(992年),始迁者为婺源戴氏六世祖戴匡德。而村中老人历代言传,说早在戴姓到长溪之前,就有丰姓、翁姓散居在村内大山之中,后逐渐形成村落,又有王、何、查姓迁入,故有“丰翁王何戴,还有豆腐查(渣)”之说。传至二十二代,明洪武年间,村己有规模,己有六七百人口。清康熙年间,人气更盛,村中各种店铺林立,景象繁华。茶号、木材行、米店、当铺、屠铺多达二十余家,不少村里能人己在广东、上海、江苏、景得镇、九江等地开店设铺,艰苦节俭,成了小富。富贵归家乡,他们把所赚钱财大兴土木,或在浮梁天宝堂购置大量田产,由当地人佃耕种收租,其时里天宝大部份田产均为长溪人所有。清未民初,因村居僻远,少有战乱祸害,村人生活一直安稳富足。时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象。在世老人忆述,戴氏后人,孝谨仁良,服勤力穑,在婺源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鼎盛时期,村人达600多户号称“千烟”,人口己达二千四百之众。至此今日,传承42代了。村有言描绘:门前石桥水碓碣,日上看见千人上下,夜间瞧见万盏明灯。足见当时村旺人兴是何等繁华之象。
她是一位出身农家的普通妇女。
她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自己并不广阔的天里默默而顽强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的家乡很穷,由于养不起牲口,农忙时节,妇女也要下田劳作。这样的农家生活,给了她一副能经受生活磨难的结实的体格。她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却只有一女二男。丈夫早逝,她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肩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她用自己的辛劳,给女儿换得稍好些的生活和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力;她更用自己的言行,给儿女们以生命的教育,成为他们真正的老师,使他们与她一样,勤俭、诚实、坚毅,不怕吃苦、乐于助人。
她,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母亲马氏,一位慈爱、坚韧、勤劳能干的满族妇女。
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这是一座狭长的小院,坐落于北平(今北京)小羊圈(今小杨家)胡同。院中,有两株枣树、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每至夏季,便杂花满树,给破旧的小院落增添了无限生机。
已以40多岁的马氏,整日在这座小院子里操劳。她的丈夫是清朝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作战中负伤阵亡。当时,老舍才一岁半。丈夫死后,马氏靠替人家缝洗衣物和做杂工的收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拉扯着三个未成的孩子,还要照顾一位性格古怪的大姑子。
白天,是两大绿瓦盆的衣服;晚上,是油灯下没完没了的缝补。为了一家人的衣食,为了让儿女们有稍好些的生活。她总是夜半方睡,黎明即起,终年没有休息。在老舍幼年朦胧的记忆里,母亲的双手总是鲜红微肿的。就是这双手,把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才一岁半的一女二男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就是这双手,把一个因丈夫早逝而愈加困顿的家,操持得井然有序。贫穷破旧,却清清爽爽,永远弥漫着“家”所特有的安定与温馨。
在马氏的影响下,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劳动、谋生,养成了勤劳、爱清洁的生活习惯,也继承了母亲热情好客、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十来岁的大男孩,已经开始学徒、做小买卖;稍大些的女孩,更早已成了妈妈的得力帮手,洗衣、缝补、裁剪,母女俩一起操劳;就连刚刚学会走路的最小的孩子老舍,也很早就知道跟在大人们后帮忙。大人们浇花木,他忙着取水;大人们扫地,他帮着撮土……儿时的艰辛生活,母亲的言传身教,给老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成年以后直到晚年,老舍始终保持着儿时的生活习惯,他总是自己动手收拾屋子,自己取水浇花,像母亲在时一样,房间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穿衣不讲究,却很整洁,就连他的手稿,也总是那么清楚、规规矩矩。马氏是一位宽怀大度、倾已所有帮助别人的热心人。家庭生活的窘困,并不能改变她淳朴好客的天性。
有客人来,无论手头多么困难,马氏总要设法弄一点东西来款待客人;遇上亲原邻居家中有红白喜事,马氏一定前去贺吊。家中清苦,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但她却一定要换上洗得干干净净的大褂,诚心诚意地前去表达贺吊之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中有呈,马氏听说,总是第一个前去帮忙。她会给婴儿洗澡,会刮痧,会给孩子们剃头,会给**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母亲好客、热诚、乐于助人的品德,使老舍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与老舍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那对待朋友的热情、诚恳所感动。以诚待友,为朋友不惜倾已所有,这在老舍是天性使然。这种天性,正来自幼时母亲的身教。老舍曾说:“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马氏乐于助人,爽直大方,她给予别人的很多,却不知道计较,她从不与人斗气,宁可自己吃亏。
当时与马氏母子同住的,还有一位脾气很坏的大姑子。她嗜好吸鸦片,喜欢摸纸牌,还常常无理取闹发脾发,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无论在丈夫生前还是丈夫过世后,马氏总是尽心竭力地照顾这位大姑子,即使有时她闹得很凶,马氏也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把委屈深埋在心底。
人要活得硬朗
马氏吃苦耐劳,以德报怨,但她的性格中却并不缺乏坚强。
丈夫死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联军进入京城,挨家挨户搜刮新丧,儿女幼小,一家人生活无着。这接踵而至的打击没有把马氏压倒,她不慌乱,不哭洋,不怨天尤人,她横下一条心,泪水往肚子里流。她要把儿女养育成人,她要在绝境中坚强地活下去。她终于做到了:给大儿子娶了媳妇,把第三个女儿嫁了出去,送小儿子去念书。为了儿女们的前途,她自己咬着牙去给有钱人家当女仆,又到第四女子小学当工友。
年关到了,马氏和女儿更加紧干活,穷人也想在年节里吃上一顿有肉的饺子,虽然是菜多肉少。
每当不太懂事的小儿子老舍向母亲报告某家宰了两口大肥猪,某家请了两座供佛的“蜜供”,像小塔那么高时,马氏总会摸着幼子的头说:“咱们家的饺肉少菜多,但最好吃!”是啊,这饺子是他们自己劳动挣来的,是自己亲手煮的,怎能不好吃呢?
到了年底,把手里的活计交了出去,家里也该收拾过年了。扫房子,给灶王龛上面换副新的对联,每至此时,马氏总要把平时不知藏在哪儿的一张“王羲之爱鹅”图找来挂上,还要把破桌子、破柜门上的早已不齐全的铜佛件再擦上几遍。马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咱们穷,可要活得硬郎!她更要女儿知道:只要手脚不闲着,人就不会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响。
老舍毕生实践着母亲的人生教诲。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写作,从不投机取巧。为了专心写作,他甚至不惜辞去报酬甚丰的大学教职,靠稿酬维持很不宽裕的生活,他坚持认为作家应该靠社会养活而不是由大学养活。晚年,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净土,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他更是宁折不弯,用最决然的方式,向丑恶宣战,向愚昧抗争!他铭记着母亲的话:人要活得硬朗。
在亲友的帮助下,老舍终于读完了小学。
根据当时的家庭状况,他能够读完小学,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小学毕业,孩子应该去学手艺、谋生了。
老舍心里十分明白,他知道母亲的难处,但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坐卧不安。终于,他偷偷地报考了师范学校。因为在那里,制服、饮食、书籍、住宿都由学校供给。但当他被学校录取后,他还是踌躇了,因为,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十元的保证金,对于这个为贫穷所困扰的家庭,简直是一笔巨款!但母亲知道孩子的心愿,面对儿子这唯一的请求,她又怎能拒绝呢?不能因为家里穷,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啊!马氏答应了孩子,开始筹措这笔“巨款”。
半个月以后,费尽心思筹到的十元钱交到爱子手中,母亲含泪把儿子送去学校,没有更多的言语。但老舍何尝不知道这十元钱对母亲意味着什么。母亲是宁可自己一人多操劳,只要儿子有出息。
五年过去,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任命为京师公立么十七高等小学校校长。那一夜,母子二人一夜不曾合眼。儿子望着因操劳而显得疲惫、苍老的母亲,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以后,您可以歇歇了!”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无声的眼泪。
母亲的寂寞
长大的儿女陆续离开了母亲独立生活。终于,家中只剩下马氏一人。她理解儿女,仍然每日劳作、忙碌,默默地承受着寂寞。
有一年快过年了,儿女们还没回来,马氏仍在为过年而准备着。除夕,在读师范的小儿子老舍回来了。马氏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时,国民政府提倡用公历,不准过旧历春节,老舍是为了安慰母亲特地请了两小时假回来的。看到母亲满是皱纹的脸上泛着幸福交彩,老舍实在不忍心立即告诉母亲真相。
但是,学校有规定,时间到了,老舍不得不告诉母亲自己还要回学校去,马氏愣住了,笑容僵在脸上,半晌,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她默默地把儿子送到街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花生——那是她专为儿子准备的年夜吃的杂拌儿,装进儿子的衣袋:“去吧,小子1”街上,正是热闹的除夕之夜,马氏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站在院门前,目送着爱子走出街巷,消失在黑暗里。寒冷的夜风吹来,她只是呆呆地立着,似乎什么也没有觉到。
这一场景,后来屡次在老舍的回忆中出现。这只是马氏度过的无数孤寂的夜晚中的一个。清炉冷灶,苍颜孤灯,马氏永远没有抱怨,她只是在默默地思念着不能回到自己身边的儿女,默默地咀嚼着孤独。
马氏也有伤心的时候。儿女的生活轨迹并不全是按照母亲的意愿前进的,尽管母亲能够理解,却总免不了失望、流泪。
老舍23岁时,马氏希望儿子能够成家。老人钟爱自己的幼子,希望他就此安顿下来,好好地过日子。但儿子有自己的主见,没有答应,请来姐姐为自己说情。马氏十分失望,难过了很久,终于含着眼泪,点作罢。
后来,老舍离开了母亲,远涉重洋,去英国留学,这在马氏,也是难以理解的,但她仍然没有怪罪,只是日夜思念身边在他乡的游子,不能释怀。在老人70大寿的那一天,身边的儿女都来祝寿,但老只喝了两口酒,便早早地独自睡了,因为还有一个孩子不能来,她牵挂着他。
抗战期间,为免遭沦陷之辱,老舍撤退到重庆,远离家人,远离母亲。1942年,马氏去世,流亡在外的老舍一年后才得到这一消息,悲痛之情,难以抑,几乎无法工儿。怀念之余,老舍决意写自己的母亲,写出母亲的音容笑貌,写出她的慈悲爱、坚毅,但只写了二三千字,泪水就遮住了双眼,几乎无法往下写。这篇文章就是感人至深的《我的母亲》。老舍在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定襄民间节日习俗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本地俗称“过年”和“过大年”。
“年”字的本来含义是万物成熟,现在已引申为主要表示时间了,也指辞旧迎新,庆贺岁首。
自古民谣说,老百姓一般讲的过年,从头一年腊八节就算开始了。
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1)本地有民谣说: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
期间节中套节日,节日不断,但不管日子拖多长,最隆重和重要的还是春节。
历史上的许多典籍都记载有春节庆贺的活动。
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的正是年终岁首,终始交替,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
按照普遍传统,从农历初一零点开始,便算是正式进入了春节。
每到那一时刻,正在看央视春节晚会的人们会跑出院子响大炮或鞭炮以示祝贺。
本地明间庆贺春节的第一项内容称为“接神”。
据说,诸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业绩。
然后在大年初一的凌晨重返人间再享香火。
所以灶王神前的对联常常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定襄县志》记载:“元旦,夙兴烧旺火,柏柴,放花炮。
”旺火垒在当院(2),要由家长来亲自点燃。
意为能够在新的一年中旺盛、红火、发财。
旺火点燃后家庭主妇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及列祖列宗的供品。
“接神”其实主要是安排祭祀,主要对象有天地位、皂君位、土地位、门神等神灵和自己的曾祖、祖父、父辈的灵位,这是春节民俗中最隆重的活动。
祭祀的供品也很有讲究,整个祭祀过程是先摆好供品点上红烛;然后上香,要由街门往里住逐一上;然后是烧纸,也是由外向里;最后是放炮。
现在由于各地经济都相对发达,放炮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耗资也不少,每家请神的时间迟早略有不同。
响完炮便代表这一程序结束,每到那时,从凌晨四点后到天亮,炮声不断,空中焰火此起彼伏,煞有意思,这也是小孩盼过年的一项因素。
在接神时有许多禁忌,如不准大声说话和说不吉利的话,天亮前不准开箱开柜,干每件事都需与神灵打招呼等。
例如有小孩上厕所,便说“爷爷家(3)我要尿尿,”这当然是笑话了。
接神当中,会有“响器”(4)来吹奏。
赶上正在祭祀,会给他们不少喜钱,若已经祭祀完了,给的喜钱要少一些。
所以,本地稍微会吹奏一点的人便有好多赶这个地方到外村赚钱,收入颇丰。
每家都把“响器”能来自家当作一种荣兴,是不计较花钱的。
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在太阳出山之前,一般比较丰盛,本地不兴过除夕,所以“年饭”一般指早饭或午饭,大都要煮水饺吃,有些人家还要喝根“长寿面”(5)。
饭后,便主要是拜年了,这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
乡下人称拜年为“磕头”,在旧时是真正下跪的。
磕头时面对灶王爷,边磕边喊着长辈的称呼,如“爷爷,伯伯”等。
长辈要给磕头钱(压岁钱)或糖果,核桃之类。
现在不兴磕头了,但拜年还是有的,去长辈家坐一坐,问个好。
孩子们身穿新衣,总是惦记着赚了多少压岁钱,这也是他们盼过年的又一个原因。
在旧时,拜完年后,还要去“拜云”,所谓的“云“也就是在一张大大的家谱,到大年这一天在指定位置添上旧的一年出世的男孩的名字,取添丁进口之意。
没有增加人口的人家也往往去拜祭,那上面可有自己的祖先,有些家庭大年初一还去上坟拜祖。
从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天早上饭个上一回香。
初一晚上又要重新垒起旺火来,准备在大年初二接财神。
初二早晨可以起得稍迟一点,点着旺火后主要是接财神,俗称“明财神”,也要认真拜祭,与大年初一相仿。
吃过早饭后,人们大都会去走亲戚,带着好多礼物,这时小孩们可以得到许多压岁钱了。
在初二至初四这几天,各村之间的路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是去走亲戚的。
2、送穷节
农历正月初五,称送穷节,意思是将贫穷痛苦远远地赶走。
本地俗称“破五”,破即破烂,破五,就是初五这一天要清除破烂,旧说春节后院中不动扫帚,直到初五,才拆除旺火架子,清扫院落,也清扫室内。
本地还讲究初五不洗锅,每顿都不能吃尽。
所以有“懒老婆盼正月”一说,当然绝非仅此而已。
这一天,有些地方还习惯到五道庙烧香,正月的“破五”也算一个小节日,照样要上香烧纸,而且这一天一般不出村。
3、石止节
农历正月初十日,为石止节。
人们称这一天为老鼠娶媳妇的日子。
石止节,民间忌动石器,不般石头,旧俗除夕日在石碾、石磨、石锥臼等物上贴对联后,石止节以前忌使用。
过了石止节,便不再禁用了。
正月初十,人们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即用手在案板上撮面条。
晚上民间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烧香、烧纸,以此对老鼠恭贺,但也有一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防惊扰了老鼠娶亲,一年为害。
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扒在“磨眼窟窿”里,听老鼠们敲锣打鼓娶媳妇的声音,看老鼠娶媳妇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当然不会干,也就只好睡了。
4、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一般称为元宵节。
它是中华民族年节中最大的集体性娱乐节日, 外国人看作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最早根源于中华先民对火的崇拜。
正月十五闹元宵,扭秧歌,耍社火,万民同乐,其原因又与古代庆丰收有关。
《定襄县志》记载:“元宵节乡村稍有灯火,城市灯山火海,秧歌、社火、跑船、舞龙等游艺喧闹街巷,亲友过从游观焉,十五日出门游白病皆除。”
如今的元宵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观灯仍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城市的灯展大为多彩状观。
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
妇女们习惯用面绣制成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在土地,门神等处,盼望得着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日黑夜偷灯,俗称“端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
正月十五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
秧歌社火队伍,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挠阁、旱船、大头娃娃、扑地秧歌、凤秧歌等。
如今还流行民间歌舞班,小戏班和腰鼓队,威风锣鼓队等。
元宵节时,县城等地习惯放烟火。
而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街街巷巷都要搭牌楼,垒旺火。
晚上放炮、观灯,白天祭瘟神,以往还要放**以示庆贺。
人们拿着蒸的面食(6)轮流在旺火上烤,待烤够9个旺火才能吃,传说吃了后可以久久顺旺。
俗语说“吃了烤馍馍,一年神来帮。
”元宵节一共庆贺三天,每天都有彩灯,旺火,都有放炮或进行起它娱乐。
青年人更是不愿早早回家,要等旺火快熄灭才回,传说正月十四为庆贺“天下太平”;十五庆贺“人口平安”;十六是“五谷丰登”。
元宵节饮食,旧时多吃糕,取意步步高升。
如今多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始于南方,因其为元宵节时应时食品,后被称为元宵。
卢氏谱牒目录:
《卢氏族谱序》
《卢氏族谱赞》
前兵部《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
《小宗谱序》
《百炼公遗言》
《百炼公述祭祀》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广韶学院梁批》《署布政使司纳牌》《惠州府正堂谢牌》
《乾隆君御批》《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惠州府谢批示》
《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卢氏大宗祠序》《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
《前八代辈序》《后三十二代辈序》《明朝历帝纪元歌》《清朝历帝元歌》
《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建宗祠碑记》
《家约条规碑记》
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
《历代祖先纪略》《卢氏族谱序》
族之蕃而有房如龙门之流必敷扶桑之秀几由溯太史而寻源揽若华而求本不有谱牒谁知统系粤稽我宗支派肇自莆阳莆阳故范阳如金公之苗裔也唐时建纛闽邦爵封卫国公今闽有将军大臣玉女仙人诸山遗址焉其子孙始析而居莆阳莆多望姓卢氏角立鼎峙繁衍其间
而我始祖讳瑗号天潢行一二十七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随宗高宗南渡出守循州遂卜居於陆安之石桥
始祖妣冠夫人林氏生四子以次行其长一傅失纪惟孟仲季三房分支启卤披荆以著兹土
始祖墓葬於三台起龙顶之下今长老所傅三台前三台后一块地平如斗之谶即其处也於是支属洋酒澎濞葳蕤不下万指
其仕有监场省元靖元监察司法迪功员外给事制干节干提属提干都巡京兆登士上舍宣教宣抚宣抚宣慰宣义国录学录国谕孔目机学机宜致政洗马朝奉承奉等
项背相望
而宗泰宁甫道立性甫同行兄弟一时俱拜学士
载诸南宋旧谱年代绵远脉望为灾其名仕籍有剥蚀灭漫不可考而其存者犹烨烨若此澄飓熄炎元尘闰位我宗公差池其羽
是用不饬朱黻中衰明兴高皇廿七年建卫所於始祖墓之阳诏江夏侯襄即花苇系国师花云长子伊弟京都司花茂系花云次子并到卫建城苇先回复命茂至功完报竣而回
祖坟改葬系国师花苇将我祖地迁兆小桥头为今之乌龙坑我子孙世世守之
君(有四点底)蒿节事无敢懈弛所受大宗翻谱有甲乙丙丁四大房条委历历如指上螺文可数夫三房於宋四房於明
此於猿狙朝暮何异得毋兵燹甫脱流离荡析之余世庙荒圮谱系失序成人亦难於稽谋
第兴子姓峥嵘趋义者立房均赀广置宗产以无废俎豆
而始祖曾孙天骝之后如澄湖傅祖支派者一房而羡出一房之金是取部为甲乙而差次丙丁雁行至今不紊蟠桓延(有虫字底)澳表海为宗逖历熙代今日云雷满盈宗谱复丁晦蚀之候失此不修其子孙必复有亡而不反佚高曾之规而弃先畴之亩者而其中叶云乃(有示字旁)彬彬振青箱之业者亦将兴晋代衣冠同销沉於寒烟衰草之间异日龙兴圣主或转徵元臣世史明经子弟或召兰台令史治历代世家言又安所考引而求履乎
从今证宋宗明自南渡年谱依孟仲季三房修
自洪武年谱依甲乙丙丁四房修其后具区其前具扬
其三焕若其四瑟若其可无荒坠厥绪矣昔狄公不冒认远祖千古韪之兹谱不远登子家子笏升之诸贤而独推始祖所自出於卫公诚不欲鬼(有草头)誉林猎华圃以是铅色家乘徒勺(有王字旁)乐(有王字旁)杀青耀人耳目也
此兴垩鼻傅面生气不属无益於肤荣适足为醋者耳且也鸟(号字左旁)椹窃枝牛念(有三点水)溷壑非吾种者
辟而除之亦庶乎金柯不食於蟊蝗玉璜不败於浊涔也
而后乃今标正而润清万澜千英争流竞秀
方缀牒而太史之泓如镜若木之蕊如珠也
於乎尚亦毋忘其本之丰源之阜也夫《卢氏族谱赞》
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十产之盛甲诸郡矣
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
详覆学纯君前序
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
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
肝胆相许已久
比辛卯春
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
促膝欷虚(有欠字右旁)
时艰之下乃出其族谱兴予视之
支系条列井井群宗公之髟(有须字底)眉若掀若动
余不觉越席而言曰
鸿儒硕抱之英遭时则以业进其道
轰轰烈烈功勒旅常名垂竹帛苟非其遇卷而怀之或悲愤流连或感慨兴歌则一丘一壑
犹欲以言而见其志
矧家乘动关全宗横天塞地事至重乎
阅代二十有一阅年五百余纪风雨晦明逊志考叙分其世数
迭为次第终而复始此无他繇罔极而广致神明交之
忾然如闻其声愀然如见其人著之言斯言矣
著之象斯象矣
一气薰蒸较仰视榱桷入庙思哀之念犹为真且挚也
孝友因心虽曰天性然未必人人能而为之
敢而为之慈何幸得此於余友学纯君哉聿念尔祖昭垂来兹是谱足不朽矣
施於有政是亦为政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即所云烈烈轰轰
旅常勒功竹帛垂名者又奚让焉
石桥人土风淳
卢姓多君子余今日盖因其慈孝
而知天将兴之
祚胤永锡厥後之昌炽蕃衍固未艾也
敬出弁言以示於谱末
一一一时岁次丙申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明兵部主事卢百炼《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百炼卢年翁治毛氏诗领袖士林笙簧艺苑以故凤逸龙蟠之士越境而结交知扼腕间谈及文章事业无不志在千里当其为弟子员矫矫逸气才乃大常日月省试诸有司咸审音而叹赏焉未几董公曰暹来督粤东学奇其文遂称既廪未几
分守岭东道李公曰芬(有木字底)来汛碣石乍观许之为骅骝再见题之为琬琰其沿海计安便宜皆欲决於卢生之策不然萑苻贼艘扬帆去来畴建白以疏其治状乎
香寇发难石桥西北隅雉堞圮毁岌岌难支翁则募乡勇寝处其间独当一面东门外列屋环居者悬疣附赘每为贼犯翁则出百镪以偿之仍其地筑炮台以扼盗冲
郡司马晋安余公豫章黄公钦厥才学交口推扬进而器之予在燕都闻之窃喜著国名士冀其歌鹿呜而来也乃数奇未第值大策岁进士翁以明经廷试授京秩至兵部主政旋以荐疏治南安监军道予亦晋秩大司马荐书岁下卒用迁去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以文章训後进诫子孙以疏广受二子为法予舣舟锦江每叹山灵海若不肯呵护才人及造其庐流览於名宦乡贤之遗迹未始不厚其储也乃兴翁登高而远眺见乎山之踊跃而出者
翁曰是地大塘古树数株吾先人所手植也某水某山吾先人所钓游也意欲卜筑杖履逍遥其间先生以为何如予深许之居无何予以仆从东上翁遂为昼锦之堂於此山之阳今年秋石桥亲友谓天泉长日至翁览揆初度具列其状乞言於予予曰翁之孝友啧啧人口无庸称述其文章事业予将以牖户绸缪者
祝以邦家之基乎曰然将以羽仪王国者祝以邦家之光乎曰然将以林下悬车祝以德音不已乎曰然然予更有进焉
六一居士依然黑者未星星则山河之日月偏长非德音是茂之徵乎绮筵坐花常棣色笑舞袖称觞德星有耀非保艾尔後之徵乎予縻绊於兹弗获躬亲跻堂愿诸君子为予进一卮而祝之可乎是为序
一一时岁次壬辰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小宗谱序》待传《百炼公遗言》我始祖於甫宋中散大夫也历仕粤东览山海之秀解绶卜居於石桥之浒
历代以来间有经略显者殊不乏人惟予以寡陋仅博明经
滥竽兵部主事奉命监军南安
斯时也仕路方殷犹望宠秩不意邸报里居失守顿有黔皙之思遂决意谢事归家
集诸儿孙等筹谋避地乃於大塘间差石桥三十里
构肇茹椽课园丁以灌銎敦儿孙以义教然而悉索家计
日觉淡冷竹径松阴览镜摊髟(有须字底)俄惊雪侵鬓短
花入眼界又未免尤其子孙侍我之日短也
爰尔卜吉鸠族长房长将所余遗资立阄各授众儿
令其克勤克俭各房认业输课
恪守家训鸡窗笃志以毋负弓冶之贻毋蒙阋墙之诮
予心其稍慰矣属花朝书此以垂尔其勉旃
一一父炼笔《百炼公述祭祀》待传。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待传。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 惠州府陆丰县王为大节久昭志乘功德深入人心敬请制主入祠以励风化事窃照名宦乡贤二祠逅年春秋致祭其典兴文庙并垂诚为表扬前烈
风励後来之至意也卑职因见县自新分以来
阅十余年尚未编成县志因不揣冒昧留心编纂
纲罗轶事采辑旧闻参稽省府志
见有应入名宦者一人应入乡贤者一人
尚未列入祠内以至幽光潜德未尽阐扬
卑职不敢因从前未经入祠即壅於上闻不为陈情也
明崇祯八年海寇刘香猖獗海丰境内有守道洪云蒸谕贼就抚被贼拘留
军门熊文烂檄闽帅郑芝龙统舟师合击香劫云蒸止兵云蒸曰郑将军速来勿以我故其急击勿迟
且骂贼不止遂遇害香势穷蹙追至田尾远洋伏诛
考省府县志皆为洪公立传且经祀於海丰城内
後祠圮迁主於五坡岭但查卑职名宦祠内尚未置主春秋享祀尤为有缺无以慰忠魂於地下又崇祯七年
海寇刘香率众围攻 县属之石桥场土城有故明兵部主事卢锻时为诸生倡率力御侠旬之间贼众五次环攻锻多募打手铳炮退之贼夥伤死甚众土城民命得以保全
锻後以岁贡授兵部主事府县志内悉纪其事居民至今感德
乾隆三年碣石韩总镇偕海防应司马
建功德祠於碣石城外祀之
似此保城御寇之功实为至钜非置主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不足以酬庸
卑职仰体圣明旌扬节烈
阐发幽潜之至意用敢据实陈情
并备抄省府县志内传纪之文
呈送宪电倘蒙俯准所请
将故守道洪云蒸制主入名宦祠内
故兵部主事卢锻制主入乡贤祠内
则百余未邀之俎豆得蒙禋祀百余载共仰之幽光得以益阐矣除详备宪外
为此备由另缮书册
并该故官各事实册一本申赴
伏乞照详施行《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待传《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
据陆丰县申详将明故守道洪云蒸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仰广东布政司秉正查议据实详夺仍候署抚都院学院批示缴册存《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查议通详敫夺
仍俟督部堂暨广韶学院缴册并发学院《广韶学院梁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经历呈堂确查妥议通详会夺仍候督抚二院批示
缴册存《署布政使司纳牌》
仰府照依事实即将陆丰县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府加印结各一样五本连将县府志书
一并详缴付司以冯敫夺转详毋违《惠州府正堂谢牌》
该县官吏照依事理即将详请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加具印结粘钤一样六套连县志一并详缴赴府
以冯察敫须加转详毋得迟廷速速《乾隆君御批》该臣等议得广东巡抚准疏称前明故守道洪云蒸
孤忠凛若大义巍然平寇息氛伟略丕昭於志乘
捐躯杀贼丹心炳耀於炎方洵为亮节名臣不愧千秋俎豆
又前明兵部主事卢锻,负经济之才抱安邦之策破家御寇一方咸赖安全
殚力庇民群贼凶锋尽折且捐租而和族党出谷以赈孤寒此皆实行炳著於生前
亨祀宜膺於身後等因具题前来查各省名宦乡贤凡有呈请入祀者奉旨着举地之地方官
令其确查出结保送日後倘查出冒滥将出结之员从重议处在案今广东名宦一名前明守道洪云蒸
乡贤一名前明兵部主事卢锻既据该抚臣查敫明确开其事实清册据结保题应俱准其入祀候命下之日
臣部行文该抚臣照例遵行可也《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等传《惠州府批示》
敬阅事实册二公洵有功於民社者洪公虽已崇祀於府名宦今请於县名宦祠内一并置主
俾身被其泽者均得展其诚敬洵为允协至卢锻以书生而力卫生民其功甚钜允宜请旌以昭
并候各宪批示缴册存《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等传《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等传《卢氏大宗祠序》等传 《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等传《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待传
《前八代辈序》学子秉怀
轩畹洲冈
或作:世位朝特
轩郁克明。《后三十二代辈序》盖闻奕叶钟祥光开世胄盛德启后积久弥昌
我始祖天潢公讳瑗自莆阳成进士秩中散大夫出守循州致仕后卜居碣石迄今阅年七百有余阅世二十有七宗族蕃衍丁几万计近则分居大塘华清蕉田桥头等乡远则派分北京江西巴蜀诸省固巨族也
其科甲之蝉联官秩之荣显或祀乡贤或登史策载之郡邑籍志者昭昭在人耳目间矣
祖生之西川长宦南闽先人之庐墓仅得之傅闻至亲骨肉觌面尤稀壬辰春解组归里稽其全谱遗失而辈序尚未续编吁乎欲循源而溯本既宗谱之无存敦九族於世系惟命名之定一是以族人公议三十二字泐石於祠之侧俾世世子孙有所遵循而嘱叙於祖祖一行作吏笔砚久荒固不敢以不能诿谢实惭立言之无章勉成数语共襄(有力字右旁)盛事愿子孙永远遵循无相紊乱庶辈序列而尊卑定伯叔兄弟嘹如指掌其亦周家亲亲之遗意兴(有欠字右旁)是为序
二十六代起:
肇承元本
立教维良
式敦爱敬
以笃伦常
象贤济美
显达声扬
允兴广盛
遂尔绵长
议凡所取之字悉为上字辈序而书名族号下字再不可滥此数字致相紊乱
时道光十三年癸巳春月吉立
特加通判衔福建福州府福清县知县历署福防同知福安县事廿四代孙卢继祖盥手敬书《明朝历帝纪元歌》待传《清朝历帝元歌》待传《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 陆丰大塘卢氏大宗祠楹联:
衍莆阳之一脉源远流长自南宋以来六百余年绵俎豆
钟英气於五峰地灵人杰继夏官而起万千後裔焕文明
一一清泰盘邬士煌撰《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待传《建宗祠碑记》待传《家约条规碑记》一祠内祭产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二房轮收以供祀事值年之人若办祭失期及品物苟简不照规约簿者罚银拾两存公仍令补祭
一祠内积贮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以备公费亦二房轮收值年者收谷若干石粜(有翟字右旁)谷若干银造明一簿交下手清算其银当面票封即付下手收入每岁上下相承互察率以为常倘有人称贷或买业必二房长公拟妥当无得擅自假借私利肥己违者不许其兴收
一祠内值年之人时加照顾关防每夜必点油灯每月朔望清酒洁净清晨即开大门上灯焚香以便诸子孙礼拜怠玩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神主拟安置三代崇奉以下不得混请入每遇祭祀时子孙有前程者十五岁以上者不着衣冠来拜俱责板二十
一祠宇历年久远恐有风雨损漏宜即择吉支公贮银修整勿得怠缓若堂之内外不许堆积私货杂物污秽违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子孙延师授业递年就公贮支出伍拾金为束若多请业师即此伍拾两分派有无意读书课督者不得藉公照房分私取
一祠内子孙有能进泮者不论文武各给粟乡正斗柒拾石以赡用限现年一次为准至岁考科考各赡费银伍两童生不兴乡试大场费各赡银拾两捐纳贡监不兴若恩拔岁副贡赴大场其赡费俱各拾两又有能发科发甲者亦不论文武举人各给粟乡正斗壹百石进士各给乡正斗贰百石以赡用其有铨官者亦各给赡费兴进士同统限现年一次为准每科举人上京会试各赡分车银陆拾两如有拔贡廷试赡京费肆拾两诸项悉就公贮处支出
一祠内子孙有不事生业好赌博者责板三十遇祭时令坐下席示辱无论前程年龄至若奸伦犯义肆凶为盗者公革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有要拆分祭产积贮之田者即以不肖论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或有乏嗣者必取本支昭穆相当以继无得螟蛉匪我族类以紊世系若抱养异姓兴昭穆失序者俱不许轮租办祭
以上数条俱紧要大纲余诸琐务节日难以枚勒备载规约簿内我两房子孙须小心详阅照簿办理轮流勿致有违干咎
癸酉春二月望日化鳌,化麟仝立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待传《历代祖先纪略》简略上传宋始祖考天潢公,讳瑗,谥诚悫
原籍福建莆田人
生於北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084-1160)享寿七十七岁
公27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出任惠州刺史,任满回京(临安,今杭州),
旋随高宗南渡,而后不仕,效先贤游学粤东
乖舟欲归故里,扬帆过石桥场(今碣石),适遇飓风之阻,因避风浪,遂卜居於石桥场
开基创业,子孙蕃衍,门闾昌大
公初葬碣石三台起龙顶之下,即较武场
迨明洪武廿七年甲戌碣石设卫,都指挥花茂奉诏亲督建城,遂将祖墓迁至乌龙坑(今湖坑)
……
《宋始祖中散大夫天潢卢公墓》
……
地形称"金狮戏球"
1996年陆丰市文化局将祖墓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勒碑立於墓道之右其文告云:《宋中散大夫卢天潢墓定为市文物保护对象在文物保护对象周围不得挖取沙土,不得私自建造构筑物,不得破坏古墓自然环境风貌》
碑北面刻《名城文物保护点》,系碣石镇人民政府所署祖妣林氏冠帔夫人,谥贤淑,西河人氏,
生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087-1153)享寿六十七岁
墓葬遗失不能寻见,相传从少子往下涌(惠来华清)
墓葬恐不在陆丰境内
永历三年己丑,即顺治六年,四月,在祖墓左侧安葬林氏夫人墓,系大塘乡可宾公等主持筑造坐向分金兴公相同
祖妣生四子:长玑公,派下衍於陆丰碣石,支派复衍於大塘等处;
次璩公,派下衍於汕尾新地,惠阳蕉田,白芒花,陆丰卢厝乡等处;三橘(此字系王字旁)公,派下衍於碣石桥头,打石庙,锦江思源堂等处; 四珺公,派下衍於惠来华清等处各房复有支衍者难以尽载。墓无法寻获。二世祖考讳玑公,谥正肃,官司法系天潢公之长子生卒失考,墓葬不获
祖妣李氏恭人,谥端淑生三子:长唐俊公;
次唐豪(有单人旁)公;
尊(有单人旁)公三世神考唐俊公,谥明达,官省元系玑公之长子
祖妣郑氏恭人,谥贞懿生二子:长天骝公;次天骥公四世祖考天骝公,谥明敏,官翰林洗马系唐俊公之长子
祖妣宋氏夫人,谥庄顺,生四子:长汉第公;
次汉籍公;
三汉简公;
四汉篪公五世祖考汉第公,谥敦质,举孝廉,系天骝公之长子
祖妣陈氏安人,谥慈厚生三子:长农(有禾字旁)子公;
次穆子公;
三稷子公六世祖考穠子公,谥耿介,官上舍系汉第公之长子
祖妣施氏安人,谥孝德生一子:宁父公。七世祖考宁父公,谥廉能,官二甲龙图学士系禾农子公之长子
祖妣叶氏夫人,谥宽惠生四子:长大宝公;
次大赀公;
三大质公;
四大贇公元朝:八世祖考大宝公,谥敦雅,官学录糸宁父公之长子祖妣萧氏恭人,谥勤笃,生二子:长振童公;
次振人公以上七代祖考妣墓葬均失祀,生卒也失载 1943年连同失祀之七代祖考妣,一起勒碑安葬於十世祖澄湖祖墓前九世祖考振童公,谥诚睦,官国谕系大宝公之长子生卒失载坟墓後在下塘下乡後被发现1804年重修此坟
祖妣黄氏安人,谥温睦墓葬难寻生一子:澄湖公振童公茔墓发现记:
1自二世祖考妣至九世祖考妣,坟墓俱遗失
而九世祖振童公,於清嘉庆九年十二月方重修此坟墓碑记,其修祖坟之前即十一月,族中请碣石元山上帝佛祖到大塘乡,演平安戏我族绅耆长老,会议在帝爷前,求择修坟,琢明碑记等日时,注明时族谱写此卢童字,而旧祖碑则书此卢潼二字
盖闻有大德者必有大福,有仁人者必有后基以德若彼,行仁若此,虽旷世之遥,其迹终难沉汩而弗彰也
吾九世祖考讳振童公,官国谕,生於有元间当顺帝二十七年,国 祚改除,四方扰乱,公之生年卒葬日月,以及葬墓所在,记谱失傅矣
殆至有明崇祯十年丁丑,余十八世祖考讳百炼公重修族序,按查世系,先公之墓竟不获见斯时也,虽有孝子慈孙志存宗祀,谁不欢我先人诸墓冢之荒遗乎
然吾闻耆老辈谓乾隆三十余载间,觅得九世祖考之墓於下塘下乡后
而怀端公即以碑记《芦潼》二字,按对族记,其间字画稍有详田(有各字底),遂置而未敢修
嗟哉!
谁想彼时,下塘村林姓之人,竟将碑记毁灭字迹,以开园圃於墓旁自是以后,我族之人,不敢有志以更此坟者矣
慈幸嘉庆三年戊午春,族兄克松,鸠诸绅衿长老,议欲重修此坟,以帛(有系字右边)享祀的於是年三月十三日丁丑,始具五牲全副,酒席成张,绅衿长老群然到山奉祭永远莫忘
呜呼!
公之坟墓曩日失所,几成失祀之悲,而今故域尚在,转得祭祀之隆,非公生前仁德之至,固未必有若斯之盛也吾所谓其迹弥久而弥新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1、广东潮州字辈:
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字辈:
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
文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3、福建顺昌榜山卢氏字辈:
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
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4、江西修水卢氏字辈: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5、江西铜鼓县卢氏字辈:
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6、浙江灵山卢氏字辈:
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
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7、河南商丘卢氏字辈:
文友新田,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仲肃恭懿,宣慈惠和,民庆贞祥,久卫太平。
8、江苏南京卢氏字辈:乾正仕有益,春后发大枝。
扩展资料: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卢姓的起源有六: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参考资料来源-卢氏家谱
长溪的建村历史
本文2023-10-17 18:40: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