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军的累累战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折家军的累累战功,第1张

府州东濒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折氏家族的业绩,首推对西夏的抗击。终北宋一代,折氏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其战绩在北宋时西夏作战败多胜少的纪录中,尤为瞩目。兹举其较为重大的几次:

1、咸平二年(999)年,西夏军来攻府州,折惟昌与军将会战埋井峰,击退了敌兵。景德元年(1004),惟昌再败西夏军于麟州北,歼敌千余人,缴获马、牛、羊、驼四万余。

2、庆历元年(1041),嵬名元昊亲率大军围攻府州。折继闵指挥士卒守城,坚持月余。西夏人马损失惨重,只得退兵。继闵乘势出击,俘敌数千人。

3、元丰四年(1081),折克行以本州兵三千从征西夏。退军途中,西夏大将咩保吴良率万余骑兵来追。克行自请殿后,大破之,斩咩保吴良。后数次征西夏,“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西夏人称之为“折家父”,增加左厢兵,专门用来抵敌折氏。

4、绍圣三年(1096),西夏大军来攻。折克行族侄可适领兵于尾丁皑袭击敌军,大破之。后设伏于西夏军的归路,又大破之,其国母翻山逃走,仅以身免。

5、元符元年(1098),折可适率兵奔袭,俘西夏两大酋长鬼名阿埋与昧勒都通,乘胜攻取天都山,建安西城。宋哲宗因之特于文德殿接受百官祝贺,并以安西为西安州。这次战役使战局顿为改观,西夏丧失锐气,从此难以振作。

6、折氏数代与西夏作战,前后达百余年,西夏骑兵始终未能东逾黄河。正因为如此,西夏对折氏恨之入骨。绍兴九年(1139),在袭取府州后,他们把多年的积怨倾泻于折氏祖坟,戮其尸骨,夷其坟茔。

折氏对契丹(辽)及北汉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石敬瑭代后唐自立,为酬谢契丹的援立之恩,除燕云十六州外,把河西之地也奉送给契丹。“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旧五代史·折从阮传》)。折从阮高揭义旗,集众据守,抵御契丹的侵扰。后石重贵与契丹交恶,折从阮奉诏东渡黄河,连拔十余碧,北取胜州,东入朔州,把契丹势力逐出黄河以西。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兵分三路侵宋,其西路直攻府州。折御卿与辽军战于新泽碧,大破之,俘将校以下百余人。至道元年(995),辽大将韩德威纠结党项勒浪、鬼族十六部落,领辽军两万来袭府州。折御卿断其归路,大破之于子河汉。勒浪、鬼族等部族乘乱反戈,辽军全军覆没,其将号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的,被杀20余人,韩德威只身逃脱。

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攻宋。折惟昌等引兵东渡,攻入五合川,破黄太尉势,有力地牵制了辽军。景德元年(1004),辽军万余来攻奇岚,惟昌率兵入朔州,攻克大狼水碧,歼敌数千人,解了奇岚之围。

刘崇始据太原称帝,即因折沃归附后周来攻府州,为折德康击败。此后北汉数次来攻,均兵败而回。宋初,折氏配合宋军,多次对北汉协同作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折御卿东渡黄河,牵制北汉军于岚州一带。先破奇岚军,俘北汉军使折令图;又攻取岚州,杀北汉宪州刺史霍诩,俘大将马延忠等;乘胜沿汾河而下,攻陷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南),与宋太宗会师于太原城下。

在抗击西夏、契丹的同时,折氏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招远抚来,对西北诸族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宋淳化四年(993),李继迁附辽叛宋,折御卿引兵征讨,召回银、夏诸州党项、羌族800。余帐。子河汉一战,折御卿名播遐迩,勒浪、鬼族等部族都请求内附。御卿领兵把他们迎入塞内,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壮,得精兵万余骑。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黄碧300余帐也来归附。《折克行神道碑》碑阴,并列当时由折氏统辖的20多位大寨主的姓名,足以“见其控御边睡,铃辖蕃汉之遗制焉”(毕沉《关中金石记》卷六)。

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韩绛经制西北边事,曾采用折继祖之弟继世的建议,筑城叽以北临横山,直逼夏州。继世还曾向韩琦进攻守之计10余条,均为其称服。孙览筑城蔑芦,召折克行计议。克行为他筹划,不仅城堡如期完成,还攻入津庆、龙横川,歼敌3000余人。后来河东路筑八碧,以通哪延,折克行力主“以远者为先”。经过争论,最终还是采纳了克行的主张。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宋史·折可适传》),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

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表现出舍身许国的感人精神。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段于军中。至道元年(995)子河汉之战后,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宋史·折御卿传》)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他的次子惟昌后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河东路运粮赴麟州,他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续资治通鉴》)大中祥符七年”)。顶着风沙行军,卒于道中,也仅37岁。

你说的古代还是现代呢,如果是古代的的话,中国史家有言“为将不过三代,三代必折,伤天和故。”就是说出过名将的家族,不能连续三代都出将军,要不一定会失败,因为杀伤太多,有伤天和。三代之内中国还是有一些名将家族。战国时期,秦国的王翦家族,蒙武家族(孙子是蒙恬)李信家族(孙辈最有名的就是李广)唐代的阿史那家族,北宋时期的折氏家族,种氏家族。

近现代的将军家族最有名的就是陈赓大将(祖父是湘军将领,几个儿子现在也是将军,其中有一个是驻港部队首任司令)陈毅元帅,贺龙元帅(爷爷是土匪,儿子现在也是上将了)和老一代将领的后代基本都在军队里。

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评书中

金刀令公杨业驻守雁门关

战功卓著

辽兵一见“杨”字大旗

便吓得心惊胆战

不敢侵入一步

称杨业为“杨无敌”。儿子杨六郎和孙子杨宗保

继续守卫北方20多年

屡败辽国和西夏。杨宗保牺牲之后

祖母佘太君以百岁高龄毅然亲自挂帅

率领一门十二寡妇出征

以孙媳妇穆桂英为先锋

一举击败西夏

班师回朝。

杨业祖孙三代镇守边关的故事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

杨门女将上阵杀敌则基本上都是演绎出来的。杨业的夫人佘太君确有其人

不过并没有打过仗。穆桂英则完 天,外面有人叩门,父母叫儿子前去接待,他们躲在书房屏风后听,儿子来到大门前问道:"外面何人叩门?"他把门打开看,原来是自己的老丈人,慌忙施礼说道:"原来是伯父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阿爹,我实在不知道啊!"见父亲说得老泪纵横,赖不禁有点内疚了。岳父心下高兴,赶忙扶起,心想:姑爷今天怎么说起客气话来霖?真是说出息时啊!可又想:为啥称起我伯父来?心里未免有些狐疑,走到院内,问道:"你父亲身体好吧?"姑爷答道:"小小毛驴,何足挂齿!"岳父听了,心下不快,心想:姑爷怎么骂起他老子来霖?来到书房,落座后,姑爷献上茶来,岳父又问道:"你母亲没在家吗?"姑爷答道:"母亲早饭后到东山圣缘寺同老和尚下棋去了,天早就回来,天晚与老和尚处同眠!"岳父听了,怒斥道:"混帐,你说的是什么话?"姑爷急急忙忙答道:"这是水墨丹青画。"岳父怒气未消的说:"你爹你妈回来告诉他们,我来接我女儿回去住娘家!"姑爷心着急,连忙恳求道:"这是家严心爱之物,小生不敢做主啊!"全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过在她们的身上仍然隐藏着真实历史的线索。比如

我们可以提出下面这两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这么厉害

能够替北宋阻挡辽国和西夏两大强敌的入侵人们为什么会把这个家族的女人们想象得这么勇猛

在宗法礼教急剧发展的宋朝还能够领兵作战

上阵杀敌

其实

杨家将之所以能够成功守卫边关数十年

得力于他们的两个亲家。

佘太君的娘家

北宋时期

在大宋疆域的北方

辽国与西夏一东一西以黄河为界。而在三国交界的麟州、府州、环州杂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

他们在边境进行贸易往来

成为宋、辽、西夏争取的对象。

杨家将故事中那位文武双全的老太君――杨业的妻子佘赛花

其实应该叫做折赛花。其娘家折氏家族是居住在晃个月过去了。李大叔他们挖了许多棒槌;刘军却是两手空空,棵也没挖到。府州的党项族部落。党项族属于古老的羌族一支

原中午,小女儿站在门槛上。本生活在青海东南可德州这么大,碟儿家家古玩店问过去,竟然没人要收这个碟。碟儿正心灰意冷,突然猛抬头,见拐角处有个小店,挂了个"碟千寻"的招牌,她便走进去碰碰运气。部

汉代以后逐渐内迁

到唐朝中期的时候

党项族分为实力较强的两支

一支为折氏

一支为拓跋氏。两族世代成为死敌先生听了,如雷轰顶。他想:"依了西太后,光绪知道了,难免死;不依西太后,这老 恼怒,也得被推出午门。"左思右想,没办法,狠心揪下颗金扣子,吞下肚去

后来拓跋氏建立了西夏国

折氏家族继续与西夏对抗不止。后晋的时候

契丹人为场病了直接控制府州

要将折氏一族强行迁往辽东

折家坚决拒绝

率族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于是与辽国也成了死对头。

在西夏和辽国这两大可怕敌人的威胁之下

折家归附宋朝

世代固守边疆

东抗辽国

西御西夏

被誉为折家军。折赛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及后人都是名将

浴血奋战

立功无数

大有西北栋梁

一柱擎天的气势。我们熟悉的宋江和方腊起义军

也是被折家军镇压下去的。

为了扩大自己家族的实力

折氏家族多与邻近的边帅和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联姻

其中最著名的一桩就是折赛花与杨业的婚姻

杨家真实的名将只有杨业、杨六郎、杨文广三代人

战绩远远不如折家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

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但也许是因为折氏家族的外族身份

因此在评书和伙计十地把话传给柳爷那儿。这时,柳爷的女儿彩霞听到了,她有点儿害怕,对爹爹说,"爹爹,这日本人看样子是盯上我们这儿呢,您看怎么办呢,我们的壶不可能卖给杀我同胞的仇人,爹,我们要不赶快逃吧!"柳爷关爱地望着女儿,"女儿啊,你不用怕,日本人想要我的壶,他也不敢对我们怎么样,既然麻烦来了,我们就想怎么应对,把你娘和你哥叫来,我们家人好好商量怎么办。"传说中

杨家将成了功高盖世的英雄。

穆桂英的祖先

杨门女将中堪称中流砥柱的穆桂英虽然是虚构出来的

但有人考证说

到了石板桥后,乔知县大喝道:"哪些府在此打斗?"听了这话,几个府围先生诊断。"吴财主说着

就把手搭在了桌角上。孙庭荫把脉良久

判断他躯体没有什么病

虽然已十多岁

但凭他的身体状况

说还可活十年。于是

就说:"你得的是种叫福患的重病

现在的症状是动则发喘、肢发懒、外肥内虚、日夜难眠

据我的经验看最多还有年的阳寿。"说罢

孙庭荫端起豆青茶碗

眼睛瞅向门外旋着的落叶。了过来:"哪有府打斗,倒是伙拿着刀棍的壮汉霸着石板桥,这会儿刚走"“穆桂英”三个字其实是“慕容”之音转。欧阳修记载杨业的一个侄孙的确曾经娶过慕容氏的女子

可能她就是穆桂英的原型。

慕容氏是鲜卑族大姓

崛起于辽西。五胡十六国时期

这个部落曾经非常强大

建立过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南燕五个政权。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公子

整天以兴复鲜卑燕国为己任

为什么啊人家祖上的确很不得了。

与杨家联姻的这一支慕容家族居住在北宋西北边州环州。该家族早年的首小皮匠李撇撇嘴:"去哄那些没长耳朵的人吧。"领慕容恩、慕容化

均曾归顺宋朝

为宋抗夏“数立边功”。作为古代鲜卑贵族后裔

这个家族久有尚武的传统

在当时的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史书上记载

其首领多次聚众为寇

纵火杀人

官府不敢过问。评书中

穆桂英是占山为王的寨主之女

有点非 武装的味道

大概也是慕容家族真实历史的反映吧。

同样是为了自己家族的生存

慕容氏与杨家联姻。有记载说

慕容氏还曾与府州折氏联陈秉泽惊奇地问:"如今是盛夏,周老板这是干什么?"周旭铭浑身哆嗦着说:"唉,老弟呀,不瞒你说,我最近得了疟疾,浑身冷得厉害。"陈秉泽说明来意,周旭铭就吩咐管家摆上酒菜,先款待陈秉泽。管家不由分说把他拉上了席,勉强喝了几杯酒,陈秉泽又提起还钱的事,管家拍着胸膛,说刚才周老板吩咐了,明天就把那千两银子送到福瑞祥。又饮了几杯,陈秉泽觉得头昏眼花,不胜酒力,踉跄着出了周家,回家倒头便睡。姻。这也就意味着

杨家、折家、慕容家三个强大的家族结成了一个牢固的铁三角

三国交界地带的汉族、党项族、鲜卑族形成一个以姻亲为纽带的同盟

可以在频仍的边境战争中互相支援

彼此呼应

而且同为党项族人

折家军不仅如西夏军一样彪悍

还能做到对西夏军知己知彼。这就是杨家将成功地镇守边关数十年

击退辽国、西夏进攻的秘诀。

谁说女子不如男

了解了"勇敢的士兵,不要杀我!"蛇哀求说,"我等你好月日凌晨,连接川都江堰到汶川的都汶高速,由于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中断,造成数百人被困桃关隧道内,早上点后已完全失去联系。国道号大桥已经被淹没成了堰塞湖。久了。"佘太君和穆桂英的民族身份

杨门女将能够上阵杀敌也就可以理解了。

评书中

佘太君百岁高龄还能挂帅出征

骁勇善战这一点与党项族妇女的形象十分吻合。党项族妇女生性强悍、英勇善战、多有巾帼领兵作战之习。史书上记载

党项女子有为亲人报仇的风俗

有些势单力薄的女子还会邀集壮悍妇人

好酒好肉请吃一顿

再一起去烧仇家的房子。西夏女兵在西夏对外战争中经常担任作战的任务。西夏国主乾顺母梁太后更是亲自领兵驰战沙场。佘太君在孙子杨宗保牺牲后率领满门寡妇出征

不仅勇猛

也显示出党项女子的复仇之风。

在评书和戏曲中

穆桂英也总是以一种勇武善也门巴夏的儿子听到这姑娘的名声,非常想看看。他离开自己的国家,出发上路了。他想:"我无论如何要见到她。"战的形象出现

这同样是鲜卑族妇女的传统。南北朝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社会中男女地位基本平等

妇女可以从事社交活动

她们主持家门、为夫申冤、为子求官

而且往往从小就精于骑射

以至于北魏有“女国”之称。这大概是鲜卑族残存的母系社会遗风。北魏鲜卑妇女不仅能够从军作战

并且可以和男子一样指挥战斗

南北朝时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就是鲜卑人

多次参与了北魏皇帝拓跋焘出击大漠

讨伐柔然的战争。

前面说了

穆桂英的原型是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也可以说是花木兰的晚辈

后人们将她虚构成一个巾帼英雄

给她编出“大破天门阵”、“平定侬智高”的传奇也算是在其家族背景之上的再创作。

杨家将不是一个家族在作战

杨门女将也不是简简单单一群勇敢的寡妇。在北宋的边疆战场上

不同民族

不同部落彼此交融

互相牵制

比战争本身更有趣味。放目漫漫黄沙

遥望茫茫塞外

我们仿佛看见一位飒爽女将

身跨枣红马

手持长枪

一马当先

正追逐那失魂落魄的残寇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11

神秘家族女将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古代的战争史,说穿了,并不是一部国家战争史,而是一部家国战争史,因为那时的家与国是紧紧绑在一起的。春秋战国,天下诸侯混战,那些所谓的诸侯小国,小不过县,人口更是了了,但他们大都以国为姓,是家国一体的战斗集体。

即使到了两宋,由于战乱多发,很多战斗集团,也都是以姓氏亲属或朋党故旧组成的,其中父子兄弟前赴后继,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门世家不在少数。百岁还挂帅出征的佘太君,更是令人敬仰。

但是,你知道吗?佘太君其实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就是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

北宋时代,西北有党项拓跋部建立的西夏,北方有强大的辽王朝。地处河东路前沿阵地的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折氏,为宋抗夏防辽,屡立战功,名载史册。他们从唐末到宋室南迁,前后二百六十多年,始终统治着麟府地区,世袭罔替,经历了十一世十九主之久。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西夏的进犯,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

折氏所居的河东路府州等地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以党项族居主要地位。因此,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内地州县的治理政策,即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因俗为治,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巩固边防,安定秩序。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由当地旺族担任,基本为世袭。

折氏家族早就居住府州,在唐末五代就已经是当地名门望族、最高权威;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这些要因,都决定了折氏在北宋建立后仍然渴望持续不断地世袭担任府州知州以维护家族根基和利益。

折家将最大的特点是十世为将,绵延二百多年,堪称中国之最。从折宗本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始起家(其传授世系如下: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到第十代彦质(约1080—1160)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北宋历朝皇帝个个小家子气,对谁都不放心,对谁都猜疑有加,确是天威难测。府州折氏能够世袭知州,独树特例,说明折家将在北宋时期,是皇帝佬儿非常倚重的国之重宝。

有人在介绍折家将时,是从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算起的,因为那时他就名杨西北,因此,有人以他为第一代折家将。折从阮原系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亦说党项或羌族人)。折家是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将世家。折从阮自后晋、后汉、后周以来,一直以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为根据地,为中原政权镇守西北,屡败契丹。周世宗时,折从阮为汾宁节度使,其子折德扆为永安军节度使,父子俱为边关主将,一时传为美谈。

第二代折家将是折德扆、折德愿兄弟。折德扆是长子,少时从军,以勇猛善战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镇守府州抵御契丹人,屡次破军杀将,折德扆年轻时就已经担任永安军节度使,负责府州军务。传说折德扆有一女,嫁给了名将杨业,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将最著名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御勋、折御卿兄弟。折德扆死于任上后,折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改任泰宁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卒。折御卿协助其兄统领部众,屡有战功。淳化三年,以军功升任府州观察使。淳化五年,拜永安军节度使,大败契丹大将韩德威,斩首五千余级,韩德威“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韩德威欲乘机报仇,率众来袭。御卿抱病出战,《宋史》记载:“其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其忠肝义胆,令人慨叹。

第四代折家将最知名的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宋史》记载。折惟信作战勇猛,折惟忠善治军,折惟昌智勇双全,射术精湛,屡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战死沙场,折惟忠亦死于永安军节度使任上。

折家将第五代主要有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抗击西夏的名将。第六代折家将以折克行最为知名,他随名将种谔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家将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折可适随种谔征战,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西北边境少有的大胜仗。

第八代折家将中,折彦质、折彦野、折彦文等俱为一时名将。两宋之交,天下大乱,折彦质率军十二万大战金军,后随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余年。

杨家将中著名的女将佘太君就是折家人。佘太君本姓“折”,是第二代折家将“折德扆女”。清毕沅《关中金石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狐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德扆之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清李慈铭《荀爽斋日记》也说:杨业娶府州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

折(佘)太君嫁了好婆家,才借助演义小说及戏剧得以同杨家将一起名扬千古,可是,折家将近三百年镇边御、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却被历史所淹没。折家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精忠卫国,为大宋王朝做出了英勇牺牲,书写了悲壮浓烈的爱国主义篇章,理应为后人所铭记。

一、“折”作为姓氏的读音是shé,是第二声。

二、基本字义

折zhē

1、翻转,倒腾:折腾。折跟头。折个儿。

折zhé

1、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

2、幼年死亡:夭折。

3、弯转,屈曲:曲折。转折。

4、返转,回转:折返。

5、损失:损兵折将。

6、挫辱:折磨。挫折。百折不挠。

7、减少:折寿(减少寿命)。折扣。

8、抵作,对换,以此代彼:折合。折价(把实物折合成钱)。

9、心服:折服(a;说服)。

10、戏曲名词,杂剧一本分四折,一折等于后来的一出:折子戏。

11、判决:折狱。

折shé

1、断,绳子折了。

2、亏损:折本生意。

3、姓。

三、折字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是扌,总笔画是7画。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折,断也。从斤断艸,谭长说。

白话版《说文解字》:折,砍断。字形采用“斤”作边旁,表示用斧断草,这是谭长的说法。

三、相关组词

1、折秤

[shé chèng] 

货物重新过秤时因为已经损耗而分量减少,或货物大宗称进,零星称出而分量减少。

2、袖折

[xiù shé] 

小而可袖藏的折子。

3、折福

[zhé fú] 

迷信的人指过分享用或不合情理地承受财物而减少福分。

4、折罪

[zhé zuì] 

抵偿、弥补罪过。

5、折箩

[zhē luó] 

指酒席吃过后倒在一起的剩菜。

  肖太后名萧绰是辽朝人,而佘太君名赛花是宋朝人,两人并不是母女关系。

  1、肖太后: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983年(统和元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986年(统和四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而母后摄政,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途中,辽军俘宋将杨业,后者不降绝食而死。

  1004年(统和二十二年)闰九月,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

  1006年(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1009年(统和二十七年),萧绰归政于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次年,葬乾陵。

  2、佘太君

  佘太君:或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跟大人去上坟,第一个去的就是老陵祖坟,我记得老陵柏树成林,坟头错落。最好玩的是在一个坟头立有巨碑,坟前有石马石羊,小孩们都要骑上去玩。老人们说,这是武略将军的坟。他是明朝跟随朱元璋征战的将军。再大一点才听说,我和门有一本家谱,记载了武略将军的战功。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在七大家目睹了《和氏家谱》的真容。它是由黄宣纸锥订而成,先祖那刚劲俊秀的小楷令我折服,匆匆一翻,给我以震撼,“偿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与邑之有志也。国无史则一代无文献,邑无志则一方无故实,家无谱则一族无支派,是家之不可无谱也。”(《和氏家谱》序一语),真是大手笔,开宗明义,把家谱比作国史、邑志,直陈家谱的重要性。

后来我又看过两次,对和门世次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在那时,七大告诉我,他有续谱的打算。七大,名叫生兰,在我的父辈中排行七,他幼年上私塾,毕业于同官县立中学。曾在陈炉二高任教,后调县文教局教研室工作,1961年困难时期,他响应政府号召辞职回家务农,在我父辈中,他是读书最多的人。因此《和氏家谱》从我祖父传到七大手中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对我和门的最大贡献就是珍藏并保护了我《和氏家谱》孤本。

我《和氏家谱》成书于清道光十二年,光绪十六年由先祖自谦续之,时他已74岁。自谦,学名时雍,据《同官县志》载,他“事父母以孝,处兄弟以友,时家庭食指七十余,恒产入不敷出…… 时雍舌耕自给,盈余悉储蓄生息,以备不时之需…… 光绪丁丑之荒,负债者率多逃亡,乃举劵悉焚之,存亡者概不取偿…… 著有《野处杂俎》四卷。八十余犹作楷书数百,卒年九十一,因自号九十翁云。”《和氏家谱》就是他一手书写,至今已110多年。他在续谱的序言中说:“从来载笔之法,因贵有创之其前,尤贵有继之于其后,夫不有创者,则前事莫传,不有继之者,则后事莫著。”可见,续家谱同样的重要。如果七大健在,续谱的事可能就容易的多,不幸就在他着手收集资料时,突然患病,于1994年三月去世,在他去世前,我去探望时,他将续谱之事托付于我,真是诚惶诚恐。因余才疏学浅,自感责任重大,只有同堂侄都蛮共商续谱之事。

我当时还在单位上班,只有周日回去走访当时的老人并收集有关资料,南凹好说,人员我熟悉,可入户采访。但上屽村的事就复杂了,一是我人不熟,二是我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了解不多。这多亏生华大的支持和参与。生华大在我父辈中排行十二,他的父亲是我祖父最小的弟弟,分家后他搬回上屽村老宅居住,他曾在上屽村当过多年队长,对续家谱十分热心。在110多年的空间里,八世,九世的续接成了大问题,在这方面他老人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和氏家谱》中有长门、二门,现在和门大部分为二门后裔,但谁是长门传人呢,生华大多方走访也不得知。后我仔细研读了家谱,发现二门的祖坟在老陵三十五亩地,而长门的祖坟在叫斜里的地方,我把这一发现告诉生华大后,他又在村中走访,问谁家在斜里上过坟。先是打听到生泰叔安排儿子去过,他又问生泰叔,生泰叔说,前几年,长阳不在家,他吩咐我替他去斜里上坟烧纸。这才确定了生真(长阳)是长门后人。生真,是我的父辈,他幼年丧父,随母亲外嫁,待生真长大成家后才迁回上屽村。他的母亲是我的祖母辈,幼时因不缠脚,我们都称她“大花鞋婆”,为人豪爽,好戏言说笑。长门上次续谱时尚有四户,可惜经光绪三年年馑留下仅此一户,悲哉!

另一个支持续谱并做了大量工作的是东成兄,他是上屽村的老户,也是我们和门一位读书人,年轻时教过书,后调铜川市委党校任总务科长,最后按副县级退休。在我辈中他可能算是为数不多当官的。他为续家谱不辞劳苦,工作之余将自己一门几十户、百十口人的情况调查清楚,提供给我。

就这样,在我和门宗亲的配合下,经两年余,终成初稿,我同时列了一至十二世族系表,亲赴西安,送都蛮侄,请他文字把关并梳理承传格式,他又增加了“一至八世家谱辑录”“《同官县志》和氏编目”两个附录,并打印制作成书。

这次续谱只是在原家谱的基础上续之,在上屽村还有和门一族及罗寨和门都没有列入,我期盼有一天能看到完全的《和氏族谱》。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亲缘的投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纪录家族的来源,迁徙,还包括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家族意识也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思想,然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更加强烈。对于每个人通过家谱重拾来自血缘共识亲情的共识和认同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力必将更加长久。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幸的是生华大已作古两年多,当时东山弟打电话告我,我因老伴被车撞,卧病在床,实在离不开,没赶回去送老人一程,实是惭愧。这篇文章也算是对他老人家的纪念吧。

折家军的累累战功

府州东濒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折氏家族的业绩,首推对西夏的抗击。终北宋一代,折氏在与西夏的战争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