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被灭,南宋为何没有坚守中原,而是南下定都杭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北宋被灭,南宋为何没有坚守中原,而是南下定都杭州?,第1张

靖康二年(1127年)4月,库辉帝和秦帝北上。同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宣布即位。不可预测的战局迫使南宋帝国在新国都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高宗和他的朝臣们一致认为商丘是一个权宜之计,不适合作为新王朝的首都。但关于首都在哪里的争论建言初至绍兴八年(1138),南宋都城正式定都杭州。

建言元年(1127)六、七月,南宋朝廷第一次讨论迁都问题,大致有三种方案:战派李刚认为在三都制的基础上,暂时逃离南阳,回汴京;老大臣宗泽劝他回汴京;又派王伯彦、黄千山逃往东南。争论的关键是,是固守中原,还是迁都东南金军逼近南京应天府。建言元年十月初一,赵构从商丘出发,暂避扬州。张先生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

建言三年(1129年)二月,金朝攻打扬州。宋高宗渡江,在镇江支援江北。南宋第二次商议定都又开始了。民政部部长陆义豪为建康求情。帝营都城的王渊反对说:“镇江被阻守。如果晋国从通州渡河,先到姑苏,会是什么样子不如钱塘江强。”“请到杭州来”正是宋高宗想要的。他立即决定从苏州“沿着这条路去杭州”。

苗柳兵变后,南宋政治彻底扭转了靖康兵变以来的和平心态。建言三年闰年八月,金焕书将进犯,十一,宋高宗的健康召在碧中将,张军,辛启宗劝从湖北,岳兴长沙,韩世忠气愤地说:“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弃江淮,更有何处”建炎三年十月,宋高宗定居会稽城。御史丞赵定强烈建议宋高宗驻扎京乡。绍兴八年(1138),南宋都城在杭州。朝廷为了向人民示好,不愿在角落里一直收复旧都汴京,故取名“兴仔”,意为临时都城。

靖康二年三、四月,辽官军民向康王赵构请求在济州称帝。于是宗泽写了南京应该是天府,太祖和兴王的土地。“四边水运特别方便”。赵构决定去南京。同年五月初,他被命登上南京的圣坛。赵构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就是宋高宗。

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哪两个城市?

北宋在东京,南宋在临安。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 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称为行在。

扩展资料: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 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称为行在。近代史学家陈寅恪称宋朝为“天水一朝”。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钦宗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 。徽钦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国城。

北宋后宫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给金国,其中大部分被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或靖康之祸。 宋徽宗被封为昏德公,宋钦宗被封为重昏侯。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宋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他在书画上的造诣颇深,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熏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南宋的都城在现在的哪里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应天府)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府)。

应天府:

公元1006年,宋真宗以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 公元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应天府成为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临安府:

公元1129年闰八月,宋室南迁杭州为行在所。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鏐纳土归宋对宋朝的功绩和对杭州的历史贡献,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

公元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增建礼制坛庙。

扩展资料

南宋历史:

1、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应天府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

2、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完颜宗弼(兀术)挥师南下,宋高宗再无路可逃,只能入海逃难,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

3、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是为“临时安顿”之意。

4、公元1141年,南宋被迫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以秦岭至淮河一线为界。

5、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

6、1214年七月,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

7、景炎三年(1278年),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参考资料

-应天府

-临安府

关于南宋都城的资料

南宋王朝的都城是临安,位于现代浙江省的杭州市。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

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9个县。当时人口已达20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改江宁府(现南京)为建康府,作为行都,称“东都”。

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宋高宗至杭州,以杭州州治为行宫。

建炎三年(1129)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

绍兴八年(1138年),定临安为都,增建礼制坛庙。

绍兴九年(1139年),以太后有归期建慈宁殿。

绍兴十五年(1145年)建钦先孝思殿,在崇政殿东。宋孝宗作翠寒堂。

扩展资料:

临安工业有电缆、电子、丝绸、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门类,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中国电子商务百强县第32名。浙江省17强经济县市之一,浙江省首批小康县之一,浙江省十七强经济扩权县之一。

临安2013年全年实现GDP40923亿元,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1亿元,分别增长101%和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561元,分别增长111%和114%。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8%;分别为;投资、消费、出口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规模工业销售产值达到66246亿元。

临安2015年1季度实现GDP9395亿元,同比增长76%,财政收入实现1654亿元,同比增长1500%。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2632亿元,同比增长71%。

——临安 (南宋都城)

北宋和南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

北宋都城为东京开封府,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南宋都城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扩展资料:

南宋历史概述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南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 腐败,处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1211年开始大举南侵进攻金朝。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至此覆灭。

南宋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沿袭北宋。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在招收溃兵及勤王之军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趋向衰落。

北宋历史概述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6]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资料参考::北宋 :南宋

南宋的都城临安,是现今何处 ?

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是现今的杭州市。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位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在南宋建炎三年被升为临安府,到了绍兴八年的时候南宋把国都定在临安,定都以后开始大兴土木扩展地域。

在当时临安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皇城,总占地面里九公里,周围环绕着凤凰山,北边从凤山开始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因为国都迁移的关系,当时有很多人跟随着一起来到了临安,导致临安府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到了咸淳年间的时候,临安府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24万多人。

扩展资料:

建炎三年初,金兵大举南侵,南宋朝廷毫无防备,二月,金兵一举就攻下了扬州。听闻军警时高宗正在宫中行乐,因惊吓过度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高宗赶忙乘小船南渡长江,逃到了镇江,又怕镇江还不安全,长江天堑也不足以抵挡金兵,认为钱塘有重江之阻,于是迫不及待地逃到了临安,这是南宋朝廷第一次驻跸杭州。

三月,临安发生了苗刘之变,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因对宰执王渊及宦官康履、蓝珪等人不满,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传位于三岁的幼子。

不过苗、刘二人没有太多进一步行动,江东制置使吕颐浩与礼部侍郎张浚闻讯后,立即联络武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前往杭州勤王,平定了叛乱。

因为一个王朝如果是被分割为两段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这两段的统一王朝的命名方式都是按照王朝国都的地理位置来相对而言的。

打个比方说,汉朝汉高祖刘邦定的京都是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而光武帝刘秀定都的地点则是在洛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起来,长安在西面,而洛阳则是在东面,所以就根据当时的京都的相对的位置。

而名命名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东汉,南宋北宋,东晋西晋都是因为京都地点东西南北相对而言来加的这个前缀,而且这都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加的,在古代的时候人家是不会说人家国号是南宋,第二个宋朝的。

那宋朝一个北方王朝,是如何逃到了南方去呢?

这个其实是因为当时的金兵已经打到杭州了,搞得当时的高宗只能逃到海上,后来也是有因为金兵主动退兵,赵构才有机会能回到杭州的。

靖康年间一直到正式的把杭州定位京都这中间其实相隔了好几年,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在1131年,也就是绍兴元年的时候,把杭州升成了临安府,作为“行在”。在绍兴八年的时候,才把杭州的临安府正是的定位临安行都,建康也被改为了留都。

其实当时赵构准备定都为杭州也是因为害怕,害怕一旦哪天金兵在看他不顺眼,在要来讨伐他可怎么办,在南京多不好跑啊。在杭州就不一样了,可以一言不合直接就在出航海上,实在不行还能做个海上皇帝。不过从严谨一点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实宋朝就没有建都过杭州,杭州一直都是行在。赵构也不是不想去别的地方,只是实在是由不得他想。

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这一年的5月1日,赵构开始从河北南下,一直到了陪都南京的应天府,开始正式登基继位,同时还改元建炎。从这开始,南宋政权开始成立了,赵构就是宋高宗了。

就在南宋高宗继位的第二年里,金国当时拿张邦昌被废为由,开始继续大肆的进行南侵。当时是南宗政权建立的初期,是真的没有太多的人才,而且宋朝也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所以武将更是稀少。所以形式所迫,只能起用抗战派的李纲为宰相,但是不久之后又把李纲赶走了。开始听信汪伯彦,黄潜善等奸臣小人的话,打算放弃中原,然后更是直接从南京应天府逃到了扬州。

建炎三年,也就是1129年,金兵开始向扬州扫荡,赵构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渡江,狼狈的逃往海上,直接一路逃到了杭州。这样情况即使赵构能忍得下去,其他的大臣都忍不下去啊,所以最后赵构迫于舆论的压力,只能选择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而这个时候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将士们对朝廷的不满,计划发动了病变,直接是杀了赵构信任的王渊和众多宦官。

这个时候的赵构被迫退位,这个事情再也再历史上被称为苗刘病变。后来还是多亏了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起兵“勤王”,赵构才会得以“复辟”。

赵构后来还接着派使臣去讨好大金,向大金服软祈求不要来南方了,不要再攻击南方了。同年九月,金兵又开始了渡江要继续南侵,赵构一看这架势没直接就继续难逃,十月逃到了越州,随后有逃到了明州,后来自明州到定海,一直都是漂泊在海上,最后逃到了温州。

建炎四年,金兵从江南地区撤兵了之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临安府等地,后来就直接将临安府定为当时的行在。这个时候金兵也开始不再南侵了,这可给了赵构大大的喘息机会,赵构在当地就开始养兵蓄锐,并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地方的起义的农民军和一些山贼,用这样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虽然赵构这个时候已经做了很多了,但是赵构可以说是被金朝欺负怕了,南宋当时在防御方面有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精英将领来负责防守,但是这些军事方面的部署只是用来防御或者作为金兵突然攻打过来投降的筹码,赵构一直都是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迁都杭州,至此,南宋算是开始在东南区扎下了根基。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起源: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芈姓,以地名命姓,始祖伯棼。据《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皇。贲皇也为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②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④出自回族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漳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④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有苗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苗姓。

始祖:苗贲皇。

迁徙: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讠斤,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

郡望:

东阳郡 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金华。隋开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

堂号:

惠化堂 源自唐代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东阳。②自立堂号:余庆等。

字辈:

河南睢县苗氏辈分排行:忠孝传家久,勤俭绍业远,守成克永茂,崇学方荣显,建国先立志,金光照华汉。

山东日照莒县苗氏字辈:福起溪永兴,本传世继衡。承德繁玉广,乾元亨利贞。

名人:

苗欣(?—23)西汉末新莽时人。王莽代汉,拟大伐匈奴。始建国二年(10),他被任为五威将军,与王况率兵出五原,屯于边郡。后封利苗男,天凤元年(14),任大司马。次年,左迁司命。地皇四年(23),刘歆自杀,代歆为国师。绿林军攻入长安,他与王莽俱退守宫中渐台,战败被杀。

苗海潮,隋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下邳(今江苏邳县东)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在江淮一带抗击隋军。十三年,攻占永嘉(今浙江温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降唐。

苗晋卿(684-765),唐大臣。字元辅,上党壶关(今山西长治)人。祖袭夔,不仕;父殆庶,官至绛州龙门丞,早卒。晋卿好学,第进士,开元七年登文辞雅丽科第二名。初调修武尉,转奉先、万年尉,迁金州刺史,入为监察御史、侍御史,历度支、兵、吏三部员外郎。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六年以本官兼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出为安康郡太守,岁余转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五载改河东太守,兼河东采访使。徙扶风郡太守。入为东京留守,宪部尚书。十四载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至德二载肃宗召至凤翔,拜左相;两京收复后,又改侍中。乾元二年,册为太保。卒,初谥懿献,后改谥文贞。工文善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今存诗一首,文六篇。

苗发(-约785),唐诗人。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宰相苗晋卿子。弱冠入仕,初为乐平县令。大历前期为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又曾任驾部员外郎。工诗,与李嘉佑、李端、司空曙、卢纶、钱起、耿湋、李益、秦系等交游唱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苗授(1029-1095),北宋将领。字授之,潞州(今山西长治)人。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累迁供备库副使。从王韶取镇洮为先锋,克珂诺城,尽取河湟之地。败鬼章有功,知河州。破羌人于露骨山,俘大酋长冷鸡朴,羌族十万多帐归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熙州。元丰中,攻西夏,城兰州,转战千里。元佑三年(1088)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知潞州。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庄敏。

苗履,北宋将领。潞州(今山西长治)人,苗授子。少从军,历熙、延、渭、秦四路钤辖,知镇戎军。元符初,知兰州,与姚雄合兵讨峗羌。焚其族帐而还。累进天武都指挥使卒。

苗傅(-1129),南宋将领。潞州上党(山西长治)人。高宗初以统制官护卫隆佑太后南渡。建炎三年(1129)高宗幸杭州。嫉王渊骤擢,忿宦官恣横,与刘正彦激杭军兵变。《宋史》称“苗傅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杀王渊及宦官康履,迫高宗逊位三岁太子,由隆佑太后听政。勤王兵至,败流建阳被俘,与正彦同被处死。

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杰之一。历官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定计抗元。元军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却英勇不屈而死。

苗衷(1381-1460),明英宗、代宗时大学士,正统十年至景泰元年(1445-1450)任此职。字公彝,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永乐朝进士,擢翰林院编修,屡典文衡,预修实录。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苗衷为侍读学士。正统十年(1445)以侍读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历升兵部尚书致仕。衷学术醇正,为士林推重。有《史阁记闻》、《归田录》行世。卒谥文康。

苗夔(1783-1859),清学者。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不好制度之文,专究六书形声之学。曾得顾炎武《音学五书》,慕之弥笃。精于《说文》,认为此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撰《说文声订》。治《毛诗》,以齐,鲁、韩三家相证,作《毛诗韵订》。又曾广集群经之韵,编成《说文声读表》,晚年考据金石,兼及陶器。另著《说文声读考》、《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等,均未刊。

苗沛霖(-1863),太平天国叛将。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败于僧格林沁,为部下所杀。

其他苗姓名人有春秋晋谋士苗贲皇;宋大臣苗训;清诗人苗泉等。近当代苗姓名人有农学家苗春生,乡镇企业家苗锐,民族文学作者苗青,作家苗秀、苗芒、苗歌,诗人苗得雨,篮球运动员苗波等。

北宋被灭,南宋为何没有坚守中原,而是南下定都杭州?

靖康二年(1127年)4月,库辉帝和秦帝北上。同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宣布即位。不可预测的战局迫使南宋帝国在新国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