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新都天府家风馆随笔
大年初二,应好友刘安祥先生之邀,我与夫人朱兰等六人去新都他的老家作客。当日,惠风和畅,阳光明媚;主人好客,佳肴美酒相待。席间,安祥先生告诉我,他家附近就是川内闻名的“天府家风馆”,馆内还有明代状元宗祠,值得一看。我听后特别高兴,决定午餐后去“天府家风馆”参观。
天府家风馆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2021年落成。是一座融廉政文化、状元文化、家风家教、旅游接待等功能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 天府家风馆占地约50亩,展陈面积4886平方米,吸取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在灰瓦白墙、茂林修竹之中,营造出“人在园中游,宅在林中隐”的川西林盘意境,是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廉洁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馆内包括四大主题展厅“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
走进天府家风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围墙上、碑刻上、护栏上到处都是与家风相关联的名言警句,给人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感觉和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
也许因为自己曾经有一段较长军旅生活的原因,我在″红色家风”展厅中“战地家书剧场”观看了全场;这里通过场景故事、实物、影像等载体让我感受到历代家风发展脉络,感悟到历史文化名人的治家之道、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以及新时代先锋模范的优良家风,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与洗礼。
在参观的过程中,刘安祥先生告诉我,他与明代状元杨慎的后代杨先生是同班同学,杨先生现在是杨氏宗祠的守护人。安祥先生这么一说,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当即请他联系此人,如有缘相见再好不过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初二这天正是杨先生宴请亲朋的好日子,得知老同学一行来参观,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亲自当起导游,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杨氏家族家风传承的故事。
我对杨慎的了解,先是在上学时的课本中,既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洪基先生原唱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后来就是在新都采风时了解当地流传的杨氏家族的故事中,但也是只言片语,道听途说而已。
杨先生已年近花甲,他对杨氏家族家风文化有深入研究;远到杨慎的祖父母辈,近到现在杨氏家族的子子孙孙,说得头头是道,既有正史所载,也有山野民间传说,妙趣横生。特别是杨先生讲少年杨慎在沟渠洗澡时对时任县令出的对联的故事,真是妙不可言;县令出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对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此时的杨慎年方十二岁,可谓少年睿智,豪情万丈,真是天下自有天才郎;杨慎23岁高中状元,可谓春风得意,光芒万丈!我曾经读过“天下两个半完人”的“半个完人”曾国藩的著作,他在自传中说自己参加7次考试,方中秀才;而杨慎虽不是“天下完人之列”,但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清正廉洁,而且少年有成,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虽历经磨砺,但初心不变。听了杨先生近两个小时对杨氏宗祠的讲解,我第一感觉就是新都杨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做得好!杨慎之所以能成为明代川籍第一状元,取得辉煌成就,与杨氏家族的“文武双修,忠义传家”的先辈家风传承有很大关联。为了弥补关于杨氏家风传承这一课,以防断章取义,我专门从百度上查了一下杨慎的简介及家风传承的史学记载。
杨慎(148812~15590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也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以“博学”、“饶著”著称。杨慎一生著述多达400余种(今存174种),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父亲杨廷和也是历史上的名人。杨廷和12岁考中举人(明代无人能及),19岁进士及第,系明成化年间最年轻进士。杨廷和是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两朝首辅。在两朝更迭的关键时期,杨廷和以“除难定策”之功、“救时宰相”之名和明朝中期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人而名留史册。新都杨家为书香世家。自杨慎祖父杨春而下,一门四世共出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新都杨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优良的家风家规是重要的“催化剂”。保存至今的清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中,除记录新都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家训是“四重”、“四足”和杨慎临终遗训至今都极具推崇。
“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原文为: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四足”家训: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临终遗训。为杨慎临终所留。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四重、四足”家训和临终遗训构成了新都杨氏家族家风的核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想,这也是四川省纪委、成都市纪委将杨氏宗祠纳入天府家风馆的原因,据说,天府家风馆的举措开全国先河,是全国是一馆。据杨先生告诉我,2022年全省预约参观的社会团体已经排队到十一月中旬,天府家风馆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正能量满满的网红打卡地。
以德传家,是兴家之根本。一个优秀的家庭不在于留给孩子多少财产,而是能留下多少人生的智慧等精神财富。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家风不正,再富也会败光。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不是财产,不是人脉,而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杨氏家训对新都杨氏一族影响极大。如重教育方面,在杨慎曾祖母熊夫人立下“家法重教育”的家训之前,杨家就是普通人家,杨慎的六世祖和五世祖都是一介平民。正是熊夫人对教育的重视,从熊夫人儿子这代起,杨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
“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家风传承。父母的溺爱,给不了孩子无忧的未来。人生,该吃的苦,逃不过去;该走的路,终归要走。父母不能包打天下;遮风挡雨,挡不了一辈子;未雨绸缪,也拦不住人生的风雨飘摇。没有谁的人生,能一生顺遂;没有谁家父母,能永远庇佑;只有好的家风传承,才能培养出未来栋梁。
参观天府家风馆,自古至今典范甚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很丰富,参观一次,受益匪浅!《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最重要的是家训。成才,最重要的人生的价值取向。离开天府家风馆,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杨洪基演唱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优美动听的旋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直到今天,直到参观天府家风馆,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杨洪基原唱的这首歌能传唱天下,为什么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能千古流芳……。
参观天府家风馆
天府家风馆,
经典映中华。
一门七进士,
宰相状元家。
厚实重教育,
美名传天涯。
四重四足风,
清廉勤防奢。
轻利重义勇,
遗训世人夸。
吾辈颂大贤,
神州生彩霞。
(彭天明 2022年1月3日夜)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植字辈是广宁杨姓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清代,现在已有九代人。他们是广宁杨氏族中的一支枝干,历经百年,繁衍不断,成为了广宁地区的重要人群之一。
一、植字辈的起源
植字辈的祖先是杨植,据家谱记载,他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广宁杨氏的一位重要人物。相传杨植在清代初期担任过广宁县令,以清廉、公正和勤政著称,深得民心。他一生勤政为民,为广宁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植字辈的发展历程
从杨植到现在,已经有九代植字辈的人。在这九代人中,有许多人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中有的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有的在商业、文化等领域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植字辈的家风文化
植字辈的祖先杨植一生勤政为民,尤为强调操守和家风的重要性。他的后代们也一直严格遵守家规家训,弘扬家风文化。他们讲究亲情和睦,尊老爱幼,崇尚诚信、勤奋、乐善好施的美德,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社会正气。无论在社会、家庭还是对待外界,植字辈都一直以谦虚、诚实、坚韧的态度示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
四、植字辈的现状
目前,植字辈的后代已经发展到第九代,他们的后代人员已经涉及了各行各业。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科技界等各个领域都有植字辈的后代人员活跃着,也有一些人在海外闯荡,为祖国争光添彩。
五、植字辈的未来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植字辈的后代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他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应时代的发展模式,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为广宁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加重要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将继承和弘扬先人的家风文化,为广宁杨氏族因越来越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广宁杨姓植字辈祖先是广宁杨氏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他们在百年中不断壮大、繁衍,成为了广宁地区的重要人群之一,为家族和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植字辈的后代在今后的日子里,将继承和发扬植字辈祖先的家风文化,以新的思维、更优异的成绩,追求更高的目标,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观新都天府家风馆随笔
本文2023-10-17 16:02: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5681.html